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富差距分析_贫富差距论文

对我国贫富差距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贫富差距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06)05—0036—04

在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在差距的程度上理论界有“差距适度论”、“差距失当论”、“贫富分化论”、“一级分化论”以及“两极分化论”等不同思想交锋,本文以历史为起点,依托于现实,对贫富差距进行简单的评述,在古今中外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大政方针和贫富差距的相互作用,提出“差距可控论”的观点,即我国的贫富差距能够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从宏观调控、爱心营造和全民教育三个方面来阐述解决思路。

一、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并非当今社会的一个专有名词,从原始社会开始,随着社会分工和交换的频繁,人们对利益的偏好和追逐就有了不平等的分工和交换,剥削开始出现,私有制逐渐产生,慢慢地就分化成穷人和富人两个社会群体,即贫富分化,也就是从原始社会开始,不管是随后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贫富差距都是长期客观存在的。正是这种贫富差距的不断变化才催生了历次社会朝代的产生、发展、鼎盛、衰落和更迭,即贫富差距维持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就能调动起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反之,贫富差距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社会就会动荡不安,人民就会起来抗争。而每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初期,统治者都会吸收前朝的经验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惠民政策,减免农民的税负,使社会上的贫富状态维持在一个被普遍认可的水平,实现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的良性循环发展①。

现今的贫富差距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深受“平均主义、大锅饭”其害的中国,改革的第一步就是从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开始的,邓小平提出“一方面要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另一方面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这一思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成为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全国人民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针的指引下,大力发展经济,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据统计,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1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978年3624亿元的32倍多,年平均增长9.4%,这一增速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的3倍,发达国家的4倍,发展中国家的2倍。以英美日中四国工业化初期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时间为证:

图1 英美日中工业化初期人均收入翻一番时间比较

2003年我国人均GDP历史性的达到1090美元,超过了1000美元, 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往往会出现社会阶层分化、中产阶级势力壮大、民主意识增强、各种文化思潮泛起、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现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持续扩大,用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常说的话来说就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 经济发展都面临着道路选择问题,出现了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果,如表1:

表1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和地区的增长情况

人均GDP达到

人均GDP达

人均GDP达

1000美元后至 到1000美元

国家和 到1000美元 2002年的年平 后GDP翻一

地区的年份 均增长速度番所需的时

(%)

间(年)

新加坡 19717.4

9

韩国19776.9

10

中国台湾19767.3

10

中国香港19716.4

8

马来西亚19776.4

12

泰国19885.8

8

从表1不难看出:问题处理得好,经济就能持续快速发展,如新加坡、韩国等;处理不当,就会使经济发展放慢、波动甚至停滞,如拉美等国。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过去的20多年实际上是在追求经济的高速率增长,而兼顾公平实际上并没有很好的兼顾,因为在理论上效率和公平就是辩证统一的,但实践中两者在统一的度上是很难把握的,如茅于轼教授所说:效率的要求往往与公平相左,要效率就得放弃一些公平,反过来也一样。这一点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就可以很清楚的反映出:

表2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缓慢增长的国家和地区的增长情况

人均GDP达到

人均GDP达

人均GDP达

1000美元后至 到1000美元

国家和 到1000美元 2002年的年平 后GDP翻一

地区的年份 均增长速度番所需的时

(%)

间(年)

巴西19753.0

22

阿根廷 19611.9

31

墨西哥 19743.4

18

印度尼西亚 19952.3

菲律宾 19953.8

资料来源:中经专网2004.3.16

表3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层余数

年份1990

1995

2000

2004

基尼系数0.343 0.389 0.417 0.45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说法,基尼系数超过0.4就表明进入了警戒状态,而一旦超过0.6则意味着可能发生社会动荡。而我国的基尼系数却是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的势头还在逐年蔓延:中国最富省份与最穷省份的人均GDP相差10倍以上②。 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与最低之比在2000年为2.62倍,在2003年为3.98倍,而到2004年则达到4.25倍③。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显示,占我国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 %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并且目前我国仍有261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解决这部分人的温饱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近5000万刚刚脱贫的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弱,经济收入比较低,巩固这部分人温饱的难度也很大④。来自中国社科院的数据显示: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而每年仅可提供1000万人左右的就业岗位,仅2004年城镇真实的人口失业率就从2003年的10.99%上升到了11.45%⑤。 而在教育上的城乡差距也很明显:城乡之间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整体差距为5.8倍,在全国重点院校中则达到8.8倍,即便在地方高校中也有3.4倍,远远超过了城乡居民经济收入2.8倍的名义差距⑥。

当然,上述只是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邓小平早就明确指出:我们是允许存在差别的,像过去那样搞平均主义,也发展不了经济。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现在有些地区,允许早一点、快一点发展起来,但是到一定程度,国内也好,地区也好,集体也好,就要调节分配,调节税要管这个。他对贫富分化更是有着深刻的认识: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这里小平指的“小康水平”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1]。1992 年南巡讲话他先后两次强调指出: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不同地区总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到本世纪末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我们的政策应该是既不能鼓励懒汉,又不能造成打“内仗”[2]。 从邓小平的话语中不难体会出:他对改革中会出现的贫富分化早就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不但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时间表,而且指明了解决贫富分化的系列思路、设想。因此,虽然贫富差距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党中央有能力领导部分人民先富起来,也就有能力带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贫富分化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2002年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2004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完全确立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科学发展观”,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主调,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在这一点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早就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的趋向。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2.6万亿元,已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⑦。正如人大教授许光建的理解“以前一直倡导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也将让位于‘效率与公平并重’或‘更加注重公平’”,而党的政策正是逐步向这方面倾斜的,也体现了党对贫富差距在宏观调控上的把握能力。

二、解决贫富差距的思路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1.通过制度的手段。近年来,党中央通过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冀开发区等决定以及2004年和2005年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等系列决议文件来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尤其是针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应通过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财税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保制度以及农村金融体制等相关制度来进行调整。这也使宏观调控更加有制可依,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通过财政的手段。仅从扶贫这一项指标来看,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由1980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30亿元,累计达到1155.8亿元,从全国592个扶贫重点县来看,“十五”前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达23.9%,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财政的推动作用⑧。

3.通过税收的手段。还是从贫富差距最薄弱的环节农业来看, 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上庄严宣布:在今后的5年内取消农业税, 农业税税率将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这意味着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第一次把农业排除在税收之外,这就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能够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

2005年10月,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上调至1600元的提案在人大会议上通过,这也是我国25年开征个人所得税以来首次翻番进行调整。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1700亿元,其中65%来源于工薪阶层,而新加坡的统计数字却是:占人口总数80%的非富人交的个人所得税占政府所得税总数的7%⑨。显然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违背了大家公认的“二八定律”即20%的人拥有80%的社会财富,这就与个人所得税促进社会公平、调节贫富差距的初衷相违背。通过这一调整,可以极大的减轻工薪阶层的负担,实现“高收入,高税负”的目标,有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的贫富差距。此外,全国政协常委萧灼基教授还针对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征收特别消费税的状况,提出对一些高消费行为征收特别消费税,如现在一些富人动辄上百万上千万的采购名车豪宅等现象。这种在不限制富人高消费的前提下,通过税收来缩小贫富差距的方法,在我国有着较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4.通过社会保障的手段。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谐、健康发展,避免贫富分化加剧,就需要构建一个覆盖社会各阶层弱势群体的保障安全网。从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针对城市中的企业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失业工人、城市特困人口等群体,颁布了许多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建立了“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极大地改善了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而在农村,据统计:占人口总数20%的城镇居民享受89%的社会保障,而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仅为11%[3]。针对农村社会保障弱化的情况,2005年8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等十几个部级单位共同发出《关于共同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工作的意见》,其总体目标就是在2010年之前,全面完成全国14.8万多个贫困村扶贫规划的实施,这是对广大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的一个强有力保障,也充分说明党中央在宏观调控上把握贫富差距的手段和能力。

(二)营造社会各阶层爱心情感氛围

据说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1767年撰写《国富论》教导人们迅速致富的同时,早在八年前就以《道德情操论》而享誉学术界,想用道德的力量矫正富人的良心[4]。这一点,在贫富分化的今天同样也必不可少,因为, 人不仅是一个经济人,更是一个社会人,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利益调整中,应该通过强大的舆论宣传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爱心情感氛围,来诉诸和激发人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转变人的利己、私欲观念,使先富起来的人通过捐赠来帮助穷人,而不是通过政府的行政强制手段如“劫富济贫”等,在既不损害通过合法劳动先致富人积极性的前提下,又能支持后来者实现共同富裕,实现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如美国每年的慈善公益捐款有6700多亿美元,占美国GDP的9%,而我国慈善公益捐款仅占我国GDP的0.1%,这就直接从财力上限制了社会保障最后一道防线的开展。因此,现阶段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全国近7000万党员的思想教育来使他们更好得为人民服务,解决人民的问题,而现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贫富分化,在本质上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强大的舆论声势,使更多有能力的人奉献自己的爱心,通过实际行动来为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尽力[5]。

(三)实行教育全民化、体系化

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2005年《财富》全球论坛上所说:缩小贫富差距是一项多种因素综合的系统性工程。但在所有这些因素中,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比最高。因而,教育是进行财富分配最合理的方式,也是缩小发展差距的主要途径之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是能帮助一个孩子成材,就能帮助一个家庭脱贫。因此,只有教育发展起来,提高人的素质,贫困地区才能实现消除贫困和自我发展的目标。而全国政协委员郝如玉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贫富差距的核心问题是低收入群体的大量存在,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或仅受过很少教育,只有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他们才能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才真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人从幼年受教育开始,就要为今后成人谋生做准备,他必须逐渐培养出一套对社会有用的交换优势…当他进入市场与社会其他成员交换时,交换优势就是他们进行交换的资本[6]。换句话说, 如果一个人在获取交换优势的起点上就有很大的差别,在以后的发展机会获得与运用上则更没有公平可言。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美国,“解决美国日益严峻的贫富差距问题的办法不是没收富豪的游艇,而是提高教育水平。富人的孩子可以在私立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如果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没有跟上,穷人家的孩子长大后更加没办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7]。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就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据统计:“十五”期间,教育投入平均每年增幅达16.7%,仅2002年的教育总投入就为5480亿元,而中央在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07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在农村中小学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⑩。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会大大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将来竞争起点的公平性。即使是现在高等教育高收费的今天,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贷款同样也是着眼于调整贫富分化,保证发展机会获得的平等。此外,社会上的各种函授教育、职业培训一直到老年大学的建设,形成一个体系、系统,使每一个公民从出生到老年都处于一个有条件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获取发展的机会。在2005年11月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教育结构调整的总方向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并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把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明年增加100万人,可以看出, 这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就是寄希望于社会各界全体人员都能有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环境,从根源上清除贫富差距产生的土壤。

通过对我国贫富分化现象的列举及有效治理措施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完全是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只要政策得力,全民支持,这一问题将很快不再成为问题。

[收稿日期]2006—03—10

注释:

① 佚名.关于历代朝代兴衰的思索.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论坛,2005.10.25.

世界银行家因此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② 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一版,2005.10.27.

③ 新华网.2005.10.30.

④ 新华每日电讯3版.2005.5.30.

⑤ 瞭望周刊.2005.2.22.

⑥ 新华网.2005.10.30.

⑦ 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一版,2005.11.8.

⑧ 徐京跃.新华网,2005.10.9.

⑨ 华夏时报.2005.8.11.

⑩ 中国教育报.第一版,2005.11.8.

标签:;  ;  ;  ;  ;  ;  

中国贫富差距分析_贫富差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