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能力理论:热点与前沿_资源基础理论论文

企业能力理论:热点和前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能力论文,理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能力的定义

与企业能力理论有关的理论非常多,包括:资源基础理论(Penrose,1959; Wernerfelt,1984; Peteraf,1993; Dierickx & Cool,1989; Barney,1986、1991; Collins & Montgomery,1995)、核心能力理论(Prahalad & Harmal,1990; Barton,1992; Foss,1992)、知识基础理论(Demsetz,1988; Kogut & Zander,1992,1993; Spender,1996)、动态能力理论(Teece,Pisano & Shun,1997; Zollo & Winter,2002; Zott,2002)等。

面对如此多的流派,学术界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称谓。目前焦点主要集中在“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两种称谓上。一方面,以Penrose (1959)、Wernerfelt(1984)和Barney(1986,2001)等为代表的学者将企业能力基础理论统一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之中,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能力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之一;另一方面,以Prahalad & Hamel(1990)、Teece、Pisano & Shuen(1990)、Foss(1993)、Teece(1997)等为代表的学者又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统一于企业能力理论框架内,认为企业是“能力(capability或competence)的集合体,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能力之一”。

Foss(1996)以“企业能力论”“作为对这些既密切相关,但事实上又略有差异的相关论著中共同关注的研究焦点的概括。因为所有这些理论研究成果都一致认为,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企业拥有的特殊资产,即:与知识相关的、无形却又能被感受到的、难以交易和分割的资产。这种特殊的具有上述特征的资产即我们所说资源或能力。”本文倾向于“企业能力理论”的说法,认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是“企业能力理论”所涵盖的具有微小差异的流派之一。

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同时也按照企业能力理论在不同阶段发展的侧重点的不同,企业能力理论大体上经历了古典战略框架下的能力理论、静态外生能力理论、静态内生能力理论和动态内生能力理论四个发展阶段。其中,资源基础理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研究的热点(Ramos-Rodriguez & Ruiz-Navarro,2004)。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将会成为企业能力理论研究领域发展最快的分支。

二、企业能力理论的热点问题——资源基础理论

1.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的范式和内容。

关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式,曾有不少战略管理学家做过探讨。Mahoney & Pandian(1992)在《战略管理领域的资源基础观》中认为对于资源基础观的讨论可分为三种视角:关于企业的独特能力和异质性能力的战略视角、组织经济学视角、产业组织研究的视角。Wernerfelt(1995)在《企业资源基础观的十年发展》中也间接地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发展的几个方向:对资源本质的阐释、与熊彼特思想的结合、与治理结构的结合、对于特殊资源的研究等。Barney(2001b)在《竞争优势的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观十年回顾》中提出资源基础观研究的四种范式:产业经济学范式、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范式、演化经济学范式和新制度经济学范式。本文主要借鉴Barney(2001b)的划分方法,将资源基础理论从1984年Wernerfelt,经典文献开始到最近一段时间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汇总。(见表1)

表1 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的四大范式及其代表性文献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思想可追溯到Penrose(1959)的工作,但真正的兴起则是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正如Wernerfelt(1995)所言,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在整个80年代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一时期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资源基础理论概念、范畴的界定上(Wernerfelt,1984; Barney,1986a,1986b; Derickx & Cool,1989),研究范式主要是以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范式为主。直到Prahalad & Hamel(1990)提出核心能力概念以后,资源基础基础理论的研究才得到重视,90年代以后,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开始注重于理论框架的搭建(Barney,1991; Peteraf,1993; Collins & Montgomery,1995; Wernerfelt,1989)和对特定能力的研究(Helfat,1994; Farjoun,1994; Hatch & Dyer,2004),研究的范式也从单一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范式扩展到产业经济学范式、演化理论范式和制度经济学范式。90年代初期的产业经济学范式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于SCP研究范式的反驳上(Hansen & Wernerfelt,1989; Rumelt,1991),以后的发展倾向于一种权变的研究视角(Miller & Shamsie,1996; Hult & Jr,2001)。演化经济学范式(Barnett,Greve & Park,1994; Makadok,1999; Ahuja & Katila,2004)和新制度经济学范式(Olier,1997; Madhok,2002; Mishina,Pollock & Porac,2004; Foss & Foss,2005)的研究则更近的事情,它们代表了资源基础理论发展的未来方向。

2.对资源基础理论的评价。

企业资源基础观在目前企业能力理论中占据主流地位,而且其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

(1)从研究范式来看,产业经济学范式的研究逐渐式微,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范式的研究正逐步受到演化经济学范式和新制度经济学范式的挑战,而后面两者则正在成为资源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新宠。

(2)从研究的内容上来看,有几个特点:第一,研究的重点发生转移。90年代以前的研究侧重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概念、范畴的探讨,并逐步达成共识。90年代以后的研究重点就放在了资源基础理论的框架搭建和实证研究上。第二,研究的方法逐步从理论性研究转向经验性分析。第三,经验性研究的内容也走向具体化,往往只分析某一类产业的一种或几种资源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第四,分析的范围也逐步扩大,从实物资源、技术资源到企业文化、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交易成本、治理结构、组织学习、组织演化等。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由于过分依赖均衡分析,有强烈的静态分析倾向,缺乏对资源产生过程的分析。正如Barney(2001b)所承认,“基于资源的企业观历史性地没有对过程和操作给予足够的关注。”

三、企业能力理论的学科前沿——动态能力理论

1.动态能力理论的提出。

虽然动态能力理论直到1997年才为Teece等人提出,但是企业能力理论研究中的动态化倾向却早已显现。Nelson(1991)提出了“动态企业能力”(dynamic firm capabilities)的概念。认为组织及组织制度是动态的企业能力,是技术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发展中作用的保障。企业能力及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技术,而应更多地关注组织和组织制度的研究。Leonard-Barton(1992)提出了核心能力存在“核心刚性”问题,它使企业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Barnett,Greve & Park(1994)提出一个市场地位和竞争能力均衡发挥作用的演化模型,认为研究者应少关注特定的能力,而应多关注组织的演化过程。Collins & Montgomery(1995)认为对企业资源的评价不应局限于企业自身,还需要添加产业环境与竞争对手维度。Foss(1997)认为传统能力理论过分依赖均衡分析,具有强烈的静态分析倾向,缺乏对资源或能力产生过程的分析,是一种静态环境分析下的能力理论。

在此背景下,Teece,Pisano & Shuen(1997)提出“动态能力”概念,探寻在动态环境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Teece 等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整合(Integrate)、建立(Build)以及重构(Reconfigure)企业内外能力(Competences)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Ability)”。其中,“动态”的含义是指不断更新自身的能力、公司内外部的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性能力进行适应性调整、整合、重置,使之能跟上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企业的动态能力不能通过市场买卖获得,而应该深入到企业内部的过程(process)、资源状况(position)和路径(path)中去寻找。

2.对动态能力理论的质疑。

Teece(1997)等人的动态能力理论虽然击中了企业能力理论静态分析的要害,并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和框架,建立了一种能够重新理解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范式。但是许多战略学者对动态能力概念的价值提出了质疑。例如:Iansiti & Clark(1994)认为“动态能力”不应成为一个新概念,因为企业能力本身就是动态的,因为这是能力与市场、 技术环境和公司的竞争力基础不断适应的结果。 Collis(1994)质疑说,既然存在改变能力的能力,那么从逻辑上说就存在着改变能力的能力的一种能力,依此推理,能力方面存在着无限后退。当在能力的某个层次上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时,在高一层次上的能力分析会使得低层次上的分析无效,企业能力不可能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源泉。Winter(2002)虽然相信动态能力的存在, 但认为“动态能力”是一个先天所具有的而并非通过构建而产生。Helfat & Pereraf(2003)虽然强调能力的动态性,但是他们认为:企业能力自身能够适应变化,能力的学习、变化和适应不需要“动态能力”作为中介。

3.对动态能力理论的修正和发展。

虽然对于“动态能力”理论的争议颇多,但是企业能力理论一旦走上了动态化道路,动态化倾向就势必演变成不可逆转的潮流。企业能力理论的动态化倾向已经成为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

针对动态能力理论的窘境,Zollo & Winter(1999)从演化角度出发,用演化理论研究方法对动态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新概念“一种集体的学习活动模式,企业通过它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其经营性惯例,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通过引入演化框架,动态能力与组成演化企业的最小要素——组织惯例,连接了起来。一方面,动态能力直接作用于经营性惯例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能力,使企业在任何必要的时候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其经营惯例,另一方面,动态能力因其具有意图性和深思熟虑的特征,它不同于受它作用的惯例。

Winter(2003)后来更进一步把企业能力分为运作能力与动态能力。运作能力指执行日常职能性活动的能力,而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建立、整合和重组资源和能力的能力,从而使动态能力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最新发展还包括:Helfat & Pereraf(2003)提出“能力生命周期理论”;Adner & Helfat(2003)提出了“动态管理能力”的概念;Blyler & Coff(2003)阐述了社会资本在动态能力中的特殊作用;Danneels(2002)和Zott(2002)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检验了动态能力理论,他们的研究推动了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掀起了企业能力理论动态化研究的浪潮。

四、企业能力理论总体评价

1.总体评价。

(1)企业能力理论打破了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范式下“企业万能”的神话,将企业拉回到“有限能力”的现实世界,从本质上重新认识和解答“企业是什么”以及“企业为什么会产生竞争优势”这样一些实践问题,大大地推进了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2 )企业能力理论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古典战略框架下的能力理论——“内外均衡”战略观;静态外生能力理论——“产业结构分析”的战略观;静态内生能力理论——“资源基础”与“能力基础”的战略观;动态内生能力理论——“动态能力”战略观。从中可以看出,动态内生能力理论实质就是古典战略框架下的能力观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后,在更高层次上的理性回归。

(3)企业能力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理论仍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资源基础理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研究的热点。动态能力理论,更具体讲是企业能力理论的动态化倾向的研究将会成为企业能力理论研究领域发展最快的分支。

(4)对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观点众多,由于研究思路的不同至今尚无统一的理论分析范式。对企业能力的定义、认识和理解并不统一,过于抽象化、笼统化和宽泛化,对企业能力如何识别、评价、保持、积累、更新等都没有给出可行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5)企业能力的计量问题有待研究。由于企业能力多表现为企业的无形资源,因此如何对无形资产进行估价和计量成为企业能力理论实证研究的关键。

2.未来研究方向。

(1)理论上与经济学更为紧密地结合,并在知识研究方向上进一步发展(Barney,2001b):与新制度经济学或组织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结合,以期更加形式化;与奥地利学派结合,走演化研究的道路;与知识管理理论结合。

(2)应用研究上,则主要体现为企业能力理论与特定能力,如:管理能力、人力资本、治理结构、社会资本、营销等之间的关系研究。

标签:;  ;  

企业能力理论:热点与前沿_资源基础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