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成人高等教育部分学生“教育难”问题分析_成人教育论文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部分学生“教育难”问题分析_成人教育论文

析当前成人高教部分学生“教育难”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教论文,成人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在各种类型的成人高校中,有不少的现象表明,占到成教脱产专科学生中的20%—50%(较突出的是其中部分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在不同程度上令人担忧(被成人高校列为后进生),对他们实施的教育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这种现象成为当前成人高教中的一个难题,该难题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其产生的消极作用十分突出,并且难以在微观教育层面得到根本解决。

一、当前成教部分学生“教育难”的现象描述

(一)“教育难”的对象的基本表现

1.上课缺课,无所事事,考试难过

成教上课的出勤率一般不高,管理得好或学生自觉性强的班级可能超过60%,经常不出勤或敷衍的占20%以上,个别班级更多,缺课学生中,很多并无工作,他们不上课,或陷入网络聊天、打游戏,或闲逛到处找玩伴,有的根本不知行踪,偶尔到教室只为应付点名;这些缺勤者一般不误考试,但到考场就东张西望,最后草草了事或者作弊;如果补考就寄希望于监考不严或者开卷;毕业前如学校放一马就万事大吉。

2.基础薄弱,习惯难塑,学无兴趣

这些学生多半来自中等学校,不能升入普通高校,又不急于就业。他们入校的门槛非常低,2004年全国成人高考专科三门(语文、数学、外语)总分数450分,大部分考生分数都在200分以下,一些省份专科控制线低到100分,个别省份出现了“专科按志愿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注:摘自中国教育在线.),这似乎意味着专科录取出现了无门槛的趋势。录进来的学生在既有知识、逻辑思维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比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的一般水平学生要低很多。比如一个普遍的问题:20%—50%的成教专科学生在各种文字写作中会出现不少的错字,语言不通顺的地方也不少;在数学能力上,有的学生甚至在考前都不知道有理数是什么,更不要说应付复杂的方程和几何题目;这些学生基本没有能力与既有的高等教育课程对接;很多学生以前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后仍然不会有,让他们预习、复习和提出问题,基本办不到,至少占到30%的成教生大学期间没进过图书馆,有时老师在课堂提出很简单的问题,都无人应对;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有些还说是“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父母才到学校‘呆几年’的”。

3.目标模糊,意志薄弱,虚度光阴

在调查中询问成教生的学习目标时,有部分会根据专业回答,但实际上,近40%的学生无目标或目标不明确,仅想获得大专文凭,但是,他们并不为之付出相应努力;有些学生还未完全丧失斗志,但意志力差,学习行为难以坚持,很容易受娱乐等诱惑;他们在所谓的大学校园中过着日子,而不是在学习,可以说是虚度光阴。

(二)施教难的现象描述

对这些占到20%以上的成教学生进行转变和引导,各级各类成教工作者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降低教学难度,缩减课程和教学内容,开设实用性强的课程(包括选修课),加强谈话等方式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加大课堂考勤等管理力度,与家庭保持积极联系,共同教育,或者严格毕业证发放标准,严肃纪律处分。但实践证明,对于其中大多学生,如果以上办法都采取了,仍然没有明显的效果。譬如在四川一些成教院校调研时收集到的案例:

案例一:某文科班总人数43人,刚入学时出勤率可以达到70%,但逐渐减少,期末时按学籍规定取消了两名学生的考试资格,并未开除,这两名学生就自行退学了。第二学期的出勤率降到50%以下。班主任又轮流与同学个别谈话,但效果不佳。同时,班主任没有被要求一定要将班级出勤率提高到相应程度,并且还不能大面积地处理学生。看起来真是束手无策。

案例二:选修课遭冷遇

某校成教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设了一些选修课,每一门报名超过40人,但平时上课最多一二十来人,很多时候只有几人甚至1人,于是,只有停开。

像以上的案例,大量存在于各成人高教脱产班级中(特别是专科),教育者们也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其它的一些措施,也许这些措施在小范围短时间内产生一定作用,却并不能说明这类问题在大范围内已经得到解决。山西某成教学院严格坚持考勤和考试管理,对严重旷课、屡教不改的学生给予应有的处分,但是,此举并没有在短期内提高学校的招生数量,反而在近两年的招生中落后于同类学校。这让人觉得教也难、管也难,进退两难。

当然,对以上现象的罗列,并不否定在成教学生中存在大量有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及意志能力并学有所成的学生,相反,这些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和道德素质,非常令人感动。这两类学生,在成教班级中形成明显反差。

二、“教育难”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成教部分学生“教育难”问题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既可在学生来源中找到原因,也有来自微观教育主体(成教办班单位)的原因,既有学校等教育小环境的问题,更在社会大环境中能找到影响因素。

(一)生源质量人为下降,成人高等教育难将“生米”煮熟饭

随着带有“大跃进”嫌疑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间推移,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分数线一降再降,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成人高等专科教育的规模和效益,教育系统将成人专科教育的录取分数线降到跌破了很多高教工作者的心理防线(前文已叙)。大量中等教育阶段未完成或完成得不好的学生进入了成人高教,对此,本就面临生源危机和生存危机的成人高校,客观上不由自主地敞开大门,接纳这些学生。但是,由于生源质量的问题,正常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无法完全展开,甚至降低难度都难以收效。高等教育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其中的受教育者应该至少达到中等教育的基本水平,而现有入校学生中至少20%以上无法达到这个要求,这就势必造成成人高等教育的尴尬,再是“巧妇”,也无法将此“生米”煮成熟饭。

(二)现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和德育存在多方面问题,难以在整体上合成应有的教育效果

1.教学方面的问题

(1)教学的适应性和可接受性问题

现有成教教学内容基本从普通高校移植而来,基本是以完整接受了中等教育的学生为前提而设定的,但成教生源中不少人并没有完整接受中等教育;并且,成教生源的层次性和复杂性特点需要更具弹性的教学内容、更具多样化的教学过程及方式方法、更具人性化的教学辅导,但大多成教师资难以做到,因此,往往出现学生因为不适应教学而放弃这门课程的现象。

(2)教学方面的不负责任或功利性问题

一些学校或办班单位,为了节约课酬支出,保证经济效益,不给成教学生开够足够的课程和课时,或者随意聘请教师,或者在教学计划的执行上玩猫腻,过多开设与专业无关或者弱相关的课程等。

(3)缺乏专职教师、教学组织和研究不够

特别是普通高等院校的成教学院,一般没有专职教师,也基本没有针对成教教学的教研室,也就基本无法展开教学研究,无法规范和系统地提高成教教学水平。

2.管理和德育工作常常处于缺位或错位的状态

有文章指出:“成人脱产班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工作要么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缺乏特色;要么采用中学教育模式,严格督导;要么沿用夜大学管理模式,实行松散管理办法,成为盲点。(注:肖霞.成人脱产高等学历教育办学模式的合理性探究,理论月刊,2004.2.99~101.成人教育学刊,2004转载43~48.) 事实上,更多脱产成教班实行松散管理,只要学生不出现安全或严重违纪问题,只要他能来考试,成教管理者一般不多问。在考试管理上很难说有真正的严格,学生往往通过一次或两次松散的补考就可过关,也就是说,并没有达到教学要求就发给毕业证。

在针对这些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很多成教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学生工作部门,没有德育课,没有专职的辅导员,仅有班主任,但班主任也有可能是兼职或外聘的。大多班主任主要完成班级日常事务,至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意志品质等等,往往难以惠及。就效果而言,德育既容易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管理和教学之外最后的教育方式,如果德育工作做得不好,甚至完全虚设,那些本来客观存在并日益积累的诸多学生“教育难”的问题更加难以得到解决。

3.教育监控严重缺位,成人高等教育陷入“无序”之困境

近几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对成人高校进行较为严格的检查和评估。如果真正抽查各成人院校的教学质量和育人环境,得到的结果一定令人瞠目。各种研究刊物上有大量文章不同程度地提到这种状况。曾有文章写道,对这种状况,教育主管部门不是不知道,而是非常清楚。这种监控缺位,纵容了成教办学单位天生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把办学单位拖入了一个无序竞争的困境,“教育难”问题的解决缺少了一个理性的大环境。

4.成人高等教育的政府定位不明确、法律定位迟缓,前途、地位和效益问题影响办学主体的教育微观行为

教育部有关领导在2004年底的讲话中强调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注: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2004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论坛”上指出:“发展成人教育,代表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与方向,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对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建设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极其重大;(在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各项措施中)要继续发展各种形式的成人高、中等学历教育”.)。但在其它的教育文件中难以见到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具体措施。与此同时,降低成人高教录取线似乎意味着成人高教被定位为“宽进严出”的教育。但是,对“宽”至何种程度存在争议,并且“严出”在实践中没有保障,就造成人才质量在整体上比较差且在局部上非常差的局面,使成人高教面临社会的诘难。

国家在促进成人教育发展的立法措施上步伐较慢,导致政府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各高等院校对成人教育及其中的成人高教的法律定位和各自应承担的义务没有准确认识。

以上原因影响成人高教的发展前途、及其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资源配置地位。成人高教系统的工作者及成教办学单位的决策者在这种大环境下,实际上存在瞻前顾后的思想状况,再加上面临普通高教、网络教育、自学考试、民办教育和各种培训的强有力挑战,原有市场份额和教育规模日渐缩小,一些成人院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滑坡。这些问题影响到成教办学单位的微观办学行为,往往从短期、局部和经济效益着眼,不考虑长远、全局和社会效益,这种办学行为必然会给“教育难”问题的解决雪上加霜。

任“教育难”现象长期存在,会损害我国整个高等教育声誉,若对造成该问题的若干因素不加重视和改变,客观上会导致成人高教走向倒退和消亡,进而影响我国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任“教育难”现象于不顾,放弃对现有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帮助和教育,实际上有悖教育的本质,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观念。

三、解决“教育难”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1.确定更为合理的成人高教学生的选拔标准,严格入校后的淘汰制度,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适者进,学有成”

尽管提高成人高教录取线会影响所有成人高校的生源,也会影响到在职人员接受大学教育,但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教育和招生政策,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明智行为。至于调到多高,主管部门可以酌情确定,专科录取线应当比2004年各省录取分数线高。同时,在学生入校后,加强考察,淘汰那些确无学习能力和兴趣或严重违纪的学生,努力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大多数成教学生的学习权利,确保有适当学习能力的学生进入成人高校,确保只有完成专业学习任务的学生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2.下大力气改善和改革当前成人高校教学、管理和德育等各项工作

要大力加强适合成人高教学生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的制订和修订工作,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应有相对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和具体规范的措施;更加重视教学研究、质量建设和信息反馈,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标准和教学过程;加强毕业证书的管理,适当提高缓发毕业证书和不予发放毕业证书的比例,逐步实现真正的“严出”。加强对成教学生分层次系统管理的研究。落实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的符合成教学生实际的管理规定。大力加强成教学生德育工作,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增大德育工作的投入,加强成教学生德育工作研究,改革德育模式,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生类型采取不同的德育办法,特别要在成教学生群体中把德育工作做细做精,不断地鼓励和激励成教学生,才有可能使那些“教育难”现象中的成教学生逐步地走向成才之路。

3.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监管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对成人高校进行认真全面地检查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成人高校或校外点予以撤销和处罚,并建立符合高教大众化阶段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经常性的检查机制。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检查和评估不能只浮在表面,应该深入到各成人高校的在册学生中去,真实了解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在提高成人高校办学质量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发挥组织和主导的作用,可以发挥各地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协会的作用,逐步将一些具体管理和成人教育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功能转移到这些协会中去。

4.整合成教资源,理顺办学机制

目前整合成教资源的几种可能方式是:一是各成教院校之间尝试资源整合;二是学校与企业资源的整合;三是与社区资源的整合。在成教办学机制上,应该给予成人院校及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机构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基金比例,更多采取项目制等方式,更多调动敢于创新并敢于承担风险的成教办学者的积极性。逐步解决成教的发展问题、规模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内在地赋予成教教学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地为成教规范教学和管理赋予内在的动力,也才能够更好地解决成教“教育难”问题。

5.推动成人教育立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从法律上确认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规定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保证成人教育的财政拨款,理顺成人教育的管理机制,维护公民应享有的继续教育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应当相信,成人教育(包括其中的成人高等教育)能够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事业中继续作出巨大贡献。

标签:;  ;  ;  ;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部分学生“教育难”问题分析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