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零售企业生存发展的三大问题和六项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六项论文,对策论文,企业生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外资零售企业大举进入我国市场之后,我国的中小零位企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问题一:企业规模与经营效益难以同比增长的问题。
如果企业规模有限,竞争力自然难与“商界大鳄”匹敌;而扩大企业规模,效益却很难同步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市场的分流、商业地租快速增涨和开新店必然经历培育期等原因造成的。
问题二:资金压力与物流配送的问题。
企业规模扩大,资金压力必然也越大,继而往往会导致出现拖欠供货商贷款的情况,且拖延时间越来越长,以至于零供矛盾凸现;另外,新店的规模效应与效益显现很不平衡,再加上跨区域销售、布点不成线,造成的物流配送等问题,致使供应商的热情度和支持率下降。
问题三:管理人才和优秀管理团队短缺的问题。
随着网点不断增加,店长人选是否合适、能否建立有竞争力的优秀管理团队决定着网点拓展的成功与否,而现实是,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短缺,往往与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要求难以匹配。
总之,当前的中小零售企业存在着企业规模没有对手大、技术没有对手强、人才没有对手多、效益没有对手好等各个方面的棘手问题;同时,市场占有率却直线下降,新店的培育期又相对较长以及调整过程中新增了关店成本等“死结”错综交织,真所谓“求发展,寻死;不发展,等死”,到底该怎么办?
笔者认为,只有“提升高度想思路,放开思路想出路”,重新检验企业经营的方向与重点,找“对的事情”去做,而不仅仅是“把事情做对”,才有可能摆脱困境,闯出新天地。作为经营者,不能“人云亦云”,全然不顾自己的长短项;必须清楚自己企业的优劣在何处,集中力量发挥企业现有的自身优势,不能盲目扩张,因为“大”不一定就“强”,“小”也并非“不强”。只有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规模、适合的时机、适合的方式先保存实力,再争取有所发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中小零售企业不妨采用“六并法”作为对策,强身健体,苦练内功,增强企业的抗风暴能力。
对策一:在生存发展上,要“战略”与“战术”并用。
国际和国内零售大鳄的层层紧逼,零售业已步入“战国时代”,无论是管理、人才还是资本、技术.中小型零售企业都无法与大企业抗衡,从体量和规模上讲,差距可能更直观更明显。虽然有些企业昔日曾经辉煌,但现今风光不再.所以必须重新审视自己,也必须重新审视市场和对手。首先要分析自身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虽然总体规模没有对手大,但是否可以做成区域第一或第二;或者近期还无法达到这个目标。
假如已经是区域“老大”,那在主观上,我们就更不能有“未上阵,心犹败”的恐惧感,而要发扬“两军对阵勇者胜”的亮剑精神,从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要勇于否定自我,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其之短。零售业毕竟是本土文化行业,谁最了解顾客谁最优待顾客谁就是最后的胜者;同时,通过“门对门”的竞争,逐步提升自己的实际应战能力,形成比较优势。客观上,要充分考虑到零售业,尤其是超市“就近购买”的惯例,要利用“船小好调头”的优势,避免直接交锋,采用多样化的“游击战”、“迂回战”去争夺市场,要着重研究彼此的特点及长短项,细分市场,争取在某一项或某几项上与洋卖场形成错位,如侧商品侧重点错位、价格错位或服务错位等,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如若近期无法做到区域最强,那也不用怕,只要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同样可以通过在竞争中苦练内功,争取先做强,让别人重视你,然后采用靠大、联大的方法,使自己能活下来,以谋求今后活得更好。
对策二:在经营管理上,要“开源”与“挖潜”并举。
中小型零售企业大多已成立多年,虽曾经取得过不菲的业绩,也有整套管理体系,但与市场要求之间存在着现实落差,主要是与洋卖场在管理、环境、结构、服务等方面的落差和操作方法上过于传统守旧的落差。这些落差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进程和竞争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经营管理。
首先要“开源”,争取有所突破,实现三大提升,才能做强。一是环境面貌有所提升,要彻底改变原有卖场相对较暗、较旧的现状,营造明亮洁净生动的购物氛围,让顾客有新鲜感;二是商品结构有所提升,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在部分商品品类或品牌上与外资零售业的重点商品形成错位,形成自身新的“闪光点”和“亮点”,让顾客有认同感;三是服务观念、形式和水准有所提升,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最大限度适应周边团体及个人的消费需求。如,可尝试“大宗团购商品送货”和“老客户服务型零星送货”的两套客服机制,形成与其他企业服务错位,让顾客有亲切感。从而稳定老顾客,吸引并发展更大的顾客群。
其次,通过管理“挖潜”,争取在效益上有所提升。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吸取外企、民企的精髓,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考虑和解决问题;二要以大局利益增效为原则,打破部门界限,发挥数据信息库作用,不断优化商品结构、商品布局、商品陈列等;针对不同贡献度的供应商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和结算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培育一些未被大型零售企业重视的供货厂商,争取更多新品进场、更多的通道费用和市场投入费用的支持;三要从简避繁,以人性化服务为目标,尽最大可能方便顾客,彻底改变只顾企业方便,不顾顾客劳累奔波的利己性服务“老套路”;四要降低商品损耗,加强全员防损管理的组织及落实,对损耗大的品种实施重点监控或调整移位,尽力压缩易盗商品的损耗率。
对策三:在绩效管理上,要“效果”与“效率”并重。
在管理层中确立“想事,做事,做成事”的管理工作理念,不单讲求结果,同时也追求效率。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的系统工作技能,提高对问题前瞻性的预测和计划的能力,逐步减少不必要的流失,尽可能简化不必要的环节,使管理环环相扣,把基础管理工作真正做成网状覆盖,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公司效率和业绩。着力提升整个销售团队的合作意识,强化“执行力”,要把“执行”与“效果”结合起来,以形成“公司的事大家想、部门的事大家帮”的工作网络,提升员工的工作主动性,进而增强归属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强化流程管理,讲究细节管理,在管理中突出流程的地位及作用,用流程来控制整体的经营管理,逐步完善并使之形成现代化的管理体系,规避传统的因人而异的管理带来的经营风险。
对策四: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三合”与“三力”并求。
企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注重管理团队的建设,注重人才素质的提升。普通企业埋没人才,优秀企业发现人才。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制度的竞争,要建立良好的人才管理制度,使管理团队形成“三合三力”团队(“三合”即“合心、合力、合拍”,“三力”指“凝聚力、执行力、创造力”),这是企业今后顺利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
在机制上,要将对内选拔骨干人才和对外广纳贤才相结合,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培养激励机制,打开人才上升的成长通道;在管理上,既要对现有管理岗位上的人才进行能力细分,尽可能把合适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和优势;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换岗位锻炼和培训,增强共融性和互通性,最终形成互补互助态势,提高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在技能上,要强化培训适合市场需求的岗位新技能,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对策五:在商品管理上,要“品类”与“品种”并管。
在商品结构调整中,要细分市场,要改变与大企业大卖场硬拼商品的做法,控制高知名度竞争性商品的比例,逐步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高知名度的竞争性商品、二线品牌商品和一般商品”相结合的品类组合结构,使销售的商品形成销量梯度、价格梯度和利润梯度。改变一味与大卖场“针尖对麦芒”的价格竞争,摆脱作茧自缚的窘境,形成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横向商品架构”和“纵向商品架构”相结合的商品结构形式,“横向”即:一类商品创人气、做体量,二类商品求差异、促规模,三类商品做陪衬、求利润;“纵向”即:着力研究现有商品品类中的各品种占比,建立有效的高、中、低品类架构。压缩品类中的同档商品品种点数和人情商品品种点数,让出货架,引进不同档次、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商品,组建有效的商品组群,力争做大做足销售。同时,帮助中小供应商做大、做强,培育自己企业的销售大户、战略合作伙伴,从而提高企业的商品竞争能力和供应商的支持度。
对策六:在营销管理上,要“整合性”和“准确性”并抓。
我们发现,传统的营销活动大多效果不明显,如今的消费者更关注产品的直接利益点,更关注促销及价格的直接实惠,更关注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也更关注健康环保和快捷便利等,因而,我们要针对这一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一要增强市场的敏锐性。现在是“快鱼”胜“慢鱼”的时代,经营管理人员群体必须具有更强的市场敏锐性,以便先人一步制造亮点,提升市场形象。
二要提升营销的整合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营销看作是营销链,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通力合作,形成合力;营销活动要更注重对举办场地、整体氛围、时机主题等的选择,要更注重消费者购物氛围的整体设计和卖场生动化的管理,让顾客享受更多的购物乐趣。
三要提高营销的准确性。要充分利用信息库、数据库,排查营销突破口,改变粗放式的“忽悠”,注重体验式或知识型营销方式的运用;抛弃程序中的复杂、繁琐,尽可能方便、直接,使促销更人性化、更有效果,让顾客能真正体会“招招出新意,次次有收获”。
相信我们的中小零售企业通过苦练内功,重塑形象,扬长避短,错位竞争,克服自身在资金、人力、管理、规模等方面的弱点,以自信的姿态面对新一轮的商业博弈,练就绝处逢生的本领,真正实现“与狼共舞”,并最终“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