摘要: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不断调整,电力企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电力企业应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的电力能源需求,目前,电力体制不断改革,推动了地方国有电力企业市场化进程。国有电力企业要实现“去产能、降成本、调结构、促环保”战略目标,必须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建立建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机制,优化产业结构,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关键词:电力企业;需求侧管理;发展瓶颈
0 引言
电力体制改革政策对电力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服务规模,电改新规提出将逐渐形成由市场交易定价的要求,这对电网企业的盈利提出了挑战;影响服务形态,电网企业的垄断格局已经被打破,使得电网企业调整姿态,积极开展市场营销策略研究[1]。
1 供电企业电力管理的现状
国有电力企业发展的优势和挑战目前电力企业都在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开拓创新,加速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电力企业供应强度,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伴随电力体制不断改革,电力企业不仅面临着竞争压力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电力市场的挑战。
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以下三大挑战:
一是社会对电的依赖,要求供电可靠性更高,电网越来越复杂,接入设备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电网形态发生变化,电网安全运行压力加大。
二是受电力市场开放、输配电价降低、电量增长减速等因素影响,电网业务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经营遇到瓶颈。
三是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变化,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等社会经济形态发生变化,通过平台对接供需双方,打造多边市场,对传统电力行业带来巨大挑战。
全面开放电力市场,加剧了其他替代能源和电力企业的竞争,压力不仅来源于内部竞争,还存在着周围省份的竞争,由于全国并网已成为现实,地方国有电力企业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附近省、市的竞争,并且有压力逐渐增加的趋势。
2 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市场的特点
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电力市场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电网的统一规划性,以及电力客户的主观能动性。
电力作为特殊的能源,其生产、传输、消费的过程也极为特殊,其产生和供电有着瞬时性的特点,系统各个环节紧密相扣,要求在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电力市场的生产、供电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和计划。
开放的电力市场使得客户拥有了主管能动性。相较于传统市场而言,在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电力市场的客户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主动性大幅提升,同时也为电力营销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动力[2]。
3 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管理的策略
围绕建立灵活的服务模式、快速的客户响应机制,在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只有创新营销管理模式,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保住现有市场、扩大未来市场,首先需要细化服务管理的目标,分阶段明确发展的小目标,构建服务策略体系。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不断夯实基础,为未来发展提供可靠动力支持。其次,服务管理人员应对市场竞争环境有清晰的认识,对服务策略的改革保持积极的心态,提升服务人员特别是管理层的意识格局,使其更为理性地认清形势,摆正位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良好的客户体验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包括电网设备的不断升级,人员服务手段的不断改进,更主要的是需要投入更多的技术支持资金,使客户对电网企业的能力更有信心。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3.1统筹规划,高效安全运行
电力企业围绕营配调贯通业务主线,应用电网统一信息模型,提升电表数据共享即时性,构建电网一张图,重点实现输变电、配用电设备广泛互联、信息深度采集,提升故障就地处理、精准主动抢修、三相不平衡治理、营配稽查和区域能源自治水平。立足交直流大电网一体化安全运行需要,引入互联网思维,建设“物理分布、逻辑统一”的新一代调度自动化系统,全面提升调度控制技术支撑水平。
打造 “规划、建设、运行” 三态联动的 “网上电网”,实现电网规划全业务线上作业; 开展基建全过程综合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化移交,提升基建数字化管理水平。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和可靠的电力供应,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3.2兼顾利益,提升经营绩效
实施多维精益管理体系变革,统一数据标准,贯通业财链路,推动源端业务管理变革,实现员工开支、设备运维、客户服务等价值精益管理,挖掘外部应用场景,开展价值贡献评价,实现互利共赢。
围绕资产全寿命核心价值链,全面推广实物ID,实现资产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行等全环节、上下游信息贯通;建设现代(智慧) 供应链,实现供应商和产品多维精准评价、物资供需全业务链线上运作,提升设备采购质量、供应时效和智慧运营能力。能够适应企业生产社会化生产要求。依靠集群基于循环经济和提供热电力生产,使整个社会生产达到“高利用率低、低碳”的目标。
3.3夯实基础,建立健全机制
在感知层,重点是统一终端标准,推动跨专业数据同源采集,实现配电侧、用电侧采集监控深度覆盖,提升终端智能化和边缘计算水平; 在网络层,重点是推进电力无线专网和终端通信建设,增强带宽,实现深度全覆盖,满足新兴业务发展需要; 在平台层,重点是实现超大规模终端统一物联管理,深化全业务统一数据中心建设,推广 “国网云” 平台建设和应用,提升数据高效处理和云雾协同能力; 在应用层,重点是全面支撑核心业务智慧化运营,全面服务能源互联网生态,促进管理提升和业务转型。
3. 4 开发技术攻关,完善电力市场所需的核心产品打造泛在电力物联网系列 “国网芯”,推动设备、营销、基建和调度等领域应用。制定关键技术研究框架,完成技术攻关与应用研究,研发物联管理平台、企业中台、能源路由器、“三站合一”成套设备等核心产品,推动基于“国网芯”的新型智能终端研发应用,建立协同创新体系和应用落地机制。
4 结语
在电力市场中,电力服务是关键性的工作之一,在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电力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需要供电企业积极创新电力营销模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适应电力体制改革,促进供电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鸣.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激励机制理论及应用.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 刘振育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电力营销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9):67.
[3] 唐昀.论开拓电力市场中电力营销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广东科技,2012,21(23) .
[4] 胡强. 农电管理改革的相关问题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 ( 28) .
论文作者:张京京,郭彤,于磊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8
标签:电力论文; 电网论文; 市场论文; 电力企业论文; 体制改革论文; 客户论文; 终端论文; 《电力设备》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