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对马克思学说的新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学说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现行哲学教科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仅将实践看作认识论的范畴而不是当作唯物史观的首要范畴,从而给它以重要的位置。如今人们已经看到,这样看待实践是不公正的。高清海教授认为,实践观点应当是一种新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学说之所以成功的思维方式(注:高清海:《实践观点作为思维方式的意义》,《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1期。)。笔者倾向此点。但又认为,仅仅论述到此还是不够的。马克思之所以将实践观点作为思维方式,则首先基于他对实践的理解。那么,这个实践在马克思的理解中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不能把动物说成是实践的。这显而易见。实践是人的品格,是人之为人的规定,是人的生存方式、存在方式。或者换句话说:人就是实践的。(笔者以为:劳动、实践、思维、认识、历史等等的范畴,都是同一起点上的东西,是人的生成原因也是人的生成结果,是二者的统一。)现行教科书视实践为认识论的范畴,把认识活动排除在实践活动之外,这样理解实践是错误的。高清海教授谈到:“实践活动是一个表示人的活动的本质内容的总体性概念,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包括认识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人们把实践活动同认识活动、评价活动、审美活动区分开来,是为了便于考察各自不同的内容、性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注:高清海著:《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第90页。)我认为,实践不是作为一般行动的概念,而是一个类概念或类范畴。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参见第16、17页。)我以为,马克思正是在现实的革命活动中,在对现实活动的深刻考察和对旧哲学的严肃批判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而这一过程,正是马克思对实践这一新义的科学揭示过程。
二
马克思学说的创立,并未离开人类思想史的大道。在马克思以前,哲学家们已经触及到实践这一概念,例如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但他们都未对实践做出科学的解释。而科学实践观点的建立,正是马克思学说的立足点和成功之处。
哲学是寻求统一性的学问。因为摆在哲学思维面前的首先有这样一个前提:即世界已是一个二元的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旧哲学不是从造成两个世界分裂的现实基础去寻找世界的统一性,而是分别从对立的两极去各自构筑自己的学说体系。限于篇幅,我们只举近代哲学——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作为例子。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把自然界作为精神的本源,力图用还原论把精神还原为自然,用自然来解释人类的精神活动,从而,把物的尺度当成人类行为的根据。
德国古典哲学则相反,把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看作本源,认为精神是世界的终极根本。他们用人类的精神活动来解释自然,从而把精神的尺度当作人类行为的根据。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由于突出自然的本源作用,只是从被动的观点去理解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这样,就抹煞了人的能动性。这派理论实质上已变成一种机械唯物论理论;德国古典哲学呢,由于它以精神为本体,只强调人的能动方面,而看不到自然对人的“优先地位”(马克思语),这样,这派哲学只是抽象发展了人的能动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参见第16、17页。)。
这是旧哲学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方面。
在马克思之前,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这就是费尔巴哈。(费尔巴哈虽没能超越旧唯物主义,但我认为这个人物对马克思的影响比较特殊一些)费尔巴哈不满意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抽象的思辨哲学。他所建立的是以感性人为根本的人本学。他批判了黑格尔,指出了黑格尔哲学基础的颠倒。他已经感觉到以往哲学和宗教的一切斗争,其根源皆在人的本质之中。但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又太肤浅了。他把人当成生物的,或至多“人‘一半是动物,一半是天使’”。对人的肤浅理解,造成了他对实践的曲解(反之亦成立)。马克思说,费尔巴哈“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参见第16、17页。)。这样,费尔巴哈就堵塞了对人的本质作科学揭示的通道。马克思这样评价费尔巴哈的这一遗憾:“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界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做哪。因为,世界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世界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参见第16、17页。)
而马克思正是沿着这一思路前进的:“事实上,通过分析来寻找宗教幻想的世界核心,比反过来从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引出它的天国形式要容易得多。后面这种方法是唯一的唯物主义的方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10页注。)
马克思正是从分析人的现实社会生活,从人的现实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从这种活动的分裂,“发现”、理解了实践。马克思讲到:是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了。人和动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但动物的活动却没有这种分化作用。这是因为,“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正是因为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造成了世界的二重化、分裂;同时,也正是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使两个分裂的世界统一起来。实践就是人的这样一种活动,这样一种本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科学实践观点的建立,使旧有哲学矛盾在新的基础上有了全新的解释。所以,高清海教授说这种新“实践观点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一个实质性的变化,堪称一个伟大的哲学变革(注:高清海:《实践观点作为思维方式的意义》,《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1期。)。笔者以为,科学实践观点的建立,是马克思学说成功的基点。
三
那么,马克思又是怎样科学揭示了实践的真义,并把它当作自己学说的根基的呢?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正是因为出现了人,才具有了意义。人是自然界培育出的最高产物。自然界的全部和最深刻的奥秘,都可在实践这一人的存在规定中找到。马克思说,实践“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9页。)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实践是怎样来分裂又统一世界的。
实践——最初由规定人的质的劳动(物质生产)——使人从与动物的分离中实现出来。动物是按照它能属的那个种的尺度活动、存在。人呢?则可将自己与自己的活动分开,意识这个时候跳出来反映自身、反观自然界。而人类的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也以自然为对象。此时人的活动就是最初的实践活动了。实践使人与自然界相区别,人与自然分离、分裂。这是最初的一步。
形而上思维方式的开始,即人类对世界本源的探寻,实际上是人的意识对人自身及世界的反向观照。这种反观的前提上文我们已说过:是世界的分裂或二重化。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世界归结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将世界划分为尘世的与天国的。这些,说到底,皆是实践活动(包括认识等活动)所由生成的。
实践使世界分裂了,使人与自然分离了,人与自然形成了对应、对立的两方面关系,即主体、客体,人与他人又分成了人与人(社会)的两方面关系。这是形成了高度统一之前的一种高级分裂,是必然的。
实践活动又弥合这种种分裂而使之达到统一。实践将人与自然分离、分裂,但人的实践并未停留在此,而是不断在意识中而且在现实活动中寻求建立人与自然的统一。上文我们已经谈到人与动物活动的不同。人具有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尺度,“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51页。)这样,通过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人一方面遵从自然的规律,扬弃主体的主观性;另方面又通过自己的内在尺度,通过自己的选择与创造,扬弃客观的给定性,不断地再生产出自身和自然界,这样“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页。)。而“在工业中向来就有哪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9页。)
实践将人与人(人与社会)分裂开,同时也不断将它们统一起来。社会是人的生成,但人本身又是社会的。一方面,“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页。)另方面,人又是类存在物,是在社会中生成与存在的。
应当注意:我们将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的分裂与统一分开来叙述,只是叙述方式的选择。这两个过程实际是相关的过程:人与自然的统一同人与社会的统一本质上一致。人与人建立关系,是通过物(自然或人类实践活动的产品)这个中介。自然的属人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而言才是真实的。所以,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5页。)
实践还是认识主体与客体分裂又统一的基础。认识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内在环节。这在旧哲学看来是费解的。然而,任何认识、评价、审美等等活动都是实践的内在构成部分。因此无论认识、评价、审美等等活动中出现怎样的矛盾,都是实践自身产生的。其统一也靠实践本身。在第二部分我们谈到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其实这些派别都只是抓住了实践的个别环节。比如前者只是抓住了实践中自然存在和对人及其活动的基础性作用一面,强调自然的本源作用;后者抓住实践中人的对象世界由人的活动构成的一面,大讲从意识出发,“自我建立非我”(费希特语)。马克思深刻洞悉了这一切,提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这是非常深刻的。
综上所述,认识史上,唯物观点与唯心观点之大战,实际都只是触及了实践的某个环节,人为地把实践诸方面分割开了。这种人类认识的有益探索只是为实践结构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他们都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把握。前面我们已讲到费尔巴哈的遗憾。他看到了两方面矛盾在人身上的统一,但他又错误地理解了人——即未看到人的实践本质。
马克思的成功正在于科学理解了实践,从而把人类的思想成果作为实践的内在环节纳入自己的体系。所以,马克思是伟大的集大成者。
(本文作于1989年2月。当时提“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还不被人接受,后把它改造为“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2期。现以原貌出之,以求方家指正。)
标签: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