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公共图书馆创新探析论文_陈世俊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公共图书馆创新探析论文_陈世俊

(海南省图书馆,海南省 海口市 571100)

摘要:在现代社会,传统型图书馆要提升运行效率,必然需要树立全新的思维方式,落实用户为本的工作理念,完善资源建设以满足广大用户需求,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用户体验感受。发散、关联、多元、便捷、融合集为一体,才能全方位重新定位图书馆,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与产出。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图书馆;创新

1“互联网+”时代阅读行为特点分析

1.1阅读方式的“屏幕化”

“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渗入到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深刻地改变了信息获取、传播的方式和路径。读者获取所需的文献资料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可以通过手机、Ipad、电脑等终端设备,登录相关电子阅读平台。阅读方式从单一的纸质阅读时代逐渐向“屏幕”时代转变,阅读不再受到图书馆的时空限制,展现出便利化发展趋势。

1.2阅读行为的“随意性”

“互联网+”时代,读者获取的图书资料更为便捷,登录相应的图书管理应用平台,根据授予的权限,便可以获得相应的图书文献资料。“互联网+”时代,各种图书信息多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往往是从一个关键词跳跃到另一个关键词,信息检索更

为便捷,但阅读的内容缺乏深度,缺乏阅读的专注度,导致阅读内容存在明显的随意性,不利于读者知识体系的构建。

1.3阅读习惯的“浅泛化”

“互联网+”时代,各种搜索引擎的便捷使用,主题词的链接设置(如中国知网在线可通过:主题、关键词、作者、单位、文献来源、中图分类号等查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料),读者完全依据其个人喜好转换阅读内容,阅读的思考度不够,养成了“读题”“读图”习惯,阅读呈现出明显的浅显化、泛泛性以及娱乐化倾向。

2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公共图书馆创新策略

2.1优化期刊服务的理念

服务理念的优势会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服务制度等产生影响,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服务提供者以及商业消费者需要积极优化服务理念,对市场进行细致划分,能够对用户的服务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进而为其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服务。在“互联网+”背景下,用户对于公共图书馆期刊服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此公共图书馆在期刊服务上必须要优化其服务流程、理念以及范畴等,转变传统的以期刊资源为本的理念,将用户放在中心位置,并以此为基础对期刊服务的内容、流程进行优化。

2.2构建完善的双向导读机制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与图书馆之间不应延续“互不干扰”的运行模式,单向的服务模式需转变为双向的有机互动。图书馆为用户群体构建完善的双向导读机制,其目的在于提高图书馆与用户群体之间的互动频率。对于缺乏良好阅读习惯或需要帮助的用户而言,图书馆可针对性地帮助这类用户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提升用户的阅读效率,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渴望进入图书馆阅读,以此开阔眼界,增广见闻,但不少人由于缺乏基本的文化功底,再加上在阅读时没有获得相关帮助,因而也失去了阅读的动力。笔者认为图书馆可针对广大市民进行调查,然后按照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提供双向导读机制服务。同时,图书馆也可在网络上提供“在线咨询”服务,让更多因工作忙碌而不能到馆内阅读的人,也能轻松获得应有的帮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图书馆应积极组织开展“群体”活动,如“阅读时语”,用户可为阅读过的书籍书写评价及观后感,也可观看他人的评语,双方互相分享、交流心得;用户在阅读时发现的好书,可通过反馈给图书馆加以宣传,让更多的人受益;增强用户的主人翁意识,让用户走进图书馆,发现图书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阅读活动。

2.3传输介质层面实现互联网平台、智能设备和智慧馆员共同支持

2.3.1互联网平台支持

公共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服务一般分为两种,即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桌面式服务和以微博、微信、APP等为代表的移动式服务。随着移动服务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大公共图书馆在门户网站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图书馆微博、微信平台、支付宝、APP等移动图书馆服务,用户利用手机可以方便获取图书馆资讯信息、不受时空限制查询书目、检索数据库、预约借还书等。无论是电脑桌面式服务还是移动数字服务,都是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基础建设之一。

2.3.2智能设备支持

目前,公共图书馆采购的智能设备一般包括基于RFID技术的自助借还机、智能安全监测设备、智能盘点设备、标签智能转换设备、电子读报机、自助打印、复印一体机等。智能设备除了能够方便用户使用图书馆,它所记录、存储的用户行为数据对于图书馆而言更加可贵。当用户通过智能安全监测设备进出图书馆、利用自助借还机借还图书、使用电子读报机阅读报刊时,这些智能设备将记录下用户的基本信息和行为操作数据,图书馆馆员将上述数据与互联网平台用户使用数据进行汇总、关联分析,可以挖掘出用户的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对图书馆采购、流通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能够起到关键性支持。

2.3.3智慧馆员支持

馆员是用户和图书馆的中间桥梁,是使用户获取图书馆服务的中间要素。智慧馆员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其素养和能力两大方面,智慧馆员应当具备态度热情、主动服务、及时服务、洞察力敏锐的内在素养,拥有信息分析能力、数据挖掘能力、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等。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势发展,不断吸收、创造“智慧”,是当下公共图书馆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4供应个性化服务,改进服务内容

在现在的时代,如果想要让用户需求满意度得到提高,仅仅借助参考咨询服务方式是行不通的,同时还需要凭借公共图书馆知识咨询服务的力量。处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与精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互联网+”时代能够让公共图书馆得到更加多的发展机遇,但其也需要图书馆掌握读书用户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行为等,知道用户的潜在读书需求,构建合理的图书服务模式。此外公共图书馆要转变以往将用户当做单一受众的思想,要知道用户能够在任何时候借助自媒体平台,从而制造信息与传播信息。公共图书馆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和用户展开准确的互动,进一步了解用户的心理动向与阅读需求,图书馆在掌握用户阅读喜好与个人信息之后,能够根据大数据的信息推送标准,将用户科学分组,为用户供应更加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从真正意义上将服务的关键内容确定为广大读书用户。有效凭借“互联网+”平台,公共图书馆能够在为用户推送信息的时候做到积极主动性,举例说曾有用户提问过“最近有什么新书”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在添置新的书籍后,能够及时的向用户发布新书籍的信息,而且还能够为用户推送图书馆的相关活动,并给予借阅用户在规定时间内归还书籍的提醒,从而达到图书馆服务工作差异性的目的。

3结束语

“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是需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网络技术、云计算等技术设备,对公共图书馆的期刊服务进行优化和创新,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期刊阅读服务。“互联网+”公共图书馆要注重服务结构、方式的改进,注重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阅读服务。

参考文献

[1]马书琴,梁欣.“互联网+”时代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8,3604:138-143.

[2]郭英.“互联网+”视域下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探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09:55-58.

[3]吕明.“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与转型发展的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6:93-94.

论文作者:陈世俊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公共图书馆创新探析论文_陈世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