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养殖要防“三假”“二不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是假单位。名为集体实为私人,为骗取养殖户的信任,增加更高的吸引力,一些投机者利用集体的招牌来蒙骗钱财,甚至租用国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房屋场地挂高牌谋私利,这种现象既普遍又最危险。
二是假广告。近几年来特种养殖业的广告,形形色色遍地都有,但是有真实的却不多,相当一部分的广告过分吹嘘,“水分”极大,特别是那些包供种,包技术,包回收的三包广告,更应慎重分析实情。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即使真的什么都包,只要在本地发展饲养即可,又何必做广告化钱呢?部分广告过分夸大动物的价值,杂致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
三是假品种。一些人为牟取暴利,置法不顾,以假充真、以次充优,由于养殖户求富心切,对特种养殖业还认识不足,了解不适,投机者乘机把常规动物改名换姓宣传出售。
另一种原因是养殖户“二个掌握不准”。
一是掌握不准技术不会养。尽管一些珍稀品种的养殖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但真正全面掌握技术的专家很少,农民要想学会饲养和繁殖技术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当你要发展特种养殖时不要盲目上马,应要选择在当地有饲养成功先例的珍稀动物品种,而且要多看一些有关权威专家的编写书本,不要轻信“炒”种者易“养,易管理”的“最新”技术资料。
二是发展时机的把握抓不准。近几年来珍稀动物市场起伏,价格潮起潮落,使一些从事特别养殖的农民吃尽了苦头。这还与特种养殖的“特性”有关。珍稀动物养殖成本较高,产品销售价格较贵,消费对象也很专一,产品需求的弹性很小。就像“少了是宝,多了是草”的中草药那样,少数人从事很赚钱,多数人必然亏本。所以农民要根据特种养殖的特殊性较正确地把握自己的投入,当某一品种养的人少,市场看准时,就大胆地干,反之要慎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