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关于因材施教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材施教论文,小学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是经中外教育实践证明了的教育理论。最初建立在个别教育之上的因材施教实施起来比较容易,而在今天的班级授课制下进行则相对困难。然而在班级授课制下实施因材施教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因材施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因材施教内涵的界定。我国教育类辞书中将因材施教定义为: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针对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1]。现代有些学者对“因材施教”进行了新解,提出因材施教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因“人”施教,还应该包括因“文”施教、因“物”施教、因“地”施教[2]。二是对班级授课制下如何实施因材施教进行了研究。有学者提出按学生的各科知识能力水平编班、实行流动管理、小班化教学、分层次教学、一般要求加特长等方法[3,4],变“因材施教”为“因教施材”、“因教而学”[5,6],还有学者研究了学科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方法。
众多的研究表明,因材施教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往对因材施教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思辨或经验总结上,实证研究相对缺乏,对教师自身观念的研究也相对缺乏。根据内隐理论的观点,教师的观念和态度往往决定其行为。教师作为因材施教的实施者,他们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会影响其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实施。因此,有必要了解教师心目中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他们如何理解“材”?又是怎样因材施教的?在实施中遇到哪些困难?探讨这些问题,可以了解教师应有素养与实际素养之间的差距,可为教师的培训和干预提供参考,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山西省某市的140名小学教师。发放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其中语文教师51人,数学教师47人,其他科任教师14人。
2.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开放式问卷。通过文献分析,归纳出与教师因材施教有关的几个方面。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师的基本情况;二是研究的问题,涉及四个方面:(1)谈谈因材施教的重要性;(2)谈谈你对因材施教中“材”的理解;(3)你是如何进行因材施教的?并举例说明;(4)在因材施教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在教师回答完问卷后,研究者根据回答的情况对五位教师进行了访谈。
3.研究程序
通过文献分析,归纳出与教师因材施教有关的几个方面,编成问卷,选取一所小学的9名教师进行试测,基于此,对问卷进行了修订。
正式调查时,问卷由研究者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对回收的问卷答案由研究者和一名研究生进行了编码,分别计算每一项的频次与百分比。
三、结果与分析
1.小学教师对因材施教重要性的认识
在调查的小学教师中,所有教师都谈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由表1可见,小学教师对因材施教重要性的认识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对学生的重要性、对教师的重要性、对教育的重要性。其中,对学生的重要性出现频次最多,如有些教师写到,因材施教“能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合他们特点的方法去教,这样才能提高”,“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能促使各类学生进步”等等。
2.小学教师对“材”的理解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材”的理解。
由表2可见,小学教师对“材”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学生及学生以外的因素。其中,“材”为学生的因素出现的频次较高,既包括学生认知因素,如学生的能力、思维方式等,又包括学生非认知因素,如性格、兴趣等,“材”还指学生的知识经验。另一方面“材”为学生以外的因素,如指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甚至有教师谈到“材”是指家庭环境。如有教师写到:“材指的是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也就是说我们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然后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还有教师写到:“材即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能力、特点等”,“学生的智力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教材、设施”,“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
3.小学教师因材施教的方法
因材施教的实施是教师对因材施教原则认识的体现,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由表3可见,小学教师因材施教的方法主要包括:了解学生、因势利导、分层教学、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辅导方式、关注特殊学生等。其中教师谈得最多的是了解学生,因势利导,而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分层教学,不仅分层备课,而且让学生分层练习或作业,甚至有教师做到了分层提问。正如有些教师所说“对于后进生,我采用个别指导,面批面改”,“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分层布置作业”,“对于自卑感强的学生,只要发现他上课有举手的欲望,就请他回答。回答正确就表扬,回答错误也不批评,鼓励下次一定会做好”,“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要让不同的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擅长的科目给予鼓励,培养对不太喜欢科目的兴趣”,“让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对个别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等。
4.小学教师在因材施教中遇到的困难
小学教师在因材施教中也遇到诸多困难。
由表4可见,小学教师在因材施教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生原因造成的,另一类与教师个体因素有关。由于学生多,差异大,使教师难以了解学生。访谈结果也表明班容量越大,教师越难以了解学生。也有一些教师将困难归因于自身因素,如时间、精力不足,缺乏因材施教的技能等。有些教师写道:“在课堂上很难能照顾所有学生的不同发展,有时候考虑了大部分学生,而忽略了个别学生,或有时候照顾到了中等生、学困生,但又没有促使好学生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长久保持”,“一个班的学生很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做到面面俱到实属难事”,“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门数多,没有足够的精力来认真剖析学生的特点,或者说深度不够”,“学生的两极分化大”等等。
四、讨论与建议
1.正确理解“材”——因材施教的前提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对“材”的理解。“因材”是“施教”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理解“材”,才能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小学教师对“材”的理解基本上是适当的,大多数教师认识到“材”为学生的因素,既有认知因素,也有个性因素;有少部分教师认为“材”是教材及教材以外的因素。教师首先要能认识到“材”为学生的因素,才会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才会施教时考虑学生的特点。一些教师将“材”理解为“教材”,可能是教师对因材施教认识的发展,也可能与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有关。教师对“材”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教师对影响学生学习因素的认识,对教学时要考虑的因素的认识。这种认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自觉性、针对性,减少施教的盲目性。
因此,教师应重视对“材”的认识和研究。施教时所因的“材”应是明确而具体的,教师要能对“材”进行科学的鉴别,明确哪些“材”是施教时必须要考虑的。在提高自己学科知识的同时,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从教学实践中丰富自己对“材”的认识,另一方面从教育理论中完善自己对“材”的理解。教师只有重视了对学生的研究、对教学系统的研究,才能做到教有所依,教有所成。
2.扬长与补短——因材施教的途径
材是因,教是果,“施教”要“因材”,要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们所谈到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基本上涵盖了目前所倡导的方法,这既是因材施教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也是班级授课制下教师积极实施因材施教的结果。教师既做到了在了解学生优缺点、学情、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又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实施分层教学、灵活使用教法、个别辅导、关注特殊学生等。还有些教师能将因材施教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如分层备课、分层提问、分层布置作业。正如一些教师写到:“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布置难、易、适中的作业”,“对于较好的学生进行拔高教学,对于较慢的学生只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等。
因材施教的实施,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但因材施教不只是要扬长避短,还要扬长补短。因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不仅是他们的优势领域,也可能是薄弱领域,并且这些薄弱领域也是学习时必不可少的。例如,就学生的学习风格来说,任何一种学习风格,既有有利于学习的一面,也有妨碍学习的一面,采用与学习风格相一致的教学对策可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但却无法弥补他们在学习方式或机能上的不足,同时由于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千变万化,在某些情境中学习者必须利用自己薄弱的某种学习方式、技能才能驾驭学习内容[7]。所以对学生的薄弱领域进行弥补是十分必要的。正如《学记》中所言“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要“扬长”、“补短”两手抓。
3.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相结合——重视教师的发展
因材施教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个班级的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既有认知结构、认知发展方面的差异,又有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在班级授课制下实施因材施教,既有必要,又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们也是深有体会,正如一些教师所说“学生多,难以全面照顾”,同时教师个体的因素如“自身的时间、精力不足”,“缺乏因材施教的技能”等也给因材施教带来了一些困难。
因而,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的教学也要有所发展,教师既要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怎样教,怎样使学生“学会”,也要研究怎样学,怎样使学生“会学”。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材”选择和使用适宜的学习方法、步骤,主动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习中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是可以主动调整学习方法适应教师教的特点[8]。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需要个人的努力和外部的支持。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和引导是教师发展的保证。管理者要为教师创设探究、合作的文化环境,为教师的交流合作牵线搭桥,并通过技能的培训促进教师的发展。
标签:因材施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