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_两个凡是论文

改革开放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_两个凡是论文

改革开放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理论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正是由于改革开放,进而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道路和新理论,使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和新的水平。从这点意义上讲,改革开放就为党的思想理论大建设提供了契机,使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向前推进,并取得了重大成果。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加强,反过来又促进了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

改革开放从恢复和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开始起步

把改革开放引入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伟大贡献,在国际共运史上是没有先例的。邓小平之所以把改革开放的决策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来,原因在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没有搞清楚。而提出改革开放的前提是纠正“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是很重大的胜利,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使我们的事业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党和国家面临一个向何处去的大问题。在这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冲破“左”的思想禁锢,纠正“两个凡是”的错误,为我们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具体来说,这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77年初,“两个凡是”风出现,邓小平在尚未恢复工作的困难条件下,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率先旗帜鲜明的指出:“两个凡是”不行,“两个凡是”是错误的。“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他强调:是否反对“两个凡是”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关系到能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向全党敲响了警钟。1977年9月10日, 邓小平给中央负责同志写信强调:“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5页。)“两个凡是”不是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而是损害毛泽东思想。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党和国家的工作,是关系全局的大问题,也是区别是否真正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标志。

二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郑重强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不但中央、省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26 页。)这为我们党在新的时期,开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具体道路所必须遵循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明了正确方向。这表明,我们党绝不回头走“左”的错误的老路,而决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继往开来,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为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从两个方面作出一系列努力。 (1)坚持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启动农村改革和试办经济特区。我们党在实现“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改革”的实践中,使全党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不断深化。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意味全党全国人民坚决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农村改革的起步,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又一胜利。它充分显示了广大农村共产党员从实际出发,冲破“一大二公三纯”的束缚,闯入“包产到户”禁区的巨大勇气和改革精神,大胆地实行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包产到户”,掀起了中国农村的大变革。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普及,是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是农民迈出劳动致富奔小康的新路。试办经济特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它充分反映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城市对外开放,并命名为经济特区,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窗口。(2 )在全面拨乱反正的进程中,全党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取得共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全面拨乱反正的过程。首先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同时解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重新回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的问题。经过几年在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实际工作的拨乱反正,全党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经过为期两个月党内外高级干部和人士的反复深入讨论,对全党取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共识发生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条件,改革开放才开始迈开了迅猛的步伐。

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在理论上实现新的突破

我们党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经过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批判“两个凡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清除“四人帮”的帮派体系,恢复大批老干部的领导职务,逐渐形成实际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和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重新评价“文化大革命”以来一系列事件和人物),在这四大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改革开放迈开步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党的历史才是真正实现了伟大转折。自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那篇讲话发表后,由此启动的思想解放,不断向纵深和广阔发展,展现出从政治到经济、从实践到理论,波澜壮阔、汹涌向前的生动活泼的历史画面。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上有两个重大的决定性的突破,这就是提出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新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后全面展开。改革从农村开始,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农村的改革使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按照市场要求得到调整和优化,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它的广泛发展也会产生某种盲目的,必须有计划的指导、调节和行政管理,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能够做到的。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问题上,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商品是否存在和价值规律是否发挥作用,而在于所有制不同,在于剥削阶级是否存在,在于劳动人民是否当家作主,在于为什么样的生产目的服务,在于能否在全社会的规模上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还在于商品关系的范围不同。”这些论述,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一个新的重要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它指明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是最主要的突破,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是一种试验,就必然会出现许多新问题,如运用市场手段,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允许一部分人员先富起来,开办经济特区,吸引外资等等,这些新问题引起了广泛争议。国内外都有人认为,中国放弃了社会主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了从根本上破除阻碍改革开放的阻力,必须重新审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一深层次问题的提出,本身就表明了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入,抓住了改革开放以来在诸多问题上争论不休的根本。正是基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长期思考,在酝酿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报告时,邓小平主张要在这个核心问题上有所突破:“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大会。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主要在社会主义观等方面加大了解放思想的力度,提出了一些我们党的文献中不曾有过的新的大胆的见解。在社会主义问题上,党的十三大报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向错误的重要认识论根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指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这个不发达的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在经济上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五、六十年的时间,如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算起要用上百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要有清醒的思想准备,不要急于求成,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以前的上百年时间里,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指导下,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这一最重要的理论突破,成为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改革开放的实践形成了完整的邓小平理论

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历程,邓小平理论来之不易。改革开放的实践产生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受检验于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我们在开拓和推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两大历史关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是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国际政治风波,又是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在这两大历史关头,都有一个中国向何处去、走什么路的问题。摆在我们党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条是走老路,就是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按照“两个凡是”的路走下去,这是一条绝路,当然不能再走。另一条是邪路,就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走社会主义道路,主张“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样的邪路,中国人民自然绝对不能走。既然不能走老路,又不能走邪路,那么就必须开辟出一条中国发展的新路。正是在这重要的历史关头,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领导我们党从困境中重新奋起,在国际风云剧烈变幻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新路,这条新路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这是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之路。现在这条新路已经成为现实。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找到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已经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这对整个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具有鲜明实践品格的邓小平理论,也已经具体化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成为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并经受了实践的考验,是完全正确的理论。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要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原因所在。这一结论的得出,最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功实践的总结。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科学体系,科学地评价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提出和实施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并在新的实践中多方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从而高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

关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明确这个历史背景,也就自然明确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显然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实践,但同样也包含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28年,没有那28年的艰难摸索,也不可能形成今天的初级阶段“国情”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国内和国际的两个“历史经验”,它表明了邓小平理论的坚实的社会基础,揭示了它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密切关系,是它的极为宝贵之处,即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系。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就是说邓小平理论是内容极为丰富、体系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产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而这一理论回过头来又直接指导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邓小平理论指导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的深入贯彻又更加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已经是贯通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领域,涵盖面十分广泛的完整的科学体系,但它又是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须待进一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丰富而丰富的科学体系。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没有邓小平同志创立的这个理论,就没有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中国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邓小平理论则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一样,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基本总结。同毛泽东思想一样,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理论旗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极为宝贵的财富。它是开拓改革开放新局面和现代化光明前景的思想武器,没有它就不可能有“新局面”和“光明前景”。这个思想武器是其他任何信仰和文化思想都不可替代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以改革精神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

最近,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通知》对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了充分的阐述,对十四大以来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工作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对进一步做好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通知》精神,充分认识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充分认识中央对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的总的要求,努力在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认识上,在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上有新的提高,使学习和工作达到十五大要求的新水平;充分认识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极端重要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形成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和求真务实的风气。为了深入贯彻《通知》精神,我们必须充分发扬改革精神,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

一要改革学习观念,把“软任务”变为“硬任务”。有一种观念,认为从事经济、业务等具体工作才是硬任务,而理论学习则是“软任务”。我们必须转变这种观念。《通知》指出:每当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关头,我们党总是结合不断发展的实际,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这是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并指出:过去20年,我们能够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各样的考验,领导人民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从根本上说靠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靠的是全党认真学习和实践这一理论。由此可见,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但不是软任务,而是硬上加硬的任务。中央专门发出《通知》,召开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会上作重要讲话等等,充分说明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确实是全党各级党组织要摆在第一位的硬任务。

二要改革学习方法,学习内容针对性要强。有的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方式方法,缺乏新的套路。有的缺少必要的学习阵地,缺少合格的理论辅导员,缺少针对性强的理论学习教材,理论学习内容不注意区分层次,上下一般粗。《通知》指出,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带动全党的学习。学习要同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结合起来,每次重点研究一、两个问题。要重视集中学习前的调查研究,加强学习的针对性,注重实际效果。县以上党政领导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针对性地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继续在广大党员中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章的活动,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要注意区分层次,讲求实效,运用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

三要改变缺乏学习机制的状况,建立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有的学习制度不健全,或者学习制度不经常,理论学习好坏与干部任用没有很好结合起来。《通知》指出:认真落实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定期脱产进修,新进领导班子成员到党校、干校学习的规定。对其他各类干部的脱产进修,也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作出具体安排。健全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要把理论学习情况作为评议和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学习好的干部要给以表彰,对学习不好的要批评教育。只有建立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推动和保证邓小平理论学习的深入。

四要防止理论与实际脱节,坚持学习理论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把改造主观世界摆到重要位置。有的学归学、干归干,不注意运用理论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通知》指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并把改造主观世界摆到重要位置,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五要以新的实践标准检验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成效。有的以“实用主义”对待学习邓小平理论,断章取义,把自己不正确理解说成是邓小平理论的原意和中央精神;有的照抄照搬,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这样学习邓小平理论就完全失去了意义,是丢掉了邓小平理论,而不是认真学习、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实践是理论之母,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才能使理论之树常青。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学习邓小平理论,无疑要在理论上学,要在研读原著上学,但更重要的是把它放到实践中学,把理论运用于指导工作实践,让实践检验理论。只有这样,理论才有生命力,学习理论才有成效。只要我们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的标准,我们就一定能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成效,去继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标签:;  ;  ;  ;  ;  ;  ;  ;  ;  ;  

改革开放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_两个凡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