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服装在表演艺术当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表演艺术论文,戏曲论文,作用论文,服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曲,文学、舞美、音乐、舞蹈、表演等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很多演出中,各元素之间联系的强弱程度还影响着舞台呈现的整体效果,尤其是最具表现力的视觉艺术。在以表演为核心的戏曲艺术中,服装、布景、化妆等视觉要素的辅助作用是容易被轻视的。本文拟从分析戏曲服装与表演的关系出发,重点阐述服装在视觉形象塑造过程中的突出作用,概括并分析其在舞台演出中的5个重要功能,从而揭示戏曲视觉艺术中,服装与表演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戏曲艺术中服装元素与表演的关系
戏曲的核心价值在于演员的表演,戏曲艺术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艺术,剧本所揭示的主题思想和表现任务,都需要由演员的表演才能得以体现,因此舞台上的一切手段必须为突出演员服务。而戏曲演员的表演则既带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又带有美术特征,因此在舞台上,演员表演中的唱、念、做、打等功法均离不开锣鼓和音乐的节奏旋律的辅助,角色的塑造同时也离不开布景、服装、化妆、灯光的烘托。锣鼓和音乐虽能够从听觉上突出演员,但舞台艺术的感染力却在极大程度上依赖视觉的作用。戏曲舞台上的视觉表现,除了演员的表演之外,还包括舞台美术。舞台美术包括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灯光几个组成部分,其中服装、化妆合称为“人物造型”,布景、道具、灯光合称为“景物造型”,它们共同创造了舞台视觉形象,营造了舞台气氛,揭示了时代背景。“景物造型”是为角色创造外部情境的手段,既少量涉及空间形象的塑造,又辅助描绘人物的时间形象;“人物造型”则是为角色本身创造外部形象的手段,也是为戏曲人物创造空间形象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戏曲舞台上,突出演员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服装和化妆,它们通过对演员的外部造型直接把演员带入角色,创造一种特殊视觉意象,把观众不知不觉引入剧情。
除了创造视觉意象的作用,服装、化妆等元素,还共同起到了传神抒情的作用。然而仅仅有这些孤立的元素是不可能创造出戏曲意象的,舞台上的人物形象的创造是各种艺术因素的综合,是视觉元素以演员本身为载体,与戏曲演员的心理创作、外部程式表现共同作用完成的。总而言之,这些布景和服装必须和表演有机地结合,才能表达出剧本的意图来。
在舞台上,由于身着服装的演员不断的流动于不同的时空表演,所以服装在视觉上所占面积大,色彩强烈,图象鲜明醒目,在艺术直观性上远远地超过了面部化妆,因此在整体演出中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说,一台戏可以没有布景,但绝不能没有演出服装。
二、戏曲服装在舞台表演中的功能
很显然,在戏曲舞台上,表演、音乐、服装、布景有机的组合构成了戏曲的整体。由此可以看出戏曲服装在整个戏曲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它是戏曲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戏曲服装在协助演员表现时有哪些具体的功能呢?以下,从5个功能论述。
1.揭示剧中人物的身份
服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演员揭示剧中的人物身份,这一点要首先从戏曲表演的特性来论证。戏曲表演是一种区别于话剧、舞剧表演的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它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戏剧化、程式化,唱念做打有机综合的歌舞表演。演员就是运用这种独特的歌舞表演来塑造舞台形象艺术的,如果戏曲舞台上的服装都像话剧那样,是写实的、生活化的,那么表演中利用服装特点产生表演的可舞性就不复存在了,人们在舞台上哪里还能看到那些善于舞动的长长水袖。在戏曲的初期阶段,服饰的指示作用还不那么明显。然而伴随着戏曲的发展演变,尤其是表演艺术的日趋成熟,戏曲服装也经历了一种“从生活化向艺术化”的发展过程,在这五六百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装扮规制,在应用上它不分朝代,不分季节,不分地域,通用于一切古典戏曲剧目,并且有比较恒定的艺术内涵。
传统的戏曲服装种类繁多,它的概括能力强,使用范围大,它在中国历代服饰基础上进行概括,美化、装饰和夸张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在形成过程中与观众逐渐培养了心灵默契,并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以可舞性,装饰性,程式性为其恒定的美学特征,其中程式性是由戏曲表演艺术程式性支配和影响下所形成的,服装应用的程式一旦定制,又反作用于表演艺术,从人物形象造型方面促成了稳定戏曲表演的艺术形态,与表演艺术融合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
当今的戏曲艺术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戏曲的发展也与信息化时代同步前行,各种文艺思潮活跃,出现了艺术多样化发展的态势,戏曲艺术诸门类都面临着继承与创新的形势,舞台艺术创作开始追求一种新奇感和新鲜感,作为戏曲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服装”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服装设计作品。许多新编的剧目,题材日益丰富,演出样式、流派呈多样化趋势,创作者对戏曲服装艺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尤其在服饰设计领域上进行大胆的、突破性的开拓,重点表现在服装的构成方面,例如款式、色彩、面料、图案、刺绣工艺等。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个性追求,力争寻求古典美与现代美的有机融合。
设计者追求的创新思维,决定了新编剧目当中的人物形象创造,已不能再象以往传统戏曲的服饰一样不分朝代,不分季节,不分地域了。当代的服装设计师更多得通过自己的创新理念和审美要求,运用服装的样式,质料、色彩、纹样等一切造型手段,形象地向观众诠释角色,使观众了解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国度、民族、地域、阶级、社会阶层、职业、年龄、性别、以及个性,暗示角色的善恶、美丑、贫富以及隐藏着的希望或恐惧。设计者要根据剧本里所反映的社会时代背景,让观众清晰的了解到某个时代服装的艺术特征,并加强对这一时代服装的印象,同时又融入传统戏曲服饰的程式,加深观众对剧中人物的了解和认识,引导观众迅速进入剧情。例如,由天津京剧院李佩红主演的《文姬归汉》一剧中蔡文姬的服饰设计。由于剧情本身极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使其服饰款式上大不相同,全剧本着传统戏曲服装与民族服装相结合的原则,在蔡文姬的服装与头冠中加入了独具特色的北方民族图案元素,以表示蔡文姬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地域特征。其款式在女蟒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在饰物上多采用毛饰物来装饰,凸显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质,并且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服装图案仍然是凤纹,但构图新颖,通过凤纹的隐喻,点明了蔡文姬的身份特征。
设计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既要考虑到戏曲服装的装饰性这一特点,又要考虑到装饰应具有的寓意性,通过这些表现手段,让观众从服装上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
舞台上是以“衣冠取人”的,演员的服装是角色无声的自我表白,一场戏的服装要告诉我们台上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不仅要表明剧情的历史时期和地点,还要含蓄体现出有关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服装设计就是要抓住人们平时对生活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艺术加工塑造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舞台人物形象。
2.协助强化戏剧动作
服饰可以协助戏剧动作,这是因为舞台服装是专门为演员登台表演而设计制作的,它穿在演员的身上,随演员的动作来展示剧情的,因此服饰有很强的动作性和可舞性。服装设计师熟悉演员的表演、动作、舞蹈特征,并为其创造可舞条件,以配合演员的动作、形体从而与演员共同创造角色,让演员通过服装帮助演员表情达意。
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表演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歌舞化。歌舞化的表演形式决定了戏曲舞台人物造型的歌舞性,也可以说,由于戏曲是歌舞化的,所以要求舞台的服装也要具有可舞性。
中国戏曲服装可谓是可舞的范例,在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手中,服装的大部分都是可以利用的表演工具,例如:戏曲表演中我们常看到演员戴的盔头上的饰物,珠子、绒球、帽翅、翎子等,来回颤动,这也是一种通过表演来外化内心感受的、强化的戏剧动作,如:纱帽翅常常作为官员的正式穿戴,其正式名称叫作“展”,俗称帽翅。在某些剧目中,演员常常使纱帽翅有节奏的颤动和变化方式来表现特定情境。纱帽翅颤动分双翅颤、单翅颤两类,又分上下颤、前后颤,旋转等,它主要是外化角色的多种心理情绪(如激动、狂喜、焦虑、彷徨)等。如《徐策跑城》中的徐策,《打镇台》中的王镇,《法门寺》中的赵廉,《周仁献嫂》中的周仁等,都有耍帽翅的表演。
另如:盔头上的翎子,它即是一种盔头上的美饰,又具有外化人物性格,抒发人物心理情绪的表现性功能,《吕布与貂蝉》当中的吕布通过双翎一上一下的颤动,传达出他急切盼望见到貂蝉的焦急心情,待到与貂蝉相见时,用手将一根翎子撩向貂蝉下颏,通过这个调情动作,艺术地表现了吕布的贪色和轻浮气质。下面再举一些服饰样式来具体分析。
在舞台上,一些武戏当中,武士腰间的大带,驰骋疆场的女将,舞动着服装上飘带、鸾带、流苏、珠穗、狐尾,都被作为表演工具来强化角色的性格和心理情绪,展露自己的雄姿,如《穆柯寨》中穆桂英身穿装饰性很强、色彩纹样绚丽的硬靠,背插四面靠旗,靠肚下缀二或三层飘带,靠身似连非连,这样有利于演员双腿的自如活动,做出踢、蹬等舞蹈动作,随着演员的激烈武打(旋转、飞腾),前后片被带动着飞旋、翻舞,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动态美,也显示了战斗的激烈气氛,同时也衬托出穆桂英英武和阴柔之美的形象气质。
再如,水袖是明代服装套袖的夸张方式,以其甩动时形似水波纹故名,水袖技术是指舞动袖的表演功法,在表演上被规范出多达数百种舞法,也是戏曲艺术中的程式动作,成为戏曲歌舞化表演中夸张、传神的主要表演语汇之一,既是古代宽大衣袖的美饰表现,也是戏曲中用于人物表情达意的有效手段。水袖在戏曲表演当中有三个特点:一是通过演员的水袖表演渲染气氛,外显心情,常见的有抖袖整冠,扬袖拂尘,振袖惊骇,敞袖喻无,挡袖表隐,以袖掩面示哭表笑,等表情达意。二是演员可以根据水袖多姿多彩的舞动,产生一种律动,节奏美感,同时增强舞台的美感。三则是通过水袖表演的功法,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戏曲服装的主要表现法则是它的“写意”性,它与戏曲艺术的“写意”的美学原则相契合,戏曲表演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以形传意”“以形达意”,通过虚拟的表演来体现出戏曲艺术时空处理上的灵活和自由的特征,它不是一味地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例如戏曲服装的“靠”,它是从生活中的铠甲衍变为艺术化的戏衣,与生活中的铠甲相比,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它前后身分离,似衣非衣,似甲非甲,衣片虽有铠甲纹样,却不紧贴身体,完全脱离了生活中的原始形态,靠身和靠腿随着演员的动作,产生节奏和韵律美,绑扎在武将背部的四面靠旗,呈扇面形,靠杆锐利直线呈向上的放射感,龙纹辉煌,飘带飞舞衬托出武将威风凛凛的英雄气概,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3.突出主要人物
戏曲是以演员为核心的表演艺术,舞台上的服装是为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而服务的,而主要角色又是贯穿全剧的中心,因此,设计师必须尽最大的努力,突出主要角色。
首先运用色彩在对比中的视觉规律突出主要人物。
第一是采用色彩对比法:运用色彩在对比中的规律突出主要人物,在深色环境中,红色服装最突出;在明亮的环境中,深色服装最突出;在浓艳的环境中,淡雅的服装最突出;在淡雅的环境中,浓艳的服装最突出;在暖色环境中,冷色服装最突出;在冷色环境中,暖色服装最突出;在有色(或杂色)环境中白色服装最突出,黑色服装也很突出。黑、白对比的服装更突出,在服装自身的搭配中强对比突出,弱对比不突出。利用这些色彩在对比中给人的视觉感受,巧妙地调配舞台服装颜色,是服装设计师常用的手法。
二是视错前移法:利用色彩的视觉错,突出主要人物。
在生活中,离我们同等距离的大小相同的色块,由于冷、暖、明、亮的色感不同,会产生前移或后退的错觉,一般人会感到亮度在前,暗色在后;艳色在前,浑色在后。对体积的感受也有错觉,一般会感到暖色体积大,冷色体积小;亮色体积大,暗色体积小。
设计者可以利用色彩的视觉错,巧妙施色,将舞台上的主要人物“拉”出来,将次要人物“推”进去,突出主要角色。
三是色彩、造型变异法:指形象、色彩对比法。
在众多的群众中,主要人物的服饰、造型和色彩应尽量区别于次要人物的服饰造型和色彩,使其产生明显差异,会令观众耳目一新。产生新鲜感,增强对主要人物的印象。
四是烘托法:即用群众演员烘托主要角色。
在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舞台上,演员服装要组织有序,使主要人物形象不至于被人群所淹没。一般是将群众服装的颜色用弱对比的方法统一在一个基本色调里;主要角色的服装与群众角色的服装把关要拉开距离,并用特殊的造型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手法突出出来,主要角色的服装和群众服装应形成不同层次,用群众服装烘托主要人物服装。
4.美化舞台画面
戏曲(剧)服装在舞台上是活动的色块,它和布景、灯光相配合,创造出色彩优美、造型生动的画面,服装的色彩在这一画面中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服装设计担负着用服装的色彩美化舞台,创造舞台气氛的任务。
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师,不仅要给戏剧(曲)人物设计出符合角色的式样,而且要用画家的眼光给这些式样谱出美丽的色彩,使服装与布景的色调既有对比,又和谐统一,烘托演员的表演,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画卷,色彩给生活带来了活力和生机,然而如何运用色彩却是一直都在孜孜探索的一个复杂而深奥的课题。色彩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民族、文化、民俗、宗教信仰、心理气质、政治形态等诸多因素,设计时要在了解各国历史、文化、民俗的前提下,以高度的美学修养设计出舞台上美丽的色彩,给戏剧(曲)增添艺术魅力。
5.体现剧种、剧本的风格
我国剧种种类繁多。戏曲、话剧、歌剧、舞剧、杂技、木偶……应有尽有,光戏曲的种类就有290余种,服装艺术是从属于自己剧种的创作,当然不可脱离本剧种的特点。例如:中国戏曲是民族传统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它用中国民族艺术的审美观点和表现形式,形成了写意性、装饰性、夸张性、可舞性、规范性等诸种特点,不考虑这些特点是不能搞好戏曲服装设计的;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各个剧种的服装已逐渐形成了各自特有的艺术特征,服装设计就通过服装的特点体现剧种的不同。例如,越剧服装历来个性鲜明,其设计创造的着眼点在于根据“女性戏曲”这一主要的剧种特色及其优美、抒情的表演艺术风格的需要,注重传神抒情,不墨守传统穿戴规制而依然保持传统的艺术风韵,因此在戏曲服装体系中独树一帜。
“风格”是指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个性特征。剧本的风格决定了布景的样式和服装的型与色,景和服装必须和剧本的风格保持一致,才能产生完整的艺术效果。否则会使舞台形象产生混乱,破坏演出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前进,观众审美情趣会大为不同,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观众对于视觉的审美要求也存在着更高的心理期待,尤其是代表了古典艺术精神的国粹——“戏曲”,在视觉上既要保持传统韵味,又不能囿于窠臼。舞台上的视觉艺术形象是由演出的整体创造的。在这过程中表演艺术起着决定的作用,而我们在重视表演艺术的同时,不可忽视其他视觉元素的辅助功能。在通过表演塑造戏剧人物的整体过程中,舞台布景和形象造型都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其中尤以服饰最为直观,最能配合表演的歌舞化动作,换句话说,服饰是在以表演艺术为核心,与演员互相融合和推动人物表现的,从接近戏曲歌舞本质的视觉表现过程看,二者是承担重要作用并且密不可分的。服饰的色彩、款式等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观众对于角色的理解,其设计的成功与否也对整体演出的效果产生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标签:戏曲论文; 艺术论文; 舞台服装论文; 中国服饰论文; 服装特色论文; 视觉文化论文; 服装论文; 中国传统服饰论文; 演员论文; 剧情片论文; 艺术电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