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宇[1]2001年在《荔枝采后生理与常温保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荔枝(Litchi Chinese)是亚热带水果,为驰名世界的中国特产,它颜色鲜艳,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岭南水果中的上品。然而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叁日味变”的性质会令其新鲜度很快下降,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和食用价值也随之降低。中国是目前栽培荔枝最多的国家,据统计,荔枝每年因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约占总产量的20% 以上。鲜荔枝的贮运困难,限制了其远运远销,不少消费者至今仍未尝过真正新鲜荔枝的味道。目前,国内外许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都纷纷对荔枝采后生理品质变化规律及贮藏保鲜技术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低温保藏、速冻保藏和气调库保藏方面,对资金、设备和土地投入要求较高,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和荔枝产地的实际情况。本文在对荔枝于低温和常温条件下采后生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其它果蔬保鲜的应用经验,研究了涂膜保鲜在荔枝常温保鲜中的作用与效果,使荔枝在常温条件下保鲜期得到延长,为今后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对荔枝在低温(3~5℃)和常温(27~35℃)条件下的采后生理进行了研究,确定出影响荔枝保鲜期的主要因素。荔枝在没有经过任何保鲜措施处理前,果皮很容易产生褐变、霉变、腐烂、汁液渗出等现象,这与荔枝本身的生理特点有关。荔枝果实采后呼吸强度与乙烯释放率都比较高,特别是在常温条件下;果皮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pH 值都随着贮藏时间延长与褐变程度加重而逐渐增大;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低温贮藏时逐渐下降,而在常温状态下则逐渐升高,表明低温可能对该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过氧化氢酶活性、酚类含量、抗坏血酸含量与花色苷含量在荔枝褐变过程中逐渐降低;低温条件下,荔枝果皮含水量一度上升,与吸收冷凝水分有关,常温下果皮含水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低温贮藏荔枝果皮细胞膜相对透性大于常温贮藏荔枝果皮细胞膜相对透性,因而荔枝一旦由低温转入常温,其果皮褐变速度更快,在最初的7 小时失重率可达7%,此时果皮有一半以上褐变,褐变指数在24 小时以内就可以达到4,可见低温对果皮质膜具有破坏作用,进而严重影响荔枝果实在常温下的货架寿命。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常温还是低温状态,荔枝果皮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抗坏血酸
费帆[2]2007年在《气调包装及臭氧处理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国内外水果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果实之一。目前荔枝主要采用低温冷藏结合药物(杀菌剂、防腐剂)处理、硫处理结合浸酸护色等化学保鲜技术,但这些技术普遍存在药物残留污染及安全方面的问题。为此,本文采用符合现代环保要求的气调包装和臭氧处理技术,从不同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对荔枝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入手,在探讨合适的气体组分的基础上,研究了气调包装、臭氧处理及其复合处理对果皮颜色变化及衰老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荔枝贮藏温度研究以荔枝果实好果率、呼吸强度、可滴定酸(TA)和果皮PPO活性为指标,考察了不同贮藏温度1℃、3℃和5℃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下的荔枝果实的呼吸强度、果皮的PPO活性较低,但其受冷害影响,容易发生褐变和营养物质的损失;5℃果实好果率和TA含量较低,呼吸强度和果皮PPO活性较高。贮藏温度的单因素试验表明荔枝低温贮藏的较适温度是(3±0.3)℃。2.臭氧处理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以无处理的果实为对照组,分别采用臭氧5min、10min和15min对荔枝进行前处理,考察不同臭氧处理时间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臭氧处理能减缓果皮褐变指数的上升,保持果实TSS、TA和V_c含量,抑制果皮PPO活性,诱导SOD活性的提高,保持果皮质膜的完整性,但无法诱导POD活性的上升,加速了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累积。适合的臭氧处理虽然对保持果皮花色素苷含量有一定的效果,但刺激了果皮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下降。在本试验范围内,以臭氧处理10min对荔枝贮藏保鲜的效果较为显着。3.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对荔枝贮藏品质影响研究通过对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单因素试验,考察了3℃下,贮藏10d,不同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合荔枝气调包装的气体浓度范围。试验结果表明,合适的低浓度氧气和高浓度二氧化碳能减缓荔枝果皮的褐变,保持荔枝果皮鲜艳的颜色,降低果实的呼吸强度,较好地保持果实的TSS、V_c和TA含量,诱导POD和SOD活性的升高,延缓果皮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和MDA含量的上升。低浓度氧气加速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类黄酮、总酚含量的下降,抑制果皮PPO活性,但高浓度二氧化碳对PPO活性影响不大。本试验筛选出荔枝气调包装的气体浓度范围为:3%~9%O_2,2%~8%CO_2。4.气调包装条件的优选研究采用L_9(3~4)正交实验分别探讨了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及每盒装载量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极差分析表明这叁个因素对荔枝果皮褐变指数、果皮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和呼吸强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为: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每盒装载量。本试验所选出的较优气调包装条件为:6%O_2,5%CO_2,每盒装载量为475g。5.气调包装及臭氧结合气调包装对荔枝贮藏效果的影响研究通过气调包装及臭氧结合气调包装复合处理,研究其对荔枝采后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气调包装(6%O_2+5%CO_2)能延缓荔枝果皮褐变的发生,保持较高的好果率和果实TSS含量,减缓了荔枝果实TA和V_c量下降,抑制果皮的PPO活性,诱导SOD、POD活性的上升,保持果皮细胞的完整性,减缓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生成,但其促进了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类黄酮、总酚含量的下降。与气调包装相比,臭氧结合气调包装处理(臭氧10min+6%O_2+5%CO_2)尽管可使果皮的褐变指数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但对荔枝的营养物质、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影响不大,在抑制果皮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和PPO活性,诱导SOD、POD活性方面甚至不如气调包装。
许道钊[3]2007年在《无核荔枝保鲜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核荔枝是我国特有的热带水果资源,主要起源于海南岛,国外没有,自1995年在海南琼山县发现以来,至2000年的6年间几经嫁接繁殖,但成活率不到1%,无法形成规模化栽培,优异果树资源的产业化严重受阻。2001年,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热带特异生物资源课题组通过DNA亲缘鉴定和解剖学技术,确认无核荔枝是一个突变体,接穗与砧木不亲和是嫁接成活率极低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难题,该课题组于2001年开始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自行开发出22个荔枝特异性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对37个荔枝品种或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其中一个种质与海南省陆侨无核荔枝的亲缘关系接近,相似系数(similarity mitrix)达到0.76,经嫁接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命名为亲和1号组合,2005年首次开花结果,果型美观,色泽鲜艳,风味上乘,在国内外市场极具竟争力。本研究是上述国家863引导计划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抗氧化剂试验,生物抗氧化剂+生物保鲜膜的复合试验,新型生物保鲜膜试验,新型保鲜袋试验,无核荔枝保鲜过程中温湿度配比试验,保鲜过程中荔枝果皮酸度(PH值)对保鲜效果的影响,模拟中长途运输试验,冰水、温水前处理的保鲜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是:⑴抑制无核荔枝采前采后果实衰老激素类过早产生。控制果皮色泽,保护色泽鲜红的花青素苷。⑵抑制PPO、POD等酶类活性,保护花青素苷的羟基(-OH)不易被酚类物质所取代。⑶调控茉莉酸,抑制果实衰老。⑷扩大我们自行研制的新型抗氧化剂的创新技术,保护红色素苷不易被内生酶氧化褐变的崭新技术路线,不断补充花青素苷结构中的-OH,不使用任何抗菌药物。⑸控制保鲜期间的温湿度,使无核荔枝处于最低生理活动状态,防止果实褐变、霉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抗氧化剂1号使用于无核荔枝保鲜。在温度2℃,PE保鲜袋封装的条件下,保鲜30d检查,有一定程度保护果皮花青素苷红色的作用,表现在果皮轻度褐变,而对照未使用抗氧化剂的果实则发生中度褐变,处理和对照的果实的霉变率均为50%,说明抗氧化剂1号对果实的抑菌并未起到作用。2、生物抗氧化剂2号调整PH值的试验。PH值为4.0时,在无核荔枝采果前,喷施于果实上,过夜后采摘保鲜,于温度2℃,PE保鲜袋封装的条件下,保鲜36d检查,处理果8kg,果皮能基本保持红色,无霉变,霉变率为0。风味保持正常,而对照未经生物抗氧化剂2号处理的无核荔枝果实5kg则全部严重褐化,霉变率为100%,研究显示生物抗氧化剂2号具有明显保护果皮花青素苷红色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明显抑制果皮霉变的作用。3、生物抗氧化剂3号的保鲜试验。生物抗氧化剂3号是我们自己研制而成的纯天然抗氧化剂,于无核荔枝果实成熟时在树上喷施处理,过夜后采摘保鲜,在温度2℃,PE保鲜袋封装的条件下,保鲜36d检查,处理果8kg,果皮仍能保持红色,霉变率为0,风味保持良好,而对照果则全部褐变,霉变率为100%。经生物抗氧化剂3号处理的果实的果皮还具有明显的光泽,经HPLC,质谱,核磁共振等仪器分析,已分离检测到生物抗氧化剂3号的几个优良的抗氧化活性成份,既能保护果皮的花青素苷红色,又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4、生物抗氧化剂2号+生物保鲜膜的研究。保鲜34d后进行检查,荔枝的果皮呈微褐变,霉变率0 %,风味正常,果实包有一层薄膜,具有光泽,果皮带微黄色。对照在同等条件下,果皮呈斑状褐化,果实全部霉变,霉变率100%,部分果实变质、腐烂、渗水,保鲜至69d时检查,包括处理果实均严重变质。5、生物抗氧化剂2号+果皮PH调节的试验。经保鲜在温度2℃,PE保鲜袋封装的条件下,保鲜32d时检查,以果皮调节为PH4的处理为最好,果实轻微褐变,霉变率较低,而对照褐化较严重。PH 9的处理显示果实褐化严重,说明无核荔枝果皮的花青素苷较适合在酸性条件下予以保鲜。6、新型生物保鲜膜试验。所采用的是紫胶粉,于34d后检查,局部果实轻微褐变,霉变率0%,果实被一层薄膜包裹,果皮呈局部黄红色,并有白色斑驳,对照明显褐变,霉变率40%。初步说明生物制剂紫胶具有一定的抑菌能力,紫胶膜对果实的呼吸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果皮局部颜色变黄白,可能是紫胶溶剂的影响。7、新型保鲜袋试验的结果。新型大保鲜袋(5kg装)所保鲜的无核荔枝在保鲜14d时检查与对照PE袋的保鲜效果均呈良好状态,无显着区别。保鲜21d检查叁种处理与对照PE袋的保鲜效果也无显着区别,但PE保鲜袋的果实有渗水现象。试验结果表现两种新型保鲜袋均有一定的吸水性能,所保鲜的无核荔枝果皮没有水珠渗出,而对照PE保鲜袋则存在有水珠渗出现象。8、无核荔枝保鲜过程中的温湿度配比试验。4个处理的试验说明低温高湿是无核荔枝保鲜最佳的温湿度配比。9、无核荔枝保鲜过程中的中长途运输试验和销售过程中的保鲜试验。⑴采摘无核荔枝果实于当日晨空运至北京,每袋1kg果实,每16袋装入1个泡沫箱,每箱内装4个冰瓶,共空运无核荔枝200kg,从发货、等待飞机装运、到达北京机场、收货、发送至销售点共10个小时,所有果实保鲜完好,果皮鲜红,无任何褐化,当日售完。缺点是有少部分果实在上下货时受冰瓶挤压,受到机械性伤害。⑵由于无核荔枝在北京受到青睐,次日又发送了400kg空运北京,用PE保鲜袋封装,无冰瓶,在常温下空运共8个小时抵达销售点,开箱检查果实仍呈鲜红色,无褐变、霉变,无机械伤害。除当日已销售大部分产品外,其余置于5℃冰柜,带封装的保鲜袋保鲜,顾客购买果实后,离开低温柜回住所的时间约为1—7个小时,根据我们的试验,建议顾客回到住所后即连同密封保鲜袋放置于2—5℃的冰箱贮藏格中,可保鲜约两周时间。10、无核荔枝保鲜的冰水浸泡前处理试验。据试验结果初步可以认为无核荔枝保鲜的冰水前处理是没有必要的。11、无核荔枝保鲜的温水杀青试验。果实经47℃温水浸泡15mins,待果皮晾干后即发现果皮颜色已经由红转黄,证实部分花青素苷已被破坏,经2℃、PE保鲜袋保鲜,一周后检查果实已经基本褐化,但无霉变。温水起到了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
费帆, 王则金, 王雅立, 林启训[4]2006年在《荔枝采后生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荔枝出口贸易前景很好,但却因贮藏保鲜问题,使远距离运销受到限制。本文阐述了荔枝采后的生理生化变化,总结了目前国内较为常用的荔枝贮藏保鲜技术方法,并对荔枝保鲜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林日辉[5]2002年在《荔枝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及多酚氧化酶对常温保鲜的影响》文中提出荔枝是亚热带地区的一种名贵水果,不易贮藏。本研究从酶催化的生物氧化反应,以及病原菌的侵染致病作用这两个引起荔枝果皮褐变的关键环节出发,对荔枝进行常温保鲜的研究。 从黑叶荔枝病果上分离得到炭疽病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荔枝炭疽病菌有较强的致病能力,其最适生长温度为19~31℃,最适pH值为5~7,在红光光照下生长迅速,在蓝光光照下,其生长较为缓慢。室内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施保克与特克多对其抑制作用最强。 从荔枝果皮中分离并部分纯化了多酚氧化酶,试验证明,多酚氧化酶能催化酚类物质氧化为醌类物质,进而形成褐色色素物质,引起荔枝果皮的褐变。酶学研究表明:荔枝多酚氧化酶的最适pH为7~7.9;它是热不稳定的,在80℃下30分钟,其活力完全丧失;体外抑制实验表明;25mM抗坏血酸,还原型谷胱甘肽,亚硫酸氢钠的抑制率达100%,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3,5-二硝基水杨酸也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为了研究在常温条件下荔枝保鲜的技术,本实验以药剂浸果处理后用塑料袋包装为主要手段,选择抑菌效果较好的抑菌剂,抑酶效率较高的抑制剂,分别进行了单药剂和多药剂复配的实验。0.75%壳聚糖+1%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0.5%聚乙烯吡咯烷酮+1%抗坏血酸+0.2%3,5-二硝基水杨酸+0.5%柠檬酸+200ppm赤霉素+300ppm施保克+600ppm特克多,10d内的防褐效率达32.81%。
许道钊, 郑学勤[6]2007年在《荔枝保鲜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荔枝存在收获时间短、采后果皮褐变严重、耐贮运性差等特点,对荔枝的生产与销售极为不利。因此,掌握荔枝采后的生理变化规律,探索荔枝的贮藏保鲜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文章主要从荔枝的结构、采后生理特性、果皮褐变等方面综述荔枝保鲜机理的研究进展,分析目前比较常用的荔枝贮藏保鲜技术,总结荔枝保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荔枝保鲜研究的方向及对策。
薛晓清[7]2016年在《不同胁迫处理荔枝果皮褐变差异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原产于我国南方的亚热带水果,在华南地区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荔枝果实成熟于高温高湿的盛夏,采后果皮极易褐变,严重降低果实商品价值,限制了其贮运和销售。研究荔枝采后褐变机制对研发荔枝保鲜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导致荔枝果皮褐变的因素很多,如失水、高温或低温伤害、化学物质伤害、微生物侵染等胁迫因素均可导致果皮褐变,但目前对不同胁迫因素所导致的荔枝果皮褐变的差异仍不清楚,不同胁迫因素导致荔枝果皮的褐变机制也鲜有报道。本论文以‘妃子笑’和‘糯米糍’荔枝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室温贮藏条件下荔枝经失水(不包装)、热(60℃,2min)、低温(-20℃,1h)、酸(6%食用盐酸,3min)及病菌(霜疫霉接种)等5种不同胁迫处理后,果皮在外观颜色、细胞超微结构、生理生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及荔枝褐变过程中蛋白质组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胁迫处理都导致荔枝果皮快速褐变,在贮藏末期褐变指数基本都达到5,但不同胁迫处理导致荔枝果皮的褐变在颜色变化上有一定差异。随着褐变的逐渐加重,果皮亮度、红色度和色彩饱和度逐渐降低,色调小幅上升。不同胁迫处理导致的荔枝果皮褐变速率和表象上存在差异,失水胁迫处理荔枝果实褐变变化均匀,果皮呈现干黄色;热胁迫处理荔枝果实呈现最低的果皮亮度和红色度,但果皮色调是5种类型褐变中最高的,完全褐变荔枝果皮呈黑褐色;低温胁迫处理的荔枝果皮的亮度和红色度则是最高。5种胁迫处理的荔枝果皮褐变指数与果皮L*,a*和C*值都显着相关,表明不同胁迫处理的荔枝果实在果皮褐变过程中,均可根据果皮的L*,a*和C*值来衡量荔枝果皮的褐变程度。(2)比较了荔枝鲜果及不同胁迫处理导致褐变的果皮的超微结构。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荔枝鲜果果皮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内可见清晰细胞器结构,5种不同胁迫处理导致的果皮褐变细胞结构都发生了改变,不同胁迫处理导致结构的破坏情况存在差异。失水胁迫褐变的荔枝果皮细胞壁大量断裂,细胞内容物基本消失;热胁迫褐变的果皮细胞皱缩变形,但细胞内容物仍较多;低温胁迫褐变的荔枝果皮细胞中内含物基本消失,但细胞结构相对完整;酸胁迫褐变果皮的蜡质层脱落严重;病菌胁迫褐变的‘妃子笑’荔枝果皮细胞中有大量颗粒物分布,‘糯米糍’则没有,表现出品种的特异性。(3)5种胁迫处理导致的荔枝果皮褐变的生理变化有一定差异。失水、热和低温胁迫处理的荔枝果实呼吸速率均逐渐下降,乙烯释放量波动较小;酸和病菌胁迫处理均刺激了荔枝果实的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的提高,尤其是褐变后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热胁迫处理抑制了‘妃子笑’荔枝果皮中漆酶(lac)、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糯米糍’荔枝果皮上则未表现出抑制作用;酸胁迫处理抑制了荔枝果皮中lac和ppo的活性,同时提高了pod和超氧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贮藏期间,5种胁迫处理荔枝果皮中含水量和花色素苷含量基本随着褐变加深逐渐降低,但酸胁迫处理的‘妃子笑’荔枝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在贮藏后期出现了小幅上扬。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因荔枝品种呈现特异性,在‘糯米糍’5组处理果实中均呈现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在‘妃子笑’荔枝中除酸胁迫处理外,其余4种处理中总体逐渐下降。热、低温和酸胁迫处理荔枝果皮中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的升高较慢。(4)不同胁迫处理引起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lclac,lcppo,pod和sod基因的表达量的变化规律存在差异。褐变过程中,除lcppo基因外,荔枝果皮中lclac,pod和sod基因的表达水平都较低。失水、酸和病菌胁迫处理荔枝的lcla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热胁迫处理荔枝的lclac基因相对表达量持续下降;低温胁迫处理的‘妃子笑’荔枝中lclac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一点点降,但在‘糯米糍’上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随着褐变加深,失水胁迫处理的荔枝果实的lcppo基因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其余4种处理的lcppo基因表达量则总体上逐渐上升。4个pod基因的表达水平在2个品种的荔枝中都较低,随着褐变加深小范围内波动;热胁迫处理提高了pod5基因的表达水平,抑制了pod3基因的表达;酸胁迫处理促进了pod3和pod5基因的表达。5个sod基因表达量在荔枝褐变过程中均保持较低水平,变化幅度也较小。失水、热和病菌胁迫处理的荔枝fe-sod基因表达水平呈小幅下降趋势,低温和酸胁迫处理果实的fe-sod基因表达量较稳定;热、低温和酸胁迫处理荔枝的mn-sod基因表达水平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失水和病菌胁迫果实的mn-sod基因表达相差不大;热胁迫处理刺激了cu/zn-sod-1,cu/zn-sod-2和cu/zn-sod-3基因的表达,而酸和病菌胁迫对这些基因表达的影响较小。(5)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胁迫导致褐变的主要影响因子是不同的。酸和病菌胁迫处理组荔枝果实褐变指数与果皮含水量和类黄酮含量均显着相关,果皮含水量为这两种胁迫导致果皮褐变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他胁迫导致的荔枝果皮褐变的主要影响因子因品种而异。‘妃子笑’和‘糯米糍’荔枝失水胁迫处理导致两个品种荔枝果皮褐变与果皮含水量、花色素苷、总酚、类黄酮、mda和脯氨酸含量显着相关,但主要影响因子上,‘妃子笑’为LcLac基因表达量,而‘糯米糍’为含水量、PPO活性和LcPPO基因表达量。热胁迫处理果皮褐变与果皮含水量、类黄酮含量和LcLac基因表达量显着相关,主要影响因子‘妃子笑’为SOD活性,‘糯米糍’则为POD3基因表达量和果皮含水量。低温胁迫处理荔枝果实褐变指数与果皮含水量、总酚和脯氨酸含量及LcPPO基因表达量均显着相关,‘妃子笑’褐变主要影响因子为果皮含水量和Cu/Zn-SOD-2基因表达量,‘糯米糍’则为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和Cu/Zn-SOD-2基因表达量。(6)进行了不同褐变程度荔枝果皮的蛋白质组学分析。采用串联质谱标签(TMT)标记结合质谱鉴定技术,获得匹配到数据库的二级图谱10793张,鉴定得到特异性肽段6607个,可定量蛋白1957个。在3个不同褐变程度果皮中共鉴定到603个差异蛋白,其中共有差异蛋白10个,功能主要集中在物质代谢、基因表达和生物合成、抗逆胁迫和应激反应、蛋白质合成、糖代谢等。对10个共有差异蛋白中差异显着且获得标注信息的阿拉伯呋喃糖蛋白(Ara)和热激蛋白70(Hsp70)蛋白进行分析,成功克隆了2个蛋白对应基因的cDNA片段,并对2个蛋白及其基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随着果皮褐变Ara蛋白量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逐步上升,而Hsp70蛋白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Hsp70基因则显着上升,表明Ara蛋白和基因可能参与了荔枝果皮褐变的进程。
战宇[8]2003年在《丁烯二酸桂醇甲酯的合成及在荔枝防腐保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食以加工保藏为先。食品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是食品的防腐保鲜。研究广谱、高效、低毒的食品防腐保鲜剂,对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实用价值。食品防腐剂构效关系的研究发现,富马酸二甲酯分子中含有的二个等价的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抗菌活性功能域,但因富马酸二甲酯潜在的皮肤过敏毒性而禁止使用。研究如何利用富马酸分子中的高效抗菌母体结构而又不产生毒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反丁烯二酸为母体,利用桂醇基作为远离抗菌活性中心的疏水性残基增强抗微生物代谢性,与甲醇经酯化反应合成出一种新的食品防腐剂-丁烯二酸桂醇甲酯。论文同时对丁烯二酸桂醇甲酯的抑菌活性及在荔枝常温保鲜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丁烯二酸桂醇甲酯的合成路线为:首先以顺丁烯二酸酐与肉桂醇反应生成顺丁烯二酸桂醇单酯,经转型反应后再进行甲酯化制取丁烯二酸桂醇甲酯。桂醇甲酯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以摩尔质量比为1:2 的马来酸酐与肉桂醇在95℃醇解2~4h 制取顺丁烯二酸肉桂醇单酯,加入复合转型催化剂在85℃~90℃下反应2.5~3.0h 转型后,添加6 倍摩尔质量的甲醇,以3% 1.25:1 的BF3 和HCl 混合液作为酯化催化剂,90℃恒温反应4h 合成。酯化反应体系中的水分含量是制约合成产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实验通过流加硫酸来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分。除水剂硫酸的总用量为3%,在酯化反应进行0.5h~3.0h 之间流加,桂醇甲酯的合成产率随硫酸流加次数的增多而增大。当硫酸流加次数达到7 次时,桂醇甲酯的合成产率可达87.6%。转型产物丁烯二酸桂醇单酯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中。经甲酯化反应后,丁烯二酸桂醇甲酯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实验还发现,随桂醇单酯甲酯化反应的进行,晶体形态由针形簇状逐渐转变为片状并聚集成块。桂醇甲酯的最大紫外吸收波长为218nm。合成产物经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气相色谱-质谱检测表明其组成为富马酸二甲酯、丁烯二酸桂醇甲酯和丁烯二酸二桂醇酯。对合成产物采用溶剂法重结晶后,丁烯二酸桂醇甲酯的含量可达到90%以上。对丁烯二酸桂醇甲酯抑菌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桂醇甲酯的抑菌活性不受环境酸碱条件的影响,在不适于微生物生长的pH 条件下,能够协同环境对微生物的生长发挥更有效的抑制作用;当使用浓度增大至0.075%以上时,桂醇甲酯的
胡位荣[9]2003年在《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果实冷害生理及冰温贮藏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国内外水果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果实之一,大力拓展荔枝的国外市场是保证我国荔枝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低温贮运是延长荔枝保鲜期的最有效的方法,但贮期仅有1 个月左右,货架期仅1~2d,使得海运荔枝销往欧美受到限制。主要原因是荔枝果实对低温敏感,在3℃以下贮藏很容易发生冷害,导致果皮快速褐变,失去商品价值。本文从研究荔枝果实采后冷害生理入手,探索了冷害温度贮藏环境下荔枝果实果皮和果肉的生理生化反应差异,评价了目前减轻果蔬冷害常用的化学药剂在荔枝上应用的实际效果,并通过测定我国主要荔枝品种果实的结冰点,设计了将经过热处理结合浸酸护色处理的荔枝果实在冰温环境中的贮运技术,使荔枝果实的低温保鲜期从1 个月延长到2 个月,货架期由1~2d 增加至2~3d,增加了把中国荔枝用船运往世界各地的可能性。不同荔枝品种果实在低温环境中的贮藏性能差异较大,特别是在冷害温度下贮藏时。在0℃下果实遭受冷害过程中,果皮色泽指标(a、L、C)下降,果色逐渐变暗;花色素苷含量迅速下降,第21d 时只有3℃果实的37.3%;酚类、类黄酮含量也不断下降。随着冷害褐变程度加剧,果皮失水率增大,导致细胞膜透性和pH 值升高。0℃强烈抑制了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率,果皮内源Put、Spd、Spm 累积,多胺总量明显上升。冷害提高了荔枝果皮在7~21d 期间的PPO、POD、花色素苷酶、LOX 酶活性。对自由基清除剂酶系统活性的研究表明,冷害降低了SOD、CAT 和AsA-POD 酶活性,使内源自由基水平累积,膜脂过氧化加剧,MDA 含量升高,最终导致果皮严重冷害、褐变。因此,0℃贮藏的荔枝果实由于冷害,贮藏期和货架寿命被显着地缩短了。与耐冷性较强的桂味品种相比,对低温敏感的糯米糍果实在0℃贮藏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幅度较大,糯米糍在第14d 时开始发生冷害,21d 时呈现冷害褐斑,第28d 时果
林宝凤[10]2002年在《多糖类保鲜材料特性及其对荔枝生物热传递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多糖类材料的特性及其对荔枝生物热的产生、变化及传递过程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特性的材料应用于荔枝常温贮藏保鲜时荔枝保鲜效果与生物热传递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分子量越小、浓度越大及贮藏时间越长,结晶度越大。乙酰化能降低材料的结晶度:水传递特性包括水汽、水滴的渗透以及材料的吸湿与保湿性能。温度高有利于水的蒸发迁移,湿度较大的环境下材料的吸湿与保湿性较好:热传递特性研究结果显示,随乙酰基取代度、玻璃化温度降低,材料的热传递速率加快。材半斗的透水汽率越大,吸湿率、保湿率越小,越利于热的传递;荔枝贮藏过程中的生物热主要由呼吸作用所产生,温度越高,荔枝的呼吸作用越强,所产生的生物热越大。多糖类材料用于荔枝保鲜,能较好地保存荔枝的营养成分,较长时间维持多酚氧化酶(PP0)的活性,有较明显的保鲜效果。 本文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贮藏过程中荔枝的生物热传递主要是通过蒸腾作用完成的新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生物热传递与果蔬保鲜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为荔枝保鲜工艺设计和新保鲜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的经验,对果蔬的生物热传递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荔枝采后生理与常温保鲜的研究[D]. 胡新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01
[2]. 气调包装及臭氧处理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D]. 费帆. 福建农林大学. 2007
[3]. 无核荔枝保鲜技术的研究[D]. 许道钊.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7
[4]. 荔枝采后生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费帆, 王则金, 王雅立, 林启训. 热带农业工程. 2006
[5]. 荔枝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及多酚氧化酶对常温保鲜的影响[D]. 林日辉. 广西大学. 2002
[6]. 荔枝保鲜研究进展[J]. 许道钊, 郑学勤. 广西农业科学. 2007
[7]. 不同胁迫处理荔枝果皮褐变差异及机理研究[D]. 薛晓清. 华南农业大学. 2016
[8]. 丁烯二酸桂醇甲酯的合成及在荔枝防腐保鲜中的应用研究[D]. 战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03
[9].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果实冷害生理及冰温贮藏技术的研究[D]. 胡位荣. 华南农业大学. 2003
[10]. 多糖类保鲜材料特性及其对荔枝生物热传递的影响研究[D]. 林宝凤. 广西大学.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