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才流动趋势调查研究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调查时间:
在台湾,传统的阵头是民间祭祀、庙会喜庆不可或缺的民俗之一。分为文阵和武阵,文阵有车鼓、桃花过渡、牛犁、布马、大鼓阵、病囝歌、十八摸等,武阵有宋江阵、八家将、舞龙、舞狮、七爷八爷等[2]。
2019年1月28日—2019年2月17日,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春节假期,正值休假人才折返于学习、工作与家乡或休假目的地之间。
调查方式: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克拉克教授研究的“场景理论”中,“场景”的分析维度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根据克拉克的论述,“场景”的定义为“一定区域内蕴涵特定价值观的都市设施组合”。作为剖析城市空间形态的一种工具,“场景”更加注意物理空间和社会群体关系之间的互动,认为区域的不同设施组合,能够产生不同的文化风格和价值观,进而影响当地人口结构的重构。在“场景”中,主要分析4个维度[2],首先是地理概念上的社区;其次是显著的实体建筑(例如当地雕塑、购物中心);再次是集聚人群(例如种族、社会阶层、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年龄等各不相同的人);最后是能够将人群、社区和建筑相连接的文化活动。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互联网和微信公众平台渠道发布网络问卷进行调查。
近八成左右人才最看重城市的就业、创业机会以及人才市场机制健全程度,其中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才、海归人才最看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
(3)物流园区管理和服务智慧化应用规划。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打破传统业务的管理运营模式,通过开展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建筑等项目建设,实现园区运行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和可视化,提高园区管理运营效率;通过开发园区生活服务平台,对接园区内的停车场、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场所,提供包括停车、餐饮、住宿、购物、修理、娱乐等服务,打造一个融合、互动、共赢的惠民综合移动服务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这一重大判断符合世情国情党情,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同时也表明,做好人才工作,应立足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认识和把握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人社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意见》,《意见》强调,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要坚持5条原则,以及从健全人才流动市场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规范人才流动秩序、完善人才流动服务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16条有针对性的措施。此外,《意见》要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狠抓督查落实,强化宣传引导,切实把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为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营造良好环境。
90后和00后更加看重工作的多样性和自主性这两大特点。由于成长环境的变化,90后、00后人才的就业观念与传统观念差别较大,他们更看重自我的发展,注重表达个人意见,强调工作的平等和自由。另外互联网、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催生新职业的诞生,网络主播、电子竞技员等新职业接连涌现,打破传统就业方式,成为新时代青年人才的新追求。
此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880份。男性受访者占68.81%,女性受访者占31.19%。样本年龄覆盖全部成年人口,00后占9.77%,90后占39.92%,80后占39.74%,70后占7.99%,60后占1.29%,50后及以上占1.29%;初中及以下学历占7.09%,高中(含中专、高职)学历占28.51%,本科学历占46.39%,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8.02%;有出国留学经历占49.33%,无出国留学经历占48.53%,正在国外读书占2.14%;中共党员占34.07%,共青团员占34.46%,群众占18.3%,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占13.17%;住于一线城市占22%,住于新一线城市占36.03%,住于二线城市占15%,住于三线、四线城市占20.57%,住于国外城市占6.39%。
部分调查结果与发现
40%的受访者希望就业于新一线城市,25%的受访者希望就业于一线城市,15%的受访者希望就业于二线城市。根据进一步分析与总结发现,与70后、60后相比,80后、90后人才更倾向于选择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就业定居,其中分别有25%左右的90后和80后受访者希望在一线城市就业,分别有四成左右的90后和80后受访者希望在新一线城市就业。另外,与80后、90后相比,00后受访者中,希望在国外城市定居生活的人数显著增加(13.2%)。拥有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高端人才更倾向于选择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就业定居。在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中,分别有三成左右的受访者愿意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就业生活;在拥有本科学历的受访者中,26.7%的受访者希望在一线城市生活,39.7%的受访者愿意在新一线城市就业定居。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才同样倾向于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定居,46.3%的高级主管、高级经理、平台负责人希望到新一线城市定居。
人才流动新趋势:一线城市逐渐显现人才流出趋势,新一线城市成为90后00后人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以及企业管理人才的定居首选,新一线城市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引才新政成为人才流动主要驱动力
90后人才全方位发展,00后人才厚积薄发,新时代青年人才打破传统职业定位标准,对职业多样性和自主性有更高追求,新兴职业成为青年人才就业新趋势
本次调查报告主要针对在城市间、职业间流动的人才进行研究分析,尝试对当前人才自身职业特点定位,人才在区域间、职业间呈现怎样的流动趋势,哪些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影响了人才的流动和集聚,人才最看重的是什么,人才流动将产生哪些影响,未来社会什么样的人才最具竞争力等问题做出解答。
周所长令小张快去找到这两个人。大约一刻钟后,这两个搬运工被惶恐不安地带到值班室。当他们听说自己就是抬着装尸体的纸箱去寄存的时候,吓得浑身都在打摆子。这起案子已经闹得全城皆知,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具尸体会是经自己之手寄存的。他们努力回忆那天的情况。老赵说:“客人有时让我们代办寄存的情况虽然不是很多,但有时也有。那天那个客人好像是通过电话直接打到服务台,然后服务台通知我们到停车场的。”
对人才的职业定位分析后,将其分为服务性、多样性、自主性、身份性、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安全观和创造力等8类。调查显示,在对于自身的职业定位中,大多数受访者认可自己的服务性特点,即愿意为他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大多数受访者也非常认可自己的技术能力,即个人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和工作中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等。根据进一步的交叉分析,党员干部普遍具有较强的服务性特点,科技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能力较强,创新意识鲜明。
图1 受访者的职业定位分析(满分12分)
当前大多数人才普遍具有服务性特点,同时技术能力较强,党员干部积极为人民服务,科技工作者发扬创新精神、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图2 不同年龄段受访者的职业定位
样本构成:
而为了更好地分析科学公信力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科学公信力生成逻辑中的三个维度——工具性信任、伦理性信任、符号性信任——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公信力生成逻辑中的地位作用,笔者又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对科学公信力指标进行了深入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基本参数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城市就业、创业机会成为当前人才选择就业、定居城市的首要考虑因素(8.26分,满分10分),其中,75.46%的受访者认为城市就业、创业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75.51%的受访者觉得城市人才市场机制健全程度十分重要;76.2%的受访者非常看重城市科技创新环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更加看重一个城市能否为其提供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即合理增长的劳动报酬、稳定的工作机会、良好的就业环境、体面的社会地位以及就业的发展性、成就感和价值感等内容。富有成效的引才实践和调查结论说明,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的形成不仅需要政府的促进,更重要的是要市场机制“无形的手”的力量和企业用人主体作用的发挥。进一步的交叉分析显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才、海归人才最看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这些因素,其中八成左右的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认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开放程度对于选择定居城市十分重要,七成左右的海归人才非常看重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
多数人才倾向选择就读城市或回家乡就业定居,对城市的熟悉感、对家乡的归属感是影响人才流动的主要个人因素
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自我成长以及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事业上的开拓,更与婚恋、成家、生育、参与、融入等后续社会化使命的实现密切相关。因此,除客观环境因素外,个人因素也是青年决定流向的重要考虑内容。根据数据结果显示,61.33%的受访者更愿意选择曾读书城市,因为对曾就读城市文化、地理环境等更加熟悉,且有老师、同学等丰富的人脉资源,利于获得丰富的就业资源,同时得到生活上的帮助和支持。另外,许多城市陆续出台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人才政策,在职业培训、落户、租房等各方面为毕业生提供优惠便利,吸引毕业生在该城市定居就业;60.25%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回家乡定居,与生活压力较大、节奏较快的大城市比,家乡生活、就业压力更小,同时有稳定的家庭支持,很多人秉承“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更加看重对亲人的依恋感和对家乡的归属感,乡土情结、乡土认同感以及家乡社会网络资源优势在人才选择定居城市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另外伴随新一线城市的崛起,多个城市积极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交通、生态、安全等环境均有改善,吸引大量人才回家乡发展;情感支持也是人才看重的要素之一,分别有五成左右的受访者决定选择男/女朋友或配偶所在的城市或离家近城市定居。
图3 影响人才流动的个人因素
报告还对00后、90后等青年人才最看重的三大工作条件、最被看重的三大人才政策,以及未来最具竞争力的三大人才硬核条件,进行了认定和分析。因版面承载内容所限,仅在此呈现部分内容,获取本报告完整版,可与周刊编辑部联系。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单 宁】
责编:赵博艺 / 董惠敏
标签: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论文; 人民智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