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热点问题教学的“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课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必须时刻关注近期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与问题,把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使其成为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讨论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与能力。高考反映国家意志,重大时事热点问题又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对象,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绩。因此,政治课的热点问题教学十分重要,在平时教学与高考复习中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关注热点问题教学的策略选择。本人对四年高考文综卷热点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在热点问题教学中必须把握五个“度”。
一、把握热点选择的时间跨度
重大时事热点往往是近期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与问题,按高考规定的时间跨度来说就是一年度,即上一年的五月到下一年的四月,所以这一年度间的重大时事热点理所当然成为我们平时教学与高三复习时的重点,必须吃准吃透。但是如果在选取热点时,完全机械地把时间跨度定为一年,不仅在实际教学中是错误的,而且在理论依据上也是不充分的。
首先,就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本身的结构而言,它的出现不是完全孤立的,总有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如近几年在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几个热点问题: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等,其本身的时间跨度都很大。因此,我们既要掌握它的“现在进行时”状态,还要关注它的“过去式”情况,甚至还要注意它的“将来时”趋势。特别是时事政治中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部分,我们更不能只关注它一年度内的情况。例如,2001年高考文综卷第39题以“党领导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反腐败斗争”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原因,显然它是一个早已解决了的理论问题。又如,2002年高考文综卷中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该怎么样?可以看出这绝不是一两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我们长期以来以及将来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再如,2003年高考文综卷第39题就是考查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气象问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当然谈不上时间的简单限制。
其次,就热点问题的确定依据而言,在过去政治单科高考时,往往是谁最“热”,谁就成为高考考查的内容。但在政、史、地三科综合时,如果只是政治上的热点问题,而没有历史、地理上的结合点,就很难成为文综高考命题的热点。这时的热点不仅要求有政治上的时效性,还要有历史上的时间延续性和地理上的区域性。其时间跨度大大突破了年度的界限,是全过程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例如,2002年高考文综卷第38题以“洞庭湖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为背景材料,要求对这一“变化”进行经济、政治、哲学三方面的思考。又如,第39题以“北宋时东京的繁荣景象”为背景材料,既要求从历史角度分析东京商业繁荣与衰落的主要原因,又要求从政治现时的角度分析开封市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的原因。再如,2003年高考文综卷第41题“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工作的依法管理”,都是时间跨度较大的热点问题。
因此,我们在选择热点问题进行教学时,不仅要关注一年内的重大时事热点问题,而且还要适当延长热点选择的时间跨度,特别要关注那些持续性强,关系我们生存环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重大意义的热点问题,从政治、历史、地理综合角度分析,使热点问题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二、把握热点切入的角度
文综卷的热点问题考查方式与政治单科卷相比,最大变化是不再针对热点本身的内容,而是以热点为背景材料,通过一定的切入角度,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设问角度结合热点材料进行分析。至于学生运用什么学科知识、什么具体知识点去分析热点的哪一方面哪一层次,其依据就是热点问题的切入角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热点问题分析的成败关键在于选择怎样的切入角度。如果切入角度过大,则会出现理论性教条式的东西太多,泛泛而谈,留存于事实的表面,无法有效地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当然也无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分析具体事实的能力。
例如,2000年高考文综卷第36题以“我国的入世过程”为背景材料设置的一小题:“试分析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该热点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大,无论从时间跨度上,还是在社会因素上,都有许多命题的角度。但该题就是从切入角度入手,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的能力。从该小题的切入角度中可以看出有两个明显的限定:首先,分析入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不是对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其次,让学生分析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而不是一分为二地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两方面影响。许多考生则把该题简单地看成是入世对我国的影响,忽视了该热点切入角度中的两个限定,其结果可想而知。又如,2003年高考文综卷第41题第③小题以“我国实施城市化战略”为背景材料设问:“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该小题的切入角度有三个限定:首先,必须根据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而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其次,进行分析时所用的知识必须是经济常识,而不能用政治常识、哲学常识的内容。再次,城市化的意义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设问仅要求回答其经济意义。如果没有把握其中的任何一个限定,就无法准确地完成该题。
三、把握热点处理的深度
热点问题教学的本质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热点问题本身的掌握,更主要的是为了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判断、归纳、综合、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如果在平时热点问题教学中,只是罗列大量的材料、数据,让学生分析的是表面上的事实或者只是罗列一些学生学过的基础知识,再蜻蜓点水地用了一些材料,而不引导学生去揭示材料文字背后本质的深刻的内涵,就只能使热点问题教学走入舍本逐末的误区。
例如,2000年高考文综卷第37题的“西亚地区问题”,第38题的“巴拿马运河问题”,以及2001年高考文综卷第41题的“非洲殖民地的历史变化过程问题”。从表面上看,这些热点问题热的程度不高,与1999年的“北约轰炸南联盟问题”、“中国驻南使馆被炸问题”以及2000年的“王伟事件”等热点相比,不是最热的热点。但我们作深层次的分析后可以发现,这些重大热点问题的实质就是“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反对人权高于主权”。如果用这一实质去分析当年的时政热点,那么高考文综卷中出现这些热点的理由就更充分了,考的角度也更明确了,它是紧紧围绕这一实质而设置的,如“西亚地区问题”的第③小题:“美国为什么插手该地区事务?如何插手?”“巴拿马运河问题”的第③小题:“说明巴拿马政府在什么含义上收回了巴拿马运河主权。”“非洲殖民地的历史变化过程问题”的第⑤小题:“根据所学的政治常识,说明民族独立对这些国家的意义。”
所以在平时的热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揭示背后隐藏的本质,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四、把握热点结合教材的紧密度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表现为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因此热点问题本身往往不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而只是作为背景材料为设问提供一定的情境,题在课外,理在书中,热点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围绕课本的,最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知识都可以而且应该在课本中找到。
例如,2002年高考文综卷第38题以“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状态的变化”为背景材料,设置了三道小题,该题是一道典型的政治学科内经济、政治、哲学三部分结合的综合题,从这三道小题的参考答案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第①小题农业经营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农民经营收入三方面的经济变化,第②小题政府统筹规划政策调整、直接投资经济调节、推动经济改善生活三方面职能的履行,还是第③小题坚持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认识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按客观规律办事三方面的哲学启示,这些答案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而在高考阅卷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该题的答案组成上仅仅是背景材料的简单组合,没有找到课本的理论依据,也就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又如,2003年文综卷第38题以“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的讲话”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回答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如何看待新时期下的艰苦奋斗精神这两个问题,该两小题的答案在课本中的存在更为明显,而好多学生不是答不准就是答不全,显然是缺乏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分析热点的良好习惯与能力。
因此,在进行热点问题教学时,必须紧紧围绕课本基础知识,努力寻找基础知识与热点问题的结合点,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去分析热点事实,并要求学生在分析时必须回归教材,准确使用学科术语,做到言简意赅,层次清晰,避免热点问题与课本内容两张皮的现象。
五、把握热点之间的联系度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脱离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热点的存在也是如此,不仅热点本身内部存在复杂的联系,而且许多热点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表现为国内热点与国际热点的联系,以及国内热点之间、国际热点之间的联系。高考根据这一情况,也往往把几个存在密切联系的热点糅合在一题中。
例如,2001年高考文综卷第38题包括了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世界和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美国的劳动力结构和我国的三大产业结构)等诸多热点问题。又如,2003年文综卷第41题呈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省际和城乡人口流动、城镇化战略、坚持依法治国原则等热点集积于一题的特点。如果学生没有热点之间的联系意识,缺乏对热点间这种联系的准确把握,就很难较好地完成此类题目。
因此,在平时热点教学特别是高三热点专题复习时,在掌握单个热点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热点间的这种联系并努力把握这种联系,对热点问题有整体上的理解,形成自己新的认识,从而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