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败血症误诊为母乳性黄疸23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梁再怡[1](2019)在《早产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早产儿败血症发病隐匿,进展快,病情凶险,治疗难度大,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及预后,是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的:分析早产儿败血症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的特点,探讨各因素对诊断早产儿败血症的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37例2013年01月01日~2017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阳性的确诊败血症的病例,38例临床诊断败血症的病例,30例临床诊断为感染性疾病(排除败血症)的病例,以及35例患非感染性疾病的早产儿病例,分别作为A组(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阳性组,n=37,早产儿16例,足月儿21例)、B组(临床诊断败血症组,n=38,早产儿20例,足月儿18例)、C组(排除败血症的感染性疾病组,n=30,早产儿18例,足月儿12例)、D组(非感染性疾病的早产儿组,n=35)。检测各组的WBC、PLT、CRP、PCT水平,收集各组患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及各组的WBC、PLT、CRP、PCT等实验室资料,并作对比分析,以探讨早产儿败血症的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等的特点,以及其对诊断早产儿败血症的意义。结果:1.自2013年01月01日~2017年12月31日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40例,确诊败血症的早产儿有16例,只有在胎膜早破史上与B、C、D组早产儿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分别为15.80、14.27、5.38,P均<0.05)。2.在确诊败血症的16例早产儿中,出现体温异常、休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比例与B、C组早产儿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分别为5.76、5.1、8.20,P均<0.05),而与非感染组患儿相比,出现一般情况差、休克、皮肤黏膜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等的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X2分别为3.93、9.49、4.55、8.39、12.29、8.39、8.39,P均<0.05)。3.在16例确诊败血症的早产儿病例中,与非感染组患儿相比,WBC异常的例数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X2为8.39,P<0.05),而PLT值异常的例数较B、C、D组早产儿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5.71、5.10、4.31,P均<0.05),CRP异常的例数比例较其他各组都少,确诊败血症的病例中,有7例有检测PCT,但PCT的值都在正常范围内。4.黄疸是早产儿和足月儿都很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各组早产儿与足月儿间、早产儿与早产儿之间相比,出现黄疸表现的例数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剖宫产、血液系统症状是早产儿败血症的可疑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019、0.015),胎膜早破是早产儿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0.077)。结论:早产儿败血症的影响因素众多,剖宫产娩出、有血液系统症状是早产儿败血症的可疑危险因素,而胎膜早破是早产儿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患儿满足上述条件时需注意败血症可能。早产儿败血症无论是临床表现或是非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均缺乏特异性,不能只依据某一项指标异常即诊断败血症,需联合多个指标。
韩姗姗[2](2019)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GRADE研究方法,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参考当前最佳证据,制定中国《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减少母婴分离,增加人文关怀。方法:1.召开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进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排序。2.运用网络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中成药的检索,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9.1.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获得最终目标文献,并形成文献证据登记表和文献特征提取表。3.对于不同的研究类型应用不同的条目/量表进行偏倚评估:对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予AMSTAR-2量表评估;对于RCT予ROB风险偏倚评估,对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予MINORS量表评估。4.运用Revman5.3软件对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获得相应森林图。5.专家共识:1)德尔菲法:遴选不少于30个全国各地正高职称以上的儿科/新生儿科中西医专家,以邮件方式对其展开三轮问卷,统计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指标,同时针对中成药的推荐意见进行投票表决;2)共识会议:对通过问卷仍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再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成一致。6.运用GRADE系统对经循证研究和专家共识达成一致的中成药进行质量评价形成证据总结表,并综合德尔菲票数、患者利益对中成药作出最终推荐。结果:1.循证研究:最终10种中成药67项研究纳入证据,包括41项茵栀黄制剂研究(口服液23、颗粒18)、9项清肝利胆口服液、4项四磨汤口服液、6项黄疸茵陈颗粒、2项清开灵冲剂、2项茵陈五苓糖浆、1项消炎利胆片、1项黄栀花口服液、1项肝舒乐颗粒。2.专家共识:明确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适用人群对象、时机和范围、优势证型、用法用量、副作用相关等描述。3.质量评价:最终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黄疸茵陈颗粒、茵陈五苓糖浆、四磨汤口服液5种中成药纳入GRADE研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的总体质量证据等级为C级,其余均为D级。4.形成推荐意见:推荐单独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光疗发生率(1B);推荐服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1C),降低黄疸消退失败率(2C),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考虑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效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湿重于热。推荐服用茵陈五苓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IV类证据,D级推荐),中医属阳黄,小便不利(专家共识)。暂不建议黄疸茵陈颗粒(2D)、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2D)。结论:依据GRADE系统和共识结果,最终对茵栀黄口服液予以强推荐,对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给予弱推荐,对茵陈五苓糖浆给予D级推荐,暂不推荐黄疸茵陈颗粒和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
石旭珍,庞永宁[3](2018)在《单纯以病理性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单纯以病理性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以病理性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进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症状以皮肤黄染为主,部分患儿可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增快、皮肤脓疱疹、脐部出现脓性分泌物等症状。血常规检查显示,部分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肝功能检查显示,所有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直接胆红素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加;血培养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儿均呈阳性,葡萄球菌的占比76.00%,明显高于其他菌属。100例患儿经对症治疗后,均全部康复出院,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血培养检查结果显示阴性,住院时间为(18.72±6.64)d。治疗后总胆红素水平[(15.24±3.61)μmol/L]、直接胆红素水平[(7.32±0.61)μmol/L]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单纯以病理性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症状无显着特异性,临床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对患儿病情进行确诊;对患儿实施联合治疗(基础治疗、蓝光治疗、抗感染治疗等)效果较明显,为保证疗效临床医师应结合患儿药敏结果为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杨子久[4](2017)在《122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我院NICU2011-2016年收住的12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布以及药敏结果,为临床工作提供重要帮助。方法:依据临床回顾性研究方法,定义早发型败血症(发病时间在生后72h以内),晚发型败血症(发病时间生后72h以后)。收集122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对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析6年来致病菌的变化以及药敏结果。结果:1.122例败血症患儿中,早发型39例,晚发型82例,两者在围产期高危因素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生后窒息、母亲产前感染中存在统计学差异(?2值分别为9.290、4.993、11.456、6.546,P均<0.05)。2.新生儿败血症可有多种临床表现,两组分别在惊厥、皮肤感染及脐炎之间有统计学差异(?2值分别为9.218、10.297,P均<0.05)。3.本研究中合并肺部感染68例(55.7%),其次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障碍57例(46.7%),早发组与晚发组在合并化脓性脑膜炎之间有统计学差异(?2值5.600,P<0.05)。4.74例(60.7%)患儿出现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计数异常31例(25.4%),血小板计数降低26例(21.3%),早发组与晚发组分别在三者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5.本研究中好转患儿82例(67.2%),放弃或死亡40例(32.8%),两组临床转归无统计学差异。6.122例血培养结果G+菌81例(66.4%)、G-菌36例(29.5%)、真菌共5例(4.1%),两组分别在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早发型以G+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共19例(48.7%),表皮葡萄球菌11例(28.2%),大肠埃希菌6例(15.4%),溶血葡萄球菌5例(12.8%),真菌1例(2.5%)。晚发型以G+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共44例(53.0%),表皮葡萄球菌24例(28.9%),溶血葡萄球菌13例(15.6%),肺炎克雷伯菌11例(13.2%),真菌4例(4.8%)。2011-2013年G+菌的检出率76.9%,G-菌的检出率17.3%,2014-2016年G+菌的检出率58.6%,G-菌的检出率38.6%,前后3年分别在G+菌、G-菌之间变化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4.530、6.485,P均<0.05)。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阿莫西林棒状、氨苄西林舒巴坦、红霉素耐药率在80%以上,全部G+菌中共检出1例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未检出对利奈唑胺耐药的G+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三者合计分别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在75%以上,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耐药性较低,G-菌中未检测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未发现光滑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情况。结论:1.新生儿败血症早发型与晚发型在围产因素、临床特征以及合并症、病原菌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2.新生儿败血症无论是早发型或晚发型均以G+菌多见,其中又均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代表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为主;G-菌整体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早发组以大肠埃希菌、晚发组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G+菌的检出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G-菌的检出比例呈升高趋势,但仍以G+菌为主。3.G+菌、G-菌对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均有很高耐药率,抗生素使用需依据本地区病原菌谱以及药敏结果合理选择。
吴锦玲,顾芹[5](2009)在《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2007年7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32例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上并不少见,其特点为皮肤黄染严重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不明显,常常误诊,积极有效的抗感染可使黄疸迅速消退。结论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缺乏依据,极易误诊,对不明原因的黄疸入院后应常规血培养检查,以防漏诊,早期明确诊断、合理治疗绝大部分可治愈。
马金海,高英,闫保兰[6](2001)在《新生儿败血症误诊为母乳性黄疸2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新生儿败血症误诊为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对 2 3例曾被诊断为母乳性黄疸的败血症患儿进行临床分析 ,总结其起病早期特点及病情变化。结果 ,黄疸可以是新生儿败血症的唯一表现 ,在早期诊断依据不够时 ,应仔细询问有无胎膜早破、羊水污染、胎儿窘迫以及孕母的情况 ,还应寻找有无其他感染灶如脐炎、皮肤的破损等 ,此类病史常是新生儿败血症的直接病因。认为新生儿黄疸持续不退 ,有以上相应的病史 ,应尽早行血培养检查 ,同时给以抗生素治疗
颜佳佳[7](2021)在《清热退黄灌肠方对新生儿黄疸湿热内蕴证代谢标志物的筛选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代谢组学的技术和方法探索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NJ)湿热内蕴证患儿代谢组学特征。明确中药灌肠方对新生儿黄疸湿热内蕴证特征标志物的影响,为清热退黄灌肠方治疗新生儿黄疸提供代谢组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NJ患儿20例,健康新生儿10例。随机将NJ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组)与试验组(联合中药灌肠方治疗组)各10例。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前与治疗后采集血浆,治疗疗程为5天。基于LC-MS代谢组学技术及方法,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PCA分析、OPLS-DA分析)结合单变量统计分析(student’s t test),结合HMDB、KEGG等数据库,筛选出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显着差异代谢物,探究湿热内蕴证的代谢组学特征和清热退黄灌肠方的作用机制。结果:1.湿热内蕴证新生儿黄疸患儿与健康新生儿对比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发现两组血浆样本代谢物水平分布完全不同。通过对代谢产物分析筛选,共得出差异代谢物21种,其中α-酮戊二酸、顺式乌头酸、2-氧戊二酸、柠檬酸等含量下调,尿酸、肌酸酐、泛酸、烟酸、尿苷等含量上调。2.试验组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对试验组治疗前后代谢物构建PCA及OPLS-DA模型,得到相应的代谢轮廓,发现试验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浆代谢物能够得到区分,通过对代谢产物分析筛选,共得出种差异代谢物17种,其中α-酮戊二酸、2-氨基己二酸、顺式乌头酸、N-乙酰甘露糖胺、胆碱、乙酰胆碱等含量上调,尿酸、肌酸酐、泛酸等含量下调。3.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将对照组与试验组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构建PCA及OPLS-DA模型,得到相应的代谢轮廓,发现对照组与试验组各自聚集,并且呈分离状态,通过对代谢产物分析筛选,共得出15种差异代谢物,其中α-酮戊二酸、N-乙酰-L-天冬氨酸、L-谷氨酸、胆碱、乙酰胆碱等含量上调,尿酸、肌酸等含量下调。结论:1.本研究基于LC-MS代谢组学技术,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能够区分和阐释湿热内蕴证新生儿黄疸患儿与正常新生儿、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代谢特征。2.湿热内蕴证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浆主要存在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紊乱,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可作为诊断湿热内蕴证新生儿黄疸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3.清热退黄灌肠方对于新生儿黄疸疾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胆碱能通路有关。
余舒[8](2019)在《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的疗效影响,明确该法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优势。2.为运用清胎毒法小儿推拿治疗新生儿黄疸提供临床研究依据,为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提出新的临床思路。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案以随机对照为原则,随机将合格受试者收入两个不同组别,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以“蓝光疗法”治疗5天,治疗后随访1周,试验组在光疗的5天里加用清胎毒法小儿推拿每天治疗1次。分别对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值和证候评分及整体疗效情况进行记录、统计、分析、评价。结果:1.血清胆红素值:两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值相比治疗前均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值之差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天试验组血清胆红素值小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评分:两组治疗后证候总评分相比治疗前均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证候总评分之差和主症评分之差试验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次症评分之差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总体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88%,试验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愈率76.47%,对照组治愈率45.45%,试验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黄疸消退所需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胎毒法小儿推拿结合蓝光疗法可促进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代谢,加速胆红素排泄,缩短黄疸消退时间。清胎毒法小儿推拿结合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促进黄疸证候的改善,安全有效,临床可推广使用。
许庆玲[9](2018)在《来宾地区99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来宾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因,为提高临床医师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治水平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新生儿科住院并确诊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9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因、治疗及转归。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第一位为围生期因素(464例,占46. 87%),第二位为感染性因素(203例,占20. 51%),第三位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132例,占13. 33%),第四位为母乳性黄疸(108例,占10. 91%),第五位为ABO血型不合溶血(72例,占7. 27%)。经治疗后,治愈863例,好转75例,转诊46例,放弃治疗6例。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较为复杂,发病率高,其中围生期因素、感染因素、G6PD缺乏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感染,对黄疸出现早、进展快、病情重的患儿积极完善G6PD酶及新生儿溶血病三项试验筛查,尽早干预,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预防胆红素脑病。
王婕[10](2018)在《黄白洗剂配阳陵泉按揉佐治新生儿黄疸湿热郁蒸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黄白洗剂经验方洗浴与配合按摩阳陵泉穴外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其中,治疗组在蓝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白洗剂洗浴配合按摩阳陵泉穴治疗,对照组在蓝光治疗的基础上,用清水洗浴,两组皆每天洗浴1次,连用5天,观察两组患儿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经皮胆红素值、血清胆红素值、胎粪转黄时间及蓝光治疗的总时间并做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主症、次症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经皮胆红素值、血清胆红素值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的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经皮胆红素值、血清胆红素值、胎粪转黄时间、蓝光治疗的总时间及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其结果为:治疗组经皮胆红素值及血清胆红素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胎粪转黄时间比对照组早(P<0.05);治疗组蓝光治疗的总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1%,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则分别为82%和77%,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白洗剂经验方洗浴与配合按摩阳陵泉穴外治新生儿黄疸,可降低其胆红素水平、缩短胎粪转黄时间、减少蓝光治疗的总时间及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作用,安全性好。
二、新生儿败血症误诊为母乳性黄疸23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败血症误诊为母乳性黄疸2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早产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资料收集及分组 |
1.3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一般情况及围生期高危因素 |
2.2 临床表现 |
2.3 非特异性实验室指标 |
2.4 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3.讨论 |
3.1 一般情况及围生期高危因素 |
3.2 临床表现分析 |
3.3 非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分析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产儿感染的实验室指标的临床评价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和缩略语 |
2.0 引言 |
2.1 研究现状 |
2.1.1 流行病学 |
2.1.2 机制 |
2.1.3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
2.1.4 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增高的原因 |
2.1.5 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类型 |
2.1.6 诊断 |
2.1.7 治疗 |
2.1.8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
2.1.9 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及不足 |
2.2 指南制定过程 |
2.2.1 构建临床问题 |
2.2.2 循证研究 |
2.2.3 专家共识 |
2.2.4 形成证据概要表 |
2.2.5 形成推荐意见 |
2.2.6 形成初稿 |
2.3 讨论 |
2.3.1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类分析 |
2.3.2 关于中医证型、时机问题 |
2.3.3 关于原始研究的设计质量 |
2.3.4 关于干预措施的相关问题 |
2.3.5 关于结局指标的相关问题 |
2.3.6 关于发表偏倚的问题 |
2.3.7 关于调查问卷的问题 |
2.3.8 关于指南制定方法学问题 |
2.4 结论 |
2.4.1 茵栀黄口服液 |
2.4.2 茵栀黄颗粒 |
2.4.3 清肝利胆口服液 |
2.4.4 茵陈五苓糖浆 |
2.5 创新点及意义 |
2.6 不足与展望 |
2.6.1 存在不足 |
2.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单纯以病理性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100例以病理性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症状 |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
2.3 患儿疗效分析 |
3 讨论 |
(4)122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以围产因素 |
3.2 临床特征及合并症 |
3.3 实验室检查 |
3.4 临床转归 |
3.5 病原菌分布特点以及药敏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新生儿败血症的一般情况及围产因素分析 |
4.2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及合并症分析 |
4.3 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 |
4.4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转归分析 |
4.5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特点以及药敏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英文缩略词 |
(6)新生儿败血症误诊为母乳性黄疸2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7)清热退黄灌肠方对新生儿黄疸湿热内蕴证代谢标志物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西医学对新生儿黄疸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
1.1 病因病机 |
1.2 西医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研究进展 |
2.中医学对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
2.1 中医病名及历史沿革 |
2.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2.3 中医辩证论治 |
2.4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研究进展 |
3.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医儿科中的应用 |
3.1 代谢组学概况 |
3.2 代谢组学在中医儿科中的应用 |
4.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样本采集及处理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和终止试验标准 |
1.6 样本采集 |
2.实验方案 |
2.1 治疗方案 |
2.2 试剂和仪器 |
2.3 实验步骤 |
3.实验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代谢组学多元化分析结果 |
3.3 湿热内蕴证新生儿黄疸代谢组学结果 |
3.4 试验组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
3.5 治疗后对照组与试验组对比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研究背景 |
2.结果分析 |
3.创新之处 |
4.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研究内容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脱落、剔除、终止标准 |
1.2.5 剔除、脱落、终止病例的处理 |
1.2.6 不良事件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分组及样本含量 |
2.2 随机方案 |
2.3 盲法处理 |
2.4 对照设计 |
3 治疗方案 |
3.1 对照组治疗方案 |
3.1.1 蓝光设备 |
3.1.2 蓝光照射方法 |
3.2 试验组治疗方案 |
3.2.1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治疗前准备 |
3.2.2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基本方 |
3.2.3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穴位定位及操作手法 |
3.3 观察指标 |
3.3.1 一般观察资料 |
3.3.2 疗效指标 |
3.4 随访 |
3.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6 研究流程 |
研究结果 |
1 两组病例完成情况 |
2 两组基线比较 |
2.1 两组患儿性别比较 |
2.2 两组患儿日龄比较 |
2.3 两组患儿胎龄比较 |
2.4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比较 |
2.5 治疗前两组患儿中医证候主症评分比较 |
2.6 治疗前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次症评分比较 |
2.7 治疗前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 |
3 结果分析 |
3.1 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比较 |
3.2 治疗第三天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比较 |
3.3 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 |
3.4 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主症评分比较 |
3.5 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次症评分比较 |
3.6 治疗后两组患儿总体疗效比较 |
3.7 经治疗后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所需天数比较 |
3.8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胎黄的认识 |
1.2.1 胎禀湿蕴是胎黄的关键病机 |
1.2.2 气滞血瘀易导致胎黄难退 |
1.3 胎黄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认识 |
2.1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1 胆红素生成过多 |
2.1.2 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能力低下 |
2.1.3 胆红素排泄异常 |
2.1.4 肠肝循环导致胆红素重吸收增加 |
2.2 胆红素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影响 |
2.2.1 胆红素的生理功能 |
2.2.2 胆红素的病理影响 |
2.3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现代医学治疗思路 |
3 试验观察指标的选择 |
3.1 血清总胆红素 |
3.2 黄疸指数 |
4 治疗方法的选择 |
4.1 小儿推拿治疗新生儿黄疸安全有效 |
4.2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的处方依据 |
4.2.1 清胎毒法的理论基础——谨守病机诊疗模式 |
4.2.2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谨守胎黄胎禀湿蕴之病机 |
4.3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处方分析 |
4.4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TSB的影响 |
4.5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胎黄证候的影响 |
4.6 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总体疗效的影响 |
5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中医证候评分表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四:操作图片示例 |
(9)来宾地区99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病因分析 |
2.2 治疗与转归 |
3 讨论 |
3.1 围生期因素 |
3.2 感染因素 |
3.3 G6PD缺陷症 |
3.4 母乳性黄疸 |
3.5 溶血性黄疸 |
(10)黄白洗剂配阳陵泉按揉佐治新生儿黄疸湿热郁蒸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项目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1.1 两组性别比较 |
1.2 两组生产方式比较 |
1.3 两组胎龄比较 |
1.4 两组日龄比较 |
1.5 两组出生体重比较 |
2.两组经皮胆红素值比较 |
3.两组血清胆红素值比较 |
4.两组胎粪转黄时间比较 |
5.两组光疗总时间比较 |
6.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7.两组疗效比较 |
7.1 两组证候疗效比较 |
7.2 两组疾病疗效比较 |
8.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新生儿黄疸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发病原因 |
1.2 发病机制 |
1.3 临床表现 |
1.4 西医治疗 |
2.新生儿黄疸的中医学研究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3.黄白洗剂治疗黄疸的研究 |
3.1 组方依据 |
3.2 单味药研究 |
3.3 药浴疗法的研究 |
4.阳陵泉穴佐治黄疸的研究 |
5.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四、新生儿败血症误诊为母乳性黄疸23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早产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D]. 梁再怡. 海南医学院, 2019(01)
- [2]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韩姗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单纯以病理性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J]. 石旭珍,庞永宁.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16)
- [4]122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D]. 杨子久. 兰州大学, 2017(04)
- [5]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J]. 吴锦玲,顾芹. 医药论坛杂志, 2009(18)
- [6]新生儿败血症误诊为母乳性黄疸23例临床分析[J]. 马金海,高英,闫保兰.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1(06)
- [7]清热退黄灌肠方对新生儿黄疸湿热内蕴证代谢标志物的筛选研究[D]. 颜佳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清胎毒法小儿推拿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余舒.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来宾地区99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诊治分析[J]. 许庆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31)
- [10]黄白洗剂配阳陵泉按揉佐治新生儿黄疸湿热郁蒸证的临床观察[D]. 王婕.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