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等教育20年改革发展与面向21世纪的发展选择_大学论文

江西省高等教育20年改革发展与面向21世纪的发展选择_大学论文

江西省高教改革发展20年及面向21世纪的发展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西省论文,改革发展论文,高教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江西省高等教育20年发展的主要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江西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为21世纪江西省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智力基础。

1.高等教育的规模稳步发展,办学效益不断提高。1998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31所(本科17所,专科14所),比1978年17年增加14所;本专科招生28700人,比1978年增长2.5倍;在校生总数94100人, 是1978年3.25倍。1998年全省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为22人,在全国排17位。

1998年,全省成人高等学校22所,招生2.15万人,是1978年的2.15倍;在校生5.9万人,为1978年的1.44倍。1998 年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达31.83万人。

现在,普通高校校均规模3077人,比1978年的1284人增加1793人。办学效益得到提高。高等教育实现全日制与业余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高教格局。全省18~22岁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5.6%。

2.办学层次逐步提高。我国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1年实行学位制度后,江西省研究生教育从零起步,规模从小到大。特别是博士学位授予点在1994年实现了零的突破,极大地振奋了全省人民尤其是全省高教界、知识界人士的精神。全省高校已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个, 博士点5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1个,硕士点153个。1998年,全省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数为498人,在校生为1281人。

3.高等教育结构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初期,江西省高校科类布局及专业设置主要以师范、医学为主体,工、文、财、法、管等专业的招生比例非常低,结构明显不合理,不适应江西省发展农业、主攻工业的省情、策略。通过20年的发展,高校科类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如今,江西省高校的专业设置覆盖了文、史、经、法、教育、理、工、农、医、管、哲等全部十一大学科门类。

4.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1998年,全省普通高校教职工2.4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9577人,是1978年的1.2倍;生师比为9.83:1,与1978年的5.02:1相比,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教师的年龄结构走向合理,学历结构优化、重心上移。全省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79人;职称结构逐渐走高,副教授以上的教师3025人(其中教授739 人)占教师总数的32%。

5.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师住房建设进展加快。全省普通高校校舍总面积384.99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40.91平方米,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7276亿元,生均设备值5024元。江西省落实教职工住房优先和优惠政策,启动“安居工程”。1997年,全省高校教职工平均居住面积达到9平方米,在全国居先进水平。

经过20年的发展,江西省高校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为全省各条战线培养了大批人才。1979年至1998年的20年间,全省高等院校共培养了研究生2304人,普通本专科生28.5万人。可以说现在全省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主要是改革开放20年来培养出来的。

二、江西省高教改革的进展成效与启示

20年来江西省高教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一部高教改革的历史。江西省在宏观高教改革,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到招生缴费、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在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的学校内部改革等方面,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1.积极推进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高教管理体制变得不能适应需要,这一体制的主要弊病是条块分割,院校、专业重复设置,规模小,效益差。七、八十年代,江西省高等教育专业学科结构非常不合理,主要是师范、医学院校设置过多,招生规模过大,而国民经济急需的工科、经济管理等专业发展缓慢。为此,江西省一是积极与部委院校共建,用江西的招生计划,委托南方冶金学院等部委院校招生。现在,省属高校工科招生、在校生在十一大科类中所占比例分别达到28.78%和30%。 二是重点建设南昌大学,推进全省高教管理体制改革。针对江西省高校规模较小、效益较差的状况,江西省着力进行管理体制改革。1994年,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实行文理工渗透,学研产结合,这一举措开创了我国新时期院校合并的先河,符合高教发展趋势,也顺应了全省人民的心愿,使江西省高等教育的办学实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给学校带来勃勃生机,产生了“1+1〉2”的效益。 通过几年的建设,南昌大学实现了上水平、上质量、上档次的目标,进入了以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大学、学科为宗旨的国家“211工程”行列。 三是统筹考虑普通高等院校与成人高等院校的布局调整。对成人高等院校进行分类指导,发挥他们的作用,带动了全省的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全省已经有20多所高校按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形式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设置、自我封闭、服务面向单一的状况得到了改变。1998年,江西省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迈开了新的步子:南方冶金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江西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赣南医学院划归省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宜春“三专一校”合并组建宜春学院。这些举措将更好地配置、使用江西省的高教资源。

2.落实教学在高校的中心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形成了“教学改革是核心”的共识。为了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江西省高校在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高校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师队伍、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在改革实践中发展。省里建立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优质课评选等三项教学管理常规制度;启动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后,省教委已公布三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经专家评审,评定了第一批省级优质课程,计44门。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工作已经在各高校普遍展开。开展了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奖励了297项优秀成果,其中国家二等奖11项, 省级一等奖39项,二等奖93项,三等奖165项。 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江西省高校及广大教师在新时期开展教学研究的水平。评选优秀教学成果,调动了广大教师进行教学、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适应21世纪人才规格要求,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全省高校组织大学生参加全国四、六级大学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逐年上升;参加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应用数学学会共同组织、旨在提高大学生数学、计算机应用、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省参赛学校、参赛队数逐年上升,参赛成绩逐年提高。此外,还连续9年组织了全省高校参加电子电脑竞赛, 取得良好效果。

3.高校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成绩斐然。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高校教师已经成为江西省基础性研究、高技术开发一支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在省政府确定的11位“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高校占了9位。高校教师积极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工作取得很大成就,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平稳开展高校招生、就业改革。1996年,江西省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实行本、专科招生并轨和高校学生缴费上学的改革,社会反响平稳。在推进高校招生并轨改革的过程中,高校从所收学费中安排21%以上用于建立学生奖学金、减免学费,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江西省高校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实行一定范围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政策,采取各种措施,认真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有效地缓解了高校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5.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高校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20年来,江西省高校已与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交流和合作关系,向2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约2740名留学人员,接受了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300多人。 这是江西省历史上教育对外交流和合作的最好时期。

江西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是全省高教战线广大教职工和全体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为江西省教育事业迈向21世纪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

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办事。

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促进高教发展。

坚持规模、效益协同发展的原则,培养大量能够参与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以观念变革为先导,紧扣体制改革这个关键环节,狠抓教学改革这个核心。南昌大学的建设,为全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模式,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引起了良好的连锁反应,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肯定。

在充分肯定江西省高教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到,江西省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1998年全国招生增加8万, 而江西省的招生数比前三年招生计划平均数反而减少。江西省历年来高考录取率偏低:1998年全国录取率为36%,江西省为28.73%。 教学条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教学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江西省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还比较迟缓,全国400多所高校进入“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 江西省只有少数几所高校。所以这些世纪课题,都值得江西省高教工作者作认真的思考,理出可行的发展思路。

三、面向21世纪江西省高等教育的发展选择

当前,时代迈入了21世纪的门槛。世界将进入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为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更是对教育的高级层次——高等教育提出了严重挑战。江西省高等教育在跨世纪的征途上,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迈开新的步伐。

(一)继续深化高教改革,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1.适度提高江西省高校毛入学率,形成规模效益。由于1995年后江西省高等教育稳定规模,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已从全国第14位降至17位,外省高校在赣招生数已从2.2万人降至1.7万人,全省高校毛入学率1997年为5.6%。随着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政策的到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由1997年的 9.1%(新口径。江西省以此新口径计算,该比率为6.6 %), 提高到2000年的11%左右。为了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1999年开始,江西省应将高教毛入学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00年力争使江西省高教毛入学率达到9%左右,2002年达到11%左右。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 江西省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平均在校生规模将由1998年的3077人,增至2002年4000人左右;生师比将由1998年的9.7:1提高到2002年的12:1。

2.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江西省高等教育主要增长点。随着国家把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和文凭发放等方面的责权放给省级政府和学校,省级政府将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对高等职业教育加大统筹力度,研究制定政策,将招生计划的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江西省可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试办高等职业教育,建议省政府批准试招2000~3000名高中毕业生,到2002年扩大到2万人, 单独考试、单独录取,实行“学校面向生源市场,自主办学,学生自谋职业”的办学模式。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除实行“三改一补”外,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可以内设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部),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也可考虑在部分成人高校先行试点。

3.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加快民办高校的发展。目前,全国有22所民办高校可以发放学历文凭,受国家承认和保护。因此,民办高教可以作为江西省高教事业发展另一个新的增长点。应把促进民办大学的发展作为深化高教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来抓。建议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民办高教的政策措施,争取在2002年前,江西省申报批准若干所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在公办高校办学体制改革中,一些规模小的分院、大专班和成人高校,可以试行国有民办,探索新的办学模式。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为了适应培养跨世纪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高校要始终突出和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进一步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把教学发展作为高校各项改革的核心位置。建议设立一个旨在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调整充实“全省高校主要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强化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行动,对列入省级重点项目的教学研究课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经费支持,积极推进“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这是高教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

(三)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形成开放式教育格局

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就要把引入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作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进行重点建设。当前,江西省高校的紧迫任务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因特网(INTERNET)和国家已有的通信资源,接通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 )或其它优秀的公用网络, 办争2000年所有本科院校建成校园网,使计算机网络进入图书馆、实验室、管理系统和教授家中。

要加快在高校建立一批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利用和研制一批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到2002年,全省高校要建立开放式的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教育格局,力争每10名学生有1个多媒体教室座位,每5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 每个图书馆都要装备和使用多媒体联网检索系统,多数课程都要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并建立试题库,每间学生寝室都装有校内有线电视接收终端。

要利用现有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争取尽早在全省高校建立招生远程录取、计算机学籍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并使中央、省、地(市)教育行政部门与省内高校的信息和管理业务联网运行,大力提高工作效率。

(四)提高重点高校和学科的知识创新能力,推动高校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继续实行“一个重点、两个加强”的战略,使经过重点建设已进入“211工程”的南昌大学, 能够有实力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若干学科领域建设,多出成果、多作贡献;并把加强江西农大、江西师大,引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力争使江西农大和江西师大在2002年左右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对现有重点建设学科,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学科增长点。

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方式,在南昌大学组建以高校为依托的高科技产业集团股份公司并争取上市,发展一批依托高校或者学校创办的高科技产业。通过控股、参股和信贷等方式,重点支持一批依托高校或学校创办的科技产业,尽快培育江西省经济新的生长点。

(五)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应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配套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在高级职称评审中,进一步扩大“打擂台”评聘比例。同时,严格教师考核,推行竞争上岗,实行优化组合。从1999年开始,可在全省高校试行新任教师定期聘任制,期满如未续聘,则进入人才交流中心自谋职业。采取优惠政策, 吸引高学历青年教师到高校任教, 力争到2002年全省高校有200名博士学位教师任教(其中南昌大学100名),并使现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总数的18%提高到30%。建议在南昌大学、江西农大、江西师大、江西医学院设立省政府特聘教授岗位,在国内外公开招聘,月薪从优。继续以滚动选拔方式,将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从现有100多人扩大到200人,骨干教师从294人扩大到400人。

(六)转变高教投资观念,加大高教投资力度

落实“科教兴赣”战略,归根到底必须转变教育投资属于消费性投资的观念,切实把举办高等学校作为效益很高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基础设施,加大基础性和生产性投资力度。要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规定,研究制订江西省高等教育投资实施办法,并通过省人大制定地方法规,加强执法监督检查。随着江西省高校毛入学率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八十年代确定的省属高校基建投资每年2400万元已不相称,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要逐步提高省本级和地(市)财政支出中高教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省、地两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财政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划出专款用于高等教育。省本级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增量部分,除保留现已安排的项目外,集中用于支持和资助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校园网络建设等直接关系到知识创新能力的项目,努力提高江西省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

收稿日期:1998-12-28

标签:;  ;  ;  

江西省高等教育20年改革发展与面向21世纪的发展选择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