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行学说作为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对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具有重要的帮助。五行学说应用在中医学中完善了中医学的理论,对于诊断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五行学说应用在中医学中不仅能够促进机体的健康,同时对于人体的保健和疾病的预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加强对其应用的研究。
【关键词】五行学说;中医学;应用【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393-01
五行学说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所总结的理论体系。五行学说早在《内经》中已经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广泛的应用,内经借助五行学说进一步认识到了自然界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变化过程。五行学说不仅关注机体的运行变化情况,同时也关注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五行学说简介1. 五行的特点五行包含了水、金、火、木、土,从物质的性质上对自然界的万物进行分类,进一步应用到了四季、四时等多个方面。例如水的特征是寒凉的,所以自然界中具有寒凉特点的都可以归纳到水的范围之内,如冬季属水,所以冬季具有寒凉的特点。同时水还有下行的趋势,所以具有下行特点的事物也属于水;水还能够滋润万物,具有滋润滋润特点的事物也可以归纳为水。此外水还有闭蔵的特点,具有闭蔵性质的事物也可以归纳为水。火具有旺盛发热的特点,属于过度旺盛以及温热性质的事物可以归纳为火;火还具有发光发亮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现象和事物可以归于火;火能够化物特点,所以具有这种特点的事物也属于火。木能够曲直、伸展,而且易动,具有这种特点的都可以称之为木。金具有萧杀和发声的特点,具有这些性质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金。土具有承载万物和生化的特点,具备这些特点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木。
2. 五行之间的关系五行之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以及相互克制对立,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和其它四行具有相应的生克关系,在《内经》中有大量关于五行相互影响的论述,例如不及、太过等,说明了五行之间的盛衰变化。不及则说明了某一行出现了衰弱的现象;太过则说明了某一行出现了过于旺盛的现象。当五行中的某一行被克制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相应的反应,希望能够借助外物来实现新的平衡,最终实现五行之间的协调。例如在大自然中如果阴雨连绵不断,会导致气温较低;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则会变为久晴不雨,气温上升,这是自然中的自我调节,和中医学人体器官的调节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五行之间相互转化又相互克制,在五行相互制约下,五行才能出现正常的变化,否则某一行过度发展和壮大,必然等其它行产生损害和破坏。当五行之间失去了制约,那么就代表机体正常的功能失去了平衡,需要借助药物以及相应的措施来帮助机体实现新的平衡。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研究1. 认识人体生理运行的规律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够帮助中医研究者了解人体生理运行的规律,对于中医理论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帮助。例如在中医学中将人体重要的五脏,心、肝、脾、肾、肺划归到了五行中,并且赋予了相应的五行特点,借助五行的理论来认识五脏的生理规律。其中肝和木相对应,肝喜欢开心而厌恶抑郁,和木的舒畅特点相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脾能够生化万物,以供万物,和土的性质相似,所以属于土。肾具有主水藏精的作用,和水的滋润、下行等特点相似,所以肾属于水。五行学说确定了五脏的属性,同时中医学家又将其内容不断扩大,出现了无味、五气、无色等能够人体联系起来,从而使人体形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在五行学说的支持下中医学对于人体器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这对于对症下药具有重要的帮助,例如中医学对于肝的认识,认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肝主目”,“东方青色,入于肝”,指出了肝的属性和特点,将自然现象和人体联系起来,符合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的理念。
2. 指导疾病的诊断五行学说作为相互影响、相互克制的统一整体,如果某一行失去正常的功能,那么也会相应影响到其它器官的功能。人的生理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能够相互调和,如果其功能发生变化,那么就会通过一定方式反映在人体的表面,从而在脉象、面部色彩、舌象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异常现象。由于五行学说的统一整体,五脏能够和无色、无味、五脉等结合起来,同时五行之间有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对各种现象进行综合判断,能够准确地进行疾病的诊治。例如在临床中常见的脾虚的人,表面使呈现出青色;心病患者面色暗黑等。在我国古代中医学家中早已将五行学说应用到了疾病的诊断中,例如通过观察患者面部的颜色等来判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在《医宗金鉴》中有“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同时也强调了脏腑颜色和季节的关系,“脏色为主,时色为客”。在具体的诊治过程中,可以结合把脉来判断病情的发展变化情况;同时脉象也和五行具有密切的联系,例如肝病表面呈现青色,在脉象显示为弦脉,色脉相得,是病顺象;如果肝病不见弦脉而出现浮脉,那么则说明是病逆的象征。
3. 治疗疾病通过五行来诊断疾病之后,就可以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根据五行学说的理论要求,在疾病诊治时应当进行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简称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使机体重新归于五行的平衡状态。补其母是指通过进补其母脏来达到治疗子脏虚弱的现象;例如在补肾为主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养肝,主要是由于水生木;在补脾的过程中,还要扶助肺气,主要是由于土生金。泻子主要是通过泻子脏来达到治疗母子皆实的目的,例如在泻心火的过程中,同时也泻去肝火。五行学说应用到治疗中的基本原则就是抑强扶弱,对于某一行过强要进行抑制,对于过弱要进行扶助,最终实现机体的平衡状态。由于五行的相生相克作用,常常采用泻火补水、佐金平木、抑木扶土以及培土制水等多种治疗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结束语五行学说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在我国古代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中医学中就是要判断五行运行的变化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恢复五行作用下机体的动态平衡,最终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五行学说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今天的中医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要仔细区分每种病症的五行以及阴阳变化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参考文献:[1] 杜培俊. 略述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J].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7):79-79.[2] 罗小闯.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J]. 河南中医,2011,31(8):841-842.[3] 任燕. 浅谈中医五行学说思想在中医病案中的应用[J].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6):125-126.
论文作者:王珊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7
标签:学说论文; 中医学论文; 中医论文; 机体论文; 疾病论文; 自然论文; 事物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