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占有” 重点“集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众多科技信息部门都在考虑2020年前科技信息资源发展战略问题、2010年前科技信息发展规划和2005年前科技信息发展计划问题。一谈到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任务,固有的思路可能马上就会随遇而出,什么需要采购多少万篇文献啦,订购多少百种期刊啦,思想开阔一些的,还会想到需要建多少个数据库啦,征集多少篇科技报告啦。至于措施与建议,则又是恳请上级增加经费投入,烦请相关部门多多关照等。当然,这些都是问题,而且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在认识上把其怎么拔高都不过分。因为它的确是个经年不衰的需要多部门协同逐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但是,除此以外,当前我们是否更要深入思考:除了增加文献或信息的“保有”量,以丰富“馆藏”外,还要不要在信息资源建设上再干些别的什么大事?在网络环境下,策划些什么大事,不但能够把信息资源建设,而且能够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带动起来?单纯地追求“馆藏”数量的递增是否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信息资源建设的方向?
1 网络发展使个人获取一次文献的能力大为提高, 对科技信息机构贮存的一次文献的依赖性逐步降低
研究科技信息资源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计划,首先需要对需求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
1.1 高依赖时代
在网络不发达时代,科技信息机构大都追求“占有”数量可观的一次文献,并确实在某些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资源优势。用户要获取或浏览一次文献,往往要找图书馆、文献馆或资料馆,对科技信息机构贮存的一次文献的依赖程度较高。各“馆”,不论是“大馆”,还是“小馆”,都是追求较高的一次文献的保障率。
1.2 依赖性逐步降低的时代
现在,尤其是未来5或10年内,网络应用越来越普及, 使得人们获得或浏览一次文献的能力大为提高。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突破图书馆的时空界限,快捷、方便、实时地在网上浏览、下载、获取一次文献。因此,从整体上讲,人们为获取一次文献,虽然还得依赖科技信息机构的“馆藏”,但是依赖程度却在逐步降低。当然,低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继续低了,不会低到完全不依赖“馆藏”的地步。例如,美国在5 月25日发表了对我国进行大肆污蔑的所谓“考克斯报告”,人们要浏览它,完全可以及时地在网上如愿,而且还可以下载,何必非得去找文本图书馆呢?更何况找到图书馆,它能够及时提供吗?除非图书馆的也是从网上下载来的。这个例子有力地说明了用户对科技信息机构馆藏的一次文献的依赖性确实是低了。由此可以预见,进入下个世纪,人们为取得一次文献而对科技信息机构馆藏的依赖性必将进一步降低。这里所谓的降低并不意味着完全可以抛弃科技信息机构的馆藏,可以不依赖科技信息机构占有的一次文献。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考虑“十五”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时,如果还是一味地考虑我这个系统或单位要雄心勃勃地占有多少万篇一次文献,从指导思想讲,似乎就值得商榷了。
1.3 相异的观点
也有人认为,在网络时代,用户对科技信息机构“馆藏”的一次文献的依赖性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其论据是:用户在网上查询,往往也是首先进入“目录”或“索引”,率先得到的还是“线索”,而不是,或不可能是一次文献,尤其是在“网络信息垃圾”大肆泛滥的时代,更是如此。因此,要浏览一次文献,就更得依赖图书馆、文献馆或资料馆。我们的看法是,虽然在当今时刻,这也许是事实,但却难以得出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对科技信息机构馆藏一次文献的依赖性反而更高的结论。因为迄今,所谓的网上科技信息服务,基本上还是传统服务形式在网络上的翻版。从长远看,网上全文数据库,尤其是全文期刊库,必然是越来越多,同时基于自然语言的全文检索技术必将会逐步取得进展或突破,从趋势上看,依赖性还是越来越低。
1.4 值得深思的观点
在规划信息资源建设任务时,有人提出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对具体的科技信息机构馆藏一次文献的依赖性的确是降低了,然而对科技信息机构整体或体系保有的一次文献的依赖性却提高了。这种观点值得深思。还有人提出,强调了用户对科技信息机构馆藏一次文献的依赖性会导致主管部门对采购一次文献的经费投入,这一策略性的提醒确实需要规划者予以注意。从争取经费角度强调一下过高的依赖性,也未尝不可。
1.5 用户经济承受能力对依赖程度有影响
经济性是用户是否愿意依赖馆藏文献的要素之一。就目前状况而言,从网上浏览和下载,甚至打印,除了快速、便捷那一面外,用户的经济支出也许会比到图书馆阅览或借阅的支出要高,这样,用户浏览、获取一次文献,也许更愿依赖馆藏。不过,从趋势上看,通信费、接入费等是会届时调整的。即使这样,我们也常常看到,如果用户真是特别需要某一次文献,他是会不惜工本地从网上求取的。
1.6 互补关系
以用户在网络环境下对馆藏一次文献的依赖性逐步降低为前提,着重考虑如何加强信息资源集成建设时,也并不意味着在规划信息资源建设时不要考虑脱网的一次文献馆藏建设。因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是优势互补的关系,只不过是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如何把握建设方向和重点任务的问题。更何况有许多文献,特别是技术性较强的文献和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的文献,是不会轻易上网的。
1.7 忧患意识
在考虑信息资源建设发展战略、规划、计划时,也必须清醒地估计到,从国家信息安全考虑,作为国家的信息资源建设,不能只考虑国际化那一面,而不考虑自主性这一面,要有远虑,有忧患意识。
2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建设, 要从以“占有”信息资源为中心转换到以“集成”信息资源为中心
2.1 传统强调“占有”
以往,人们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往往是追求“占有”丰富的或一定量的信息资源,把信息资源“集中”在“我”这个物理位置。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馆藏量”。这个“馆”被实实在在的物理边界所限,用户在利用馆藏文献时,必须要守时守界。
2.2 现代强调“集成”
在网络时代,电子信息资源急剧发展,网上信息资源倍受青睐,界定“馆”的物理边界已被突破,Library与Information center、 Databank、Data warehouses等的差别逐步模糊, 用户在利用信息资源时已不完全守时守界。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一次文献的能力大为提高,对图书馆贮存的一次文献的依赖性逐步降低。如果再要把“占有”多少信息资源作为建设目标,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需要做的是如何能够按照需求牵引、服务第一的原则,把物理上分布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从逻辑上把其链接起来,再加上信息技术和应用软件的支持,形成科技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环境。
2.3 促进由“占有”向“集成”转变
综上所述,在规划2020、2010和2005年前信息资源建设时,从指导思想上就一定要从以集中地“占有”信息资源为中心转换到以分布地“集成”信息资源为中心,并以此带动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的遗址式发展,带动科技信息服务业工作方法、服务方式的全面变革。
信息资源集成建设的目的并不是信息资源本身,而是在于提高科技信息工作的效能,充分发挥科技信息的价值,实现信息集成服务。把发展的终极目标设定在集成服务,必然会有利于促使科技信息工作在信息化时代中尽快进入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渠道。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科技信息作品的作用自然地会由“参考”作用转变为“使用”作用,科技信息工作的形象会逐步地由请别人“多多关照”转变为别人请我们“多多关照”,其功能也会相应地由“滋补”功能转变为“治疗”功能。
2.4 “拥有”与“占有”
既然从长远角度,进行信息资源建设要摈弃“占有”,那么可否转换成“拥有”?诚然,“拥有”与“占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拥有”既可是物理的,也可是虚拟的。但是“拥有”与“集成”毕竟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集成”的出发点不是“拥”和“有”,而是整体化、一体化的整合过程,强调的是体系,而不是单体。所以笔者认为,还是用“集成”比较好。
2.5 数字图书馆弱化“占有”
随着计算机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相继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等设想。虽然至今人们关于数字图书馆概念的认识还不太一致,但就它的本质方面来说,是数字化的、虚拟的和集成的,却为大家普遍认同。既然如此,坚持“占有”信息资源的思路,显然是与建立和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意愿相悖的。
2.6 国外信息资源集成建设概况
目前,世界各国的信息资源集成建设都在蓬勃发展之中,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一直在研究、试验和推广信息集成战略。特别是美国国防部于1996年发布了《国防部集成数据环境(Integrated Data Environment,简称IDE)技术计划》,更引起有关人士的瞩目。
图1 信息资源建设体系结构
3
以服务为核心集成建设具有协同保障能力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在考虑2010年前或2005年前在线信息资源的建设时,其基本思路可以归纳为以服务为核心,集成建设具有协同保障能力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离线的信息资源建设,虽然也需要做,但不是集成建设的范围。
3.1 信息资源要素
其划分现在还远不能规范,从实用角度,不妨先从功能、信息、应用、技术、制度5个方面考虑。
3.2 信息资源集成的内涵
信息资源集成是指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特定组织机构,以信息为对象、信息资源为本体、集成服务为动力、网络技术为手段、协同作业为方法,以构建资源保障体系为目标,把信息资源诸要素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整体的动态过程,也是优化要素,体系重构的过程。严格意义上的信息资源集成,只有在网络环境下才能实现。用户开发利用集成化了的信息资源时,在前台面对的将是“一站到位”的计算机界面,而后台则是整体化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集成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3 信息资源建设指导思想
从以“占有”信息资源为中心转换到以“集成”信息资源为中心;从以机构/资源为建设的出发点转换到以服务/利用为建设的出发点。
3.4 行业或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可以归结为:需求牵引、统筹规划,面向行业或企业特定信息需求,建立具有协同保障能力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含义是:对特定的行业或企业,其信息资源保障系统的功能要素、信息要素、应用要素、技术要素、制度要素在动态优化过程中,以网络为技术平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结构合理、管理科学、媒体多样、反映迅速的信息资源服务保障体系。
协同保障能力的含义是:保障体系所具有的整体的协同保障能力,而非个体的离散保障能力。具体内容:为行业或企业内相关信息单位联合作业,协同保障;行业或企业内部信息资源与外部信息资源协同保障;多种媒体协同保障;在线服务与离线服务联动,协同保障;网络联用,协同保障等。
各单位可以视各自具体情况,把整体保障率作为指标,而无须以占有率或利用率作为指标。
3.5 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集成服务体系结构
如图1所示,该设计突出了信息资源利用应用系统, 强调了信息资源利用管理规范,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也就是以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为建设的基本出发点,而不是单纯地以扩大规模为出发点。
信息资源利用应用系统由信息采集支持系统、信息加工支持系统、信息提供支持系统和信息分析支持系统构成。之所以把信息分析支持系统也考虑在内,是估计到今后用户对科技信息机构馆藏一次文献的依赖性会逐步降低,需要在面向信息内容方面提供一定程度的智能化的信息服务。
信息资源利用管理规范由资源建设管理规范、资源质量管理规范、信息作业管理规范和知识产权管理规定构成。之所以把知识产权管理规定也考虑在内,是因为迄今我国关于网络环境下信息作品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在法律上还没能具体规范,所以对于部门而言,在一段时期内需要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制订自己的管理规定。
信息资源应用集成是对功能集成、信息集成和网络集成进行综合。功能集成的对象是信息采集加工功能和信息提供服务功能。信息集成的对象是网上数据库、数据仓库、行业或企业运行中产生的信息、外部环境信息、在线信息与离线信息。网络集成的对象是开放网络建设与运行、内部网络建设与运行、内部网与外部网协同联用、信息技术支撑环境建设。
信息资源制度集成是对技术管理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进行综合。技术管理制度集成的对象是信息制度与数据标准、信息技术结构体系制度、信息技术转移制度、信息技术支持制度。组织管理制度集成的对象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制度、作业人员管理制度、用户管理制度、信息流程管理制度。
3.6 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任务
总的想法是,今后5~10年, 如何把建设重点转移到信息资源集成建设与服务上,发挥科技信息的整体优势,面向信息内容多做一些工作,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快速、便捷的信息利用环境,以此迎接21世纪信息用户对科技信息机构馆藏一次文献依赖性降低的挑战,以此迎接海量信息环境的挑战,重新塑造科技信息服务业的形象。
4 观察美国“集成数据环境”发展战略, 思考我国信息资源建设
4.1 提出背景
70年代起,美军开始步入武器装备全面现代化建设阶段。美国国防部管理武器系统采办活动的传统方式是采办活动的各个过程均以处理基于纸张的文件为主。随着武器系统信息量的急剧增长,采用传统管理方式带来越来越多的弊端,如数量庞大的纸张文件和条规难于管理,费钱费时;信息存储分散、标准不一,传递的及时性差;数据重复、错误、冗余度大等等。这不仅导致武器系统研制周期加长,寿命周期成本急剧增加,而且影响了武器系统形成战斗力的速度。为全面提高采办效率,美国国防部于1985年提出了“持续采办和全寿命支持”(CALS)战略,其核心是通过共享标准的综合数字产品信息来提高业务效率。其后,鉴于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美国国防部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信息基础设施之间的链接越来越紧密,于是又于1996年提出“集成数据环境”战略,把其作为实现CALS战略的最终目标。
4.2 什么是集成数据环境
所谓集成数据环境,是指一种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链接的数据结构。它能够使美国国防部按合同约定的武器系统的所有需要共享的产品描述数据和保障数据形成为一个整体。在这种环境下,有关用户可以在计算机网络内部和各个独立的计算机网络之间共享数据,可以在武器系统全寿命周期内,实时、便捷地存取和访问相关的技术信息和业务信息。实施IDE需要综合运用计算机硬件、软件、信息基础设施、 全球通用标准、共享的数据,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图2 集成数据环境开发过程流程
4.3 实施集成数据环境的好处
营造集成数据环境,可以实现数据一次生成,在武器系统的全寿命周期内多次使用,提高信息数据的共享性和可再利用性,从而降低武器成本,缩短开发时间。其带来的好处可以波及各个层面,大到全局,小至局部,甚至某个工程项目。它不但影响了美国国防部信息基础设施的结构,全面促进了国防部的信息化水平,而且凝聚、优化了武器系统界的信息系统。到1997年为止,美国国防部已资助了240 多个集成数据环境项目试点,重点放在技术手册和图表的数字化。
4.4 实施集成数据环境的条件
实施集成数据环境,主要是通过应用数字数据交换标准和规范,使技术数据以独立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方式来生产和交换。实施集成数据环境必须满足一定条件:项目管理和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相关人员以一种与数据的预期用途相符的格式存取、管理,并通过网络共享该数据;无论人员在哪个部门,哪个位置,它们都能自动处理并参与联机、集成的业务过程;补充数据易于添加;在共享相同数据的项目内部和各个项目之间,可以对所有数据进行数字更改管理等等。
4.5 集成数据环境的开发过程
图2给出了集成数据环境的开发过程流程图。 该过程从建立集成数据环境计划开始,以实施集成数据环境结束。
如上所述,美国实施IDE战略的核心是集成数据资源, 开展信息集成服务。虽然实施IDE 战略的初衷是针对武器装备持续采办和全寿命支持的,目前仍在实施中,但其基本思路,对我们研究自身的科技信息资源,特别是国防科技信息资源的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把握今后信息资源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其所蕴涵的哲理及实施办法,还是需要我们认真考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