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学生的教育也一样,并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且要巧动心思,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创造,人类才能不断进步,才能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下面,我就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发扬民主,促使学生敢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量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同时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多用表扬语言,多微笑、注视,多采用点头、肯定手势以及关怀接触,对学生表示理解、尊重、信任,充满感情。我尽量放下老师的架子,走下讲台,成为课堂的一员,成为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创新。
二、引导质疑,促使学生会创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需要创造性。”“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旺盛等特点出发,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争辩,各抒己见,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知识提出疑问,促使学生会创新。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质量如何,都及时表扬,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走向创新“铺路架桥”。
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如图,A、B两地之间有一座山,汽车原来从A地到B地须经C地沿折线ACB行驶。现开通隧道后,汽车直接沿直线AB行驶。已知AC=20千米,∠A=30°,∠B=45°,则隧道开通后,汽车从A地到B地比原来少走了多少千米?(结果精确到0.1km)(参考数据: 2≈1.41, 3≈1.73)
题目给出后,立即有学生回答说:“sin45°=AC/AB,可求得AB≈28.2km,BC= AB=≈14.1km,所以少走(AC+CB)-AB=34.1-28.2≈5.9km。”这时,我有意表示“赞成”这个答案,同时鼓励学生对同学和我的意见进行质疑。有些学生不敢说,经我再三鼓励,有个学生鼓起勇气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你和同学们的见解,我认为答案应该是6.8km。”我接着问:“你是怎么想的?”他解释道:“三角函数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才成立。要过点C作CD垂直于AB,垂足为D。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听完后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思路是对的,并让这位同学上黑板板演:
在Rt△CAD中,∠A=30°,AC=20,∴CD= AC=10km;AD=ACcos30°=10 3km。
在Rt△BCD中,∠B=45°,∴BD=CD=10km,BC= =10 2km。
所以AB=AD+BD=(10 3+10)km,故AC+BC-AB=20+10 2-(10 3+10)≈6.8km。
答:隧道开通后,汽车从A地到B地比原来少走约6.8km。此时我对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大加赞扬,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了,对问题能主动进行探索,在探索中求同存异,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乐创
教学过程中,我想方设法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心中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创新、乐于创新。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时,我说:你们随意出一条有关你的年龄的题目,老师不需动笔就能猜出你的年龄,你信不信?来,试一试。学生们一听到自己出题老师解题,颇诱惑人!“一奇”,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而当学生报一个数,老师都能准确说出那个学生的年龄,学生更加感到新奇。“二奇”,产生揭示“奥秘”的强烈探索欲望。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决窍”?使学生感到需要问一下“为什么”,产生心理效应,好奇心立即转化为求知欲,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从而以极其愉悦的心态开始了新的学习。此时,有的学生大胆说:“老师,你来出有关你的年龄的应用题,我也能说出你的年龄来。”此时,老师培养创新的意识目的达到了。
四、鼓励一题多解,促使学生善创
一题多解,练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练习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解法,还可以调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如教学九年级上册时遇到这样的一道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mx+b与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交于A(1,4)、B(3,a)两点,求△AOB的面积。
怡婷同学的解法是:S△AOB=S矩形OCAE+S梯形AEFB-S△AOC-S△BOF。
子靖同学说:这方法太麻烦了,还有更简单的方法。S△AOB=S△DOG-S△AOD-S△BOG。
我问大家:“还有吗?”话音刚落,伟峰的手举得很高。
他说:“还有。S△AOB=S△DOB-S△ADO。”此时,大家不约而同给他热烈的掌声。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中选优、好中求佳的独创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文作者:徐小玲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月总第2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年龄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隧道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1月总第29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