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强国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战略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设研究生强国的战略目标与人才强国需求
(一)建设研究主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设计
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定义是:一定时期内,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对世界范围科技革命、产业革命、高层次人才竞争和全球化趋势,发挥领导作用的国家。根据中国国情,拟将研究生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指标设计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主要考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方面,主要考察研究生教育在科技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作用和影响的能力与效果。
(二)经济发展战略对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需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GDP总量将由2003年的11万亿美元向2010年20万亿美元过渡,人均GDP将由2003年超过1000美元向2010年2000美元过渡,进入到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经济起飞阶段。由此带来的主要需求可能有:
1.积极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速度。2020年实现倍增,即由2003年60万在校生规模增至2020年的120万。满足经济发展模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转型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满足经济起飞阶段人才需求结构迅速上升的需求。
2.完成两次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先以满足世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为主;以二次创新、集成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辅。调整研究生教育层次、类型(科学型、专业型)。提高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和新兴学科、高新技术研究生供给比例。后以满足新经济和新科技革命对自主创新要求为主,二次创新、集成创新为辅。
表1 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设计
战略目标项目名称
目标参照价值及建设依据
学位与研究研究生教育规模 万人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在
生教育系统研究生教育与占高等教育比例 1∶20至1∶10区间
自身可持续研究生硕博比例 考察可持续发展协调程度超过
发展战略能研究生在新兴学科分布比例 50%
力科学论文产出占世界地位比例
考察产出效率
(SCI、EI、ISTP)进入世界前三位
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比例 承接基础研究国家项目能力
承接国家哲社基金项目比例
科技强国承担完成科技长远规划项目 承接国家长远战略项目能力
战略(知识 并完成全球“大科技”项目效计比例 承接国际合作大项目能力
创新体系) 申请国外技术专利数量比例 应用创新国际竞争能力
申请中国技术专利数量比例 应用创新能力
原创性科研项目占总项目比例自主创新能力
学位与研究 毕业研究生在各种所有制大型企事业单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生教育与科 位担任最高管理、技术研发负责人比例
教兴国总战 研究生导师中具有各种所有制大型企事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社会开放程度和
略对接业经历或兼职 多元化来源结构
人才强国
战 中外合作开展 高层次人才吸引能力
略(教育创 国内科研项目占所有项目比例
新体系) 高层次人才储备能力
接受外国留学生占研究生总数比例
研究生导师取得国外硕博士学位、出国进
修、访问、讲学、合作研究、参加大型国 高层次人才国际竞争能力
际会议
3.完成两次科研发展方向调整。先以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后以基础研究为重点,解决科技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4.合同式培养改革。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结成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战略联盟,满足用人单位对科技开发人才和成果的需求。
(三)科技发展战略对研究主教育发展战略的需求
根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发展阶段。国家对R&D的投入将从目前占GDP的1%增至占GDP的3%;科技实力总水平将从目前的世界排位不到20位,进入到世界前5位;自主创新能力、参与世界重大前沿科学研究能力和具有世界影响的科技成果研究能力,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发展战略调整为:科技发展模式将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科技体制改革将从加强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向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协同集成体系方向转变。其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优秀顶尖人才严重匮乏。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虽然已达3200万,位居世界第一,但是科技领军人物、战略科学家资源稀缺,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难以把握科技前沿和重大发展方向。
由此出发,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互动的主要需求大致为:
1.在积极发展研究生规模的同时更注重由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发展为主战略的转变,即将研究生教育创新以及质量、效益、结构的提升作为发展战略的主线。
2.增加专业(技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比例,以此引领和带动本科专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改变我国因关键技术严重依赖国外而影响国家发展,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
3.实行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经济互动战略。打破体制障碍,探索与科学院所和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开放式培养体制模式转变;探索主导产业、重大项目与重点学科相互结合、联合攻关的科教经互动。
4.实行自主创新为主导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博士生培养以基础研究、创新研究和列入国家战略的重大课题研究为主;硕士生培养向紧密结合科技开发、应用实践方向转变。
(四)人才强国战略与研究主教育发展战略需求
高层次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人才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仅以享受政府津贴的特殊专家为例,截止2001年,全国共有14.33万人,其中近11万人已到退休年龄,尽管已采取措施让部分专家延迟退休,目前在岗专家人数不足5万。此外,据麦肯锡咨询公司对全球500强中的制造业企业CEO的调查,全球产业转移中国最大的担忧是高素质人才,其信心指数为零。
1.将各领域战略家、领军人才的培养造就列为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重点。制订战略规划,集中国内各领域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以战略项目为龙头,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产学研结合、互动培养的方式,分期、分批培养和储备战略家及领军人才。
2.增强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增加来华攻读研究生学位和课程规模及比例,将目前占来华留学生总数85829人的4.95%提升到2020年的2万人,约占当时留学生总数的10%以上。2000-2001学年,仅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就有占总数(1095人)的11%,共100多名留学研究生。
探索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渠道和模式。尤其是我国紧缺、空白学科专业,逐步做到均有中外合作举办研究生教育的试点。
开拓研究生教育出国办学的渠道,争取到2020年,有2/3的研究生院或设立研究生博士点的学校,有能力自主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到国(境)外举办研究生教育。
3.建设大学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战略。建议推行建设大学后继续教育战略,弥补终身教育体系在大学后阶段的空白,形成由中学后——高中后到大学后终身教育体系的层次接轨和体系配套。大学后继续教育体系战略的总体目标大体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与高层次职业资格证书并举。学历教育由一次性学位提供向多次性学位提供发展,到2020年大学后多次学位提供率以目前1次,提高到平均1.2至1.5次。提供包括非全日制、论文博士等多种形式的研究生学位,保持和扩大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位。提供的大学后高层次职业资格证书约占当时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一。
(五)建设先进文化与研究主教育发展战略需求
1.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观。研究生教育如何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采取健康、协调发展的战略已成为中国能否和平崛起的带有引领、主导性意义的战略问题。当今至关重要的是,调整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首先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道德目标放在首位,把引领社会人文发展、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来。
2.创造与和平崛起时代相适应的先进文化。研究生教育肩负创造先进文化体系和对我国和平崛起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既有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色,又能包容和借鉴世界各种先进文化。以“和而不同”为主要特征,形成国际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包括对世界各种文化的研究、学习、借鉴,对中国先进文化传承、创新、弘扬,在全球化文化融合与冲突进程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3.提升以创新为内涵的研究生教育“软实力”。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应以创新为主导,建设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其中博士培养应严格规定把创新作为唯一标准。硕士生培养要密切理论与实践结合,逐步做到以创新为主,与社会、经济、文化紧密结合。
二、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战略措施
(一)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1.由专家委员会组成专门机构管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研究生教育实际形成了多元管理体制。国务院学位办管学位授予,教育部学生司管学籍,尽管教育部新建研究生司,但多元管理的体制并未改变。多元管理给实际操作带来许多矛盾。从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都需有专家委员会组成的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代行政府职能,政府不直接管理。建议国务院学位办转变职能,由研究生教育的主管部门逐步转向研究生教育的最高决策咨询机构,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待职能权限运作成熟后,由政府管理变为学校自管,国务院学位办将成为完全的社会决策咨询机构。
2.学校自主管理。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普遍实行政府、学校、院系三级管理,学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与活力。建议实行学校和研究生院两级管理,由政府管理逐步转向学校管理。使学校能够根据社会需求自主办学,尽量少受或不受政府指派和调控。同时,学校应在资金、人员的配备方面,加强研究生院的力量,使研究生院责、权、利到位。
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国家和地方政府研究生教育信息库。包括研究生导师队伍构成、科研经费数额、招生专业目录和学位授予情况等,报考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很方便地查阅相关信息。
3.教学科研一体化管理。我国高校研究生院与科研处分开设立,科研与教育人为分割,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研结合办学。建议主管部门将科研和教育职能合并,以利科教经互动和产学研结合。
(二)办学体制改革:自主多元
1.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在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条例》、《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都赋予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但实际上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自主办学就是可能更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自主办学包括自主考试、自主招生和收费,自主设定学科专业,在机构设置、资金运作、导师聘用、学位授予等方面都能够享有充分自主权。
2.形成综合与专业研究生院并举的办学体制。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教育以综合研究生院为主。可以尝试和借鉴国外的做法,实行综合与专业研究生院并举,在某些高校的重点学科建专业研究生院。专业研究生院与普通研究生院的不同之处在于专业研究生院是办学实体,享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目的是整合集中优势资源冲击国际领先水平。专业研究生院必须选择本校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或研究基础、有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导师力量雄厚,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能够冲击世界前沿水平,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领先国内或国际的强势学科。
专业研究生院的特点是:相对独立设置或独立设置为法人单位;有独立的组织机构和建筑设施;拥有独立人事和财政权;教师来源国际化;不招本科生。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尝试在某些有可能冲击国际前沿领域的学科先行试点,尝试创办专业研究生院,政府投资应对专业研究生院实行倾斜政策。
3.形成国家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要逐步建立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和体制,包括公办、民办、企业、个人以及中外合作办学。
(1)发展民办研究生院。借鉴世界公办、民办并举发展研究生教育较成功的美国、韩国和日本的经验,在未来发展中,以探索建立民办研究生院为重点。以韩国为例,2001年韩国设在高校的研究生院共有887所,其中私立研究生院736所,占研究生院总数的83.0%,另有私立性质的独立设置的研究生院18所,日本1997年建有研究生院的大学440所,其中私立研究生院285所,占总数的64.77%。
日本在近期的高教改革中,私立研究生教育的比重还在加剧。研究生教育的私立成分构成在美国也极为突出。
近10年来,我国民办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蓬勃发展的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所民办的研究生院,民办研究生教育至今仍为空白。
民办研究生院的设想为:实行股份制;院长由董事会任命;教师国际招聘;按成本收费就读;实行奖学金与贷款就读。
(2)科教经互动办学。科技创新的需求与动力依托于教育、科技、经济系统的共同驱动,科教经互动要求办学主体向多元化发展。高校与科研院所在培养研究生活动中各有所长,但劣势也较明显。前者获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经费的机会相对软少,后者的学科相对单一,缺乏高校基础学科强有利支撑。合作办学可以使双方的优势互补。俄罗斯正在进行的整合高校与科学院的科研力量,使科学院与高校的资源相互补充、最终形成大,学群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产学研结合仍旧是研究生教育的突出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产业方面前瞻性问题持续增多,非常需要高校在理论和应用方面为其提供帮助和指导。如2003年在国内销售排第四位的上海广电集团,拥有各类技术人员3517人,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不仅自办“中央研究院”,还在美国建立研究中心,有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强烈需求。高校可以利用这类企业的资源,共建研究院,研究和开发企业急需的科研项目。
(3)中外合作办学。世界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对我国研究生的国际化水平提出了新要求,研究生的国际合作办学对于提升我国研究生的国际化水平有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底,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712个,与1995年初相比,增加了9倍多,覆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但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还很少,需要从政策上加以支持和鼓励。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是专业的合作培养,也可以是项目合作交流,应尽量吸引国外著名高校来我国举办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同时,要稳步增加留学生人数,使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占我国留学生总数的10%左右。有条件的高校也要走出去办学,如上海交大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学院等。
(三)培养体制:融入社会经济发展
1.规模速度与GDP增长相适应。199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增长势头迅猛:1999年年增长率为27%,2000年—2002年均为35%,2003年也在30%左右,在校生人数达60万,显然高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在今后的发展中,研究生扩招的步伐可适当减缓,进入适度稳步发展阶段,着重于内部学科专业和层次结构调整,基本与我国GDP增长速度相当。初步预测到2020年我国研究生在校生人数翻一番为120万,其中2004-2010年增长率年平均增长为10%左右,2010—2015年5%左右,2015—2020达到3%左右。
2.专业层次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于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一方面要围绕国家重大项目和战略需求,凝聚相关学科的优势力量,培育、扶植新兴学科。另一方面,要应对世界产业结构转移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要建立学科专业预警制度,依据就业状况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趋势,先于市场变化发布学科预警,超前预测和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层次结构。同时建立学科专家咨询评价机制、用人单位专业更新反馈机制以及学科专业定期更新制度,避免高校低水平设置过剩专业和盲目上新专业。
根据实际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研究生的层次结构比例还不十分合理。美国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比例是25∶10∶1,而我国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是36∶4.2∶1。在美国,10个硕士中才选拔培养一个博士,而我国4.2个硕士就培养一个博士,需要调整层次结构。
3.培养模式多样化。
(1)加大专业学位培养力度。除科学学位外,在我国应加大应用性专业学位的培养。目前,我国授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数量仅占12%左右。应逐年增加专业学位数,建议比例为50%-60%。并根据专业培养特点适当缩短某些专业的培养周期。
(2)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协同培养。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培养,即学生在学完了规定的基础课后,直接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由企业指派导师辅导论文。这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从制度层面上突破高等学校封闭的办学体制,在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适应生产实践需要,从而撬动现行高等教育制度变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3)建立大学后终身教育体系。在发展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同时,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大学后培养制度。为在职人员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提供包括论文博士、研究生课程证书、非全日制学习等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并不断扩大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位。使大学后高层次人才拥有量占就业人口1/3左右,以适应我国作为世界产业梯度转移重心对高层次人才的战略需求。
(四)质量保障体制:以社会评估为主
1.由单一政府评估向社会中介机构评估转化。国际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实践表明,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有关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了解、关心社会经济部门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监控高等教育沿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利用专业社会组织对高校予以监控。应借鉴和引进国外公认的评估指标和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国际认可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改变以往完全由政府主管部门独家评估的做法。
2.按学科分类评估。研究生教育评估指标的确定和权重,应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体现专业特色,按学科分类评估。可以借鉴美国对研究生教育按学科的评估,接受评价的学科必须经过相关的专业(职业)协会认可的做法。把研究生培养同专业行会联系起来,如律师协会、会计学会等,每个行会制定统一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其目的是以评估为手段,影响控制学校对某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学校则通过参加活动,取得社会承认和支持。
3.媒体公布评估结果。评估结果应予以排名,并在媒体公布。以此促使学校能根据学科评估结果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客观上对学科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并对学生的报考择校起引导作用。
4.建立拨款委员会。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行专门拨款制度。具体可由国务院学位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的专家组成专门的拨款委员会,将评估与拨款相结合,评估不合格的学科和项目减少以至停止拨款,以此保障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操作程序为:(1)建立高校拨款委员会;(2)以学位授予数与科研成果为拨款依据;(3)多渠道筹措办学和科研资金;(4)按评估结果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