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彝族史诗《勒俄特依》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是彝族民间文学中最富诗意的珍品。《勒俄特依》以“创世”为主线,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天地形成、万物出现、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历史演变、民族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先民征服自然的艰苦过程,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由于文化、语言的差异,许多民族经典即使被翻译成汉文,单从题目来看,也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本文仅从目录学的角度释读《勒俄特依》,便于读者阅读与理解。
关键词: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解题
一、前言
《勒俄特依》,又名《勒俄石博》、《布比特依》,作者不祥,成书年代不详,是彝族著名的五大史诗之一。它广泛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小凉山地区及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永仁等县。在大小凉山的彝族人民中,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被誉为“著名古典诗”。
“勒俄特依”为彝语音译,直译为“历史的真实模样”;“勒俄”意为“历史”、“传说”“古事”;“特依”意为“书”。全意即 “历史的书”。
本文以冯元蔚翻译、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勒俄特依》为底本,进行释读。笔者曾写了《<勒俄特依>解题(一)》,对《勒俄特依》前五章进行解题,本文是对后九章的释读。
二、《勒俄特依》解题
(一)英雄支格阿龙的故事——《支格阿龙》《射日射月》《喊独日独月出》
《支格阿龙》《射日射月》《喊独日独月出》讲的是:英雄支格阿龙作为龙的儿子降生,他射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世上又充满生机。后来,人类受到毒蛇害虫的威胁,支格阿龙惩治了巨蛇等,为民除害。而后公鸡又把掉下来的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叫出来,人间重新有了光明。史诗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伟大力量,歌颂了支格阿龙的英雄主义气概。
“雁乡这地方,雁氏生女叫阿芝,嫁到雪山去。雪氏生女叫里扎,嫁到黄云山。黄氏生女叫马结,嫁到相钦去。相氏生女叫里莫,嫁到西昌泸山去。泸山生女叫紫兹,紫的女儿嫁耿家,耿的女儿嫁蒲家。蒲家生三女:蒲莫基玛嫁姬家,蒲莫达果嫁达家,蒲莫列依未出嫁。”从史诗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在叙谱系时,史诗并未沿用彝族至今仍使用的父姓家谱,而是以女性为纽带。这说明当时社会中女性的权利占主导地位。但这个谱系同时也暗示着彝族先民即将进入以男性权利为主导的社会——女性出嫁后,就以所嫁地的地名或者是夫家的姓氏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正是男权时代姓氏制度的萌芽。
“生后第一夜,不肯吃母乳;生后第二夜,不肯同母睡;生后第三夜,不肯穿衣服。以为是个恶魔胎,被母抛到岩下去”。支格阿龙自降临于世就是一个叛逆的男性,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对母亲的忤逆,对母权的反叛。伴随着“英雄时代”支格阿龙的出现,母系氏族社会日渐衰落,而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兴起。母权制与父权制在撞击与整合中此消彼长。这一时期的彝族民间文学的特点是充满男女之间的斗争,这也是彝族民间文学极为兴盛的时代,是彝族社会历史产生巨大裂变的时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活化石——《石尔俄特》
《石尔俄特》讲的是:石尔俄特之前人类生来只知母不知父,石尔俄特要去找父亲。找不到父亲,他一日不安。后来姿妮诗色告诉他,只要他娶妻成婚,以后生下的孩子就知道了父亲。石尔俄特四处走寻,娶妻生子不成,终与姿妮诗色成婚。从此,人们就既知其母,又知其父了。石尔俄特与姿妮诗色成婚,是彝族婚姻史上的一次巨大的变革,即彝族社会群婚制的破裂以及对偶婚的形成。石尔俄特和姿妮诗色也成为彝族历史上的第一对夫妻。
(三)洪水神话——《洪水漫天地》
《洪水漫天地》讲的是:人类得罪了天神,导致洪水泛滥,除居木武吾外,所有的人都被淹死。居木武吾就到天上,与天神恩体谷兹斗争,迫使恩体谷兹把女儿尼拖嫁给他。后两人回到人间,重新繁衍人类,他们的后代就成为今天汉、藏、彝三族的祖先。尼拖得病后回娘家,居木武吾去给她驱鬼。返回时天上的三位仙女跟着武吾来到人间,后都为武吾生了两子,这就是彝族的“六祖”。
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先民,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兹”与“尔节”的分化,并逐渐从兹中分化出兹(权利、最高统治者)、莫(调节人、管事)、毕(祭司、巫师);从尔节中分化出革(工匠)与卓(牧民),说明当时已经处于奴隶制生产方式的萌芽时期。而《洪水漫天地》就对此有所体现。“聘请天上‘兹’的女,嫁给地上的奴隶。恩体谷兹发怒说:‘主奴绝不能通婚。’”。
(四)从幻想走向现实——《兹的住地》《合候赛变》《古候主系》《曲涅主系》
《兹的住地》《合候赛变》《古侯主系》《曲涅主系》,这四章是关于彝族古代社会历史客观而真实的叙述,是现实主义的写实与记事。
《兹的住地》讲的是彝族祖先的迁徙,实际上反映的是古代彝族先民的一次大迁徙的情况。洪水泛滥后,居木武吾的第二代武吾格自向凉山地区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以兹敏的角度选择居住地,实际上反映的是统治者的要求和立场。同时也记述了当时凉山各地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等。
《合候赛变》记述的是彝族黑彝中合、候两个古老家支,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联合与争斗的历史。
《古候主系》《曲涅主系》是叙述古候和曲涅两大支系的主谱。
结语
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承载了彝族的集体想象,承载了彝族历史与文化的记忆,承载了彝族的智慧与精神,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加深着彝族人民的族群认同感,不断增强着彝族人民的族群意识。《勒俄特依》是彝族族群认同的一个文化载体,为人们认识与了解彝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李力.彝族文学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192-206
[2]且萨乌牛.彝族古代文明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6-70
[3]伍雄武,普同金.彝族哲学思想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25-52
[4]刘亚虎.南方史诗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96-110
[5]冯元蔚.勒俄特依[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3-157
[6]朱文旭.《勒俄特依》译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7:1-10
作者简介:黄康(1992—),女,河南南阳人,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论文作者:黄康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9
标签:彝族论文; 史诗论文; 社会论文; 阿龙论文; 洪水论文; 民族论文; 历史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7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