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开展“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胡华文,冯邦军,张汉飞,黎万平,光明
(仙桃职业学院,湖北 仙桃)
摘 要: 仙桃职院机电学院依靠装备制造专业集群,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在总结“冠名”培养、“订单”培养、“双元制”培养基础上探索“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省级课题(编号2017569)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校企合作;四双;工学交替;学徒制
一 研究背景
“十二五”末期,武汉“1+8”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仙桃市加快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型,积极构建以优势主导产业为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优势传统产业为依托的现代工业结构,形成了机械电子等五大产业集群。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仙桃工业园区。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实施为契机,仙桃工业园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企业对制造类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为了满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仙桃工业园区对高端制造技术人才需求,2014年,数控技术专业试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国家教育部立项研究[1]。2017年《基于“富士和学院”的数控技术专业“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省级课题立项,经过几年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四双四级”为特征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在课程体系、教学基地、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富士和学院”,有效推进了“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双”即学校企业“双主体”、教师师傅“双导师”、学生学徒“双身份”、课堂园区“双环境”;“四级”即是按照富士和公司高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岗位标准,将学徒分为普通车工初级、数控车工中级、数控铣工高级、数控机床维修技师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先招生、后招工”实施招生招工一体化,参与试点学员均具有“学生”、“学徒”双重身份[3]。
(二) 校企共同制定了“学徒四级递进”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1+4”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徒四级递进”即是“一级学徒”达到富士和普通车工初级工标准要求,“二级学徒”达到富士和数控车工中级工标准要求,“三级学徒”达到富士和数控铣工高级工标准要求,“四级学徒”达到富士和数控机床维修技师岗位标准要求,循序渐进,逐级提高。
以学徒晋级为主线,构建“1+4”模块化课程体系。“1”即第一学年的公共课程,如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企业文化教育;“4”即四级学徒分级对应的课程。以四级学徒岗位能力为核心,融合四级学徒素质、知识要求,构建四个模块化课程体系。
截至2012年年底,该县共治理石漠化面积86.53km2、水土流失面积92.84km2,分别占全县石漠化、水土流失面积的28.99%和18.04%,项目区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7.19%提高到了62.32%,人均基本农田由0.08 hm2增加到了0.12 hm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 317元提高到了4 393元。项目区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群众生产、生活及生存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 “园校一体、产教对接”,共建生产性教学基地
滴定分析是分析化学中定量测定物质含量的化学分析方法。酸碱滴定是用已知物质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实验是基础化学实验之一。
(四) 校企共同开发教学项目,构建了“四融合”教学平台
如将金相分析、光学粗糙度检测等一级学徒岗位标准融入《刹车盘加工技术》课程标准中;如将《机械加工工艺》课程的25个理论知识点融入到二级学徒生产项目“转向节”中,开发了“转向节轴承加工”教学项目,编写了《转向节加工技术》项目化校本教材,实现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相融合。
依托“富士和学院”,引入企业项目、引进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主体,校内实训基地承接企业部分生产功能,将企业生产延伸至学校,完善、拓展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中厂”。富士和公司拿出专门产线、调整生产周期、安排专门的“师傅”,支撑学徒生产实践。如利用校内基地普通车床50个工位,数控车床30个工位,将汽车轴套、刹车支架的粗加工引入校内基地,为技能训练提供有效支撑。校内教学基地引入富士和公司“6S”管理体系,为学徒素质提升提供平台[4]。
(五) 健全考核评价制度,构建了“双考核双评价”机制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教师和师傅“双导师”、学生与学徒“双身份”、课堂与园区“双环境”育人机制,建立了四级学徒岗位标准和晋级标准,形成了“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5]。
三 研究成果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一) 形成了以“四双四级”为特征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了以能力为本的“四级学徒”考核标准,形成了“双考核双评价”机制。在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中,按照四级学徒岗位标准对学徒的知识、技能、素质进行逐级综合评价考核。建立了学生晋级档案,实现“一人一档、一级一档”,即为每一个学生、每一级学徒建立了晋级档案,该档案由教师记录学生在学校日常行为、考勤等学习情况,由企业师傅记录学生在各级学徒岗位的考勤、工作质量等。该档案作为学生成绩评定、评优、评先以及学徒奖助学金评选的重要依据。
校企共同建立了四级学徒的考核标准,制定了《学徒岗位标准》、《学徒晋级管理办法》等学徒考核评价制度,形成了“一人一档、一级一档”学徒晋级档案和一级一考核的晋级机制,校企全方位参与学徒晋级考核。同时建立了灵活学徒晋级机制,对于学习能力强、成绩优秀学徒2年学习时间可以完成四级学徒全部考核,成为富士和公司技师。全过程实施“双考核”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规格达到预期标准。
(二) 构建了与“四级学徒”对应的能力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平台
“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了双主体育人,增强了企业社会责任感和人才培养的使命感,调动了企业积极性;与富士和公司、健鼎科技共同立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等省级课题7项,创新了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徒制运行机制。
构建了“四融合”的教学平台,实现了岗位标准与教学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相融合;使岗位标准得到充分体现和固化,使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手段得到充分应用,四级学徒岗位能力和培养过程得到充分保障。
(三) 建立了以“双考核”为支撑学徒晋级机制
我实在听不下去,但又没有勇气站起来反对,因为他们有的是父亲或同辈在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把关系闹僵不好办。
四 研究成果应用推广
(一) 校企合作更加深入
构建了“学徒四级递进”能力培养体系,拓展了学徒成长空间和技术空间,强化了每级学徒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构建了1个公共课平台和4级学徒核心专业课平台的“1+4”模块化课程体系,确保了学徒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一致性。
(二) 师资队伍更加优化
校内32名教师在企业参与指导生产实践,参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光明等6名教师获得工程师职称;企业26名师傅、干部参与教学、管理,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刘知海等4名企业师傅被评为“优秀兼职教师”;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7%,提高了23%。
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设置KOH甲醇溶液质量浓 度 分 别 为 0.05g/mL、0.1g/mL、0.15g/mL、0.2g/mL、0.25g/mL。探究KOH甲醇溶液质量浓度对稻谷中叶黄素提取量的影响。继而分别选取KOH甲醇溶液用量 5mL、10mL、15mL、20mL、25mL,探究 KOH 甲醇溶液用量对稻谷中叶黄素提取量的影响。
(三)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数控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班”学生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岗位认同感显著提高;岗位针对性、人才培养达成度明显增强;学生满意率、企业满意度均达到98%以上,在岗月薪达到6000元以上。从2014年至今,共有100余名学徒在富士和公司工作,38名学徒从事技术工作,27名学徒从事管理工作。如14级学徒李华龙现在铸造保全课担任技师职务,14级学徒张三友现在加工三课担任二级班长职务,14级学徒何维打破了富士和公司单班生产记录三项,富士和公司DISA线以陈云同学命名为“陈云号”等。
(四) 教学成果丰硕
与富士和公司按国家标准共同建设《单片机应用技术》、《FANUC数控车削技术》省级精品在线开放共享课程6门,制订了《刹车盘加工技术》等12门课程标准,开发了“转向节轴承加工”等32个生产性教学项目,完成了《FAUNC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8门核心课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设计,制作了“轴套铣床加工”等微课、动画、视频共85个;根据四级学徒岗位能力需求和生产项目,编写了《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等工学结合校本教材6部。
参考文献
[1] 王晓冬.制度互补视角下英、德两国现代学徒制之比较研究[J].成人教育,2018,38(10):91-96.
[2] 曾宝国,曾妍.基于利益博弈论的现代学徒制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No.447(14):70-73.
[3] 陈秀虎,谌俊,刘元江,等.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81-84.
[4] 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1-45.
[5] 潘建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端制造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46-49.
本文引用格式: 胡华文,冯邦军,张汉飞,等.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开展“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50):13-14.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0.007
作者简介: 胡华文,男,汉族,湖北仙桃人,副教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职教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