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契约角度探讨大学生管理_心理契约论文

从心理契约角度探讨大学生管理_心理契约论文

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大学生管理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契约论文,视角论文,心理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重要性的地位。它不仅在完成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而且日益成为院校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替代的育人环节,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管理育人功能。伴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入推进和教育改革的持续开展,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同时,大学生主体本身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原有的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大学生管理模式与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心理契约理论的发展,为构建一种更人性化的、更有效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可能。

一、心理契约理论概述

1.心理契约的内涵

Argyris在其1960年出版的《理解组织行为(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 Behavior)》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并率先将其引入管理领域,强调在个体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正式经济契约所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心理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个体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组织行为学家施恩(Shceni)在其《组织心理学》(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一书中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任一组织中,每一成员与该组织的各种管理者之间及其他人之间,总是有一套非成文的期望在起作用。”美国组织行为学家Rousseau(1989)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关于在她/他与第三方之间进行互惠交换,建立联系的主观信念”。

总的来说,“心理契约”是以组织与成员间正式的书面契约为前提,以相互间的关系为纽带,它反映了交往双方彼此间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心理期望。本文认为,大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是指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院校与大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以院校管理制度为准绳,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育社会需要人才为目的,双方需为对方应承担的义务、责任的心理约定。心理契约是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以及微妙而含蓄的心理期望,具有主观性、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双向性等特点。

2.心理契约的基本特征

(1)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心理契约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而是以心理期望的方式埋藏在契约双方的内心深处,期待着对方去理解、估测。由于这种心理期望是一种主观感觉,大学生个体对于他与院校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的体验与见解,往往会造成自己的期望与组织的解释不一致。

(2)心理契约具有不确定性。正式契约的内容、职责、权利都是明确固定的,不能随契约一方的主观意愿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心理契约的本质则是一种心理期望,它会随着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心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大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在大学生与院校之间的关系中,相互期望和责任的隐含内容也就越多。这也使心理契约的内容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

(3)心理契约具有动态性。由于心理契约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心理契约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这就要求心理契约双方根据环境变化和院校教育的发展来确定心理契约的内涵,切忌循规蹈矩,一成不变。心理契约双方应根据院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双方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完善。

(4)心理契约具有双向性。心理契约是院校与大学生之间建立的一种双向交互性的联系。一方面是指大学生对自己在院校中的权利、发展等方面的期望,另一方面是指院校对于大学生在责任、贡献等方面的期望。应该说,院校与大学生双方在心理契约中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在向对方提出期望与要求时,应注意双向沟通,尽量去领会并满足对方对自己的期望。通过双方的交流沟通,达成对院校与个人发展的共识,从而营造良好的院校环境,有利于院校和个人双方的共同发展。

二、大学生管理工作引入心理契约理论的必要性

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情感契约的管理,是促进凝聚力和良好氛围形成的无形手段,能够促使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人性化,从而逐渐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1.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

随着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管理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对教学管理手段信息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以前的教学管理以强制性为主,注重一切在规范化条件下运行,但教育发展、大学生成长特点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急剧变化,使得原有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与现实情况发展不相适应。而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管理能弥补这种不足,也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教育管理发展的规律,更适应新的复杂的外部环境,更能有效促进院校、大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

2.创新大学生管理方式的需要

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有行政管理模式和操作性管理模式两种。行政管理模式见物不见人,强调绝对服从、整齐划一,过分突出教育管理者的主导作用;通常采取命令式、规定式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压制性管理。操作性管理模式虽见人,但却将人物化。这种管理有利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但制度一旦形成,便强调统一、集中,缺乏弹性,容易抑制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教育模式习惯于让大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把大学生仅仅当作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受到忽视。科学的教育活动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唯有此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并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发展。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管理则对管理者的服务地位和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行了强化突出,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契约与规章制度的有效结合,可以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效果,对于院校管理者拓展大学生管理方式方法具有积极的作用。

3.提高教育管理效能的需要

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其培养目标一般来说与大学生个人学习目标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对大学生来说,遵守院校规章制度、完成学业,对院校负责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负责;对院校来说,大学生水平的心理契约内容既是实施教育的手段,又是实施教育的目的。由于目标的趋同性,通过心理契约的构建可以使大学生将自己视为院校的主体,使得大学生不断以对自身的期望来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与院校目标一致,将自己的发展与院校发展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大学生对管理者的忠诚度和信任度。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消除管理中的摩擦,进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效能。

4.适应大学生主体特点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具有非常突出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自尊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他们特别需要被尊重,特别需要平等的交流,非常反感外界的强迫和居高临下的说教,原有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学生特点发展的需要。而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管理,是建立在双方信任基础之上的,期望与义务都是双向的。只有彼此以真诚为核心,平等沟通,信守承诺,尽职尽责,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契约违背,有效化解大学生与院校之间的很多矛盾,有利于构建民主、和谐、健康的双边关系。

三、大学生管理与心理契约理论的良性互动

1.营造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良好氛围,实现人本化管理

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是建构良好心理契约的基础。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指,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之间有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院校的发展。人文关怀的氛围能在院校中创设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校园氛围和校园精神,可以为全体大学生树立强大的精神支柱。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文关怀的氛围可以促进大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因为在人文关怀的氛围中,大学生能够树立“以校为家”的观念,有主人翁的感觉,能够感受到公平与平等。因此,为了奠定良好的心理契约基础,院校及各级管理者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的机制、正确的政策和宽松的学校氛围,促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在这种良好氛围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学校发展而努力。

2.构建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涯规划体系,实现愿景式管理

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涯规划是指通过对大学生发展的设计,协调院校发展的需求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实现院校和个人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心理契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心理契约与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涯发展的关系看,心理契约的动态性要求院校必须关注不同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建立合理有效的学习生涯评价体系,确保学校发展目标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涯的有效规划是院校与大学生双方的责任。鉴于此,院校若能与学员经常有效沟通,有效协助大学生做好在校学习生涯的设计和规划,助其实现全面发展,就会使心理契约的内容变得即时而清晰,必将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契约的最终实现、进而实现大学生与院校的和谐发展。

3.建立动态考核体系,实现激励式管理

依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激励因素能够对个体产生长效激励,而保健因素虽然解除个体的不满,但不能真正使个体感到非常满意。因此,院校要在保证大学生保健因素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通过大学生参与管理、拓展奖学金设置种类、提供限额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个人发展规划等激励因素的满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院校的吸引力。另外,不同学生的具体需求也有明显的差异,只有满足需求的激励才能发挥更大的激发作用,因此,院校有必要依据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采用多样的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同时学生获得的回报也会促使其对院校更加认同与接受。

由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对比较长,对其考核评价体系不应该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该随着心理契约的变化适时调整。动态的考核体系,突显了心理契约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因此,激励式的大学生管理就是鼓励大学生在学习中寻找满足感,通过多方位、多样化的激励方法,激励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大学生期望的方式提供大学生想要的东西,挖掘大学生的潜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管理的效益。采用激励式管理,应在顾及物质激励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激励机制的创新。激励式管理,不仅是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特点本身所要求的。

4.建立良性互通的沟通机制,实现参与式管理

心理契约是一种隐蔽的、动态的心理主观感觉。从大学生入校门到相对熟悉大学学习生活有一个过程,心理上也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调整过程,心理预期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大学生与院校各级管理者的心理需求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院校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意识到这一点,与大学生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消除大学生由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各种猜测或疑虑甚至不满。同时也需要通过与学生的及时沟通来了解学生内心的期望及期望的变化,也要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与自身有关的各种信息以及院校现状,维系已经建立的关系型心理契约,通过双方心理沟通与情感认可的方式,增强大学生对院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使大学生在自愿主动的情况下积极发挥其潜能和创造力。心理契约关系的建立,可以让大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大学事务中来,体现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不仅可以减少潜在冲突的发生。而且可以改善院校与学生的关系,建立起相互依赖、尊重、合作及平等对话的良性互动关系和双方主体间和谐共赢的伙伴关系。

标签:;  ;  ;  ;  ;  

从心理契约角度探讨大学生管理_心理契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