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图书在版编目的发展与提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的论文,论我国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4.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01)01-0045-03
图书在版编目(Cataloguing in Pulication,简称CIP)在我国从1990年7月31日正式批准颁布《图书的书名页》和《图书在版编目数据》两个国家标准,并于1991年3月开始实施,至今已将近10年了。近10年来,在全国出版界和图书馆界的共同努力下,实施在版编目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给图书馆的工作带来了明显的收益,但在实施CIP的过程中也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参与图书在版编目计划的出版社少,已出版的图书提供的CIP数据质量不高。随着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CIP工作必须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必须突破现在的基本上是传统的手工运作的模式,向自动化、网络化的模式发展。本文想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看法,以求得同行们的共识。
一、修订国家标准《图书在版编目数据》,适应新形势下CIP工作的需要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在刚制定批准实施的时候,适应了当时传统的手工编目工作的需要,对CIP工作起到了规范和促进作用。在书目数据的选择上设置了必要数据和选择数据两类,产生了详细型和简略型两种CIP数据。而今,在图书馆界自动化程度大为提高,计算机硬件设备(特别是存贮设备)越来越便宜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尽可能把图书的全部信息数据和检索点提供出来,以便利用。所以,再分选取必要数据和选择数据就没有必要了。由于“CIP的数据并不是直接用来编制各种书目记录的数据,而是用来编制不同适用范围书目记录的参考数据”[1]如,国家书目、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国家机读目录、光盘目录、出版发行目录、联合目录、专题书目等。因此,提供的CIP数据必须是能包括图书全部信息的全面的、详细的、准确的、标准化的数据。
在CIP中心的实际工作中,选取必要数据的著录过程是一个繁琐和费脑筋的过程,需要牢记哪种数据包含几个项目。因此,在著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混乱的现象,缺项的情况常常发生,影响了对图书内容的揭示和宣传。从笔者统计的17种CIP详细型数据中,按照简略型和详细型的要求都必须著录的丛书项漏掉的就有3种;漏掉副书名和说明书名文字的有2种;漏掉第一著作责任者的有1种;漏掉版次项的有1种;漏掉附注项内容的有2种,计讲漏掉9项,就是说在17种CIP数据中仅按照著录项目的要求,就有9种CIP数据不合格,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二。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是修订国家标准。
在修订标准的时候应该考虑在CIP数据中提供著者号,著者号作为书次号具有较好的规范控制性,有利于在版编目。由CIP中心提供使用《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编制的著者号,会对全国书目数据的标准化和资源共建共享起到推动作用。
新的标准应该全面考虑图书文献的收藏机构(特别是图书馆)和图书文献的出版发行机构(特别是出版社和新华书店)对书目数据的需求,使他们都能够受益,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网上书店”的书目数据需求也应该是新标准考虑的内容之一。
二、改变CIP中心信息传输手段,扩大CIP工作机构,形成全国“CIP数据加工网”
以往CIP中心的工作程序如下,图书的有关内容特征和形态特征的信息是“先由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按CIP工作单的项目填写有关数据,并连同主书名页正面样式的复印件寄送给中国版本图书馆在版编目部(也称CIP中心),由CIP中心根据《普通图书著录规则》、《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汉语主题词表》对出版社提供的CIP数据进行审核、修改、加工成可排印的CIP数据格式,寄回出版社发排。”[3]这样的工作程序完全是传统的手工操作的模式,其弊病是非常明显的。一是由于责任编辑所提供的工作单和寄送的主书名页有时难以满足CIP中心对图书进行著录的要求,给全面、准确地提供CIP数据造成困难;二是这种做法送审的周期长,拖延了图书出版的时间,不利出版事业的发展。这两个问题通过现代的网络通信技术就完全可以很好解决,可以先由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使用计算机填写图书CIP工作单(可以由CIP中心设计好统一的计算机文档或编制专门的软件),再扫描该书的有关形态特征,附上该书序跋和一些内容提要等现成的数据文件,形成该书比较全面的CIP数据文档,通过电子邮件(E-mail)传递给CIP中心,这种全面、形象的书目数据文档会避免CIP中心按书名分编的尴尬局面,从而提高CIP数据的质量。由CIP中心在书目数据文档提供的图书信息基础上,进行审核、修改、加工成可排印的CIP格式,通过电子邮件迅速传递给出版社。这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CIP加工程序,为提高CIP数据的质量提供了科学的、可靠的保证,使用电子邮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CIP中心与出版社的时空限制,从而解决长期困扰CIP中心与出版社之间由于加工CIP数据造成的延长出版周期的矛盾。
国家新闻出版署在1999年3月8日发出《关于在全国出版社实施图书在版编目(CIP)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自1999年4月1日起,在全国推广实施强制性国家标准《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图书在版编目在全国普及已成定局。随着参加CIP的出版社的增多,图书出版量的猛涨,CIP中心的工作量会大大增加,现在CIP中心的规模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必须扩大机构。扩大机构的方法,一是直接增加CIP中心的工作人员和设备,这种方法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看来有一定的困难。二是在全国形成一个以CIP中心为总部、各省市图书馆中文编目部为分部的“CIP数据加工网”,总部与分部之间可以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特别是电子邮件)互相联系,条件允许的话,CIP中心应尽快建立自己的网页或网站。这种方法比较切实可行,主要优点为①成立协调机构后,不需要特殊的投资,“CIP数据加工网”即可进行工作。图书馆可以对来自CIP中心或出版社的CIP数据文档进行加工,并将结果返回CIP中心。通过各地分部,使CIP中心的覆盖面扩大了,功能增强了。②因为收藏图书文献尤其是地方文献,各地图书馆与当地的出版社有一定的工作联系,通过CIP工作可以使图书馆与出版社紧密联系起来,图书馆对出版社的出版、发行信息有准确和全面的了解,进而得到优惠的购书条件,图书馆界多年呼吁的“呈缴本”制也容易实现,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也不再是无的放矢。③作为分部的图书馆可充分利用本馆的分编人才资源,还可以聘请离退休的分编老专家帮助把关,这样CIP数据的质量就更能得到保证了;而且在为CIP中心做数据的同时,也可以形成本地的CIP数据库,为图书馆业务工作提供方便,如供采访人员在采购时使用,供分编人员套寻使用等。④CIP数据是出版发行部门一种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可以给出版社、新华书店的业务工作带来方便。⑤CIP中心可以将各分部初步加工的CIP数据,放在网页上供分编人员来提出意见,并进行最后的审核。
从上面可以看出,建立“CIP数据加工网”是一个一举三得的好方法,它可以使CIP中心共享图书馆界的中文文献分编人才,减少由于送审CIP数据对出版社出版周期的影响;完善的CIP数据对图书馆界来说会大大减少重复劳动,并采用标准化的书目数据;CIP数据还可以被出版发行部门直接应用于业务工作上。
三、培训责任编辑和“CIP数据加工网”的分编人员,提高业务水平,是提高CIP数据质量的关键
标准修改了,程序改进了,为CIP改进工作,提高水平创造了条件。但CIP工作质量的提高,所提供的CIP数据准确无误的关键还是在于有一支高水平的责任编辑和“CIP数据加工网”分编人员的队伍。从所接触的CIP数据来看,百分之百合格的较少。不是丢项,就是标识符号使用错误,再不就是格式不对,分类号和主题词标引不合适。这样的CIP数据不能起到CIP的真正作用。
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位老外交家的足迹》一书,CIP数据为:
一位老外交家的足迹
—我所知道的王炳南(第一部)/程远行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2
ISBN7-01-002734-X
Ⅰ.一…
Ⅱ.程…
Ⅲ.王炳南…生平事迹
Ⅳ.K827.7
这一CIP数据没有经过CIP中心的审核,所以错误之处就比较多。首先,是著录格式不对,标识符号也不对。副书名应该与正书名连贯著录,中间应该用“:”连接,而不应该单起一行,副书名也不能用“—”表示。副书名与“第一部”之间应空一格来连接,而不是用“()”。“.—”大项符号回行时应省略“—”。主题标引中的“…”应为“—”。从这一CIP数据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看,这个CIP数据的编制者,太不熟悉《普通图书著录规则》了。
还有,华龄出版社出版的《血染着我们的姓名》一书,提供的CIP数据虽然经过CIP中心的审核,其错误也是可笑的。该书的CIP数据为:
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吴越著.—北京:华龄出版社,1994.6
ISBN7-80082-545-0
Ⅰ.血…Ⅱ.吴…Ⅲ.诗歌—中国—现代—选集Ⅳ.I227
这一CIP数据的第一个缺陷是丢掉了“从上饶集中营到武夷山”这个副书名。第二个错误是在检索点Ⅲ.Ⅳ.的主题词和分类标引上。这本书是黑龙江省专业作家、诗人吴越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知的人物活动和情景再现,披露了“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被俘人员在上饶集中营内和武夷山中斗争史实。作者以诗人的笔力抒发情怀,写成了一部具有历史与文学双重价值的8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巨著,而且在主书名页的书名上端,清清楚楚地印有“纪实文学”四个醒目的大字。责任编辑或CIP中心的人员在标引主题词怎么能选取“诗歌”和“选集”呢?它的主题标引应为“传记文学—中国—现代”,它的分类号应该是I25中国的报告文学,而不是建国后诗歌I227。从提供的本书CIP数据反映出该书的责任编辑和CIP中心人员的主题和分类标引水平比较低,出现以上的错误也反映出他们的工作不细心和工作态度不够认真的问题。
以上列举的是几个典型的例子,但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黄建平同志也分三个方面18个例子讨论了CIP数据的主题标引,指出了CIP数据应当完善的问题[2]。因此,培训和提高各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和“CIP数据加工网”的分编人员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
CIP中心应该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培训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使他们掌握图书分编、主题标引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且把它作为竞争上岗的必备条件,这样要求是合理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对“CIP数据加工网”的分编人员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考,只有通过考试获得相应证书后,才能为CIP中心加工数据。统一培训总部各分部的分编人员并且进行定期的工作考核,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CIP的工作质量。还可以组织分编人员通过网上的BBS交流CIP工作经验,或组织会议进行交流。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发展和提高我国图书在版编目的途径就要冲破现在传统的手工在版编目的模式,向着自动化、网络化的模式发展。具体措施是:首先,要修订《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的国家标准,使之适应新形势下在版编目工作的需要;二是改变图书在版编目的信息传输手段,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扩大CIP的机构,形成“CIP数据加工网”,通过“CIP数据加工网”提供高质量、标准化的CIP数据,使出版社、新华书店和图书馆都受益,从而大力推动全国的CIP计划。
通过“CIP数据加工网”还可以完善由于历史造成的我国图书馆事业隶属于文化部门又脱离图书出版发行的管理体制,与出版部门的良好合作还可以使呈缴本(包括各类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制度顺利实施、可以使图书馆馆藏的文献得到合理出版利用,与发行部门的良好合作可以使图书馆得到准确、全面出版发行信息并进而得到优惠的购书条件。
收稿日期:2000-09-13
标签:图书馆论文; cip论文;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论文; 读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