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置换及其理论内涵_制度理论论文

论新置换及其理论内涵_制度理论论文

论新置换及其理论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02(2003)10-0013-08

同其他一切经济理论一样,新置换理论(New Swap and Alternative Theory)也是实践的产物。没有新置换实践,不可能产生新置换理论。离开了新置换实践,新置换理论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置换实践,首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寻求自身更大发展的实践。本文所阐述的新置换理论就是在总结我国企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全新理论。新置换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人力资源开发与运用为主要基础,以网络直销为基本支点,利用品牌效应,实施跨要素、跨部门、跨产品、跨地区、跨市场乃至跨国界“置换”,并在系统性“置换”过程中,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与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张力和发展力,实现企业的跨地区、跨市场乃至跨国家的大规模经营与跨越式发展。

一、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范畴

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与实际经济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个别“置换”现象完全不同。实际经济生活中偶然发生的“置换”,基本上是不自觉的,或者虽然有自觉的一面,但基本上是非系统性的。而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则不仅是自觉进行的,而且是系统实施的。因此,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置换”的“综合性、系统性置换”(Swap and alternative)。

第一,“新置换”强调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为主要基础。这是就“新置换”操作主体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条件而言的一种规定性。“新置换”重视人和人的能力的开发与运用。在新置换理论体系中,置换必须是系统性的。企业要实施系统性置换,并保证这种置换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取得预期效果,需要的条件很多,其中首要的一条便是人。没有人,不仅置换不能进行,而且置换实现后,其结果也难于延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只片面强调人的作用,而不管人本身的质量。恰恰相反,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不仅强调首先要有人,更强调把人当作企业发展的一种特殊资源来开发和运用。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扩张力和发展力,是“新置换”和“新置换理论”的第一要素。

第二,“新置换”还特别重视网络直销的支点作用。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不是在任何时候和任何环境下都可以随意运用的一种普遍性手段。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对置换实施主体的主业特征有很严格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这个企业是否具备支撑置换的网络技术基础。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基础,虽然不排除它仍然可以实施某种置换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但它却无法实施系统性置换。例如,它可以用先进设备置换落后设备、用高能人置换低能人、用新材料置换旧材料,等等。但是,它无法从新置换理论的高度实施“新置换”。“新置换”作为系统性置换,是一种依赖于营销网络的置换,网络直销是“新置换”得以全面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支点。不拥有营销网络的企业,虽然也可以搞一些与企业发展要求有关的“置换”,但这类企业不需要、也搞不了“新置换”。这就是说,新置换的系统性是与实施新置换的主体拥有营销网络密切相关的。

第三,“新置换”也特别重视企业的品牌效应。企业是否拥有一个好的品牌,是其能否实施品牌与外部加工能力置换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求生存、谋发展,一天也离不开对企业品牌的维护与管理。品牌决定着企业的声誉,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核心能力,并构成企业持久生存及其长期发展的直接基础。市场经济越发达,品牌对企业的意义就越大。一个企业,拥有一个好的品牌,就等于拥有了市场和客户,从而也就等于拥有了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相反,如果一个企业根本没有自己的品牌,虽然不能说此类企业难于获得必要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余地,但其生存与发展的代价必然很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品牌效应。正是由于客观上存在这样一种品牌效应,品牌也就成了企业实施系统性“置换”,特别是实施企业品牌与企业外部生产加工能力的“置换”,并通过这种“置换”实现企业迅速扩张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置换”即本企业品牌与企业外部生产加工能力间的置换。

第四,“新置换”本身还是一种新的经营与管理模式。众所周知,按传统管理理论,企业必须对人、财、物、产、供、销、存等七大运营要素进行科学经营与严格管理,否则,企业就很难健康运行并获得顺利发展。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也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概莫能外。而按新置换理论,并不一定非得把这七大运营要素统统放在企业内进行经营与管理。企业不仅可以、而且应当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的角度考虑,把一部分运营要素从企业内置换到企业外,并通过这种置换,动员更多的外部力量加入本企业的总体运营过程,以此来推动本企业实现更快的扩张和更大的发展。在“卖比买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这种性质的置换,不仅有助于大幅度提高的企业竞争力,而且有助于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扩张力和发展力。因为,这种置换不仅有效地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经营与管理的成本,而且还有效地实现了企业营销链条的更大规模扩展与延伸,同时也大幅度减少了企业的产成品库存。这种情况表明,新置换不仅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重要策略,而且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与效率一种有效模式。

第五,“新置换”同时又是企业可用资源与要素的整合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可用资源是多元的。除了传统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外,市场资源、区位资源、制度差异资源等等也是企业发展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和要素。传统的资源整合方式往往致力于前三大传统资源和要素的整合,很少注意后三大新型资源和要素的整合。例如,按照传统资源整合方式,市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是线性的,几乎不会从市场和网络间交叉与互动的角度去考虑资源和要素的系统整合。而按照新置换理论,市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点并不是市场本身,而是市场间的资源置换与功能互动。比如,在区位资源整合问题上,按照传统整合方式,公司开展业务往往只从区位优势角度考虑公司业务,而不会从区位差异的角度考虑公司可用资源的整合,更不会从置换的角度对这些资源实施整合。而大量实践证明,区位差异本身就包含着市场的差异、生产水平的差异和消费能力的差异,等等。因此,能否通过置换(包括跨地区、跨市场、跨国家的置换),将发达地区和国家的产品推广到落后地区和国家,将落后地区和国家的资源输送到发达地区和国家,对于公司的发展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新置换”取得了传统整合方式无法取得的效果。又比如,对于制度性差异,就更是一个需要置换来获取其收益的一个重要资源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必然存在各种制度性差异(包括政策、法律和法规方面的差异)。能否发现和积极利用这些制度性差异,并通过选择特定产品和服务充当置换媒介,整合制度性差异所形成的资源优势,实施资源、产品和服务的制度间置换,获取制度差异收益,则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能否在跨国经营与发展中常盛不衰的一个重要条件和保证。

第六,“新置换”更是企业实现跨国经营与跨越式发展的一种战略安排。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一个企业能不能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是一个企业能不能做大、做好、做强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一个企业能够走出国门的前提条件是它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育企业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需要资本和技术的积累。这需要足够空间和时间。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没有10-20年的“卧薪尝胆”,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企业要实现更快、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在常规性发展的环境下去发现和选择超常规发展的新路径。而根据新置换理论,一个企业在实施外向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贸易壁垒(包括来自物流和商检方面的壁垒、外汇管制方面的壁垒、法律制度方面的壁垒等等),但是,只要理性地选择“新置换”战略,就可以使企业绕开壁垒,取得较高的收益。比如,面对外汇的管制,一个企业完全可以将出口换得的外汇就地购买成本国市场短缺的其他重要物资,然后再通过正常贸易渠道,将这些物资出口到本国,即通过货币流与物流的置换,最终在本国市场上获得比单一出口还多的收益。再比如,通过贴牌实现本企业优势资源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优势资源的置换,也可以使本企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贴牌(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简称OEM)。是新置换理论主张的另一种企业跨国经营与发展战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新置换理论所强调的贴牌,不是指我国企业贴外国(海外)企业的牌,而是指我国企业的牌让外国(海外)企业贴。这是与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所选择的传统贴牌战略完全相反的。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90%的家电企业是靠贴外国牌维持其海外市场的。其中,广东的格兰仕公司60%的产品,是通过贴外国的商标进入的国际市场,它也因此而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商;我国彩电巨头四川长虹,每年也要有10万台彩电通过贴美国通用电器的牌才打进国际市场的。(注:参见肖学芳:《企业跨国经营中的贴牌战略》,《工业企业管理》2002年第7期。)我们认为,在企业外向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还没有那么高的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采取这种形式的贴牌,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积极和有助于企业外向发展的。但是,必须看到,这种贴牌战略是一种“打工”战略,技术“边缘化”战略,产品“低端化”战略,市场“对外依赖化”战略。因此,不能把这种贴牌战略长期化。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正确的选择则是“逆向贴牌”,即不是让我国企业贴其他国家和地区企业的牌,而是让我国企业先着力打造自己的牌,然后再让国外和海外企业去贴我国企业的牌。显然,新置换理论所主张的贴牌战略,是对传统“贴牌战略”的一次叛逆和否定。没有这样一次叛逆与否定,就没有我国民族企业的跨国经营和跨国发展。当然,真正做到“逆向贴牌”并不容易。一个企业要成功地实现“逆向贴牌”,至少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个较有名气的“牌”,二是要有一个“非常结实”的营销网。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加上企业自身的努力,才有可能使企业根据新置换理论,通过系统性置换,实现企业的跨国经营和跨越式发展。

总之,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和范畴。系统性是“新置换”的最基本的范畴涵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置换创新是“新置换”范畴的不老之魂。综合分析和整体把握资源优势与劣势,对企业可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新置换”范畴的重要基点。响亮的企业品牌加上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是“新置换”范畴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核心要件。上述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就是所谓新置换理论。

二、新置换理论与其他置换理论的主要区别和基本联系

(一)新置换理论与其他置换理论的主要区别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置换”现象已不再鲜见,具有特定内涵和外延的各种“置换理论”也应运而生。但是,不能将这些具有特定内容的置换直接等同于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

1.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与“产权置换”中的“置换”是不能直接等同的。近年来,“产权置换”(Property transaction)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概念和交易行为。随着我国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全面展开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这种置换现象和行为越来越普遍,而且已经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产权置换理论”。目前,“产权置换理论”已经成为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把产权置换过程中所发生的“置换”直接等同于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这主要是因为,在产权置换过程中所发生的“置换”,反映的是企业内部原产权主体与置换参与主体(包括企业干部职工个人)、不同企业之间在企业产权(包括企业公有资本、企业土地使用权、企业其他不动产和重要生产资料等等)上的交换关系。(注:例如,泰州市人民政府就曾在产权置换上做出过有益的探索。他们称其探索叫推进工贸企业。三置换”。参见:《泰州市推进工贸企业。“三置换一保障”的做法),《中国经贸导刊》2003年第4期。)这种置换与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有一定联系,但不是完全等同的。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强调置换的系统性,而不把置换的某一方面直接作为新置换的全部。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更重视企业可用资源的整合。而在产权置换关系中,“置换”的本意是“交换”,“置换”的对象是企业产权,“置换”的目的是转让企业产权,“置换”的过程是产权出让与产权获得的同时发生与实现,“置换”的媒介是产权市场,“置换”的评价机制是产权的成交价格,“置换”实现的标志是产权是否最终实现了换手,“置换”的结果是出让产权的企业得到一份可直接用于本企业发展的等价资金或管理资源、获得产权的企业得到一份等价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权或剩余索取权。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产权置换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过程。因为,如果没有产权置换后的产权运用,企业是绝对不可能因为产权置换本身而得到一个新的资产收益增量的。这是与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截然不同的。这并不是说在新置换理论中根本不进行这类“置换”(实际上,这类“置换”在新置换理论中也同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是说在新置换理论中,“置换”更强调它的动态整合性和系统性。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运用中的置换,而不是一种置换后的运用;是一种在互动中系统进行的置换,而不是以单纯易手为目的个别置换行为;是一个“正和博弈”的过程,这是新置换理论与产权置换理论之间的一个根本差别。

2.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也不能直接同于金融市场中的“互换”。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互换”(Swap),也称“掉期”,不仅逐渐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常见术语和交易行为,而且是现代金融市场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金融市场和金融理论中的“互换”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债务互换(Debt Swap);另一种是资产互换(Asset Swap),主要包括货币互换(Money Swap)和利率互换(Interest Swap)两种形式,还可衍生出多种互换方式,比如存款互换、外汇互换等等。(注:参见刘迎秋主编:《现代期货大辞典》,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6-127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互换的作用日趋重要,并成为现代金融市场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金融衍生工具。但是,必须看到,金融市场中的“互换”是根本不同于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的。在金融市场上,“互换”虽然也有“置换”之意,但其本质内涵却是通过金融资产的跨时期或跨产品交易与操作来达到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目的。这是与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根本不同的。新置换理论所阐述“置换”,核心在于通过“置换”,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与市场,整体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扩张力和发展力,实现企业的跨国经营和跨越式发展。而金融市场中的“互换”却根本不含此类目的性。这就是说,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与金融市场理论中的“互换”是内涵完全不同的两个理论范畴。

3.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更不同于其他专业领域的“置换”。除了上述两种内容根本不同的置换和置换理论外,实际生活中还可以看到大量内涵完全不同的其他“置换”实践和“置换”理论。大家比较熟悉的主要有资产置换(Asset Exchange)、房地产置换(Real Estate Trading)以及医学领域的人体器关置换(Apparatus Replacing),等等。随着这些置换实践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置换理论。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诸如此类的各种“置换”,都是根本不同于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的。因为,它们不仅是发生在特定领域的、具有特定技术内涵的“更换”(exchange)、“交换”(trading)或“替换”(replacing),而且所有这些“置换”的重点均在“换”,而不像新置换理论中“置换”所强调的重点在于对企业可用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

总之,包括产权置换和金融互换在内的所有有关置换的理论,都根本不同于新置换理论。虽然上述各种置换和置换理论都使用了“置换”或类似于“置换”的专业用语,但其“置换”语义内涵和范畴意义都是根本不同于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的。

(二)新置换理论与其他置换理论的基本联系

尽管新置换理论根本不同于其他任何专业领域的置换理论,但是,这并不是说新置换理论与其他置换理论(包括产权置换理论、现代金融互换理论以及房地产置换理论、人体器关置换理论乃至传统的生产要素置换理论等等)毫无联系。在这里,至少有两点基本联系是不可忽视的:(1)各种置换行为和理论都没有离开一个基本范畴——“换”。虽然包括产权置换在内的所有具体领域的置换,其“置换”范畴的涵义与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不尽相同,但是,所有这些领域的“置换”与“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一样,都以“换”为基础。“换”是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或者说是它们的一个“公约数”。(2)新置换理论体系中的“置换”行为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实际上是受其他诸多“置换”行为启发而形成的。虽然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是以综合性和系统性为其突出特征的,但这并不是说新置换理论的“置换”纯属独立“创造”,与其他“置换”现象和理论毫无关系。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并不是先有了新置换理论和新置换,才有了其他置换理论和置换实践,恰恰相反,是先有了其他置换行为乃至理论,后来才产生了新置换行为和新置换理论。无论是实践所提供的线索,还是理论演进所给出的逻辑,都一致表明,新置换理论中的置换是经其他各种具体置换行为和理论的启发而最后形成的,尽管这种启发是表面的和局部的,甚至是简单的和外在的。

总之。新置换理论是一个由一系列新的范畴涵义、新的理论支点和新的逻辑构成的新的理论体系。虽然与其他各种具体置换理论相对比,新置换理论也强调“换”,但其本质内涵却是与其他具体置换理论根本不相同的。新置换理论与其他具体置换行为和置换理论之间的联系远不及它们之间的区别那样突出和明显。

三、新置换实践的理念支撑

新置换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既源于丰富的经济实践;同时它之所以能够被提升为系统、有效的理论。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正确理念做支撑。

理念之一:最有效率的结构是最合理的置换结构。这是新置换实践特别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这里的所谓结构,不仅指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治理结构,而且还指企业的经营与市场结构。按照传统企业组织理论,其领导、决策、指挥和执行系统是纵向联系、相互搭配的。但在实践中,一个企业的组织框架是否一定如此?还要看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及其所处的环境。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照搬现成的理论和别人的模式,虽然不是一定不能成功,但成功的机会要少于学习基础上的能动创造。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能动创造,才有可能保证企业组织结构的有效性,从而才能够实现一个较高的组织结构效率。在新置换实践中,这种创造非常重要。创造始终依据“最有效率的结构是最合理的置换结构”这种理念进行,由此实现的结构置换才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置换。

理念之二:消费者同时也是经营者的双赢原则。这是新置换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另一个基本理念。新置换的一个基本目标,是使实力还不是很大的企业,通过系统性置换,实现跨越式发展。显然,这是一种企业梦寐以求的超常规发展。因为,在正常条件下资本的积累和扩张是一个较为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既需要一定的时间(即资本的积累和能量的储备),又需要一定的空间(即资本的横向积聚和市场的扩大)。企业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就不能不在时间的缩短、空间的扩大上做文章。而在技术给定和市场规模也给定的条件下,哪个企业能够抓住市场,哪个企业能够成为市场的赢家,哪个企业就是一个市场竞争的强者。这里的市场,实际上就是消费者。按照传统逻辑,消费者是生产者服务的对象,是企业产品的承接体。消费者在消费中得到的是效用。虽然效用首先是消费者对特定消费的一种主观评价,并且这种评价也会经常受到他人消费评价的影响,但是,如果在客观上这种消费不能给消费者带来足够多的好处或足够大的满足,他就不可能选择这种消费。由于客观上存在着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具体的消费群体对于特定的生产者来说,就是一个不可持续的服务对象。由此便构成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卖与买的矛盾”和“卖比买难”的现实。如何解决这对矛盾?一种思路是不断进行技术和市场创新,让消费者有追逐不完的消费链。另一种思路是让消费者与经营者一体化,使消费者同时也成为经营者,并使他们“双赢”。虽然两种思路并不是截然对立或完全分开的,但技术创新毕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作为企业,就不能不在后一种思路上做更多的文章。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实现迅速扩张和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新置换理论就是适应这种要求产生的。支撑新置换理论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消费者同时也是经营者的双赢原则”。按照这样一种理念和原则,通过系统性置换,将经营者转换成消费者、将消费者转换成经营者,并使他们在这种角色转换过程中实现双赢,从而达到既避免市场运行不畅和“卖比买难”的问题,又避免市场机制出现中梗阻和“卖与买的矛盾”。这样一来,不仅资本增值的时间会成倍缩短,而且资本增值的空间也会成倍放大。由此,企业资本实现迅速扩张、企业本身实现跨越式发展。

理念之三:(品牌+营销网络)×新置换=企业绝对优势。这既是对企业经营经验的一种总结,也是一个企业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理念。如前所述,新置换不仅强调品牌及其优势,而且强调营销网络的建设以及这种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但是,仅仅拥有品牌,或者仅仅拥有营销网络,并不等于企业具备市场竞争的绝对优势。实际上,分别独立存在的企业品牌和企业营销网络充其量只属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相对优势,而只有将这两个方面与新置换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成为一个具备市场竞争绝对优势的企业。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品牌和企业营销网络与新置换结合起来以后,不仅可以激活企业资本的积聚过程、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而且可以激活企业资本的集中过程、提高其发展力,同时还可以激活企业资本的积累过程、提高其扩张力。高度重视企业品牌及其再创新,特别重视企业营销网络的构造及其再建设,切实把维护、提升和创新企业品牌,与构造和建设企业营销网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品牌和营销网络与新置换的融合,通过新置换强化品牌和营销网络,既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理念之四:(区域发展梯度+制度性差异)×新置换=企业发展潜力。这是新置换实践中必须坚持的一个更重要的理念。这里的所谓区域发展梯度,主要是指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差距。这里的所谓制度性差异,则主要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社会经济制度和法律、政策法规上存在的差异。拿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来说,为什么在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以后,许多国家经济陷入衰退,而我国经济却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表现为“一花独秀”?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推移效应的存在,或者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差的存在。正是由于存在这样一种落差,生产力的重新配置才具备了较为充分的前提和基础,从而才有效地增加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活动总量,使我国经济实现了一个持续的较快增长。(注:参见刘迎秋主笔:《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6页。)同样,区域发展的梯度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重要资源。发达国家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其他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等等,就是所谓区域发展梯度。这种梯度为产品和技术的流动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制度上存在的差异,则是不同产品和技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流动的必要条件。例如,有的国家在外汇的管制上较为宽松,有的国家在营销立法上比较完善,有的国家更注重企业的自主经营和企业间的充分竞争,如此等等,就为企业利用这些差异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在新置换过程中,能不能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从开发企业发展潜力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区域发展梯度,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社会经济制度和法律、政策法规方面存在的差异,就成了企业能否发现和提升自身发展潜力、并在这种发现与提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这就是说,正确理解和积极地利用客观存在的差距和差异,并将其与新置换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通过新置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理念。

理念之五:传统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等于企业竞争力。这是企业成功实践新置换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按照传统理解和实践,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是与经济相脱节、完全分离、甚至是根本对立的。但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量实践表明,这种认识和理念是似是而非的,特别是在新置换过程中,这种认识和理念更是错误的。因为,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对于激活人的欲望、引导人的生产、经营与消费行为,具有特别重要的导向作用。例如,饮食文化、特别是传统饮食文化,就是一种与健身、养生等密切联系的文化。再比如中国中医药文化,在指导人们理气血、通经络和健身、养性方面,均具有其他各种医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博大精深,已为世界各国民众广泛接受。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将这些文化传统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必然会形成一种其他文化背景的企业很难具备的竞争优势。而且成为企业成功操作新置换、通过新置换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性理念。

毫无疑问,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理念支撑外,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不同企业为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和更大规模的跨国经营,还可以选择和采纳其他一些完全不同的理念。这些选择都是正常的和理性的,也是新置换理论的内在要求。因为,经验表明,关键并不在于新置换理论和实践曾经有过哪些理念的支撑,也不在于人们曾经选择过哪些理念,而在于新置换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完善本身还需要更多、更新的理念来支持。新的理念也将在新置换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四、新置换理论的意义

1.新置换理论的经济学价值。新置换理论的提出与阐发是对经济实践的一次系统的理论概括与总结,也是一次新的理论实践与理论创新。这个理论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走向成熟。大量实践已经表明,今后的实践还会继续证明,新置换理论的系统阐发,对于推进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1)新置换理论的研究方法丰富了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它既继承了现代经济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又有所创新与发展。例如,现代经济学讲究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新置换理论也强调研究的实证性。但是,新置换理论所使用的实证与现代经济学所惯用的实证有所不同。它不仅重视用直接引证事实的方法来说明“新置换”理论,而且重视用综合与归纳“置换”现象的方法得出“新置换”结论。显然,这是对现代经济学惯用的实证分析方法的一种拓展。(2)新置换理论研究的理论成果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经济学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到目前为止,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经济学都一直处于显学地位。这既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经济活动具有高度依赖有关,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还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有关。但是,实践的发展是极其丰富和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理论经济学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从而使理论经济学经常呈现出特别的“灰色”,并常常显得“暗淡无光”。新置换理论的提出与系统阐发,不仅是对丰富而生动的社会经济实践的一种系统总结,而且是对经济学这个学科的一个重要补充,同时还是对经济学这个学科活力的一种添加。(3)新置换理论研究的结论也为经济学理论能动地指导实践提供了新的支持。新置换理论研究的基本结论就是,通过“新置换”,企业既可以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可以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实现跨国经营。通过实施“新置换”、既可以收到“小鱼可以吃掉大鱼”的效果,也可以收到“慢鱼可以超过快鱼”效果,还可以收到“后发国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发达国家企业”的效果。

2.新置换理论的企业战略学意义。新置换理论的企业战略学意义就在于,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系统理论指导,即通过“新置换”实现跨国经营和跨越式发展。根据新置换理论,企业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特殊优势,也可找到自己的根本劣势,同时还可以通过实施“新置换”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将自身劣势转化为优势,实现企业的迅速扩张与发展。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与其说新置换理论首先是一种理论指导,不如说首先是一种战略指导和企业有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策略指导和行动纲领。在目前条件下,我国的企业发展尤其需要新的战略理论的指导。新置换理论所担负的就是这样一个任务。

3.新置换理论的社会实践意义。新置换理论不仅能够给企业提供跨国经营和跨越式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战略指导,而且也能够给社会中的不同个人和社会阶层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和战略实践指导。这是因为,新置换理论所阐述的虽然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置换问题,但这不并不意味着只有企业才会遇到和需要解决这类问题。恰恰相反,在具体社会实践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甚至各类社团,实际上都有一个如何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置换,并通过“置换”使自身掌握的资源效率最大化和自身成长力和发展力也最大化的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很多领域,新置换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战略指导和实际操作意义。总之,新置换理论是从实践中抽象和提炼出来的。它的提出不仅丰富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而且丰富了企业战略学理论体系,还丰富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提高了人们社会经济实践的理性和有效性。到目前为止,新置换理论的分析和阐述仍然是初步的和原创性的,还难免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的严密性。随着实践的发展,还会有大量置换经验需要进一步总结,还会有大量置换范畴需要进一步归纳,新置换理论也会因此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概念将被赋予新的范畴涵义,传统理念将被添加新的内容,传统逻辑则将被积极的颠倒或扬弃并由此结出全新的理论果实。

标签:;  ;  ;  ;  ;  ;  ;  ;  ;  ;  ;  

论新置换及其理论内涵_制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