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的开放与创新——2002—2003年我国商贸理论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商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流通基础产业论
黄国雄在2002年提出流通是基础产业(注:黄国雄:《加速流通产业国际化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市场营销导刊》,2002年第2期。),2003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形成了流通基础产业论。(注:黄国雄:《流通新论》,《商业时代》,2003年第1期。)其主要论点为:1.流通产业不仅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先导作用,它实质是一个基础产业,它具有衡量基础产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即社会化、关联度、贡献率、就业比、不可替代性。2.流通产业是生产性产业,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所谓商业不是生产性劳动和不创造价值的观点。3.流通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流通力是指社会(企业)组织、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它包括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服务功能和营销能力。
二、国有零售企业产权制度和劳动制度改革
2002年8月27日,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联合在京举办“中国商品流通论坛”第36次研讨会。研讨会认为,商业企业产权、劳动制度改革与流通现代化同样重要。
万典武认为,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商业企业现代化的基础。20多年中国商业企业逐步推行产权改革,为其现代化寻求坚实的基础。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国有商业企业偏多,国有股比率偏高,股份公司法人结构很不健全,对这些企业应当明确提出进行第二轮产权制度改革。
宋则认为,现在许多国有企业是全额国有资本上市,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没有同步推进;重视现代流通的经营方式的创新,而忽视流通企业产权制度和劳动制度的创新,不能把产权制度撇开谈流通现代化。
李禧华认为目前国有大中型零售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存在四种模式:(1)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上市企业模式——武汉市武商集团模式;(2)国有股控股、全员持股、经营者持大股的股份公司模式——湖南友谊阿波罗公司模式;(3)国有股退出、公开向社会出售,由经营者买断产权,职工自愿认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模式——浙江余姚华联商厦;(4)国有股退出,由全体员工买断产权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模式——河北省唐山市华联商厦模式。
万典武认为,应从四个方面深化产权改革:(1)大幅度降低国有股的比率;(2)减持国有股的方向是经过科学的资产评估和公开的比较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可以划出一定比例的国有股向职工有偿转让,组织职工持股会推选代表参加董事会;(3)稳步推行经营者持大股;(4)地方政府有政策措施和统一安排的,有些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可以把国有股全部公开招标转让给经营者或其他社会法人或自然人,也可以依照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全部转让给本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
有人认为(注:洪涛:《商业政策研究会简报》,2002年。):湖南友阿(集团)公司在产权、劳动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迅速进行管理创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经验:(1)在产权制度和劳动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迅速进行管理的创新,实现业务流程的再造;(2)通过管理反过来促进了产权制度和劳动制度改革的成果;(3)计算机全程管理使业务和财务真正做到了无缝连接。
三、“零售之轮”新论
晏维龙在分析传统的零售之轮理论、真空地带理论、核心与周边市场理论、新零售之轮理论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消费者偏好理论,即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同样的服务增量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人群可能有不同的等效用曲线,因而在同一条技术边界线上,也就存在着不同的切点,由于每一个切点都代表着一种营销策略组合,也即一种零售业态。因此,在有多种等效用线的情况下,满足优势条件的业态就不只是一种,而是若干种。他认为导致人们效用曲线差异的原因在于各人的服务需求价格弹性不同,而导致人们服务需求价格弹性不同的因素有:一是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二是取决于人们对服务的需要程度;三是取决于人们对闲暇的重视程度。不同的零售业态满足的是不同的消费者偏好,从而得到了如下结论:
1.零售之轮理论、真空地带理论、核心与周边市场理论、新零售之轮理论的缺陷在于:其假定在一个国家某个时期只有一种主流业态,其他业态都是补充,但事实并非如此,消费者偏好理论向我们显示了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群,其所选择的零售业态是可以不同的,也就是说零售业态的多样化并存可能是零售业的常态。
2.零售技术(包括经营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固然是零售业态演化的重要原因,但技术的改变只是零售业态演化的条件,它只提供了新型零售业态产生的可能性。而一种新的零售业态是否具有生命力,从根本上还是取决于这种经营形式能否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偏好,取决于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对不同零售形式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种零售业态的出现,也就是对消费者偏好的一种回应,由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也就决定了零售业态的多样性,而消费者偏好的不断变化,也就导致了各种新业态的不断产生。
(1)即使在技术边界不变的情况下,依然可能有新业态的产生,当消费者偏好改变时,就会在以前的等效用曲线之外,形成新的等效用线,在技术边界上形成新的切点,从而吸引一部分零售商改变自己原来的经营方式和营销策略组合,以适应这部分消费者的偏好,最终导致新的零售业态的产生。
(2)当技术条件改变时,一些传统的业态处于技术边界的内侧,因而在市场处于劣势,但只要与这一业态相对应的消费者偏好没有改变,这些业态就有可能选择只吸收新业态的技术,但不改变自己经营形式和策略组合的方式来获得新生。由于采用了新的技术,使一些传统业态也回到技术边界上,与原来的等效用曲线在更高的水平上相切,从而在与新业态的竞争中达到均衡,形成新旧业态共同发展的格局。
3.零售业态的发展思路:一是仍然以综合为特征的零售业态,走“全”的道路;二是以专业为特色的零售业态,走“专”的道路;三是以需求量较大的日用品为主导的零售业态,走“廉”的道路;四是以方便购买为优势的零售业态,走“便”的道路。(注:晏维龙:《“零售之轮”理论发展的逻辑与不足》,《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四、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2002年1月,“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会议现场会”在上海召开。吴仪认为,推进流通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适应新的市场形势,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和促进消费,培育和保护内需的重要措施,是我国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举措,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的治本之策。
李荣融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以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为切入点,推进流通现代化,重点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李飞认为(注:李飞:《商品流通现代化内涵的探讨》,《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期。)对于流通现代化中的“流通”需要具体研究流通过程,对于流通现代化中的“现代化”,则不能仅从流通本身发展规律去认识,而应从社会现代化过程、本质去认识。他认为流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成为前期流通现代化;伴随着信息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成为后期流通现代化。流通现代化包含着“方面”和“层面”结构,制度、物质、观念这三个层面的标准是衡量流通现代化进展深度与水平的基本标准。
宋则认为(注:宋则:《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商业研究》2003年第9期。),流通创新可以理解为流通现代化,它是指在实体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中,凭借先进理论、思维方法、经营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流通格局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所进行的全面改造和提升,以便全面、系统、大幅度地提高流通的效能。流通创新的核心思路是确立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促成国民经济在完成两个转变(体制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上实现“第三个转变”,即完成以加快经济节奏、加快商品流通和资本周转为核心,促成国民经济从静态化、慢节奏、低效率向动态化、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的根本转变。
向力力、柳思维等人编著了《商贸流通现代化探索》。(注:向力力、柳思维等:《商贸流通现代化探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版。)该书论述了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依据,进行了流通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长沙市推进流通的总体战略思路、对策、管理创新、结构优化、融资、名牌、物流、信息科技、人才、商业文化等战略及其案例。
洪涛认为(注:洪涛:《积极推行流通科技,加快流通产业现代化》,《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当前流通现代化的重点是推行11项现代流通科技,即POS系统、MIS系统、BI(商业智能)系统、EDI(电子交换)系统、ECR(电子收款机)系统、VAN(增值链)系统、Bar-Code Symbol(条形码识别)技术、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DCM(需求链管理)系统,以及网上交易技术。
五、传统百货业的管理创新
百货业在中国消费品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大约在9.2%左右,仍然是我国的主流业态。在2002年年度零售业100强中,百货商店占百强的60%以上,这说明百货业在我国零售市场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仍有一定的空间,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但在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中,特别是外资零售商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之时,传统百货目前所遇到的困难不容忽视。应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之路,只有创新才能使传统百货业振兴。
有人认为(注:洪涛:《我国百货业态创新发展空间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02年第4期;《我国百货店业态调整中创新发展的空间较大》,《经理参考》,2003年3月5日;《我国百货店业态调整中创新发展的空间很大》,《百货商业》,2003年第3期;《论我国百货店业态调整、创新与发展》,《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我国百货店业态在调整创新中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呈现九个方面的趋势:(1)政府应加强商业网点特别是大商场的宏观调控。(2)适应市场,调整商品结构,错位经营。(3)采用先进经营方式,调整经营结构。采用“购销分离,专柜管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等多种经营方式。(4)适应形势变化,调整业态结构。百货在竞争中调整业态结构模式:“1+n”业态创新;“三合一”的混合业态——百货店、超市、网上商店;Shopping Mall将是一个新亮点。(5)采用连锁经营形式。百货商店将改变传统的单店管理,走向百货店连锁以及百货店内部业态或所属业态的混合连锁。(6)加快企业兼并重组的改革。通过百货店企业改革促进企业管理,形成较大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7)随着假日经济逐渐向休闲经济的过渡,为百货商场扩大销售创造了条件,这将促进百货店调整商品和服务结构,提供购物、娱乐、休闲、餐饮、旅游、文化、教育,甚至健身等消费于一体的商品和服务。(8)加快现代百货业步伐。用信息化带动传统百货店的现代化改造,提高百货业的技术含量。(9)百货商店将在商业信誉方面作出表率,百城万店无假货将在市场经济秩序整顿中发挥窗口示范效应。
六、批发市场的交易升级和管理创新
“入世”后,我国批发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批零隔离、工商分家的传统批发企业已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我国的批发业面临着转型和创新的艰巨任务。2003年11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举办了“中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理论研讨会”,丁俊发、黄国雄、宋则、马龙龙、柳思维等人参加了该研讨会,会议编辑了《中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研讨会共评出一等奖论文三篇、二等奖论文五篇、三等奖论文十三篇。
丁俊发提出了批发业存在的四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重生产,轻流通”、“重零售,轻批发”,认为批发环节是多余的;(2)批发秩序比较混乱,环节过于分散,进货渠道不稳定;经营行为不规范;批发交易存在假冒伪劣,而且资金相互拖欠;佣金代理不能健康发展;(3)缺少大批发商,除了进出口贸易与生产资料批发交易外,各类批发市场中基本没有大批发商;(4)批发技术落后。(注:丁俊发:《中国批发业向何处去》,2003年11月16日在第三次全国重点批发市场总裁联席会暨中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宋则提出(注:2003年11月中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批发商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尺度,是流通领域不可取代的重要环节,也是新时期壮大批发市场的关键。他归纳了“批发革命”的最新动向,一是批发资本多元化,制造业资本与零售业资本均大量快速注入批发领域;二是批发企业模糊化,不少企业的法律存在形式是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而实际上从事大量的批发业务;三是经营机构大型化,职能综合化,通过大额订单控制制造商和零售商能力增强;四是高度依赖信息技术。
有人(注:洪涛:2003年11月中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提出了21世纪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10大发展趋势即:市场建设进入转型期——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市场法人主体化;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电子市场;批发市场向生产和消费两头延伸;提供多种市场服务功能;建立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交易形式将多样化;培育成熟的中介组织进入市场;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对交易市场进行管理;建设和完善具有权威性的全国性的商品交易市场协会。
七、中国商业发展战略
2002年2月27日,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联合在京举办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商业发展战略问题”研讨会。商业发展战略包括国家和地方商业发展战略和商业企业发展战略的多层次问题,涉及到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各个方面。
有人认为(注:洪涛:《商业政策研究会简报》,2003年。),商业发展战略的阶段性选择应包括三个阶段:(1)2001—2005年,是我国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我国进入WTO的过渡时期,根据WTO的规则,我国将于2005年完成进入WTO的过渡期;(2)2005—2010年,或者说到2010年,我国将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2011—2050年,或者说到2050年,我国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八、物流业的变革与创新
随着制造、销售企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物流企业更加关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将原来由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管理、完成的某些或全部物流活动外包给专业服务商,就形成了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据调查,中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到了GDP的20%,超过美国至少10个百分点,且企业的自营物流所占比重很大,第三方物流服务仅占市场的2%左右,我国物流业潜力巨大。正因为第三方物流所占比例较小,王佐(注:王佐:《我国物流市场规模被夸大》,《国际商报》,2004年1月31日。)认为我国物流市场规模被夸大。
外经贸部下发了《关于开展试点设立外商投资物流企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跨国物流企业加速进入中国。王晓东认为外资物流公司会给中资企业带来四个方面的威胁。(注:王晓东:《硝烟正起——外资对中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冲击》,《商贸经济》,2003年第1期。)何明珂认为现代物流是“综合性”的物流,我国物流业应该更全方位的开放:一是加强网点建设,加强网点衔接;二是允许建立外商独资企业。为了更好地吸引和利用外资,还需要实施相关的配套政策:在政府管理上,中央和地方要统一对外开放的思路;在具体政策上要打破地区部门封锁,推进统一市场建设;在税费问题上也有待规范解决,可以借鉴连锁业的做法,为了加快地区间利益平衡机制的建设,采用由总部所在地税务部门向各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部门实施转移支付;在政策上鼓励外资兼并国企。(注:《加快物流业开放速度,创造外资进入良好环境——访何明珂教授》,《商贸经济》2003年第1期。)
现代物流越来越重视环保。2003年不少理论工作者提出了“绿色物流”、“环保物流”的概念:高本河、魏际刚在《绿色物流在国外的发展及我国的差距》一文中提到:进入21世纪,物流行业必将把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放在发展的首位,建立全新的从生产到废弃全过程效率化的、信息流与物流循环化的绿色物流系统。周耿、涂志玲、彭磊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环境保护的加强,逆向物流(逆向物流就是为了回收价值或适当处置的目的而从它们典型的最后目的地移动货物的过程)已经被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逆向物流首先起因于竞争,因为客户满意是维持竞争优势最重要的策略。逆向物流随着市场竞争的程度不同而不同。市场竞争程度越高,顾客在交易中的地位越有利,逆向物流也就越发达。(注:周耿、涂志玲、彭磊:《逆向物流浅析》,《管理现代化》,2003年第2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物流的建设与发展就成为推动农村生产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建立我国农村物流势在必行。在农村物流的建设中,农村物流体系的结构设计是关键一环。王新利(注:王新利:《论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结构设计》,《中国流通经济》,2003年第5期。)提出从国家构架、区域构架、行业构架、企业构架四个方面来完善农村物流体系。
九、现代零售商供应链再造
2002年中国零售领域相继发生连锁超市倒闭:从福建的华榕超市、大华都超市到北京的红熊超市、城市之光超市再到内蒙古的咱们家超市,全国共发生多起供货商因不满商家不能及时履约拖欠货款而哄抢商家货物导致超市崩溃或倒闭的事件。
有人认为问题的根源仍出在供应链的关系上,传统的零售商和供货商是利益对立关系,双方在价格上进行博弈,都把渠道伙伴作为产生利益的来源,互相封锁信息,在商品配送上争夺,由此造成了二者的合作关系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始终不能建立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双方在市场供求关系一有波动或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时就进行重新谈判,导致交易成本大大提高,同时削弱了自己的竞争力。
汪旭辉认为(注:汪旭晖:《现代零售商供应链再造》,《商贸经济》,2003年第8期。):应该对现有的供应链关系进行整合,使零售商与供货商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重大意义在于:(1)降低零售商物流费用:通过电子数据交换,使生产、销售、库存、配送的信息和数据实现各方共享,减少不确定因素,降低渠道风险。(2)降低交易成本: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零售商与供货商的谈判、履约费用,为零售商节约资金。(3)提高物流效率:快速反应系统,即是配送系统不间断补货系统和有效客户反应系统的应用,可以缩短订货周期,对市场和顾客需求作出更加快捷的反应。(4)提高顾客满意度:为顾客提供便宜和具有个性的商品。(5)明确了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共赢方向。
十、商业立法和规划
2001年大连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大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其中规定:新建(含新设)、改建、扩建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项目,应当在立项前申请商品流通管理部门组织听证会,听取行业组织、周边同业单位、社区组织、消费者代表及专家等方面的意见。长期以来,由于各方认识不一,商业规划立法一直未能在国家层面上突破。为此,全国人大代表王填2003年10月底先后多次组织北京专家座谈会研讨并形成了《商业大店法》,并提交2004年全国人大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
刘冰认为:近年来大中型商场呈高速发展,但由于商业设施缺乏宏观规划指导,造成行业布局和业态配比不够合理,迫切需要《商业大店法》指导和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
宋则认为,在外资进入零售业的问题上,法规建设应该走在前面,但我们一直没有相应的法规。《商业大店法》最大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民族企业,而是使外商、内商、国有、民营企业都适用于同一个市场准入规则。出台《商业大店法》主要是避免商业资源因过度竞争而导致浪费。
何济海认为,中国商业亟待解决立法滞后的问题,尤其是《商业大店法》。应尽快规范目前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纷纷在城市中心开办大卖场的局面。城市中心的大卖场给许多中小商业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大卖场市场控制面广,必然会压低供货商的商品进价,提高其利润率,而中小商业企业市场控制面小,无法压低进货价,还得保持价格优势,必然会降低利润率,竞争的最后只能是中小商业企业倒闭。
十一、商务部的组建、贸易经济学科建设
2003年3月10日,商务部的成立,标志着内外贸长期分离管理的重新统一,内外贸一体化的“大流通”、“大市场”管理格局的确立,它不仅顺应了国际潮流,而且符合我国市场和内外贸发展的需要。
2003年4月6日~2003年4月7日,由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主办的“流通创新和贸易经济学科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南京经济学院(现南京财经大学)召开。会议认为,应该改造传统贸易经济学,并使其与现代经济学对接,贸易经济学的存在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应根据我国的实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贸易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过程,这一过程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通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日益突出。因此,贸易经济学对这一经济现象和过程进行专门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新的贸易经济学应采取经济学分析方法,将贸易经济学作为基础经济学的延续和深化,专门研究交换过程的优化和对交易障碍的克服。蔡文浩提出了用商学学科取代原有的贸易(商业)经济学科的观点。他认为我国原有的贸易经济理论既无法解释、预测电子商务所形成的新兴商业模式,也无法解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制度创新问题。他认为现代商学有区别于商业经济学、经济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的特征是:商学研究一切通过向社会提供物品和服务而盈利的活动的规律;商业经济学主要研究商业部门的经济活动。商学是经济学的延续和发展,是经济学在商务领域的应用成果。会上洪涛发表了“网络经济对传统商学的12大冲击”的演讲。(注:洪涛:《简论网络经济对传统商学的11大冲击》,《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许永兵、李建平在《商业经济学重构的一种思路》中提出:(注:许永兵、李建平:《商业经济学重构的一种思路》,《财贸经济》,2003年第4期。)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商业经济学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范式”危机,因而,必须对该学科的基本体系进行重构。有人认为,作为基础理论而言,应淡化内贸和外贸的概念,重点研究贸易的一般性。
十二、商业企业的兼并重组
2002年、2003被业内人士称作兼并重组年,在一系列企业兼并重组中,资本运作力量彰显,联华、华润等企业并购案表明企业兼并重组已经由以政府为主导转入以资本为主导的新阶段。
有人指出,商业资本占用供应商资本来加快自身扩张,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工商关系,商业表面繁荣的背后,是自身经营风险的不断积累,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一点抗风险的能力都没有。
姚力鸣在考察沃尔玛跨国扩张的历史后总结说,它们在中国市场的作为,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真正的行动,则是资本扩张,用并购的手段,达到迅速布点和消灭竞争对手的目的。中资商业现在超常规的扩张,一旦供应链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给外资以可乘之机。
2003年上海四大国有商业企业集团合并为“百联集团”是一个创举,也给商业资本理论提出了许多课题。
十三、电子商务对流通渠道的影响
新型流通渠道模式之所以能够快速形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新的流通渠道模式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增加社会财富总量;二是新的流通渠道模式所进行的收益和权利的再分配,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品流通将使传统流通与网上流通的渠道互补与融合,由改造的原有流通渠道与新型网上渠道共同发挥作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渠道商将不再以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等传统流通渠道环节来区分,它们以电子商务环境下流通的业务流程和不同职能阶段的特点为依据进行联结,从而形成网状交织的模式。(注:王鹰霄:《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品流通渠道基本模式的特征初探》,《商贸经济》,2003年第1期。)基于电子商务的现代流通渠道的特点有:(1)开放性;(2)灵活性;(3)信息化。(注:徐从才:《现代商品流通:转型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林力提出网络时代的十个天然法则:(1)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2)曲线比直线重要;(3)服务比产品重要;(4)市场比利润重要;(5)关系比能力重要;(6)市值比实值重要;(7)普及比稀有重要;(8)增量比存量重要;(9)专业比综合重要;(10)未来比历史重要。(注:林力:《网络时代的十个天然法则》,《商业时代》,2002年第12期。)
十四、商业主权论
随着国外零售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商业主权”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代雨东在其著作《全商第二部——商业主权论》中系统地从主权的角度研究商业问题。
商业主权有两大方面的含义,一是国家的、民族的商业在国内商业中占有主导地位;二是国家的、民族的商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适当的份额。从控制上看,表现在直接的商业企业控制权和间接的市场份额能力两个方面。从商业主权的本质上看,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能力。
保护商业安全,维护商业主权,同融入世界经济大潮、融入世界多元文化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失去了商业的控制权,也便失去了参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资格;只有牢牢把握商业主权,才能做到抓纲带目,在世界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注:代雨东:《全商第二部——商业主权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
十五、行业协会体系的重构和完善
至2002年底,我国有各类社会团体13.3万多个,其中行业协会有3万多个,并且以较快速度增长。2003年商贸流通领域的一个理论热点就围绕着如何推进中国行业协会体系的重构和完善而展开,对行业协会的定位、职能、组织、运作模式等展开了全面讨论。
金晓晨认为(注:金晓晨:《关于我国商会制度建设的构想》,《改革与理论》,2003年第2期。),政府对商会的管理应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并有必要通过立法明确商会某些行政职能的权限、范围和责任,明确商会执行这些职能是受政府委托的。
有人认为(注:《透视商会:从理论定位到体系构建》,《商贸经济》,2003年第6期。):商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其性质定位和边界划分应以内外部交易成本分析为前提,通过对外部性交易成本与内部化,内部性交易成本与市场化,交易成本最小与商会组织定位的分析,认为商会作为政府与市场主体关系网中的重要枢纽,必须具备市场化组织和内部化组织的双重性质:既不能成为纯粹的市场化组织,也不能成为纯粹的内部化组织。这样的组织性质定位,既有助于商会减少由于市场化组织外部性带来的交易成本(如对小企业入会的歧视,非会员企业的搭便车行为等),同时也有助于商会减少由于内部化组织内部性带来的交易成本(如政府垄断市场准入、行业准入资格等造成的进入成本增加,市场监督服务部门由于其“局外人”角色带来的信息不对称而由此造成的市场秩序失控等),从而使商会的总交易成本实现最低化。
2003年中国经济体改基金会“新型组织与再转型组织”课题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社会中介组织是新型组织,又是再转型组织,需要加快其组织的再转型以沟通政府与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
十六、流通业与城市发展
由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和上海外国专家局主办、国际商业技术杂志社承办的2003年第六届国际商业论坛于2003年9月在上海召开,论坛围绕都市发展和商业功能展开讨论。晁纲令认为(注:晁纲令:《把握城市发展脉络,推进都市商业发展》,《国际商业技术》,2003年第5期。):在城市发展与商业发展之间存在着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周期性规律,存在着相互匹配、协调发展的适应性规律,存在着城市形态发展和商业业态变化的成长性规律,存在着城市间相互影响的辐射性规律。
高铁生认为城市流通力包括六个方面内涵:(1)城市流通产业对城市GDP增长的贡献,贡献率越高,城市流通的作用也越大;(2)城市流通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保证作用;(3)城市流通产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4)城市流通产业实现居民购买力的比重;(5)城市流通产业容纳就业人数总量;(6)流通业对城市对外开放的作用。(注:高铁生:《加强流通产业政策研究,推动流通现代化进程》,《市场营销导刊》,2002年第2期。)
十七、消费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刘红红在《位置消费理论:福利经济学的前沿课题》(注:刘红红:《位置消费理论:福利经济学的前沿课题》,《商贸经济》,2003年第4期。)一文中介绍了位置消费理论:位置消费即人们对包括相对收入、相对效用、相对炫耀性消费等在内的相对经济地位或名次的消费。
楚尔鸣、何恒远提出了基于网络经济的消费理论创新(注:楚尔鸣、何恒远:《基于网络经济的消费理论创新》,《消费经济》,2003年第3期。):网络经济区别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特征:(1)网络消费是一种技术限定性消费;(2)网络消费是一种准公共品消费;(3)网络消费是一种体验性消费;(4)网络消费是一种生产互补性消费。传统西方经济学的消费理论是设定偏好和技术不变,消费者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不断调整不同商品组合的无差异曲线来与收入预算线相切,以达到消费者均衡的一种分析框架。但在网络经济中技术已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和内生变量,且存在边际收益递增,因而传统的消费理论必须创新。他提出网络消费理论的三点看法:(1)边际效用递增可能成为构建网络消费理论的基石之一;(2)时间与知识成为消费者主要约束;(3)网络消费理论与传统消费理论的关系问题。
十八、积极发展民营商业
2003年1月22日,中国商经学会、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联合举办“中国商品流通论坛”第37次研讨会,主题是积极发展民营商业问题。
晓亮认为民营经济的界定是一个重要问题,它是以民为主体经营的经济,不是所有制概念。万典武提出了私营商业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根据:(1)商业劳务性(服务性)适于私营商业的自主管理。(2)商业的细小性和分散性,适宜于私营商业的独立经营。(3)商业的运行方式、经营方式、行业特色等比较适于私营商业的产权结构和机动灵活的机制。但私营商业最大的缺陷是:经济规模较小,设施简单,经营方式粗放,不具有驰名的品牌和较高的美誉度等,其发展的前途必须在商业现代化过程中提高组织化程度。余厚康认为,发展民有商业应做两件事:(1)积极推进国有商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包括国有资本从中小商业中退出和减持大型商业企业国有股。(2)把供销合作社改革成民有民营商业。
十九、众多理论力著问世
由黄国雄主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商业创新理论丛书》是2001-2002年颇具影响力的商业理论著作。在2002年出版的著作还有:(1)2002年1月李飞的《分销通路设计——商品分销体系建立和创新》。分销问题常是市场营销中的“黑洞”,市场营销组合和战术的四个最基本的要素包括:产品、价格、分销、促销,人们往往最先关注产品因素,只注重产品因素不成了,才开始考虑价格和促销因素,再不行了才开始关注分销,而我们已经进入整体营销时代,忽视营销组合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导致失败,我国分销通路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三级批发体系早已崩溃瓦解,新兴的分销通路层出不穷,每种产品、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分销通路重新构造和选择的问题。(2)2002年1月王强的《企业失败研究》。该书是对企业失败基础理论和基本模型进行系统归纳和系统研究的理论专著,该书试图规范企业失败研究的范畴,明确企业失败研究的基本方法,探讨影响企业失败的基本因素,并在这三项前提的基础上考察企业失败预测模型。企业失败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标准的跨学科、跨领域的边缘性专题研究,该书主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研究企业失败问题。(3)2002年2月王亚星的《政府采购制度创新》。该书系统分析了政府采购制度基础,介绍了政府采购的国际规则,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建立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具体分析了我国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必要性、已具备的条件以及现实性,并提出了我国政府采购的市场建设和法规体系,以及在实际运用中应该处理好的问题。(4)2002年4月金永生的《流通产业组织论》有三个方面的创新与突破:①对流通产业组织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将推动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填补流通产业组织研究的空白;②通过对流通产业结构分析和流通产业组织发展趋势的研究,结合流通产业政策,将为我国流通产业重点领域选择及发展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③研究涉及中国流通产业组织优化与未来经济集约增长的关联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商业管理论文; 批发零售业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物流产业论文; 服务创新论文; 传统物流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经济学论文; 商贸物流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商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