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水节水灌溉的现状及发展思路论文_杨新国

浅谈天水节水灌溉的现状及发展思路论文_杨新国

天水市水务局 甘肃天水 741000

摘要:本文就天水节水灌溉工作中一直存在的影响今后发展的一些问题,提出今后天水节水灌溉要以人为本,提升科技人员素质,强化宣传培训,建管并重,示范带动,突出效益,激发群众节水热情,把节水增效与群众利益统为一体,建立激励机制,建设节水灌溉体系,推进节水灌溉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节水;管理;措施

节水灌溉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建立节水型农业是缓解水资源紧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天水市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初步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也应该看到,当前节水灌溉工作中也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有些是长期以来的且一直影响着天水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的进程。本文就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以利今后更好的开创高效节水农业的新格局。

1、天水市节水灌溉现状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土地总面积14317km2。以西秦岭为分水岭,北部地区为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南部地区为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全市海拔700—2100米,年均气温11.4℃,正常年降水量500毫米,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60 m3,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70 m3。2016-2018年全市共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项目20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08万亩,其中:滴灌6.81万亩,管灌4.27万亩。

2、节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用水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群众节水意识薄弱,其实质是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宣传引导的力度不够,缺乏对科技节水的根本认识。科技节水的收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出没有形成气候,传统的灌水方式和种植习惯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许多基层工作者没有系统地学习甚至对节水技术还是比较陌生,甚至有些在已建成的节水工程中仍按传统地面灌进行灌溉,结果不仅是先进的节水工程进入不节水的怪圈,而且会因工程本身需要投入大而产出并不明显,加之管理维护不利,群众很难得到实惠,长此以往,节水灌溉中群众的能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2.2 重建设轻管理问题一直存在。节水灌溉增产增效显著,但建设成本高,管理工作艰难是其主要特征。长时间以来,重建轻管甚至轻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这类情况一般表现为工程建设初期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可一旦投入运行就过问少,加之管理跟不上,在规模相对较小,布置相对分散地区,节水灌溉就成了年年建,隔年看不见。群众只管使用,一旦损坏,工程无人维修。这种状况的存在与持续,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

2.3 渠道衬砌率低,配水设施不健全。目前天水市干支渠道衬砌力度还很小,渠系节水的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天水市共有18条万亩灌区,干支渠道衬砌长度只占干活支渠道总长度不足30%,已衬砌的渠道因失修现象严重,配水设施不健全,供水时间和供水量都无法得到控制,造成灌水期既不适时又不适量。加之田间配套不完善,畦田合理化程度还不高。针对以上问题,通过调研分析并结合天水节水灌溉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3、抓好节水灌溉的具体措施

3.1加大节水宣传和科技培训力度。节水灌溉是将来农业发展的大势,是一项长期革命性的工作。增强和树立全民节水意识,除了继续坚持常规的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宣传之外,还应把重心放在周围身边的示范典型,让群众真正看到通过科技措施得到实际的收益,引导和激发群众自觉投入节水灌溉的信心。加大科技培训,主要是提高科技人员素质。科技人员的素质是节水灌溉事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和源动力。决定着节水灌溉所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果科技人员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节水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遵循科学规律办事,节水工作就很容易流于形式,甚至会扭曲技术的根本内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科技人员的素质在节水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基础的核心地位。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除了科技人员外,还应把培训工作普及到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乡村两级干部的科技意识。培训的涵盖面越大,各类实际、实用、实效的科技培训的形式越多,节水灌溉实施的基础就越稳定。只有把宣传与培训结合的好,节水灌溉才真正拥有了人力资本和群众基础。

3.2 以突出工程效益为重点,突出示范带动作用。节水灌溉应以推广优质高效作物区节水为突破口,开拓节水灌溉工作的新局面。群众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完全取决于技术的先进性和增产性,则更多地是取决于对成本和预期效益的衡量和比较,而这过程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大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之所以难度大,速度迟缓,主要是群众感到投入成本与实际收益比较效益仍然很低,而塑料大棚以及近近年来推广的二代日光温室,作物大都以蔬菜、瓜果、花卉等,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后其收益可直接通过市场获得,效益十分显著。只有使群众充分认识到新技术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节水灌溉的推广才能成为群众自觉的行为。

3.3 建设与管理并重,确保节水灌溉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所谓重建设,一是建设的速度要快,二是建设的质量要好。节水灌溉的每一处工程在规划设计、设备选型、材料购进、施工安装等一系列环节要严格把关,确保工程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由于各地自然地理条件不尽相同,作物种植结构存在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文化素质、经济承受能力等各有高低,因而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时必须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发展模式。

所谓重管,就是确保节水工程得以很好的运行、保护和维修,最终发挥工程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节水、增产、富民的根本目的。节水灌溉工程具有多方进行投资,工程规模较小,工程布置相对分散的特点。如果按照以往水利部门一揽子包下来的管理体制。既沒有足够的人力、财力,也不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而且会使管理工作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宜采取边建边管边放的管理方式进行理。工程建成后,在群众对工程质量认可,看到节水工程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并且熟悉了工程运行管理之后,向这些农户或集体采取一次性拍卖工程所有杈的办法,把工程质量可靠、经济效益显著、产权明晰的节水工程移交给群众群众自己管理使用。同时业务部门应组建一支节水灌溉工程监测队伍,建立工程档案,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对工程的使用情况定期进行回访、监测和维修,为节水灌溉工作积累经验。

3.4 深挖节水潜力,提高水的利用率。常规性节水灌溉技术是节水灌溉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加大渠道衬砌力度,完善灌溉渠系配套,继续坚持和巩固以小畦为主的地面常规节水灌溉技术,应充分得到重视。实践证明,渠道防渗技术通过多年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节水效果。在渠道田间工程配套方面,要完善量水设施,要做到输水有渠、分水有闸、过路有桥、量水有堰。就当前来说,加大渠道的衬砌力度,一靠投入,二靠政策。资金投入是前提,资金投入主要表现在加大渠道衬砌力度,完善配水设施,加强灌区管理,有效提高水利用系数。政策是根本,所谓政策,水费改革制度。制定健全的水费制度不仅是水利走向良性运行的保障,而且也是推动节水灌溉最有效的措施。因此,今后要通过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步伐,尽快实现计划用水、限额用水、按方收费的水费制度。

3.5 建立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在节水灌溉工作中,群众积极性的调动,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谁投资谁受益,实际上就是鼓励群众承包、租赁集体机井、渠道工程等水利设施,允许个体、集体联营合作和股份形式,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鼓励。应积极争取国家在投资和贷款上立项扶持。今后审批水利建设项目,要把节水作为一个重要条件,农户在承包地内投资新建节水灌溉设施,依法受到保护,优先享受国家补助。同时也要吸引省内外、国内外单位和个人,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进行灌区挖潜改造,进行高效节水项目的开发。

结束语:发展农业节水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建设节水农业,建立起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各项具体措施,节水灌溉才可能顺利推进,进而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作者:杨新国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  ;  ;  ;  ;  ;  ;  ;  

浅谈天水节水灌溉的现状及发展思路论文_杨新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