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蚕豆制约因素及栽培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蚕豆论文,栽培技术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反季蚕豆栽培是云南省蚕豆栽培的一大特色,它既不同于秋播正季栽培,也不同于春播地区的栽培,是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云南主体气候特点,在海拔2100~2500米的山区、半山区夏季播种,秋季采收上市,通过延长蚕豆上市时间,保证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
一、反季蚕豆生长期间气候特点
反季蚕豆一般5月中旬至6月中旬播种,8月中旬至9月初采荚上市,生长节季正值我市夏季高温多雨时段,气温高、湿度大,光照不足,高温高湿条件下蚕豆生长迅速,与正季相比无低温蹲苗阶段,生育进程明显加快,生殖生长期显著缩短。单株总茎枝数、有效分枝、有效荚粒数、均比秋播正季明显减少,鲜百粒重、鲜荚产量也随之降低,产量仅为正季的50%~70%。
二、制约反季蚕豆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在反季蚕豆生长期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制约蚕豆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是赤斑病的危害和植株倒伏,其次是草害、蓟马和鼠害。
1.赤斑病:由于生长期正值云南主汛期,降水多,湿度大,光照少,气象因素有利于赤斑病的发生发展。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看,缺乏抗赤斑病的品种应用于生产,病害的流行完全取决于环境条件,雨日和相对湿度左右着赤斑病的发生发展,而且病害发生越早(花期以前)危害愈严重,产量损失越大。
2.倒伏:夏播反季蚕豆根系发育差,茎叶纤细,叶节距离长,加之种于旱地,透雨后土壤疏松,极易倒伏,遇暴风雨倒伏更为严重,植株倒伏后恶化了田间小气候,通风透光差,进一步加重赤斑病的危害;有利于老鼠取食,加重鼠害;影响同化物的运输,使秕荚数增加,鲜荚产量降低。
三、反季蚕豆栽培技术
根据反季蚕豆的生长发育特点及主要制约因素,采取相应配套栽培技术,促使产量达到最高,品质达到最优。
1.品种选择 限制反季蚕豆产量提高及品质好坏的主要因素是赤斑病,其次是倒伏。目前又缺乏抗赤斑病的品种,在品种上选择优质、耐赤斑病、着荚速度快的品种应用于生产,使其在赤斑病大量发生前进入鼓粒期,缩短危害时间,减轻危害。同时选择茎秆粗壮,抗倒伏性能好的中矮秆品种。主要品种有“凤豆6号”、“云豆早7”、“云豆315”、“开远大庄豆”等。
2.地区及地块选择 为保证蚕豆有一个温凉的气候环境,要选择海拔2100米以上,2500米以下,最高日平均气温<19℃,夏季凉爽的山区、半山区或高海拔区种植。在地块上要选择地势较高通风良好的台田,缓坡,砂壤旱地和果园地,要求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播前精细整地,及时翻挖、碎土、平整,顺坡4~5米分墒开沟排涝排渍。
3.播期确定 据笔者试验在海拔2100~2500米地区,夏播蚕豆最佳播期是5月20日~6月20日;雨水来临早的年份可提前在5月10日左右播种。过早播种因未进入雨季,无水灌溉地区难于出苗。过晚播种随着海拔增高温度逐渐下降,降雨增多,盛花期与连阴雨相遇,赤斑病加重,蚕豆结荚率较低,秕荚数增加。特别是海拔2500米左右的地区,初霜期较早,播期过晚结荚期易受低温冻害。
4.群体结构确定 反季蚕豆单株分枝数比正季减少,以主茎结荚为主,一般每亩基本苗12000~15000苗,部分高肥力菜园土每亩10000~12000苗,土壤瘠薄的地块每亩20000~25000苗。密度过稀、有效分枝不足,产量低;密度过密,单株结荚数减少,植株徒长容易引起倒伏。种植方式以单行条播为好。行向与常年风向一致,有利于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减轻赤斑病危害,减少倒伏。
5.施肥技术 反季蚕豆生长在高温、高湿、寡照的气候条件下,茎秆纤细、组织柔嫩、雨后极易倒伏,应以钾肥尤为重要。每亩硫酸钾10千克和普钙30千克混合施于播种沟内,如果后作不是烤烟也可选用氯化钾每亩10千克代替硫酸钾,可适当降低成本。土壤贫瘠肥力低下的地块每亩施厩粪2000千克~3000千克。
6.病虫草鼠害防治 在初夏旱比较突出的年份,花期前蓟马发生危害较为严重,并传播病毒病。蓟马采用2.5%菜喜1000倍或0.3%爱禾400~600倍防治。蚜虫用唑蚜威、吡虫啉、辟蚜雾(抗蚜威)、阿克泰等高效低毒农药防治。赤斑病选用50%农利灵1∶600倍液喷雾;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1000倍液喷雾;70%乙锰1∶400倍喷雾,选晴天进行防治。反季蚕豆由于生长在雨季,杂草生长较快,草害突出,与正季不同的是以阔叶杂草为主,采用播前或播后苗期化学除草,到花期封行前再次人工拔除杂草;同时在贫食期防治鼠害。药剂选择高效、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为确保鲜蚕豆食用安全,采收前20天禁止使用农药。
7.适时采收,及时销售 在最佳采收期选择晴天分次采收上市。鲜蚕豆采收后,应立即运送市场及时销售。需要外销的采摘当天去壳去皮,立即送入冷库储藏。就地以鲜荚销售的应立即装车运输,避免在阳光下长期堆放。
联系电话:0871-3126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