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为群(云南省文山州中医医院 663000)
【摘要】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长期服用中西医降压药,仍是目前防治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研究表明, 很多中药成分具有降压、扩张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对改善高血压病症状,治疗并发症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高血压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综 述【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138-01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肝阳易升,肝火易冲。肾为一身阴液之根,肝有赖肾水以滋养,故发病与肝肾关系密切。主要病因:①情志所伤,长期恼怒忧思,导致肝郁气滞,损伤肝阴,下劫肾阴,阴不制阳,肝阳上亢;②内伤虚损,可导致肾精不足,阴阳失调,心肾不交,下不制上,头昏视物模糊;③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嗜食肥甘,导致痰湿内生,运化无力,体胖,脉络受阻,或嗜酒,嗜烟,劳逸失度,起居无常,导致眩晕发作;④体质因素,是指先天与后天相结合而表现出来的整体生理功能及特性,适应社会自然诸多方面的能力;⑤瘀血内阻,络脉不通,血流受阻而致血压升。总之,高血压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责之“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心肾不交”等。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②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内分泌因素等均可导致血压升高。
2 辨病治疗和辨证施治中医辨证,多从症状、体征入手,一般以“头昏”、“头痛”、“眩晕”、“肢体麻木”、“项强”或“耳鸣”,脉弦或强大,或弦细,或沉细,或细涩,舌质红或淡白,或黯,或瘀点、瘀斑,舌胖大,舌有齿痕,苔黄或厚腻或无苔等进行分析研究,多辨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气虚痰浊”、“风痰上扰”等证型。对一些无症状高血压病的诊断和防治显然不够,需西医辨病相辅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辨病治疗是西医的原则,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点,而中西医结合则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首先,对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是中西医结合的“二级诊断”模式,疗效仍以高血压病某一阶段的“对症”治疗效果为主,远未达到“对病”诊治的深度[1],应提倡对高血压病首先辨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期(根据有无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分3 期);然后再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施治;再次是发现病证之间、分期与分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高血压病总的发病机制。通过对现代医学各项实验室或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利用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来辨证,对于补充或丰富传统中医辨证,在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实验室指标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的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高血压病常伴有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它们在高血压病的发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促进作用[2]。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功能异常,红细胞变形力减弱,是高血压病血瘀证的病理基础,为治疗高血压病血管并发症提供了理论依据[3]。侯延丽[4]、吴奕强[5]等通过检测血流变中全血比黏度、低切浓度和高切比浓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浆比黏度,发现指标测定值总趋势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
蒋卫民等观察了原发性高血压(EH)中医证型与血糖(BS)、血胰岛素(IS)水平的关系,发现患者空腹血糖与正常组无差异,但服糖1 小时、2 小时后,BS 及糖负荷后IS 明显增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降低,差异显著,说明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IR),其中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组与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提示高血压病IR 的证型主要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
心脏及其大血管是高血压病中较早受到损害的器官,郑新等研究了EH 患者胸主动脉CT 改变与中医分型的关系,发现痰湿壅盛组胸主动脉管径扩大最显著,肝阳上亢组次之,阴阳两虚组最轻,前两者多见于男性,后者多见于女性。
大脑是高血压影响的重要器官之一,容易并发损伤及供血改变,刘健等研究了中医辨证分型与经颅多普勒检测的关系,发现肝火亢盛型以脑血管血流速度加快为主,阴虚阳亢型以血流速度减慢居多,阴阳两虚及痰湿壅盛型则以脑部血管血流速度减慢为主。
3 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中药和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各有所长。西药的优势是:①降压作用较强,均能有效地控制血压;②对某些器官受损有逆转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心肌肥厚有减轻作用;③对高血压病急症,西药降压药如硝普钠、酚妥拉明等作用迅速。其不足之处是:①副作用相对较大,如影响水、电解质代谢,影响血脂、血糖代谢,有的药物长期使用还可影响性功能;②降压过程中血压波动大,特别是高血压病早期或老年人高血压。
中医药的优势:①改善症状效果明显,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②降压作用缓和,稳定血压效果好,对早期老年轻度高血压以及较严重高血压配合西药治疗,均可防止或缓和血压的较大波动;③中药副作用少,与西药合用能减量减毒增效;④研究已发现中药在对某些靶器官损害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发挥中医治病求本,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减少西药用量,降低副作用等积极作用,克服中药降压效果慢、幅度小等不足,取西药降压迅速,控制紧急病情之优势。
4 .问题与展望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用药仍是目前高血压病治疗的有效方法,较之单纯的中医或西医具有明显优势。中药可改善血液循环,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消除临床症状。中西医结合能增强机体对降压药的敏感性,减轻靶器官损害,取得最佳疗效。但中药汤剂存在煎煮费时、不易携带服用的问题,应予以研究改进。
参考文献:[1] 孔炳耀.气血理论在高血压病研究中的应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9):52 54[2] 贾绍斌,张金莉,陈树兰,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改变与左室肥厚的关系.临床荟萃,1999,14(8):366[3] 李运伦,曲政军.高血压病从瘀论治刍议.中医研究,1997,10(6):8[4] 侯延丽.123 例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陕西中医,2002,23(8):703[5] 吴奕强,罗治华,唐荣德.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新中医,1994,26(3):10
论文作者:孙为群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3
标签:高血压论文; 中医论文; 西药论文; 阴阳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血管论文; 作用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