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版社的信用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用管理论文,出版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97(2003)06-0082-03
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以筹资或投资为目的的管理活动,它既包括企业对客户的信用进行管理,也包括企业对自身的信用进行管理。而狭义的信用管理仅指企业对他人的信用进行管理,尤其指企业因开展赊销活动的需要而对客户进行的信用管理或称赊销管理。本文所讨论的出版社信用管理即为后者。
1 出版社进行信用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由于信用管理这个最能体现市场经济特色的管理活动在出版社得不到很好的重视,致使出版社因信用管理不善造成的信用风险或损失日益增加。其具体表现如下:
(1)应收账款资金占用数额逐年增加,占用期限延长,由此带来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不断扩大。近些年来,随着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个出版社为了扩大图书销售额,提高图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不惜牺牲自身的利益广泛开展赊销活动。由于赊销,一方面的确会使各个出版社图书销售收入有所增加,但与此同时也会导致其应收账款资金占用数额扩大。就目前情况来看,年销售码洋大约在5000万元左右的出版社已为数不少,有的甚至高达亿元以上,而赊销收入约占1/3,应收账款回收期约为90天左右,有的甚至超过100天以上。若按此计算,一般出版社每年应收账款资金平均占用数额都在300万元左右,而对于那些年赊销收入多、应收账款回收期长的出版社来说,此项资金占用数额则会高达500万元以上。如此庞大的应收账款资金占用数额,的确会给出版社带来一笔不小的损失,而这种损失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这就是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即指因某种机会的丧失而导致的损失)。
(2)应收账款坏账损失逐年增加。大多数出版社在广泛开展赊销活动的同时,由于缺乏十分有效的信用管理措施与之配套,致使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不断随赊销收入的扩大而增加。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简单地理解即为收不回来的货款。按照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坏账损失的确认应按以下条件界定:①因债务人破产或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遗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②因债务人较长时期内(一般超过3年)未履行偿债义务,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最近笔者对部分出版社调查得知,按照上述标准确认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目前出版社平均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率(坏账损失占赊销收入的比率)约为4%。以此计算,对于一个年销售码洋在5000万元左右的出版社来说,每年坏账损失金额大约为50万元;而年销售码洋超过1亿元的出版社,大约为90万元,有的甚至超过100万元。如此庞大的坏账损失,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3)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开支在不断上升。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主要包括应收账款的催收费用。在目前情况下,各个出版社由于赊销收入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收账任务也越来越重,收账费用也越来越大。有的出版社有时为了收取一笔欠款,往往不惜花费大量的通信费、差旅费甚至诉讼费等。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大多数出版社的这笔开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2 出版社加强信用管理的措施
出版社为了降低因赊销带来的损失,必须在信用管理上下功夫,采取某些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措施。
2.1 建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目前在出版社现有的机构中是否需要再设置一个信用管理部门,对此问题在出版界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某些大型出版社而言,因其业务繁多,往往赞成在社内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而对于那些中小型出版社来说,因其业务相对较少,所以一般不太赞成在社内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进行信用管理工作,这项工作可暂由业务部或财务部代管。笔者认为,无论是大出版社还是中小出版社,都应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其人数可以是1~2人,也可以是3~5人。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目前出版社无论是赊销收入所占比重还是绝对金额,都较大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第二,通过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可强化出版社的信用管理工作,由此带来的收益会大于成本。第三,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出版社由业务部或财务部兼做信用管理工作,效果并不理想。鉴于上述情况,在出版社内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社内的信用管理工作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运作,从而保证信用管理工作达到理想的效果。
作为信用管理部门,其基本职能是:搜集客户信息;整理和分析客户信息;进行信用评级和信用额度核准;控制发货;信用额度监控与审核;客户信用变化情况监控;应收账款监控;逾期应收账款催收等。在出版社,信用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信用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示意图
2.2 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所谓信用政策,是指企业为了提高赊销的实际效果而确立的行为准则,具体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等。
(1)信用标准的制定。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通常用预期的坏账损失率表示。在出版社制定信用标准,有利于出版社正确界定赊销对象和赊销范围,从而使其赊销工作尽可能规范和有效。表示信用标准的预期坏账损失率越高,意味着企业的信用标准越宽松,赊销范围将越广;反之则意味着企业的信用标准越苛刻,赊销范围将越窄。如某出版社的信用标准(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为5‰,就意味着该出版社只对预期坏账损失率在5‰以内的客户进行赊销;若信用标准改为8‰,则意味着该出版社可以对预期坏账损失率在8‰以内的客户进行赊销,这毫无疑问会扩大该出版社的赊销范围。在出版社的赊销活动中执行不同的信用标准将会导致不同的收益和损失。宽松的信用标准无疑会扩大出版社的赊销收入及赊销利润,但与此同时也会增加其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催收费用和机会成本;而苛刻的信用标准虽然会降低出版社的赊销收入及赊销利润,但会降低其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催收费用和机会成本。所以出版社在制定信用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和权衡不同信用标准下的收益和损失,力求使赊销活动带来的收益在抵补其造成的损失后余额最大。
(2)信用条件的制定。信用条件是企业对客户支付赊销款项提出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包括企业能够提供给客户的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等。信用条件不仅对企业的赊销收入和赊销利润有影响,而且还影响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期、应收账款资金占用数额、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以及企业的现金折扣损失成本等。如某出版社的信用条件为30天付款,无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而另一出版社的信用条件为45天付款,且在30天之内付款有2%的现金折扣。显然后一个出版社的信用条件对客户而言较为优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后一个出版社不仅赊销收入及赊销利润将大于前一个出版社,而且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和机会成本也会因其回款速度的加快而比前一个出版社要低,但其现金折扣成本损失却会增加。这说明出版社在制定信用条件时也应充分考虑和权衡不同信用条件下的收益和损失,力求使赊销活动带来的收益在抵补其造成的损失后余额最大。
2.3 做好信用风险的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
(1)事前控制。所谓事前控制,是指企业事先在对客户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信用决策的过程,即决定是否授予客户信用及授予客户何种程度的信用。这一过程包括:①客户信息的收集。收集客户的有关信息,是企业事前控制应收账款坏账风险的基础工作。作为一个出版社要得到客户信息,既可以从社内获得,也可以从社外获得。从社内获得客户信息的关键是客户的档案管理。出版社每和一个客户往来都要建立一个客户档案。客户档案主要记载客户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客户曾涉及的法律诉讼、客户与本社过去业务往来的情况等信用信息。客户的档案管理采取动态更新管理制,一有新的信息便及时载入。从社外获得客户信息主要有以下途径:客户的上级主管部门、客户的开户银行、财税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上专业的信用咨询和评估机构等。②对客户作出信用等级的评定,并按客户信用等级及发展潜力归类进行管理。在实践中,评价客户信用等级可采用多种方法,常用的有5C评估法和信用评分法。所谓5C评估法,是指通过对影响客户信用的5个主要因素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和外部条件(Condition)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客户信用状况的方法。所谓信用评分法,是指通过对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的一系列财务指标和信用情况指标进行评分,并根据综合评分结果判断客户信用状况的方法。对于信用等级高的客户,在交易方式上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而对信用等级差的客户,则应拒绝与其交易或采用谨慎的交易方式。
(2)事后控制。所谓事后控制,是指赊销业务发生后,为保证赊销款项的及时收回所进行的控制。对出版社而言,当一批图书按合同发出以后,并不代表着一笔业务的终结,款项收妥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一笔应收账款发生后,应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和动态管理。当某出版社的一笔应收账款尚在信用期内,该出版社可暂不进行催收;若一旦超过信用期,则应该立即催收。实践中,催收账款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在客户欠款的初期,可采取较为温和的收账方式催收,如电话催收等;一旦客户的欠款到达了预定的危险期,就应立即采取较为激烈的收账方式进行催收,如派人面谈甚至诉诸法律等。当一个客户的欠款超过某出版社约定的期限后,该出版社就应对该客户的信用信息进行更新和等级重评,并应停止和此类客户即将进行的交易,以避免损失的增加。
2.4 建立和完善赊销工作中的各项管理制度
(1)建立和完善信用资格审核与信用额度核准制度。对客户的信用资格审核和信用额度核准应由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来完成,同时对信用额度的审批权限应当有明确的规定。就出版社而言,较小的信用额度可由一般的信用管理人员确定;较大的信用额度应由信用经理确定;而特大的信用额度则应由财务总监或社长确定。授予客户信用额度可按以下程序进行,如图2所示。
图2 信用额度审批流程图
(2)建立和完善发货制度及应收账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在出版社建立这两项制度有利于明确赊销发货的职责和权限,并使之落到实处;同时有利于加强应收账款回收过程中有关人员的责任感,避免相互扯皮、推诿。目前大多数出版社的发货基本上都是由业务员说了算,因此应收账款的回收似乎理所当然也成了业务员的事情。而有些业务员由于缺乏信用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再加上主观上消极对待,所以实际上很难负起收款的责任。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现阶段出版社的赊销发货应在信用管理部门的监控下进行,由业务员提出发货申请,经信用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发货,批准发货人即为应收账款第一责任人。建立此项制度,有利于纠正现实中某些业务员盲目发货、不负责任发货的现象。同时,由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作为赊销发货的决策机构,并由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作为应收账款的第一责任人进行货款的回收,可以大大提高坏账的回收率,从而降低坏账损失。
(收稿日期:2003-06-09)
标签:坏账损失论文; 应收账款管理论文; 信用管理论文; 应收账款风险论文;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企业信用论文; 信用管理专业论文; 客户管理论文; 坏账论文; 现金折扣论文; 催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