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卫 王娣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烧伤整形科 116031)
【摘要】 目的:总结介绍小腿、足部深度创面致局部肌腱、骨外露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方法:术前控制血糖,术中利用同侧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转移修复,术后继续监测血糖、局部抗炎、换药、制动等对症处置。结果:10例患者其中7例术后皮瓣成活良好,2例出现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经处理正常愈合,1例出现远端皮瓣边缘坏死,经多次换药延期愈合。
【关键词】 足;踝关节周围;小腿下段;深度创面;糖尿病;肌腱;骨外露;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中图分类号】R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9-0053-01
1.临床资料
2012—2014年,我科收治小腿胫前下段、足背、足踝、足跟处的深度创面且伴糖尿病患者10人,年龄30~60岁。其中2例为热疗仪灼伤踝关节并骨质外露,病史3~4个月;2例为足背、足踝高压电击伤伴肌腱骨外露,病史2~3个月;1例为足背输液药物外渗致肌腱骨外露,病史2.5个月;3例为跟腱热水袋、电热宝、火炕灼伤伴跟腱局部外露,病史4~6个月;2例为足跟、小腿胫前下段车祸外伤感染致慢性溃疡伴骨外露,病史3个月左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治疗
2.1 入院后采用包扎方式加强创面换药,减少细菌含量及分泌物。
2.2 入院检查血糖后,改为短效胰岛素治疗,根据血糖水平及全身状况采用皮下注射或微量泵持续给药,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2.3 若创面感染明显,可根据菌培养药敏结果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局部应用激光照射。
2.4 术前应常规行患侧小腿胫前、胫后、腓动脉超声检查,了解其血流情况,对于患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先通过介入或血管外科治疗后重新进行手术评估。
2.5 术后密切观察皮瓣情况,出现血运障碍及时处理。
2.6 术后常规抗生素静点、罂粟碱30mg一日三次肌注、低分子右旋糖苷250ml一日二次静点,应用小牛血注射液或白蛋白注射液。
2.7 术后采用合适体位,使患肢抬高、固定、制动,使蒂部松弛,避免皮瓣受压。
2.8 术后进行心理护理,必要时应用止痛及镇静剂。
3.结果
7例病人术后皮瓣完全成活,皮瓣质地、色泽良好;2例病人出现静脉危象,经及时处理皮瓣成活未受影响;1例病人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经换药愈合。
4.体会
4.1 入院后积极进行糖尿病的降糖治疗,尽可能快而平稳降至8.3mmol/L以下。
4.2 术前常规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供血血管的超声检查。
4.3 在皮瓣设计细节上要与非糖尿病患者有所区别,为充分保障皮瓣的供血及回流畅通,旋转点定在外踝与跟腱连线中点上7~8㎝;皮瓣蒂的长度应较实际测量长1㎝,形成带皮的蒂,蒂宽4㎝以上;皮瓣大小较清创后的继发创面大15%~20%。
4.4 皮瓣以明道转移,旋转点处不要为了形成三角形皮角而将蒂部皮肤切断。
4.5 确保皮瓣蒂部在转位时无任何张力、卡压、扭曲。
4.6 皮瓣下放置负压引流管,避免皮瓣下淤血,皮瓣缝合后要确认皮瓣本身无张力。
4.7 严密观察出现皮瓣危象及时处理,摆好体位,严格制动、保暖,积极进行抗凝、抗炎、抗痉挛治疗。
4.8 术后继续监测血糖,维持血糖水平,加强全身及局部的营养治疗。
小腿胫前下段、踝关节周围、足等处的的软组织修复一直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创面时间长,细菌含量高;肌腱、骨质外露;创周纤维环老化;尤其伴多年的糖尿病,创周血管腔狭窄,局部供血不足,易感染。传统清创、植皮手术成功率相当低,偶尔幸运成活,移植的皮片质地薄、耐磨性差、溃疡易复发;而采用游离皮瓣、交腿皮瓣或带胫前、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等方法,由于手术操作复杂、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体位特殊、牺牲肢体的主干血管,故难以推广。而同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的方法技术水平要求低、易操作、易掌握、易推广;可快捷、有效、低代价、低费用地修复创面,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论文作者:李卫卫,王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3
标签:创面论文; 术后论文; 血糖论文; 小腿论文; 肌腱论文; 血管论文; 病史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