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教学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教师论文,素养论文,对中论文,小组讨论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的意义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课堂讨论在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学校教育中被广泛地应用。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也开始普遍使用这一方式。
课堂讨论的形式有多种,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它首先需要采用一定方式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由教师给出一定的话题,学生通过查找课外资料、阅读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一定的见解,先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意见的阐发和磋商,通过比较、分析和整合,形成一致的或若干不同的意见,并在小组之间进一步交流。
小组讨论事先往往由教师进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讨论受阻或者偏离主题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供信息、进行思路点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进行适当的引导,使讨论得以继续和深化。教师还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则,使讨论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公平的发言机会。学生作为参与者,是事实上的活动主体,小组讨论结果的呈现是全组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小组一旦确定,成员之间要进行密切的分工与合作,以便有效地完成任务。
从讨论的过程和目来看,小组讨论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发展思维和交往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讲授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单方面地发出信息、学生一方接受信息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参与来完成,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进行了理智的投入。同时,教师的“一言堂”,也使得学生在主要的生活场所——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大大减少。课堂讨论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思考和语言表达的机会,意见的形成、提炼和分享,需要运用复杂的思维活动,同时小组内的任务分工,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聆听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有的放矢地将讨论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接受新的刺激和挑战,沿着正确的轨道向纵深发展。
2.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的自主性,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进行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学。小组讨论方式下的学习,在讨论之前,从解读话题,到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分析、整合资料,再到形成观点,都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始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如何理解主题?如何查找正确、全面的资料?如何分析、整合资料?如何提炼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自己的独立探索,也有小组成员之间的共同探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3.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一些灵感和顿悟往往在交流过程中的互相启发下形成。因此,作为互动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在以讲授为主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对多”的形式,加之课堂时间的限制,客观上造成了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拥有与教师“一对一”互动的机会,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是微乎其微。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打破了这种格局,为学生创造了在小组合作中互动学习的机会。
4.养成人文关怀的精神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讨论的前期准备及讨论的过程要进行任务的分工,如对话题不同部分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讨论过程中的记录、PPT的制作等。讨论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小组最终的意见,也是在综合小组全体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体现一种民主、平等、公平的精神。在进行意见交流的过程中,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发言者的意见、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互相尊重的精神渗透其中。正因为小组讨论的方式有诸多的益处,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如一部分同学活跃一部分同学漠然、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收获甚微,甚至课堂局面失控。要发挥一种好的方法的优势,往往还要以恰当的方式来使用。对于教师而言,要合理地驾驭一种教学方法,必然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
二、小组讨论方式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关讨论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三个重要方面。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知识、一般教育知识,以及学科教育知识、课程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育政策法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的哲学、心理和历史知识;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管理、研究能力;专业情意,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信念、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
(一)教师知识方面
1.讨论发生的心理机制
小组讨论是一个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整合自身经验,向同学表达自己看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和碰撞,最终调整原先不合理的看法,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按照皮亚杰认知理论中的四个关键词——“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理解,学生在进行讨论时,往往是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方式,调整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以达到新的“平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对本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较清晰的认识,针对学生在完成这一心理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如概念的混淆、理解的表面化等,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正确、系统和完善,并进行适当拓展。
2.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
讨论的心理机制表明,讨论本身是一种较高级的教学策略。因此,讨论方式的运用要受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少年(11~15岁),即处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和系统思维,此时儿童的认知趋于成熟,逐渐摆脱了具体实际经验的支柱,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1]。处于这一阶段及以后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某些话题进行有意义和有效的探讨。
3.学科内容和跨学科知识
对于教师而言,关于教学内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教学目标的清晰认识是基础。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对与所授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有适当的了解。讨论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的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意见交流对知识的理解深入化和条理化。讨论比较理想的形式是逐渐演变为辩论,不同的小组之间围绕主题有理有据地为自己的观点作合理的辩护。因此,讨论不同于预设性较强的讲授,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教师需要有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较广泛的知识基础和理论视野,才可能给学生以合理、有效的指导。
总之,教师需对讨论本身、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具有较宽厚的知识准备,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合理、适当的指导,有效地实现学生学科知识、思维能力、高尚情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能力方面
在教师设计课堂讨论时,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研究”能力,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研究学生身心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符合教学目的、学生实际和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这种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保持一种敏感性,善于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并能及时记录教学中的感悟、困惑和随时进发的灵感。在实际的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两个方面。
1.提出“趣”而扣题的讨论话题
小组讨论通常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加以应用,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地探索和思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会。话题的选择既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这类话题往往来源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性话题。
2.营造“活”而有序的讨论氛围
活跃的讨论气氛是讨论得以开展和充分进行的必要条件。此处的“活”是指学生思维的活,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非表面的气氛的活跃。气氛能否活跃起来与话题的适切性和趣味性关系密切,同时与教师是否以一种讨论的姿态与学生进行对话有较大的关联。
3.运用“少”而精辟的指导语言
课堂讨论环节的主角是学生,因此,教师应当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教师的点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小组内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部分小组的参与指点;二是小组之间轮流进行意见汇报时,教师所进行的点拨和拓展。教师的点评应当既是对各小组意见的总结,又对小组间的不同意见作以比较,重在启发学生多角度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和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教师情意方面
真正的课堂讨论是将课堂主体的地位完全地赋予学生,教师提供适时的帮助和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果讨论只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的重复书本内容或者不加限制地随意发挥,那么这样的课堂讨论只是流于讨论的形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碰撞。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足够重视讨论本身的作用并进行精心的准备;其次,教师能够对学生抱以期望并关注学生取得的实质进步。
1.关注学生能力和道德的发展
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交往能力,在积极地自主思考和意见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进行实际运用。讨论的过程遵循公平、平等的原则,培养倾听别人、与人合作的精神。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就应当考虑到这些因素,并在课堂实践的指导中有意识地提醒学生。
2.对每一位学生抱以较高的期待
课堂讨论是将课堂中的主动权赋予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一种体现。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能够放低自己的姿态,摒除内心“学困生”“学优生”的偏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能将其作为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而不是流于形式地等待讨论结束,将事先预设好的结论不加修改地加以复述。对于讨论中出现的思维混乱或词不达意、表述不清的地方,教师能够积极地进行指点,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思路、提炼自己的观点、规范自己的语言,将讨论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