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人民医院 湖南张家界 427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介入治疗老年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AMI)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90例AMI患者,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45例,Ⅰ组行PCI治疗,Ⅱ组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ST段抬高总和和住院天数。结果:Ⅰ组患者30d内病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44%、8.89%)均明显低于Ⅱ组(17.78%、24.44%)(P<0.05),梗死相关动脉血管再通率(93.33%)明显高于Ⅱ组(57.78%)(P<0.05);Ⅰ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ST段抬高总和和住院天数明显小于Ⅱ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急诊介入治疗老年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能够有效提高降低30d内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再通率,挽救濒死心肌,预后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诊介入;心肌梗死;静脉溶栓;血管成形术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发的血管阻塞,继发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危险疾病。国内外相关报道正式,年龄因素是导致AMI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上升,国内老年AMI患者发病率逐年上升,现已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高发疾病类型之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目前AMI临床治疗多采用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为了比较两种方法的预后效果,探索更加高效的治疗路径,本文就急诊介入治疗老年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展开了下述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内科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老年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Ⅰ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1~83岁,平均(69.24±4.57)岁。Ⅱ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62~84岁,平均(69.65±4.38)岁。本次实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参与研究的患者或其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发病时间均<12h②;经临床检验、心电图检测确诊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排除标准:①神经性疾病;②感染病;③精神病;④妊娠及哺乳期病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Ⅰ组根据《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行PCI治疗,患者入院需保持绝对卧床休息,术前给予患者阿司匹林片(湖北民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334)300mg,口服,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18)300mg,口服,1次/d;术中给予患者肝素抗凝,监测患者心电、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结合病变性质及方位合理窜则球囊,扩张闭塞及狭窄处,再次造影,在血流恢复≥50%后再行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继续给予患者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口服,1次/d;阿司匹林片(云南云龙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3020321)100mg,口服,1次/d,时间12个月。Ⅱ组行静脉溶栓治疗,予以患者阿司匹林300mg;注射用尿激酶(山西普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1653)150万U,配以0.9%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速度30min/100mL;低分子肝素(北京爱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825)5000U,连用7d,2次/d。
1.3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患者30d内病死情况、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梗死相关动脉血管再通情况及住院天数,其中心血管事件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再通率标准:Ⅰ组再灌注成功:行PCI后,前向血流达到3级,残余狭窄<20%。Ⅱ组再灌注成功:静脉溶栓治疗后,①ST段在尿激酶静滴90min内回落>50%;②胸痛症状在溶栓2h内明显改善;③溶栓2h内伴有再灌注心律失常现象;④血清酶峰提前,CK峰值提前至患者发病16h内,CK-MB峰值提前至发病14h内,若患者仅符合①、③两项标准不视为再通[2]。(2)比较心功能恢复、ST段回落及住院天数,于患者治疗前后2、4、8、24和72h行导联心电图检测,分析和比较患者ST段回落情况,ST段测量方法:针对上斜型ST段需截取J点后部0.04s处,对于下斜型需截取J点域,再进行ST段各个导联区域抬高总和计算,求取ΣST[2]。于患者住院12周时结合主治医师治疗记录和心电图检查结果,获取左室大小和左室射血分数数据。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将90例老年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研究数据均输入至SPSS23.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有效处理,临床疗效采用%的形式表示,处理方式为X2检验;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ST段抬高总和和住院天数采用(?x±s)的形式表示,处理方式为t检验,结果显示,P<0.05,便形成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对比
Ⅰ组患者30d内病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Ⅱ组(P<0.05),梗死相关动脉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详情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2临床指标对比
Ⅰ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ST段抬高总和和住院天数明显小于Ⅱ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Ⅱ组(P<0.05),详见表1。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对比(x±s)
3讨论
据相关报道显示,作为临床救治AMI病例的常用方法,静脉溶栓在“再灌注”药物溶栓疗法下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病死率,但老年患者受高龄因素影响,溶栓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与老年患者出血并发症增加关联密切[3]。临床研究发现,采用传统疗法治疗心肌梗死病例,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约为18~22%,采用静脉溶栓对患者展开治疗能够促使患者血管再通率得到有效提高。本组研究发现,静脉溶栓疗法的血管再通率为57.78%。而急诊PCI疗法可帮助患者重建血运,挽救患者濒死心机,降低患者病死率[4]。有学者研究发现,PCI疗法在危重症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治疗中可快速帮助患者稳定病况,禁忌症较少,改善患者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达到预期治疗目的[5]。与上述分析一致,经本次实验发现,Ⅰ组患者30d内病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Ⅱ组(P<0.05),梗死相关动脉血管再通率93.33%明显高于Ⅱ组的57.78%(P<0.05),说明Ⅰ组采用的救治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患者30d内病死率,改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提高患者梗死动脉血管再通率,治疗效果显著。
Ⅰ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ST段抬高总和和住院天数明显小于Ⅱ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Ⅱ组(P<0.05),显示Ⅰ组采用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挽救濒死心肌,促进心肌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急诊介入治疗老年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能够有效提高再通率,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心血管事件,促进患者预后恢复,临床疗效显著,因此在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中首推PCI介入方案。
参考文献:
[1]周鹤,王效增,王耿,等.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6,15(2):98-101.
[2]何亮,陈淑芳.全程优化护理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29):93-94.
[3]张俊岭,王雅,李全恩,等.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并发对比剂肾病的危险因素[J].山东医药,2017,57(22):49-51.
[4]黄少娜.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不同改变与冠脉造影病变特点的相关性[J].当代医学,2014,20(19):29-30.
[5]王万虹,张荣林,丁浩,等.替格瑞洛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6,21(1):22-26.
论文作者:周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急诊论文; 老年论文; 心血管论文; 溶栓论文; 血管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