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地震美国“造”?——关于战争引起的环境生态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阿富汗论文,美国论文,危机论文,生态论文,战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月份以来,阿富汗北部连续发生强烈地震。在短短的20余天内接连发生范围如此之广、损失如此之大、震级如此之强烈的地震,这对于阿富汗无异于雪上加霜。对于地震如此频繁发生的原因,人们议论纷纷,有的国际主流媒体甚至引用了莫斯科一家地球物理学研究中心专家的观点:美国在阿频频使用的重磅炸弹可能是造成这次地震的罪魁祸首!
一位前苏联科学家的“天才”构想
人类早就注意到自然界多变的气象条件,如雨、雪、风、雷电等对战场环境带来的影响,但这些都是自然现象可遇而不可求。核武器问世后,一位极具想象力的苏联科学家忽发奇想:何不用核爆炸的方法激发大量的能量,产生人造海啸、雪崩、引发火山、改变大气物理结构等等,从而产生极大的杀伤力?他曾向苏联最高统帅部建议说:“向富士山投放几颗大威力的炸弹,以便在日本本土引发地震,一下子消灭日本帝国主义。也可在美国海岸深水区内投放热核爆炸物,引发海啸,让美帝国主义遭受毁灭性损失。”这位苏联“天才”科学家提出的武器就是环境武器。由于技术上、理论上的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一“天才”构想未能被苏联统帅部认可。
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苏联在塞米巴拉金斯克和新地岛开始核试验的时候,伊朗、芬兰和其他一些靠近苏联核试验基地的国家发现,苏联的地下核爆炸同这些国家境内的地震之间有一种奇特的联系,并为此多次对苏联的核试验提出抗议。但因缺乏理论根据,又拿不出任何证据,最后都不了了之。苏联的地震科学家也注意到这种奇怪的核爆效应。他们发现每次核试验后的一段时间内,在距爆炸中心20~30公里的区域,时常会测得地面发生微弱的震动,这使他们马上意识到其巨大的军事应用价值,并报告了苏共中央。当时正在为与美国的核军备竞赛处于劣势而大伤脑筋的赫鲁晓夫听到这个消息心头一动:何不用核爆炸产生的地震、海啸和山崩让美帝国主义遭受灭顶之灾?此后,苏联科学家立即投入到这项研究中去。他们进行了多次试验,充分证实了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能引起环境变化,可以用于毁灭敌方。在自70年代以后的20多年里,苏联投入巨资进行代号为“墨尔库里斯-18”的环境武器研究计划,并在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等地进行了32次试验。苏联解体后,由于财力短缺,俄罗斯丧失了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但新的研究并未停止。
美国也没闲着,暗地里忙得如火如荼,并第一个将环境武器部分投入实战。
对于环境武器的研究,美国更是不甘人后抢在了苏联的前头。1949年美在佛罗里达州神秘的坦帕湾空军基地建立了“麦金莱气候实验室”,用以开发环境武器。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麦金莱气候实验室”开发的武器陆续用于实战。1971年6月,为切断北越的运输供给线,美军利用西南季风在局部战场大量地投放碘化银战剂,实施大规模的人工降雨,暴雨使著名的“胡志明小道”遭受极大的破坏。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投资近千亿美元进行研究和开发,并提出了研制一种“地震炸弹”的设想,这种炸弹能在地下爆炸,造成危害极大的地震或海啸。进入90年代,美国又在内华达州进行了一系列地下核爆炸试验,以检验“地震炸弹”的效果。1974年10月,美国利用人工影响的方法将一台风引向洪都拉斯,使中美洲国家损失高达千万美元,人员伤亡逾万人。此后,美国在大西洋上又成功地进行过三次人工引导飓风实验,其人造飓风技术日臻完善。
美国还制造了一种能耗尽局部空间氧气,进而造成人员死亡和一些需要氧气的机器停止运转的武器—吸氧武器。当飞机将其投掷出去以后发生爆炸,产生强大冲击波,可杀伤半径600米内的人员,在半径100~270米范围内,可大量摧毁敌方装备,同时还可形成直径约150~200米的真空杀伤区。在这一区域内,由于缺乏氧气,即使潜伏在洞穴内,人也会窒息而死。该炸弹爆炸所产生的巨大回声和闪光还能极大地震撼敌军士气,使藏在山洞里的人丧魂落魄。将它用于海战战场,会使人无声无息地死亡,舰船莫名其妙地停止运转,飞机令人恐怖地坠入海中……这种武器结构简单,只要在普通弹药中掺入大量吸收氧气的化学药物即可。这种武器已在近期的阿富汗战争中使用,杀伤力超过20枚“飞毛腿”导弹。国外有人称之为‘小型原子弹”。
苏联解体后,美国用重金收买了一些苏联的科学家,获取苏联研究的众多细节及成果,加紧了对环境武器的研究。
环境武器正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真正杀手,它不仅害及敌手,也戕害自己,是极其危险的“死亡玩具”。
一位著名的生态学家指出:“全球的生态环境恶化可喻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由于这场大战,大自然在崩溃、在衰亡,其速度之快已到了这种程度:如果让这种趋势继续发展,自然界将很快失去供养人类的能力。”现在人类为生存每天都在大量破坏生态环境,但有的人竟想用环境武器制造更大的生态灾难,其结果不仅伤害了敌人,也戕害了自己。北约部队使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炸弹、导弹对南联盟狂轰滥炸,给巴尔干地区甚至整个欧洲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生态破坏。这些含有核废料的放射性武器爆炸后,其中的放射性物质会散播到其他地区,飘入空中、落到地面、进入河流。这将对人口稠密的欧洲包括参加轰炸的北约成员国产生生态威胁。由于炸弹中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长达数十年,因此,清除这种放射性污染十分困难。此外,被摧毁的炼油厂、化肥厂、石油化工企业释放出的浓烈有毒烟灰和致癌化学物质,污染了河水、河床、多瑙河食物链,并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健康,这种危害可能会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阿富汗战争再次证明,环境武器这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不仅对进行战斗的地区造成直接的损失,而且使生物群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美军战机投下的生态破坏性武器,从南到北“地毯式”的轰炸给阿富汗地表环境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据悉,一枚炸弹爆炸时,除了能产生近3000摄氏度的高温,还向土壤和空气中排放大量诸如硝化甘油等有毒的化学物质,高温和有毒物质破坏了土壤层的养分结构。专家认为,要让这些土壤自然恢复到昔日的可耕状态恐怕要上千年的时间。
环境武器是冷战时期美苏进行军备竞赛而玩的极其危险的“死亡玩具”,冷战结束后这一危险倾向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最近几场战争中各类新式武器系统的使用使生态系统严重恶化的事实,已向世人发出警示:要保护我们及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就要像全面禁止核试验一样阻止某些军事大国开发或使用生态破坏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