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的跳跃——安徽轻工五十年回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徽论文,轻工论文,从小到大论文,五十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伴随着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壮大,安徽轻工业走过了50年的光辉历程。
建国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腐败无能,残酷剥削,安徽轻工业经济萧条,企业寥寥无几,仅有芜湖大昌火柴公司、淮南明月肥皂公司、蚌埠宝兴面粉厂等一些破烂不堪的摊子,只能生产少量粗皂、土纸、瓦陶、菜刀、黄料小瓶、手工镰刀等,人民日常生活需要的针头钱脑、搪瓷用品、玻璃器皿、文化用纸等轻手工业品,大部分依靠外地供应。1949年,全省轻工业产值只有2.7亿元。
建国后,安徽轻工业在党的领导下,经过50年的建设,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在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中,安徽轻工不仅彻底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弱小落后的面貌,而且有了史无前例发展,尤其是1992年以来,安徽轻工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在省内争实力,实力增强;在国内争名次,名次提前;在世界争影响,影响扩大,迅速崛起成为我国新兴的重要的“轻工大省”。50年的光辉历程,50年的艰苦奋斗,安徽轻工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跳跃。
一
回顾50年的光辉历程和艰苦奋斗的足迹,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1949~1957年,全省轻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时期。建国后,为改变安徽轻工业弱小落后的面貌,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一方面通过购买私人槽坊、没收官僚资本和改造其他企业,初步建成了一批国营轻工企业;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手工业者进行生产自救,使手工业生产开始复苏和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安徽轻手工业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稳步发展。原有的饮料酒、酒精、肥皂、火柴、皮革、工艺美术、铁锅等行业迅速恢复和发展,一大批新兴的人民生活用品如保温瓶、自来水笔、机制纸、日用搪瓷、干电池、精铝制品等,都先后形成大批量生产,全省轻工业体系初步形成。1957年,全省轻工业产值13.23亿元。
(二)1958~1977年,在曲折的道路上徘徊发展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安徽轻工业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两次重大挫折,生产力发展受到重创。加之当时实行的是高度的计划经济,作为地方经济的轻工业,不是国家的投资重点,只能依靠自身的积累来发展,因此,全省轻工经济始终处于徘徊发展状态。纵观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和党的正确领导下,排除“左”的干扰和破坏,特别是在六十年代初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1975年全面整顿两个阶段,全省轻工业经济发展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批新的轻工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不少企业进行了改扩建。这些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7年,全省轻工产值21.73亿元。
(三)1978~1999年,安徽轻工业在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中迅速崛起,进入了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最强、经济效益最佳、自身形象塑造最好的时期。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发表南方重要谈话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1年),主要标志是安徽轻工在十一届三中全全精神的鼓舞下,拨乱反正,全面改革,结构调整逐步展开,生产稳步发展。第二阶段(1992~1999年),主要标志是以邓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谈话为指针,安徽轻工不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 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通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轻工经济出现了跳跃式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8年全省轻工产值达到265.56亿元,实现利税21.37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21.76亿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4.50亿元,净值84.67亿元。在国内, 安徽已由一个改革开放前轻工经济欠发达、知名度较低的省份,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大省”。跻身于轻工“十强”省市行列。在世界,安徽轻工产品出口遍及五大洲,在世界的影响逐步扩大。
二
经过50年的建设,安徽轻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形成了较为齐全的轻工业生产体系,跨入全国“轻工大省”行列。
50年来,安徽轻工业通过对老企业和内迁企业的改建、扩建和充实提高,同时结合省情,发展了一批新兴行业。全省轻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大,行业门类逐渐齐全,产品由中低档逐步向中高档发展,花色品种不断增多,建立起一个拥有制浆造纸、日用机械、日用硅酸盐、日用化学制品、食品饮料、皮革毛皮及制品业、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工艺美术、室内装潢等22个行业、44个大类的轻工生产体系,并形成了以酿酒、家电为支柱,以日化、造纸、塑料、室内装饰等为骨干的行业体系,承担着满足人民日用消费需求、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创汇的光荣任务,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涌现出合肥美菱集团、荣事达集团、古井集团、芳草集团、双轮集团、金种子集团、口子集团、中国红星宣纸集团、圣泉集团、山鹰集团等一批优秀企业和“美菱”、“荣事达”、“古井”、“芳草”、“双轮”、“金种子”、“口子”、“沙河”、“红星”、“圣泉”、“龙津”等一批名牌产品。一批企业和集团纷纷进入“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 “全国500家综合评价最优工业企业”行列。1994年5月, 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北京举办经济成果展览会期间,轻工行业的一批名牌产品以骄人的业绩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赞誉,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名噪京华,被国家主管部门和中央新闻单位冠以“轻工大省”,为安徽人民赢得了荣誉。
(二)传统行业得到巩固提高,新兴行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建国初期,安徽轻工只能生产少量的小商品,品种极少。经过50年的建设,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产品产量成倍增长。一些历史悠久、技术精湛、深受群众喜爱、在国内外有一定声誉的传统名牌产品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一些传统的民间技艺,在新中国焕发出青春。有名的芜湖铁画,建国前夕,已濒于人亡艺绝的境地,建国后,在党和政府关怀重视下,经过挖掘于1956年获得新生。古井贡酒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由于反动派摧残,曾一度失传。1958年在原址上重建,恢复了生产,质量有了显著提高,1963年进入全国名酒行列。其它如徽墨、歙砚、宣纸、宣笔、界首陶瓷、火笔画、通草画等60多种传统名牌产品,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成为经久不衰的名品。造纸行业,原来只能生产土纸,发展到现在已能生产印刷、书写、技术、包装、生活用等5大类40多个品种。 酿酒行业,白酒由1949年起步,发展到目前在全国6强中, 安徽占据半壁江山;进入80年代,啤酒生产迅速增长,产量由1958年500 吨发展到年产120万吨。
改革开放以来,以家电为代表的新兴行业蓬勃发展,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摩托车等一批轻工家电产品生产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全国产生影响。制盐行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发展到年产40万吨生产能力。建材行业,装饰材料及配套用品不断增长。1998年,全省轻工完成主要产品产量与建国初期相比,增长幅度从几十倍到数千倍。到1998年底,全省轻工共创“安徽名牌产品”39个,“美菱”、“荣事达”、“古井”、“红星”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荣事达洗衣机1998年产量达到208万台的新纪录,填补了我省家电产品无全国第一的空白, 荣事达成为世界上同一产地洗衣机产量最大的生产基地。
(三)企业组织结构趋于优化,集团崛起,多种所有制经济形成共同发展的格局。
1998年,全省轻工大中型企业195个,占轻工企业数的13.76%,大中型企业的产值占轻工总产值的66.82%, 已组建和正在组建的企业集团40个。它们在全省轻工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有效地调整了安徽轻工企业的组织结构,优化了资源配置。特别是1992年后,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资产重组和加大扶优扶强、创牌、造舰的工作力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强化了名牌产品、骨干企业和优势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规模的形成。美菱、古井、红星宣纸、金种子、国风塑业成为上市公司。荣事达、山鹰、双轮、芳草等17户企业列为全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美菱、荣事达、古井被列为省级重点企业集团,发展成为安徽轻工顶天立地的支柱企业集团,带动了省内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发展的群体优势。同时,全省轻工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1978年,全系统只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两大块。到1997年,国有、集体经济的比重已分别下降到42.9%和23.87%,两者共占66.77%,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占9.56%,股份制经济从无到有,占8.67%,其它经济占15%。
(四)科技教育迅猛发展,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到1998年底,全省轻工技术装备中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占15%以上,国内先进水平的占40%以上,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快。1998年,全系统通过科研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增加新品种产值达24.6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1994年,美菱、荣事达双双被批准为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古井酒厂、合肥日化总厂、芜湖缝纫机厂、圣泉集团等15个企业相继建立了省级技术开发中心;22家轻工企业还通过技术监督和商检部门ISO9000系列认证,取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1989 年,在全国电冰箱市场一片疲软的形势下,美菱集中科技力量,大胆创新,改革冰箱款式,打破洋式冰箱一统天下局面,率先推出适合我国消费特点的大冷冻室“181”电冰箱,产生了“181”效应,由此引发了中国电冰箱领域的第一次革命,企业一举走出困境。美菱冰箱的销量从全国第32位骤升到第4位,奠定了中国名牌冰箱的地位。1995年, 美菱开发出模糊控制电冰箱,1997年,在全国率先开发出保鲜冰箱,又引发了中国冰箱领域的第二次革命。荣事达相继开发出模糊控制洗衣机、大中型复杂模具、洗衣机用电机、微波炉、母子洗衣机、搅拌式洗衣机和全能电冰箱等高新技术产品,主导产品洗衣机市场占有率连续四年在全国保持第一。古井创造了“多层泥发酵提高浓香型名优大曲酒比例工艺”,充分发挥生物工程技术的强大威力,确保了古井在全国白酒行业中的领先地位。科教兴轻。全省轻工相继兴办了省轻工业学校、省第一轻校、工艺美术学校和轻工干校等四所中专学校,为轻工业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全系统上下共同努力,兴办了一大批轻工技校,逐步形成全省轻工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办学体系。
三
安徽轻工经过50年来百折不挠的努力,谱写出光辉的篇章,取得了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跨世纪发展的信心和力量。为了实现跨世纪发展,安徽轻工必将以昂扬的斗志和新的姿态,大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优化壮大优势行业,改造提高传统行业,开拓创新新兴行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支柱为着眼点,推动轻工产业升级换代。一是要实现以家电、酿酒两大支柱行业发展的突破,形成成长链;二是要实现室内装饰业的突破,形成成长面;三是要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突破,重点发展皮革制品、塑料、造纸、食品及饮料,形成新优势;四是要实现优势企业的突破,形成集团军。通过“四个突破,四个形成”,力争到2000年全省轻工系统工业总值达到350亿元;到2010 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100亿元,建设“轻工强省”,实现安徽轻工业的第二次跳跃。跨世纪发展的基本思路是“1114”即“一句口号、一个战略、一个工程、四个一批”,向着“六强”目标迈进。
一句口号就是“安徽轻工必须在省内争实力,在国内争名次,在世界争影响,实现安徽轻工业的第二次跳跃”。化精神动力为物质力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轻工大省”向“轻工强省”跨越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个战略就是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名牌产品,造就优秀企业家和营造优势企业。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来调整产品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达到产业升级。
一个工程就是“百亿工程”。指导实施1000万元以上项目242个, 总投资100亿元以上。
四个一批就是“优化壮大一批、改造提高一批、开拓创新一批、放开搞活一批”。优化壮大一批就是对有较强实力、有较大发展后劲的企业和行业进一步优化壮大,加快资本、生产的集中经营,实现集约化增长,巩固壮大其在全省和全国的排头兵地位,使一批优质产品成为中国名牌,乃至世界名牌。改造提高一批就是对有一定基础和条件,但实力尚不雄厚的行业和企业,通过技术和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形成实力。开拓创新一批就是抓住市场发展机遇,利用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开拓、创新、培养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大力发展室内装饰行业、放开搞活一批,通过产权改革、资产重组,扶持小型企业,力争逐步壮大、升档晋级一批;挂靠联合、“退二进三”一批;承包租赁、破产淘汰一批。
强科技:即强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施“科教兴轻”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到2000年,全省轻工业各类专业人员比重由1997年的4%提高到6%以上。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八十年代末的水平,部分企业技术装备处于国际同期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强名牌:即强化实施名牌战略的力度。在产品结构上适应多种层次的消费需求,努力扩大高中档产品比例;在质量上,2000年主要产品严格按国际标准进行考核,50%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初的水平。创名牌的主要奋斗目标为力争创安徽名牌30个,中国名牌10个,世界名牌3个。
强支柱:即强化支柱行业、支柱企业、优秀厂长的作用。通过资产重组,形成一批在国内有竞争力、在世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养造就一批闻名中外的新型社会主义企业家。
强效益:即强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产销率达97%以上,资金利税率达到12%以上。经济效益继续在全国同行业保持领先地位,并不断争先进位,劳动生产率要达到或超过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
强外向度:即强化外向带动战略。加大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力度,充分利用骨干企业信誉度高的优势,兴办一批有实力的“三资”企业。提高轻工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即外向度),到2000年达到12%以上。
强总量:即强化经济规模,2000年产值力争达到350亿元, 到2010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100亿元,实现安徽轻工业的第二次跳跃。
时代的车轮在飞速旋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回顾建国以来安徽轻工业走过的光辉历程,展望下世纪,实现“轻工强省”的奋斗目标,全省轻工系统的干部职工豪情满怀,决心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狠抓结构调整,为谱写安徽轻工发展史上更加壮丽的篇章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