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门诊发生输液渗漏的原因及对策论文_沈兰兰

幼儿门诊发生输液渗漏的原因及对策论文_沈兰兰

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输液室215200

【摘要】目的探讨幼儿门诊输液时出现渗漏现象的原因,并制定相关对策降低外渗发生率。

方法对我院幼儿门诊输液室幼儿患者发生输液渗漏的情况结合文献查阅,对引起输液渗漏的原因做了总结性分析。结果导致输液渗漏的主要因素有药物因素、患儿因素、注射速度因素及护理人员因素等。结论引起儿童输液渗漏的因素较多,加强输液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输液前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和管理,能降低儿童输液渗漏发生率。

【关键词】幼儿;输液渗漏;因素;对策

幼儿门诊是幼儿接受治疗的重要科室,常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给与幼儿治疗,是一种迅速且有效的给药途径和治疗手段。但在静脉输液时常会出现外渗的现象,导致患儿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发炎等临床针状,不仅给小儿增加了痛苦,还影响到治疗计划的实施,从而影响疗效和康复,引致医患纠纷。为了确保婴幼儿输液质量与安全,减少患儿的痛苦及损伤,我院对门诊发生输液渗漏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了研究,现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间本院儿科门诊房发生的106例输液渗漏者进行研究。其中男71例,女35例,年龄5个月~11岁,平均年龄(3.64士2.17)岁。渗漏静脉中头皮静脉渗漏32例,四肢远端静脉渗漏74例。发生渗漏时静脉输注的药物中为一般药物外渗92例,特殊药物渗漏14例,其中静脉输入10%氯化钾外渗,5例,静脉输入20%甘露醇外渗4例;静脉输入碳酸氢钠外渗4例;静脉输入10%葡萄糖酸钙外渗1例。

2.引起儿童输液渗漏的原因

通过查阅临床大量相关文献,结合本院儿科病房患儿输液渗漏发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后得出引起儿童输液渗漏的原因包括:

2.1药物因素

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的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I型变态反应有关。最新动物试验病理检查显示,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性水肿等,而生理盐水无此改变[1]。长期输液或静脉推注高浓度药物,使静脉内膜发生炎症,使其通透性增加,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皮肤及组织炎症。

2.2患儿因素

年龄越小的患儿头部皮肤越薄嫩,对药物刺激的耐受性越差,故发生局部炎性改变多在1岁以内。患儿头皮静脉血管细短、比较浅、易滑动。较细的血管血流速度慢,药物停留在局部的时间长,增加了对局部的刺激,所以易于发生炎性改变和坏死。小儿不合作,在注射过程中躁动,针头移位或脱出,使药液渗漏。

2.3静脉推注药物速度的因素

在临床操作中,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推注速度过快,可使局部皮肤发红;当速度减慢时,发红的皮肤颜色逐渐变浅;当停止推注时,皮肤颜色恢复正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护士的技术和责任心因素

第一,穿刺技术不熟练,注射针的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内,药液顺针尖孔向血管外渗漏;穿刺时刺破血管对侧,药液沿对侧血管壁外漏;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特别是患儿易动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局部按压时间过短,血管内药液从针眼外渗。第二,工作责任心不强,观察输液的经验不足,不能正确地判断是否有药物渗漏,特别是水肿的新生儿。

3.幼儿门诊防止输液渗漏的对策

3.1针对针头固定做出的对策

①购买专用儿童输液夹板,对好动及胆小的婴幼儿首选使用,因儿童输液夹板不易变形,设计上可满足幼儿手、足功能活动,外观艳丽,能转移婴幼儿注意力,减轻患儿对输液的恐惧感,值得在儿童输液中推广使用。②制作适合小儿的木质夹板。③规范固定方法。一般头皮静脉输液采用三步法固定:第一步见回血后左手食指按压在针尖处,大拇指按住针柄,让针头平贴在血管壁,右手用较宽的胶布同时固定针柄和针眼;第二步将头皮针连接管按逆时针方向弯曲呈“∽”形,用第二条胶布固定在向下弯曲的“∩”形部分;第三步用医用脱敏胶布以针头为中心绕头一圈稳妥固定,并把输液器的过滤网和头皮针连接管卡在胶布圈下,以防受外力牵拉使针头活动[2]。手背部固定方法:建议将儿童夹板放于手掌内,以能固定手掌及腕关节为准,在夹板的两端用胶布分别将手腕、手掌固定,最后用胶布固定拇指以外的4个掌骨,使手指处于功能位状态并能适当活动。手腕静脉、内踝部大隐静脉固定法:用木质夹板放于腕关节或踝关节处用长宽胶布固定于腕关节、踝关节处,并按婴幼儿的合作程度增减胶布数量,以达到有效固定。

3.2注射时应采取的对策

①正确评估血管条件,有计划地从肢体远端到肢体近端,从小静脉到大静脉来选择静脉。②对<2岁婴幼儿宜选择头皮静脉穿刺,首选额前正中静脉和颞浅静脉,尽量避开耳后静脉;>2岁患儿首选四肢静脉,尽量避开手足关节处,选择走形较直、弹性较好的静脉进行穿刺。③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血管远端再做穿刺,避免药液外渗加重。④同一静脉避免多次反复穿刺,以利血管修复⑤对刺激性强的药物及末梢循环差的婴幼儿宜选择相对近端较粗的大隐静脉、头皮正中静脉等大静脉进行穿刺。⑥皮肤病及感染处禁止穿剌。

3.3与患儿家属良好沟通

在进行静脉注射时,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与交流,争取得到家属的配合,告知家属配合要点,尽量将患儿抱在注射部位的对侧,以防触及输液针头;注意保护输液部位,避免碰撞、牵拉输液针头,防止患儿自拔针头,保持输液通畅;指导家属在婴幼儿输液时采取正确的搂抱法,可减少液体渗漏的发生。

3.4加强护理培训及责任心

加强输液室护士穿刺技术的培训,定期开展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穿刺技巧,总结当月输液外渗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方法,以提高护士穿刺成功率。建立巡查制度,安排护理人员进行巡查,并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患者产生紧张、焦虑、烦躁和恐惧等不良情绪。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药物渗漏和血管异常的观察以及如何关闭输液器,先自行停止输液,减少药物渗入组织的量。

3.5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宣讲

①耐心讲解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后果,提高家属的预防意识。②告知家属正确配合及陪护、看管患儿的方法,注意保护输液部位,避免碰撞输液针头、牵拉输液管,防止针头移位脱落或患儿自拔针头。③尽量减少输液肢体活动,不可随意调快输液滴速。④指导患儿家属观察要点,如发现输液不畅或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疼痛时,需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处理。

参考文献:

[1]梅琳.婴幼儿输液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5:103-104.

[2]吴书娟.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0,14:2169-2170.

论文作者:沈兰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4

标签:;  ;  ;  ;  ;  ;  ;  ;  

幼儿门诊发生输液渗漏的原因及对策论文_沈兰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