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是提升教育教学效率的主战场。教学的成败取决于课堂上老师是否能够采用合理的灵活多变的方法切入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能够带给学生挑战知识的机会,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激发求知的欲望。因此就如何提升语文课堂的兴趣,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趣味 提升
一、课前预习形式的多样化
1.字词可以大冲关。教学中语文最初的环节就是理解字词,疏通课文, 这里可以利用学生有挑战性、好奇性心强的年龄特点,让学生自己出题、自我解答、交换题目、限时解答、交换批阅等方法展开第一环节。
2.五彩绘画展情怀。语文是潜移默化,单纯的引入难以带领学生进入思维的领空,如《散步》中不仅要展示亲情美,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文章中采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几幅初春图,并带上自己家的全家福,在课堂上进行绘画展示、集体绘图、连环画的创作等活动,再利用文中句子渲染,令学生由景生情或者由情生景,课文合作中更富有情趣。
3.题目猜想展思路。文章标题如同悬在篇首的一盏灯,不仅统照全篇,更是指引师生学习课文的方向,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题目暗示着内容是一篇游记,写作的对象是小石潭。让学生学会审题并在未阅读课文的情况下,想想如果你写这篇文章你会怎样写?你会选取哪些写作的景象?如何安放这些景物,上课时用语言说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也提升了思维的空间,还提高了学生作文审题的基本功。
4.手工模型大比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我们教材中穿插了各类文体的学习,例如说明文《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能够带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空间写作的方法,而作者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按照由东到南到西再到北的顺序依次介绍,但是由于没有条件实地观看,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教师讲解很费力,课文内容难以疏通,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制作一个模型,标注纪念碑的大概内容,不仅了解课文的基本思路,还有了立体的思维空间,课堂上进行模型结构介绍比赛,学生有了动脑动手的机会,课堂就不会死气沉沉。
二、课堂导入的兴趣化
1.结合生活找素材。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化,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引入新鲜有代表性的素材,结合文章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选用《一个12岁小女孩供四个大学生哥哥》具有相似性的故事进入话题,或者学生可以把自己身边的故事与大家分享,放下那些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埋儿奉母、卖身葬父、扇枕温衾等很久远的例子,让学生拥有可说、想说、想听的欲望,不至于课堂昏昏沉沉的煎熬。
2.巧设悬念引激情。悬念式导入,可以使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迫使其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进入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状态的一种导课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导课,是学生特别感兴趣和非常敏感的,又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热门话题,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习的氛围。
3.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利用多媒体中的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播放一些演讲、小品、歌曲、音像等,渲染气氛,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引起心理共鸣。
三、小组合作管理化
1.小组分工排序法。小组合作是激发学生的群体思维能力,但是如果安排不当就会形成优秀学生个体的事情,因此在小组中统一排序,例如十个小组六个号,固定名单,在群体合作后让几号的同学作答,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挑战,也有回答的机会,避免学生相互推诿,可以让合作更持久地发挥作用。
2.小组合作调位法。小组的合作不仅仅是分组的合作还可以是分组不分家的合作,不过不能让学生在合作中产生间隙,所以也要随时调控。
3.小组计分奖惩法。每个小组成绩差异不同,在分组搭配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合作的荣誉感,采用小组长管理计分,大组长管理小组,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奖或罚,这样在挑战形势下激发学生为小组荣誉而爱学想学,甚至更好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潜力和管理能力。
四、教师点拨技巧化
1.言语措辞要委婉。教师在小组合作基础上的点拨,也要讲究委婉的方式,尽量选取闪光点进行表扬的同时,对于不足可以采用商量、斟酌、商榷、研究等词语,不要过于直白打击了学生积极性。
2.时机掌握要恰到好处。教师点拨的时机很重要,如果早了会影响学生的思考,晚了失去了点拨的意义。一定要让学生先说自己的感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讨论,要真正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3.内容明确,方式侧重。教师点拨的内容可以是一般方法点拨,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的点拨。点拨时注意学生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地归纳总结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内容。
参考文献
陈昌兵 让趣味教学点亮语言课堂——初中语文教学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2,(60)。
论文作者:谢德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8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学生论文; 小组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论文; 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8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