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一直为广大教师所关注。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方案?这是很多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尽管这一问题本身不具有新意,但随着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从新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尝试从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构成这一视角对其展开探讨,提出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活动构成为核心的方案设计模式,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一点启发。
一 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构成
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而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活动”是研究性学习得以展开的依托。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它究竟包括了哪些类型的活动,然后根据这些活动类型对研究性学习的方案进行策划和设计。那么,研究性学习究竟包含了哪些类型的活动呢?我国著名课程专家钟启泉先生曾指出,要培育学生多种实践技能,需要注重“3E”的活动构成,即英语词汇的第一个字母都为E的3种活动——“探究”(Explore)、“表达”(Express)、“交流”(Exchange)。[1]这种理解为分析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构成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发现研究性学习是围绕探究、表达和交流这3种核心活动而进行的一种综合学习。因此,可以建构一个由探究、表达、交流三维活动组合起来的的“3E综合学习模型”(如图1)。
图1 研究性学习的“3E综合学习模型”
1 综合学习
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是以分科教学为其基本特征的。最有效地传授作为法定课程内容的制度性知识是分科教学的基本追求。这种分门别类地传授学科知识的教学可以有效、系统地将知识传递给下一代,但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学生认知领域之外的发展目标。从学生均衡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对分科教学的弊端作出纠正,需要借助综合学习来发展分科教学之外的教育功能。综合学习致力于克服分科学习所体现的认知主义对生活知识和经验的漠视,寻求学生在个性、身体、情感、认知、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实践技能等方面的整体发展。研究性学习体现了综合学习的价值导向,尤其能在实践技能方面有效地弥补分科学习的不足。分科学习强调通过各门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综合学习则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关照到其实践技能的发展。
2 探究
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式学习而言的,探究活动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所谓“探究”,就是针对某一问题而展开的搜集信息、调查分析、获得数据和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进行的探究不同于成年人的探究,带有模仿学习的性质,更加追求探究过程对学生整体发展的价值。研究性学习中的探究活动主要包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包括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整合各种资源)、问卷调查、观察、访谈以及文献资料的阅读和分析等。
3 表达
表达既包括了认知主体将零散的信息加以整合从而认识事物性质的内部认知过程,又包括了将内部认知结果公布于外界的外显行为过程。表达是学生整理思路、发表见解、出创新性成果的基本手段,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途径。如果没有表达活动,学生就没有机会整理探究中的发现并得出的结论;如果没有表达活动,教师就无法对学生的活动状况作出指导和评价,学生同伴之间也不能相互知晓,进行探讨和交流。研究性学习中的表达活动主要包括:数据分析、结果介绍、网页制作和撰写研究报告等。
4 交流
交流既是学生向外界公布研究结果、发展沟通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手段。如果说分科学习以学生个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居多的话,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则居多。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信息的沟通与交流,需要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样,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研究性学习中的交流活动主要包括:小组分享、作品展示、交换研究心得(包括以电子邮件方式进行的)以及校际之间的观摩与交流等。
总之,作为综合学习的一种具体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过程包含了探究、表达、交流这3个基本的维度。这3者既是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要素,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即通过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在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的时候,需要对这3者进行协调、使其均衡。这里的“均衡”不单纯指时间上的合理配置,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将这3种活动有机关联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作为综合学习的一种具体方式,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在目标上,研究性学习不仅关注认知目标,还关注实践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规定,研究性学习要体现如下目标: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http://www.guangztr.edu.cn/gztr/kcgl/sszn.htm,2004-12-05)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为方案设计提供了导向,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南。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的时候,需要考虑这些目标的达成。
第一,要为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创造条件、提供机会。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这种体验的机会应面向全体学生,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参与而不是游离于活动之外。
第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要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这样的研究过程,能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为将来真正的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需要小组合作。学会合作与分享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够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第四,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道德,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 以目标为导向、以活动构成为基础的方案设计
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如何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呢?我们认为,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为活动方案的设计提供了方向和指针,方案的设计要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总体目标;另一方面,方案的设计要包含研究性学习基本的活动构成要素,即涵盖探究活动、表达活动和交流活动。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活动构成整合起来考察,这就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活动构成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思路。
深入分析研究性学习的一系列目标可以发现,这些目标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认知层面、技能层面和价值层面。结合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构成,我们可以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活动作出如下分析:1)认知层面的目标。在认知层面,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索自然世界和生活世界,从而获得知识、建构意义。从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构成来看,探究活动和表达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关于事物的认识、积累经验并增长知识,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体会所搜集的信息的意义。在表达活动中,学生有意识地总结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把自己通过探究活动而取得的信息表达成可以与同伴分享的知识和观点。2)技能层面的目标。在技能层面,学生要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表达等一系列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探究、表达、交流中的任何一种。因此,通过研究性学习上述3种类型活动的开展,可以达成这个层面的目标。譬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分享与合作能力等,都属于技能层面的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表达、交流3种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达成。3)价值层面的目标。在价值层面,学生要达成的目标包括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对社会问题的价值判断以及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等。价值层面的目标应贯穿于所有活动中,因为它对学生的活动起着价值引导的作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表达和交流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以及他人的正确看法,通过各种活动体验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活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及养成道德人格,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在于合理设计活动方式从而达到既定目标。在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的时候,首先要从认知、技能和价值层面分析研究性学习的总体目标,同时对这3个层面的目标作出具体分析,如有哪些具体目标、达到什么程度,等等;然后根据目标要求进行活动分析,在探究、表达和交流这3种活动类型中设计和选择相应的活动并具体化。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符合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学习的基本特征。考虑到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多样性和活动的丰富性,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时需要做到多种融合:1)融合自然、社会与自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充分挖掘学生周边的教育素材和资源,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与自己的经验中寻求探究的主题并由此汲取知识的营养,获得启发和教育。2)融合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关涉认知、技能与情感态度等,其活动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不能囿于教育世界,而是要将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如果说教育世界由于具有规范性和封闭性而有利于知识教育开展的话,那么生活世界则由于其经验性和开放性而有利于学生价值观、态度的培养和形成,有利于学生彰显其存在的意义,深化其生活体验。3)融合科学、艺术与道德。研究性学习不是纯粹的科学教育,也不是纯粹的人文教育,而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体。无论是研究性学习3个层面的目标,还是其活动构成,都要体现科学、艺术与道德的融合。因为研究性学习本身既有科学知识的探求,又有科学精神和道德人格的塑造,更有对艺术与人文价值的理解。仅仅追求某一方面,则是对研究性学习教育功能的窄化和异化。
四 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
尽管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发现,但不能因此而淡化了教师的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学生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证。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把握、对活动方案设计的指导以及对研究程序熟悉的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效果。可以说,教师的指导是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至关重要的保证。没有教师的组织、指导与帮助,学生很难自主地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活动。那么在研究性学习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指导呢?
第一,对学生选择研究课题进行指导。学生往往对选择什么样的研究课题比较困惑,迟迟不能决定研究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积极进行引导,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清理思路、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所选课题的意义、内容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确认研究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如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条件是否具备;确定课题的题目,题目过大,不利于研究的深入;找准问题的切入口,等等。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给予指导。教师要告诉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一些方法论知识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确定适当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科研方法,资料收集和分类的方法,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案例分析法,等等。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分析数据,因为在这些方面学生也缺少经验。实践证明,学生在研究方法方面遇到的困难很多,这是由于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主要是记忆和理解书本知识,而对如何开展研究则缺乏了解。
第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耐挫折教育。在开展探究活动的时候,学生可能要面临很多课堂教学中不曾遇到的问题,譬如走出校园、进入陌生的情境等。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很可能遭遇一些挫折或者不开心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会心灰意冷,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耐挫折教育,培养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意志力;通过引导和强化让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他们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当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从教师的指导活动中可以看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管理者、解释者和评判者转变为合作者、协调者和服务者。在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考虑得更多的应是怎样更好地给予指导,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研究能力和思维方法。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