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视角论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的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视角论文,经济学论文,成人论文,考试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改革问题的研究,现有文献大多从现状、原因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但对考试改革相关主体的论证大都建立在“道德人”的假定前提之上,而从“经济人”角度对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改革的主体分析却十分有限,因此本文结合制度变迁理论,对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改革提出制度创新的尝试。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性质与利益相关主体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现有条件下,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进入门槛较低,人们把它更视为一种经济投资。根据经济学理论,产品或服务依照市场竞争和排他程度的不同划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混合物品三类。如义务教育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可视为公共品;而成人高等教育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具有一定的弱排他性,因此它兼有私人品和公共品的特征,美国学者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或混合物品。从这个角度讲,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费用主要由受教育者承担,同时,由于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具有相当的正外部性,根据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社会收益相等的原则,如果教育费用完全由受教育者个人承担,必然导致成人高等教育供求失衡,结果是生源出现了恶性竞争,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必然下降,因此,政府和用人单位有义务对成人高等教育中成本大于收益(即个体成本大于其个体收益)的部分予以补贴。
既然成人高等教育属于典型的混合物品或俱乐部物品,那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显得非常必要,因为作为利益相关主体,要么从中受益,要么付出成本。概括起来,成人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成人学员、成人院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师、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六种主体,根据他们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将他们分为六大类:
(1)需求主体——成人学员。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人们日益把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效用最大化的知识技能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教育是获取知识技能的主要变量。对于在职或失业的成年人来说,要想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资本,只有增加对教育产品的需求,因此,他们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主体。
(2)供给主体——成人院校。由于劳动力市场对教育产品的需求,我国已经建立各类满足社会需要的成人院校,并且形成了多种办学形式,各类成人高校已经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供给主体。
(3)管理主体——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对成人高等教育产品的价格和质量指导。
(4)执行主体——教学管理者、教师和成人学员。教学管理者执行教育产品的研发,教师执行教学任务,成人学员完成学习任务,即能够按时毕业。
(5)评价主体——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院校的教学进行评估,确保毕业生的质量。而用人单位则对毕业生的真实能力进行事后评价,进而作出对成人高等教育产品的价格选择。
(6)消费主体——成人学员和用人单位,他们是成人高等教育的真正受益者,应分担教育平均成本。
二、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制度非均衡的博弈分析
诺斯指出,制度是由人类设计的用以安排政治、经济与社会交往的约束。它们由非正式的约束和正式的规则组成。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是交易成本的下降,它是利益相关主体的博弈结果。考试制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具有检测反馈教学、引导激励学生的功能,而且是保证教学质量、提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但从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制度安排来看,产生了诸多制度非均衡因素,一是考试制度缺乏成人教育的特殊性:考试形式比较单一,闭卷形式较多,开卷形式较少;考试题型比较单一,客观题较多,主观题较少;考试内容单一,试题覆盖面窄,重知识轻能力;考试手段单一,以期末总结性考试为主,而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形成性考试则很少运用;补考形式单一,流于试卷应答等等。二是考试监管不力,作弊成风,缺乏考试的客观公正性,更有甚者,有些办学单位迫于保护自身利益,对考试违纪视而不见,甚至为考生大开方便之门。这不仅失去了考试对教育产品的质检作用,而且降低了成人高等教育的信誉度,产生教育产品的道德风险,用人单位的逆向选择会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的无序和萎缩。因此规范成人高等教育市场,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是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就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的非均衡现状,尽管其利益相关者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但由于他们对考试改革未来收益的预期尚未达成共识,因而大多采取安于现状的办法,不愿付出考试改革带来的追加成本,导致了目前所谓的“囚徒困境”状态。这是一种变和博弈,博弈者之间有部分的共同利益,而不是博弈者之间利益完全相反的零和博弈。在追求自身利益最优化的“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个人有“搭便车”的机会主义动机,而基于不完全信息状态的重复博弈,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制度变迁的困难。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有义务规范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市场,主张考试的公正性和可行性,检查评估成人高等教育产品的质量,保证学历证书的信用和教育成本的公平。然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执行者来说,由于其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不强,有追求自身利益和部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因而反映在工作中就是力求行政成本最小化,不能有效执行考试制度的监管职能,对成人高校考试质量的考核趋于表面化或形式化。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高校考试制度的检查评比往往流于形式,并未营造考试改革的和谐环境。
对于成人高校来说,负责向市场提供最优的教育产品,深知学生质量的高低直接涉及到该校的声誉,而要提高学校的声誉,必须抓考试制度改革。可是成人高校的政府财政投入较少,只有扩大招生,降低生均培养成本,才能最大化其经济收益,而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也把经济绩效作为主要指标。招生是制约考试制度改革的最大瓶颈,受生源竞争的影响,受自身师资力量和学生的适应水平及学校的软硬件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成人高校只能采取无奈的对策。因为考试改革的期望收益与学员的市场认可度和适应度相关,难以用现金收入流贴现,而其创新成本会直接显现出来,如生源的流失、教师和学生的反对或消极行为等等。因此,成人高校为了最小化其成本,容易对现行的考试制度产生路径依赖。
对于教学管理者而言,现行考试模式比较容易达到教学计划要求,容易提升日常教学管理水平,如果改为多次考试和多样化考试,则其管理难度与工作任务会加大,而其自身效用出现了边际递减;作为教师来说,由于目前的考试机制难以衡量教学质量,平时授课则相对轻松,只需迎合学生的需求,在考前划范围出提纲即可,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则高高挂起,只有对目前考试模式的认同,才可能达到个人效用的最优化。
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成人学员来说,学历消费是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由于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在成人院校招生博弈中,他们优先选择成本最小化的院校,即能顺利获取学历,而现有的考试制度安排为他们提供了获取学历的捷径,考试作弊的处罚成本较低,补考也容易通过,与此同时诚信考试的收益缺乏激励,因此从个人的有界理性和对未来的不完全预期出发,选择目前的考试制度是一种显性成本最小化行为。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既要追求经营利润的最优化,又要降低人力资本支出。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由于其不直接参与教育产品供给,为了最大化降低或转嫁教育成本,只要员工不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转,对待考试制度改革的最好态度和行为是选择不作为,并对成人院校的考试模式予以认同。至于员工的成人高等教育学历,只是在使用中充当参考。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利益相关主体的“经济人”性质,其分散决策不能导致混合物品供给达到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导致了制度失效,各方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存在帕累托改进的可能。
三、构建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制度变迁
随着高等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成人学历教育面临生存发展的抉择,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考试制度创新,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一)教育管理部门的激励参与约束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考试制度规范和监督管理,成人院校负责组织实施,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具体执行,这只表现为一种参与约束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因而对教育管理部门来说,如果其偏好教育产品的社会价值,那么会有建立公平有效的制度规范的激励,如加大对成人院校专业教学计划执行的监管力度,实行三门左右核心专业课程的国家考试,同时对违反考试制度的成人院校,取消其办学资格,净化招生市场。
(二)成人院校的激励参与约束
成人院校向社会供给教育产品,如果教育市场规范有序,那么会有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行考试制度创新的激励。这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关于教育收费,对学历教育按平均成本收费,政府适当补贴,其他如在职培训等一律放开,按市场价格收取;二是关于招生自主权,如果成人院校的考试制度科学合理,教育资源丰富,教育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可以逐步放宽招生自主权,使其享有制度创新的收益。
(三)成人学员的激励参与约束
对于成人学员来说,参与考试是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检验,也是获取学历的重要环节。如果考试评价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提高能力适应市场需求为本,那么成人学员会有促进考试制度创新的激励。要改变目前宽进不严出的现状,必须考虑两方面:一是对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需求,这需要考试制度的科学公正和对作弊的处罚力度。成人学员完成专业规定学分,成绩优秀,可以提前毕业,而没有完成相应学分,必须重新付费,延期毕业。二是对考试形式多样化的技术需求。如开卷与闭卷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结合,口试和实践考核结合,校考与国考结合,教师命题与学生出题结合,能力测试与水平测试结合等等。只有充分调动成人学员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才能从微观层面引发考试制度的诱致性变迁。
(四)教师的激励参与约束
对于教师来说,考试命题、试卷批阅和阶段评价等工作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如采取阶段性考试、平时成绩考核、小论文、小实验、口试等不同类型的考试,其加权汇总的工作量更大,因此适当加大考试报酬标准解决教师激励不足,同时打破学生评教的校园潜规则,让教师轻装上阵,真正投身于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之中。
(五)用人单位的激励参与约束
根据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本需求和员工选择机制,采取校企联合办学的形式,让用人单位参与考试创新的制度安排,这会增加用人单位对学生教育信息的了解,降低搜寻成本和讨价还价成本,选择合适的员工,进而提高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