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交际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结合

试论交际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结合

陈艳君[1]2015年在《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文中提出自外语作为一门学科引入我国教学场域以来,关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与运用就成为人们聚焦的议题。人们想要追寻他国外语教学法在理论建构与实践开展上的兴盛与繁茂,更希冀教学法能在本土的文化环境里开结出适合本国土壤的花果,让外语教学法不只停留在对外来教学法的移植与改造上,而是要形成从培土到浇灌、从开枝到结果的教学法体系。唯有在本土情境下开结出的教学法花果方可真正适应和满足我国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需求。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外语教学法的研究成为一种必然。庄启、周越然、陆殿扬、恽代英、张士一、林语堂、章兼中、王才仁、李筱菊、王初明等教学法专家在不同时期都对外来外语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研究与探讨。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张正东、张思中、马承、包天仁等一批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或从理论出发,或以自身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英语教学法的不同层面做了一定的摸索与探究。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在我国的土壤里得以生发、成长。但是,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外语教育界对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的系统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不成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本土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也与我国英语教学现状和需求不相吻合。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本土的视角,通过管窥十九世纪末以来我国学人对西方传来的各种外语教学法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和对本土的英语教学法进行的启蒙性探索,揭示融合型国际化背景与中华独特文化背景下我国学者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法所做的历史探究与实践探索;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法案例分析,探讨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内涵、特征和价值;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与操作模式尝试进行综合性建构;进而思索我国本土英语教学法未来的发展。文章首先对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进行了学理分析。本土理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相关概念辨析包括教学法与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与二语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本土化与本土英语教学法等。英语教学法在中国是一种外语教学法。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探究和建立本土英语教学法是我国关于英语教学法研究的两条途径和两种任务。本文着重从本土英语教学法的角度进行研究。本土英语教学法,就中国来说,即中国的英语教学法,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由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或专家所创立的我国现代英语教学法。构成本土英语教学法需具备叁个特征:本土(中国)生长的;适应本土英语教学实际的;本国人原创的(带有本国特色的国外没有的)教学法。随后,文章以本土为视角,对我国英语教学法在各个阶段的零散探索进行串联成珠式的梳理与整合。这主要有以丁韪良、弗赛特等为代表的传教士外语教育家的教学活动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蒙,有以恽代英、朱光潜等为代表的早期一批综合型外语教育家的“自学辅导法”实验、“道尔顿制”实验等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研究而带来的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发,有以张士一、林语堂等为代表的独创型外语教育家的“情境教学理论”和“意念-功能教学理论”探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的先声尝试。文章还从历次课程与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运用两个层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实践基础进行了论述。文章接着以新时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界四种英语教学法——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外语立体化教学法、英语叁位一体教学法和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本土的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做了系统的阐述与论析。从形成路径来看,四种教学法的形成路径各有不同,但都经过了基本相同的发展阶段:反思批判—理性思考—实验探索—理论总结—实践检验。从理论来看,“外语学得”的英语教学本质观、“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主体观、“工具与素养合一”的英语教学目的观、“语文并行、精泛结合”的英语教学内容观和“知行结合”的英语教学过程观是本土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文章还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操作模式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进行了探究。通过分析四种英语教学法在操作模式上的不同做法,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在实施原则、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等上具有一定的特点,都是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实践化,同样可以体现本土的特征。文章还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与评价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法具有如下共性特征:一是本土原创;二是体系完备;叁是理论支撑;四是方法多元。进而,文章从理论贡献、实践影响、历史地位叁个角度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影响进行了提炼和论证。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的开展、对英语教材的编写、对英语师资的培训等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中国的英语教学法研究不但可以深化本土情境下的特色外语教学法研究,还可以推动我国英语教学走向更合适、更理性的发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充实和完善了我国本土教学论的研究,对外语学科教学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综合全文对基于本土的英语教学法在渊源、基础、形成、体系、特征、影响等上的分析,文章最后从实验研究、理论探索、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四个角度对中国本土英语教学法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思考。

乔明文[2]2002年在《试论交际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结合》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关于我国中学英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即怎样培养提高中学生使用英语交际能力这一问题,却一直存在着争议。多年来,在中国传统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听说法和强记学习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然而,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结果是: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学生各个都成了语法和分析句子结构的高手,考试回回得高分,但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却很差,也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哑巴英语”。随着中国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己经远远地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及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同时旨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且在西方国家行之有效的交际教学法,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我国以来,它的使用和推广却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中国的学生对交际教学法有着强烈的抵触,他们不愿意围坐在一起互相用英语交谈;不愿意创设话题相互交流;不喜欢参与交际活动。 为了探究较为适合中国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本文在第二章首先回顾了传统英语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的一些特点及不足之处;分析了构成交际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并对这两种课堂教学方法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比较。接着在第叁章列举了我国长期运用的传统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所造成的影响,揭示了我国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许多缺陷其实都源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观念和教育教学观念。 在第四章,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渭南市的叁所高中(瑞泉中学、杜桥中学和渭南师院附中)的 218名学生和 25名教师就英语课堂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咨询,通过分析、总结调查问卷,发现这叁所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有多达78%的学生认为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关键,语法翻译法仍然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 对于多数教师而言,翻译被认为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所学英语的一个有效的手段,特别在学习语法和词汇的时候,翻译法经常频繁的使用: 片面地认为只要掌握好了语法结构和词汇,就可以解决英语文章的阅读理解问题,忽视了诸如根据推理和预测掌握文章主体意思等阅读技巧的重要性; 学生往往关注的是词汇的具体用法和语法结构,这充分反映出了中国学生 *I互语言习得的学习习惯和风格; 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任务型交际活动很少出现在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堂学习活动中; 许多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能够通过考试,而且考试分数往往被学校作为衡量学生学好与否的唯一标准。 作者在第五章通过对这叁所学校的调查摸底,发现影响交际教学法在我国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有效实施的五个主要弊端:教师英语的流利程度;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班级过大;传统习惯;学习动机。 许多国内外语言学家在探讨最适合我国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时,认为语法翻译法,这个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已显过时的教学方法,由于显而易见的历史及教育心理学原因,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过时、落伍”而被全盘否定。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1990年曾明确指出中学英语教师要以交际教学法为主,同时结合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综合以上因素,结合我们中学英语特有的教育环境、教学条件,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作者在第六章提出了目前适合我国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就是把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和现代交际教学法结合起来,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并列举了一些作者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使用综合了交际教学法、语法教学法和听说法叁种教学法特点的3P课堂教学模式,减少课堂教师用语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交流,充分利用课堂小组活动开展合作学习和任务型交际活动,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访问,证明了这些措施的确有助于学生改进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马睿颖[3]2012年在《建国以来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及其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排比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九套大学英语专业(以下简称“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包括许国璋主编的《英语》、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胡文仲主编的《大学英语教程》、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李筱菊主编的《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黄源深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何兆熊主编的《综合教程》以及何其莘和童明编着的《文化透视英语教程》等教材的初版及修订版,其内容涉及教材的编写依据,编写理念,编写体例,课文主题以及教辅配套材料。通过对50年来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主导教材的分析研究,笔者发现:英语教育思想和观念随着社会政治的变迁而转变,主要体现于以下诸方面:第一,从单纯传播语言知识到注重发展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转变。第二,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第叁,从以单词、句子教学为中心向注重语义、语篇教学的转变。第四,从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向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转变。第五,从强调学习结果到重视学习过程的转变。对这九套教材全方位的详析与对比揭示出一种突出的发展走向:我国英语专业精读教材(包括改称为“综合英语”的教材)精读性质逐渐淡化,综合性质大大加强。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外语界引进并深受外国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的影响,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需要。本课题研究有以下意义:一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编写者的语言观;二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编写者的外语学习观;叁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与其社会文化的相关性;四是通过梳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的选择教材,让教材更好地发挥作用。论文就英语专业精读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评估理论以及从精读到综合英语的理想化追求与现实矛盾等叁个方面理清我国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的发展走向并提出建议。

蔡伟梅[4]2015年在《试论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长时间以来,初中英语教学都处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老师偏向于词汇、语法等内容的教授,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以及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鲜明显现出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以及滞后性特征。交际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弥补了传统英语教学的漏洞,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初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水平。阐述了交际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和教学原则,从听、说、读、写四个层面简单说明了初中英语应用交际教学法的问题表现,重点探究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张俊英[5]2010年在《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行动研究》文中提出所谓“行动研究”,简言之,就是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干预或采取某一“行动”,然后观察其效果,以解决实际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庞继贤,1998)。行动研究与传统的教育研究有所区别。传统的教育研究通常是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和假设验证和心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检验受试者在经过特定的“处理”方式后的变化和经过。这种来自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人文学科特别是语言教学的研究中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因为语言教学本身是一个多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对各种复杂的因素进行完全的控制或者百分之百地模拟实验室的条件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也很难将语言教学过程和结果之间用具体而明确的因果关系来描述。行动研究中的研究则重在行动。教师或教育工作者以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开展工作,而后提出改进措施,并回到自己的实践中再研究。行动研究所具有的合作性、行动性和反思性等特点使其在国外广泛地应用于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国内外语界对行动研究的探讨,特别是对“如何应用行动研究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遵循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以不断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合作学习、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交际教学法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同时吸收流程再造等当代企业管理学中的最新理念,以“整体性、优效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总结概括出一套基于中观层次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作者认为,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是学习者、教师、教学任务、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政策等多因素的动态协调和良性互动过程。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交融是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特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和随机听课等研究方法,历经4年之久。经过3轮的行动研究过程,通过“八大长效互动措施”的实施,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挖掘学生课下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也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通过吸收多种教学理论之精华,博取各种教学方法之长处,较好地解决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听说”教学与“词汇、语法”教学相矛盾的问题,变“听说”弱势为优势,以“听”促“说”,以“听说”促“读写”,最终实现了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教学目标。2009年3月,作者对浙江工商大学2008级在读研究生就其曾就读的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进行追踪调查。经过对本科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和非浙江工商大学两组样本的调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和数理分析,文章对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显着提升;2.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明显提高;3.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使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增强。本研究过程中所实施的多种措施不仅具有实用性、易推广性和优效性,从实践角度来看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七大原则”、英语国家留学生辅导学生口语活动、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结对口语交流活动、英语教师志愿者课外参与指导学生口语交流活动以及涵盖学生课堂口语展示、入学考试、寒暑假作业考试、自主听力学习等制度的学能评价体系等。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力图在理论上有所创新。首先,作者将其参与主持的浙江工商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提出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概念,并通过严格的数理分析检验了其实践成效;其次,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较高的英语学习目标,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高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作者提出大学生英语学习目标层次理论,将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由低到高划分为4个层次,并在3轮的行动研究中运用该理论,通过多种措施的实施,不断激励学生从较低的英语学习目标向较高层次目标发展,直至达到最高的目标,即自我实现的目标层次;再次,在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后,创造性地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方格理论,把我国现存的各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方格图”,并且指出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理想状态是处于方格图的最高坐标——“9-9”坐标。本研究就其意义来讲还在于,通过围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展的理论建构和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实现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即,通过在行动中研究,解决了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加快了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通过在研究中行动,增强了外语教师对教学的本质以及教与学过程的科学认识,促进了其向研究型、学者型和专家型教师的良好发展。

刘桂影[6]2013年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文中指出英语教学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如何设计这个活动,如何选择活动内容,如何实施该活动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而理念的背后是关于语言本质、语言学习机制、二语习得理论、语言教学理论等一系列理论的支撑。这一系列理论以融合的形式存在于教学共同体的信念系统中就构成了指导英语教师教学的范式。那么,何为英语教学范式?我国历史上都出现了哪些英语教学范式?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的今天应有一个什么样的英语教学范式指导教师的英语教学?这些就成了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本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根植于语言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的场域,聚焦英语教学范式,沿着英语教学范式的概念界定、历史考察和现实思考及未来展望的逻辑理路予以深入剖析和建构。全文由导论、主体部分和结语组成。主体部分包括五个部分。导论导论部分首先呈示了本研究的缘起和文献综述,然后探讨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重难点及研究创新等。第一部分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研究,基建于对教学范式概念和英语教学范式概念的把握。所以本部分关涉本体探源。基于对范式、教学范式和教学模式等概念的辨析,围绕着教学范式是指导教师共同体从事教学实践的信念性理论和观点的融合体这一核心观点,界定了英语教学范式的内涵、内容构成及其特点。英语教学范式是英语教学共同体所共同信仰的指导其英语教学的理论融合体,为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为其教学反思提供理论框架。英语教学范式作为一种学科教学范式,除了具有范式和教学范式所具有的特点外,它还拥有自身的特点,即“执念”性、多样性和独特个性。“执念性”本意是执着,这里指的是英语教学范式一旦被某一教学共同体所接受,在其心目中就具有信念的属性,就会对它有不加怀疑的信仰。多样性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指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有不同的英语教学范式;其二指在同一时期,指导英语教学的范式不一定只有一种,除了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教学范式之外,可能同时有其他英语教学范式的并存。独特个性指的是英语教学范式作为学科教学范式,拥有其他学科教学范式所不具有的独特性。其独特性表现在理论基础,主体内容和对教学的指导叁个方面。第二部分着眼于历史,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进行历时性分析。我国从洋务运动开始,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了“料理各国事务”,京师同文馆开始了西语的教学,这其中就包括英语的教学。从这一时刻起,正式的英语教学就开启了它的历史使命,英语教学范式也开始粉墨登场。从洋务运动时期到现在,英语教学经历了语法-翻译范式、听说-训练范式、句型-模仿范式、功能-实践范式、能力-建构范式等范式的指导。语法-翻译范式关注英语教学中词汇和语法等的语言知识教学,关注通过英文原着阅读学习英语语法,从而使学生获得英语读写能力。学生服从于教师的权威。文化对英语学习的作用被无视。这种教学范式关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诵记,对教师的要求低,只要拥有语法知识就可以进行英语教学。不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关心学生的听说能力。听说-训练范式作为我国出现的第二个英语教学范式,认为语言的学习是训练地道的口语,而不是语言的读写能力,英语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而不是掌握语法知识。这种范式指导下的教学,学生仍然依附于教师,没有主体地位,文化依然被教学忽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句型-模仿范式徜徉在英语教学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黯然失色。这种范式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语言被浓缩为句型,句型的掌握是语言学习成功的标志,句型的操练是语言学习的法宝,模仿是语言学习的主旋律。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仍然服从于教师的权威。但是这一时期开始对语境的重要性有一种自发性的意识。语言所富含的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开始慢慢被认可。进人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英语教学也开启了它重要的一页。这一时期的功能-实践范式除了相较于以前更重视语境的作用外,开始重视语言的文化意义,重视学生的思维对语言学习的意义,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是文化开始受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也开始受到范式的思考。于是,第一次,范式把学生、学习、语言、文化放在同一空间思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进入新世纪,能力-建构范式开启了自己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指导。它的理论基础非常雄厚,结构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的观点,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的观点等奠定了这一范式的基础。这种范式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的学习不只是培养交际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学生和目的语文化开始成了范式关注的重点。学生的发展成为能力-建构范式的追求目标。通过对我国英语教学范式的考察,发现英语教学范式具有社会制约性和历史发展性、对立性和关联性、前瞻性和滞后性等特点。从跨文化的角度评析我国英语教学范式的发展,发现教学范式对文化的关注经历了文化无意识-文化自发-文化觉醒-文化意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对教学各因素的关注经历了从知识-口语技能-学生的思维和交际功能-人和文化这样一条历史发展轨迹。这些特点说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已从最初的茫然期逐渐走向成熟期。第叁部分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进行共时性考察。通过文献分析和个案研究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现状进行全息式分析。文献分析的结果显示,指导我国目前英语教学的主流教学范式仍然是能力-建构范式。对于课堂观察和访谈的资料分析表明,首先,我国目前指导英语教学的教学范式,除了能力-建构范式外,语法-翻译范式,句型-模仿范式和功能-实践范式仍然存在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其次,能力-建构范式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师生活动存在“伪活动”现象;教学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出现缺失现象;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很难同时实现双主体的主体性;传统教学法在教学中依然受到教师的青睐。这些现象表明我国英语教学已经脱离了能力-建构范式的指导,能力-建构范式被其他教学范式所代替成为主流范式;第叁,能力-建构范式由于自身的缺陷,难以维持对英语教学的指导地位,如,它难以指导文化的教学。从跨文化的视角审视当前的英语教学范式显示,官方的主流教学范式由于对教学目标培养的不完整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的缺失,面对跨文化的国际交往时代的要求,难以给予我国英语教学进行全方位恰切的指导,预示可能发生英语教学范式转换。第四部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变革的跨文化视角。教学范式和其他的任何事物一样,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面对跨文化交往的国际大环境,对英语教学范式进行跨文化思考不仅必要,而且必需。跨文化意味着不同文化的并存,意味着英语教学必须培养具有跨越不同文化交往能力的人才,意味着英语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这样的英语教学特性昭示着英语教学范式必须具有文化自觉性。文化自觉性表现为文化性和通约性两个方面。通约性指的是英语教学范式要具有面对复杂教学情境恰切地指导英语教学的能力;文化性指的是英语教学范式要具有指导文化教学和文化语境设置的能力。处于这个复杂多极历史时期的英语教学范式必须具有跨越不同理论、关注不同文化的能力,才能面对复杂的语言学习环境和存在差异性的教学系统,才能看到文化对语言学习以及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才能面对动态生成的语言学习过程,指导学生成为自我完善的人,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接收者。但是现有的教学范式由于自身的缺陷,难以指导这种英语教学。展望新的教学范式,文化-互动范式成为期待中的英语教学范式。英语教学文化-互动范式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等是它赖以存在的基础。这种范式认为语言是在师生互动中习得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同样重要。学生的自主性是达成学习目标的保障。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学习促成学生在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成长为“文化人”。文化-互动范式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主体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强调发掘学生的潜能,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实现。第五部分文化-互动范式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把人和文化作为英语课堂主要的关注点。关注学生通过师生活动在与文化的互动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同时关注通过文化学习达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为母语文化的传播打下基础的目的。为了实现文化-互动范式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指导功能,教学中需要老师具有如下教学理念:坚持教师文化自觉;确信英语在我国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学科性质;明晰英语教学的发展价值取向;秉持英语教学目标的立体性和生成性观点;坚持英语教学内容知识和文化的融合观;秉持英语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坚持自我发展的英语教学评价观。其中,教师的文化自觉是实现文化-互动范式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教师坚持文化自觉才能在教学中坚持文化-互动范式对于自己教学实践的指导。只有秉持了这些教学理念,才可能实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觉,使学生达到自我完善;才能实现英语教学范式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最终指引英语教学实现其教学目标。结语部分算是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但是对英语教学范式的研究却仍需继续。探索英语教学范式发展的规律,探索英语教学范式的理论架构,探索英语教学范式对英语教学指导的有效性策略等需要继续探索。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先,选题新。本研究是在前人关于英语教学范式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英语教学范式的相关研究,对英语教学范式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以求廓清英语教学范式的边界、构建英语教学范式的理论框架。属于英语教学范式研究方面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其次,研究视角新。目前,关于英语教学范式研究有增加的趋势,对跨文化研究也大有人在,但是把英语教学范式和跨文化交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不多,本研究算是本课题比较深入、全面的研究成果。再者,观点新。面对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大背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人”已成必然。本研究为英语教学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量身定制了一种新的英语教学范式,即文化-互动范式,为老师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和教学反思提出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卢水林[7]2004年在《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基础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通过对任务型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全面介绍,阐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任务型教学的关系,提高教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并认清它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指导作用,并认为在具体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自觉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是我们新一轮的基础英语教学改革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任务型教学能否很好地得到贯彻的关键。 基础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任务型模式。认清它,首先要有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理念。其次对任务的确立和教学目标的建立要有一种新的认识,任务的确立要真实自然、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是为了教师的教学方便,而是为了确定教学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找到有利于学生构建意义的话题。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各个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这些认识不是自觉就能形成的,其理论渊源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包括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关系的定位及学习环境。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探讨。掌握这些思想和理论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搞好英语教学。 本文开篇分析了建构主义和任务型教学的关系,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任务型教学的基础。强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它在教学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还分析了对教师对这一理论的认识上的不足的现实,指出了对它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对任务型教学有一个好的了解是作者的又一目的。在这一部分,作者简要分析了任务型教学的背景和前提,认为它是对交际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作者还从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及语言学习理论出发,进一步肯定了任务型教学模式提出的合理性和先进性。 从内容上看,任务和任务型教学、任务的组成部分、任务的设计和确立及任务的实施是我们把握任务型教学的关键。认识好这些部分,我们就可以对任务型教学有更大的把握。从内容上我们还会看到,任务型教学法有其缺陷,只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 THESIS教我们怎么做,实施起来容易犯错误,我们只能从形式上掌握它是不够的。这就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一个舞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所以能为任务型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其原因在于它的理论的完备性和成熟性。接下来作者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做了一个全面的介绍。作者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杜威、维果茨基及皮亚杰等教育大家的思想,是结合现代教育的实际,摈弃了传统教学的许多弊端而提出的。这就决定它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具体的实践已证明它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现代社会学生学习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先进理念,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关系的定位和学习的环境等。这些思想从一个侧面反映现代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理论基础。任务型教学也不能脱离这些思想的指导。同时建构主义理论从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构成的稳定结构形式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另外,作者还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模式和随即进入模式叁种成熟的教学模式,分析了这叁种模式的具体构架,以期给任务型教学提供参考。 作者还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比较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和传统的教学设计,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有其独到之处,是符合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作者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不能把教学目标和意义构建二者割裂开来。并列出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这些都是任务型教学所要参考和借鉴的。 作者还提出建构主义是对传统教学的革新,并指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是其存在发展的基础,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它为什么能兴起。 作者最后结合任务型教学的几个环节,提出了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任务型教学的四个方面的设想。 总之,随着任务型教学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普遍实施,越要从理论上要对它加以阐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是最适合的理论指导。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任务型教学结合,并将它应用到任务型的教学中去是新的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关键词:交际法教学;任务型教学;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私

陶健敏[8]2007年在《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普遍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在引进西方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同时,需要深入探讨汉语本质特点和教学规律,力求在汉语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方面,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模式。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努力方向,也说明了教学研究现状的不足。在过去的一百年间,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法理论的发展。对最佳教学方法的追求成为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认为,在这宏观的目标下面也包含着具体的要求,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外汉语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了唯西方二语教学法理论马首是瞻的被动发展局面,因此需要在理论建构上正确处理西方二语教学法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法理论之间的关系。二是正确认识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的本质特点及其教学规律。我们主张将这两个问题以“教学法体系”为平台加以整合,将洪堡特的语言对比思想延伸到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中,从历时和共时的两个维度着重探讨它们在语言教学理论建构上的特点,特别是在关涉诸多教学要素的教学法原则以及教学过程安排中所表现出的独特之处。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建构中的理论创新动力不足、语言本位观的错位和教学方法扭曲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在借鉴吸收西方二语教学理论的同时,对历时教学传统缺乏批判性地借鉴和继承。因此,我们建设性地主张,借鉴“后方法时代”教学理论,构建一个以教师自主教学为原则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这为建构符合汉语特点和汉语教学与学习规律的理论框架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如何在引进西方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汉语教学本体的独特性,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发展的一大趋势。我们从中析出两条主线:即如何正确评判对外汉语教学已有的理论建构,以及如何认识汉语教学中的本体特性。我们提出应辩证认识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的影响,并简略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理论构建的前期探索。提出解决上述两个基本课题,应借助语言世界观的哲学思想,在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框架中,发掘并整理符合汉语自身特点的对外汉语教学思想和手段。并为之划定了对比的范围、提出了研究的方法,也探讨了本研究可能具备的意义。第二章教学法体系:教学理论实践化、教学实践理论化这一章是教学法体系研究的文献综述。针对中西方教学法理论中术语混淆以及译语不对称等问题,在教学法体系构建中加以辨析。提出以“教学法原则”为核心的“教学法体系”概念,分析评价中外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所作的相关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教学法体系的立体建构模式,向内分析教学法原则的核心作用及其内在建构,向外探讨教学法体系如何衔接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其他层面,论证教学法体系所具有的教学理论实践化、教学实践理论化的特性。第叁章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和对比构建这一章主要探讨语言观的概念及其哲学基础,提出语言观影响第二语言教学法原则的途径:语言观影响教学法原则中基本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进而决定教学组织,影响语言教学方法择选。特别是通过对比几种典型的语言观,强调语言世界观是对语言本质的最真切的反映,而且突出它对于教学法体系对比的意义:首先,语言世界观为对比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对比视角;同时,以汉语为例,语言世界观可以重释第二语言教学的语言本体特点。语言世界观强调语言特点背后的民族思维、民族文化特性,能够真实体现目的语的特点和内容,进而完善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第四章“前教学法体系阶段”对比这一章首先回顾汉英语对外教学的历史起源,以及特定的历史背景,概述两者的宏观教学性质。在构拟的“教学法体系”中,从语言观到“教学方法设计”中的“教学法原则”和“教学方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层对比,从而总结出历史上汉英语对外教学各自具有的鲜明特点和不同性质。在本章中,我们还通过专题研究,重点分析了元末明初的对外汉语教材《老乞大》所隐含的先进教学思想和方法。第五章“教学法体系阶段”对比在本章中,基于基础教学理论的共性,我们认为汉英语的二语教学均先后建构了“结构主义”教学法体系和“功能主义”教学法体系,但是两者在体系外在模式构成和内部的历时建构上均呈现出诸多不同,我们也在教学法体系框架中,从语言观到“教学方法设计”中的“教学法原则”和“教学方法过程”,进行详细的分层对比,重点突出标志理论建构的不同体系“教学法原则”的差异。第六章基于教学法体系的教学理论建构和教学本体再思考本章基于上文对比结果,从具体的教学法原则形成及教学理论建构轨迹两方面总结两种语言教学理论建构的基本特征,并试图从中西民族传统思维的深度诠释两者间的差异和独特性。本章还针对以“结构”为主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作了分析和反思,提出“字本位”理论与应用既有助于反映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本体的真实特点,也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建构的古今传承。本章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可归结为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理论建构中所存在的历史传承危机。代结语:“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与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构建本章分析了以Kumaravadivelu为代表所提出的“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它通过反思传统方法,倡导对教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回归,主张构建一个“由下至上”,适应具体教学情景的教学实践者自身的教学理论体系。以此为理论基础,我们结合“方法时代”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构建及其存在的问题,主张超越传统教学法体系的视阈,构建一个以教师自主教学为原则的、富有个性化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并初步构拟了相应的体系构建模式。

邵艳红[9]2016年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重建》文中指出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以1980年代倡导的交际教学法影响最为广泛。交际教学法以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理论为理论基础。我国对交际教学的研究,开始以介绍、引进国外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主,以后逐渐成为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及方式。相关研究包括交际教学的教学原则问题,教学模式问题以及实践效果问题。但至今尚未有系统研究交际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在我国以往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研究中,曾先后涌现过“交际教学”、“任务型教学”和“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的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教学理念。对于这些教学理念的变化,不少中小学英语教师产生了误解,认为“交际教学”过时了。其实,这是交际教学的重写,其内涵不断拓展。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交际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英语思维的品质和文化品格的领悟,从深度和广度去拓展交际教学的内涵,从而真正实现交际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促使学生成为完整人格人的目标。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交际教学最主要的语言学理论基础。语境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理论之一。语境自下而上可以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是通过分析语篇衔接和语意连贯而形成的语篇分析理论。这种理论的引入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情景语境是通过语域理论来分析语篇,语域理论中的语场、语旨和语式叁大变量是研究语篇与语境的媒介。语域理论的引入,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良好途径;文化语境主要通过语篇体裁分析进行,它具体包括语篇体裁结构潜势和纲要式结构的分析。这种分析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又有效促进学生文化品格的提升。可见,语境的多层次性可以全方位地、有效促进语言教学。各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第一章引论部分介绍选题的缘起、意义及价值,梳理交际教学的理论基础,明确相关概念。提出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重建中小学交际教学的必要性。第叁章提出重建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的总体框架及设想:交际教学可以通过语篇衔接和语意连贯的分析策略来理解上下文语境;通过涵盖语场、语式、语旨叁大变量的语域理论分析来理解情景语境;通过语篇体裁分析来理解文化语境,从而实现交际教学中学生能力与素养提升的多层次性。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具体探讨交际教学的重建的途径与措施。分别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角度对交际教学的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内容运用进行分析:第四章从上下文语境的角度,探讨语篇衔接理论以及语义连贯理论在现行课标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对策研究;第五章依据情景语境理论中的语域理论概念,分别从语场、语旨和语式角度对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环节进行分析,并提供对应、有效的教学策略;第六章从文化语境的角度探讨语篇体裁结构潜势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与应用。第七章分别从交际教学的概念重建、内容重建和多层次语境构建以及意义构建来解决以往交际教学模式化、教学过程形式化以及教学语境单一化的问题。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及在初中英语教学案例,解析叁个层次的语境在当前英语课堂中的实践应用。为中小学英语教学提供良好教学范本,达到重建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目的。同时,构建交际教学理论新框架与交际原则,探讨今后英语教学改革的构想与策略。第八章结语,回顾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特点与不足。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重建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只重视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而在实践中再度提炼理论的能力稍嫌不足,有待今后继续研究。

张凤娟[10]2012年在《社会认知主义视域下中学英语教师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外语教师认知研究是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师认知指教师对课程、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教学相关工作的所知、所信、所想,包括教师知识、信念、决策等内容。教师认知是教师行为背后的驱动力,研究外语教师认知对于促进外语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的外语教师认知研究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探索,本研究聚焦外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外语教师认知,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证分析的双重方式探索外语教师认知研究的本土化途径。本研究首先基于二语习得领域里新兴的社会认知主义理论取向建构外语教师认知研究框架,作为随后开展的实证研究的理论指导。实证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外语课程改革环境下的初中英语教师认知取向、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面向全国范围内的初中英语教师发放“中学英语教学环境、教师认知和教师发展”问卷900份,确定有效问卷733份。随后选取9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初中英语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获得的定量数据采用SPSS进行分析,定性数据采用主题分析法进行分析,定量和定性数据互为解释、验证和补充。研究发现,初中英语教师认知取向在整体上与外语课程改革倡导的社会认知主义理念保持温和的一致,但存在着传统主义和社会认知主义并存的现象,具有多维性、情境性、个体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存在着教师信奉的理论与实际使用理论之间的差距。初中英语教师认知在学校类型﹑教师学历﹑性别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学历高的教师以及在重点学校任教的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更倾向于课程改革新理念,女教师比男教师理念更开放。在年龄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30岁左右的中青年教师比老教师和新手教师理念更开放。中学英语教师认知受外因和内因的共同影响,外因包括外语课程改革﹑学校文化﹑学校资源﹑教师激励制度﹑同事﹑学生、家长等,内因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观﹑学历和性别等。这些环境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密切交织在一起,以不同影响程度共同对外语教师认知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其中有些因素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尤其体现在中考与外语课程改革之间、外语课程改革的理想与落后的外语教育现实之间,这些矛盾给外语教师认知发展和日常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障碍。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入发掘,发现外语教育发展不均衡在很多情况下是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个宏观社会环境因素与其他因素互相作用,造成了外语教师认知的复杂性。就初中英语教师队伍整体而言,影响教师认知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观。但是教师群体内存在很多个体差异,不同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个性特点的教师其认知发展轨迹具有差异性,除了教师专业发展观,教师学习共同体、个人先前学习经历等都可能成为影响某个教师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这些研究结果与吴一安等(2007)对高校英语教师素质和发展研究的很多发现是一致的,可以说本研究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样本﹑利用不同方法印证了吴一安等的研究发现,同时又补充了很多中学英语教学特有的数据和信息,为全面理解中国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资料和参考。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在理论创新方面建构了基于社会认知主义取向的外语教师认知理论框架,并通过开展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框架对于研究外语教师认知的有效性。此外在实践层面上增进了对中国语境下中学外语教师认知的理解,并揭示了各种内外因素对外语教师认知的复杂影响,研究结果对外语课程改革、外语教师发展等问题具有启示意义。总之,本研究为中国语境下的外语教师认知研究提供了理论思路和实证参考。

参考文献:

[1]. 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D]. 陈艳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2]. 试论交际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结合[D]. 乔明文. 陕西师范大学. 2002

[3]. 建国以来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及其启示[D]. 马睿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4]. 试论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 蔡伟梅. 新课程(中学). 2015

[5]. 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行动研究[D]. 张俊英.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6].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D]. 刘桂影. 西南大学. 2013

[7]. 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基础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应用[D]. 卢水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8]. 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D]. 陶健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9].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重建[D]. 邵艳红. 浙江大学. 2016

[10]. 社会认知主义视域下中学英语教师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凤娟.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试论交际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