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权理论研究(1997-2006年)的基本情况与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基本情况论文,态势论文,产权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在中国得到充分应用,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与此相伴,关于产权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随之深化,尤其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不断取得新进展。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概念,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关系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强调“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通过发展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要“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则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任务,并鲜明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第一次将产权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这些论述和概念的提出有利于产权的流动、交易和重组,对国有经济结构、布局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纵观近10年来产权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由于存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关于产权的认识的差异,产权无疑是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十分流行却又具有不确定性含义的理论范畴,或许因其不确定性使之成为学者们展开各自理解含义上的产权研究。为此,本文拟将学术界的相关讨论作一梳理,以为今后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背景,促进产权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一 1997-2006年:我国产权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2006年12月2日笔者查录中国学术期刊网,以产权理论为关键词搜索(精确法)与本题相关的文章,共获得979条搜索结果,这979篇文章主要发表在1997年到2006年11月这一时段的学术刊物上。从这些文章中发现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有关产权理论研究的论文的增加与政府对产权问题的重视和市场化改革的实践程度密切相关。在十五大以前,虽然国家正式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但有关产权理论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 1992-1996年227篇,年均40余篇。十五大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以产权理论为主题的论文明显增多。1997-2002年分别是62篇、70篇、77篇、79篇、84篇、87篇。需要指出的是,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关于产权理论研究的论文数呈快速增势,当年便上升至109篇,2004年127篇, 2005年146篇,2006年前11月已达到138篇。二是关于文章内容特点可从三个时段看:(1)1997- 2001年间主要集中在产权理论研究的范围,产权的定义、特征、功能、结构,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比较,股份制与产权制度改革,多元化产权结构的选择问题,国资产权归属及其是否清晰问题,国企产权界定与管理,中央产权与地方产权关系,国企产权改革与重组的目标、模式、道路问题等;(2) 2002-2003年间主要集中在产权理论与经济改革发展的探讨,混合所有制经济与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制度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战略选择问题,产权制度与公司治理问题,产权制度中的法律法规问题等领域上;(3)2004年以后的研究除继续在上述选题上作进一步探讨外,针对国企改革“郎顾之争”,进一步突出了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容及重大影响,股份制的产权特性,西方产权理论的贡献及缺陷,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公有产权维护,产权研究误区,国外产权改革的作法与比较等问题讨论。尤其是产权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产权制度改革与循环经济、产权制度与信用建设、产权制度与和谐社会等的关系,被学者称为有前沿意义、有交叉优势的研究课题。三是对产权理论范畴的界定,有多种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围绕产权定义、产权属性、产权内容、产权结构、产权制度、产权改革等关键词,有的从经济关系与法权关系的联系去定义,有的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去提炼,有的从流派体系比较的角度去阐发,有的从经济学发展中的地位去概括等等,不一而足。
从框架体系和技术范式的角度去把握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产权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观点。
王珏认为,产权理论理应是理论经济学发展的基本理论,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中国理论界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产权理论。中国的产权理论要发展成熟,关键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产权关系延伸到人本身。产权理论的发展应当密切关注这些新变化,从更广泛的角度探讨财产的权利关系[2]。
刘诗白认为,构建新的社会主义产权经济学,应该是在对社会主义的财产基本制度即公有制关系的本质和特征作深刻揭示,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维护这一基本制度的稳定性的基础上,把研究主题放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其中心环节是主体产权的构建[3]。
李炳炎等指出,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建设的理论指导,不应是西方产权理论,而应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我国产权理论建设的目标模式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产权理论,这一理论有三层涵义:现代产权理论、社会主义的产权理论、中国特色的产权理论。只有这样的产权理论,才能担负起指导建设中国现代产权制度的任务[4]。
苏星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建立适合中国情况的公有产权制度,不能照搬西方产权理论模式。马克思没有为我们准备现成的公有产权理论。我们只有通过国有体制改革实践,创造和积累经验,并且吸收西方产权理论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才能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有产权理论[5]。
梁姝娜等认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是一种所有制范式的产权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描述关系的概念,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用“产权”范式来说,这种关系就是产权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6]。
苏小方等则认为,关于中国现代产权制度的最新概括即“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至多只能是中国现代产权制度某方面的组成部分,远远不能代表中国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产权制度,应当突破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的理论束缚和立场束缚,把中国现代产权制度重新定义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优化配置、结构均衡”[7]。
白暴力认为,当前产权理论的研究存在若干误区,其中主要有四项。一是虚假产权理论。将所有权当作产权,将所有权理论当作产权理论,在产权的名义下讨论所有权问题。二是基础层次倒置。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西方产权理论的基础层次和前提,而有的学者却误以为产权理论的研究结论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最有效率的经济制度。这实际上是颠倒了西方产权理论的层次,是将理论前提当作研究结论。三是私有化理论。将“虚假产权理论”与“基础层次倒置”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误区积累: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私有化。四是把“人权”当“产权”。将劳动、劳动力甚至劳动者都仅仅看作是生产要素,讨论劳动的产权,讨论劳动力的产权,甚至讨论劳动者的产权,如此在异化的社会生产结构中,劳动者成了物,劳动成为物的过程,劳动力成为了物的属性,劳动者的“人权”也就成了“产权”[8]。
宗寒的看法与白暴力的观点基本一致,也认为目前产权理论研究存在一些误区,其表现为:一是抽掉所有制与产权关系的内涵,把产权泛化;二是不是客观地分析各类产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必然性和相互关系,而是一味批判公有制,说公有权违背人性,私有产权符合人性;三是把产权看成一切。因此,必须对产权和用什么样的产权观和产权理论来指导我国改革实践进行深入研究[9]。
二 近年来我国产权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一)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
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理论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被引起极大关注与高度重视的选题。市场经济之所以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目前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因为它有一套健全产权制度,能使生产得到最优配置。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对产权与市场的关系,程明选认为,产权独立是市场主体确立的财产基础,而确立市场主体是市场发育的首要环节;无论在商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产权明晰都是达成交换的前提条件,而交易的实质是权利的互换;构建一个有效的产权制度才能形成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10]。卢现祥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产权经济,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与新的产权制度有着内在联系,市场经济的建立实质上是一个产权制度的建立过程[11]。
部分文献研究了产权制度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机理。刘伟认为,作为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产权制度与市场机制是统一整体,产权制度为市场机制的存在创造基础,市场运动不过是产权的实现形式[12]。宋冬林认为,产权制度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是所有制的具体化和经济制度结构中的一个运行层次。它通过发挥激励和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收入分配功能影响主体行为和市场机制运行[13]。
对现行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常修泽分析认为,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产权领域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暴露。主要表现在:一是产权界定“模糊”的问题突出,产权边界纠纷日渐增多;二是产权配置失衡问题严重,表现为各类产权的“生态分布”失当,该配置的未能配置,不该配置的配置过多,造成产权结构失衡;三是产权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该互补的不能互补,该互换的不能互换,相当的产权处于凝滞状态;四是产权保护不力,不仅国家和企业的资产存在流失问题,而且自然人的资产遭到侵犯的情形也触目惊心。为此,必须切实加以解决[14]。
关于现代产权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程启智的观点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其理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的核心是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结构中最主要的、核心的制度;市场经济的一切制度安排都与产权制度相联系;一国的兴衰和经济增长状况与其产权制度高度相关;当前中国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主要体制性障碍,其核心是产权制度[15]。
在现代产权制度的设计方面,王天义等认为,有效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和正常的市场秩序的前提,对此必须推动现代企业制度构建进程,奠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要保障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产权主体平等竞争,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秩序和信用制度完善[16]。而程启智则认为,政府改革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关键。其理由是:界定和保护产权是国家的一项天职;当前阻碍改革和发展的产权制度障碍在根子上都与政府体制改革滞后有关;在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和共同发展的生产关系基本形成后,对阻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上层建筑即政府本身进行改革,便成为改革的关键[17]。常修泽也指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需妥善处理好以下问题:第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协调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第二,要兼顾产权制度对改革中各种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要疏通建立产权制度中的“实现通道”;第四,要特别注意做好产权变革中职工和经营者身份置换问题;第五,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紧密结合[14]。
(二)产权制度与循环经济
环境问题在传统经济学中是一个与“公共物品”、“外部性”有关的边缘性问题。“循环经济”的实质是将“环境”问题移植到经济内部,并将其核心化。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产权制度设计的理念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相一致。循环经济“3R原则”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客观上要求进行制度设计,降低交易费用。可见,通过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对于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产权制度研究起初是从资源环境问题演绎而来。徐嵩龄认为,循环经济更新了环境在经济中的位置,将环境由经济外部的制约性因素提升为经济内部的新的生产要素,变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素、促进因素[18]。姚从容则认为,环境产权是一组能够界定一个人(或组织)在环境资源的所有、使用及收益等方面受益或受损的权利束。明晰环境产权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以及保障公民环境权的意义十分重大,产权如果得不到明确界定,环境资源利用就很难保证公平、有效,公民的环境权也很有可能被随意侵犯[19]。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资源环境的产权不明晰或多重产权,使其无法成为人们行为的激励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高效率配置。牛桂敏认为,我国现行的经济运行体系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并且在制度上自然生态系统往往被视为是可以开放使用的没有产权的财产,所以我国循环经建设还更多地停留在超前性理念层次上[20]。郭国荣等分析认为,目前我国资源产权制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家底不清;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行政权、经营权混乱,归属界定不清;资源产权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安排失效,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流失浪费严重等[21]。
发展和实现循环经济需要以制度安排为基础。蓝虹认为,产权失灵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环境资源配置中产生的市场失灵现象,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环境资源产权结构不合理导致市场价格与其相对价格严重偏离造成的。应通过明晰产权,优化产权结构,纠正价格扭曲,以市场方式解决环境资源市场配置中的市场失灵[22]。张小兰认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循环经济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明晰环境资源产权,形成相应的制度安排,使环境资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促进生态环境和基础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交易和流通,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和无节制使用自然资源及由内部经济性行为导致的外部非经济性行为,从而权责利对称、有效地实现循环经济目标[23]。
总体而言,随着我国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目前人们对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问题愈来愈重视,但相关研究文献还主要局限于环境产权方面,对循环经济运行中各主体协调配合所涉及的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运营、产权保护等理论和制度较少涉猎,循环经济中产权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更是鲜见。这或许是当前该领域研究的缺憾,但同样可以预料,今后关于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研究必将成为一个“大热门”。因为循环经济与产权制度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产权制度作为依托,产权制度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没有完善有效的产权制度为基础,循环经济根本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对产权制度的建设起着推动作用,成为产权制度持续创新的动力。
(三)产权制度与信用建设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和生命,但信用缺失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不争的现实。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趋势下,近年来学术界将产权制度与社会信用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和研究,成为我国产权理论研究的一大“亮点”。
对于产权制度与信用关系的内在联系问题,韩国丽从经济活动的层面上解释,信用是基于交易双方对跨期财产交易活动达成的契约关系,信用的实质是产权转移,没有产权转移,信用也就不存在。上述二者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首先,产权制度和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其次,交易双方的契约是以产权为对象;再次,产权的转移、组合、调节要得到交易双方的共同认可;第四,产权的获得与转移的实现要利用跨期契约进行保障[24]。刘拥军提出,现代产权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信用是内生出来的,是产权制度演化的结果。社会信用的维持必须建立在积极有效的产权制度基础之上。美国近期爆发的一系列公司丑闻说明,不管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多高,仅靠个人自律是难以保证社会信用不出问题。没有产权制度作保障的社会信用是完全靠不住的[25]。
有关信用缺失现象及其危害,经济学界多数认为信用缺失大大增加了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对其原因剖析,张维迎认为,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重复博弈的规则。产权不清,人们就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也不能从信誉中获利,自然也没必要讲信誉。他提出,产权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者无信用”,毁坏了信誉的产权基础,限制了自由竞争,必然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26]。
郭家虎等的看法与张维迎的观点基本一致却又有差异,认为产权缺失是导致信用缺失的根源所在。他们提出,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缺乏独立的产权地位是导致我国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而政府对产权随意干预、保护不力导致政府信用缺失,政府信用缺失也是整个社会信用缺失的重要原因[27]。
在治理信用缺失的对策研究方面,韩国丽认为,完善的产权制度是建立良好信用制度的基础。通过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促使企业诚信经营、重塑信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乃是治本之策。只有产权明晰,企业才有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只有追求长远利益者才会讲诚信[24]。吴学军等认为,加强信用建设,建立完善信用机制必须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在信用行业、机构和信息主体之间形成完备的信用管理、评价、交易和奖惩机制,其核心是要形成市场主体的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成本。通过构建有效的产权制度切实保护信用社会资本,同时还必须惩戒和制约经济社会中的失信行为[28]。
程明选在分析信誉与产权制度关系后得出的逻辑结论是:防范和治理信用危机必须致力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完善产权制度无疑又是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根本。他认为,根据我国转型期的具体情况,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产权制度,必须从国有企业深化产权改革和切实保护私人财产权两方面着手[29]。尹小剑认为,当前从夯实市场信用基础出发,应从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对等和产权保护严格三方面着眼于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当前,对国有企业主要是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的产权制度,对产权明晰的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就是要严格保护其合法的产权,对所有企业都应坚持“权责明确对等”原则。只有这样,市场信用机制的建立才会指日可待[30]。
刘拥军研究了信用建设中政府对于构建现代产权制度肩负的责任。他认为,尽管政府权利是推动产权制度演进的重要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游离于产权制度之外,政府产权是产权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清晰界定的政府产权是产权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政府作为特殊信誉主体必须界定好财产权,切实保护产权,把产权保护的责任与明确规范自身行为联系在一起,造就以“守信”为核心的市场道德秩序[25]。
三 结语
产权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我国经济学发展中具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近10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产权理论研究取得了许多丰硕成果,同时也得出了不少有益的启迪。
第一,产权理论研究要随着改革发展的实践不断向前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全社会对产权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共识的增进,经济学界“产权热”日渐凸现,产权理论愈来愈成为“显学”的发展要求需要不断深化认识,拓宽领域,指导和推动改革实践。
第二,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产权理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是发展着的产权理论。我们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精神,充分挖掘马克思产权理论宝库,吸收西方产权理论的合理内核,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构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产权理论体系。
第三,产权理论研究方法的现代化。随着制度的变迁和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演进,产权理论的研究分析方法将逐步向现代化转轨。我们应冲破学科壁垒,破除从定义出发,用书本剪裁现实的先验式、教条式套路,避免和克服两种教条主义(土教条、洋教条),突出历史分析、实证分析、计量分析、比较研究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产权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产权保护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产权制度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