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手足踝外科;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目的:探究将克氏针固定以及微型接骨板固定两种方案应用于患者掌指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将时间段设置为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在该时段内对我院中掌指骨骨折患者进行数据调查,录入其中符合要求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资料统计后,两组随机均分记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40。对照组患者选择克氏针进行内固定,实验组患者选择微型接骨板进行内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天数,分析组间差异。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基本一致,虽然对照组患者的再移位事件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实验组患者的伸直欠缺率略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天数对比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对掌指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克氏针以及微型接骨板进行内固定,两种固定方式效果均良好。可根据规范操作以及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合理调整,对于患者康复来说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克氏针固定;微型接骨板固定;掌指骨骨折;手术方案
掌骨以及指骨折是现代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其中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直接进行外固定的方式,就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部分较为严重的骨折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1]。这种病症有可能导致患者的手指出现伸直欠缺率,在男性青壮年中发病率较高,大部分是因为间接暴力所导致的[2]。本次实验研究探究将克氏针固定以及微型接骨板固定两种方案应用于患者掌指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并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时间段设置为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在该时段内对我院中掌指骨骨折患者进行数据调查,录入其中符合要求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资料统计后,两组随机均分记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40。实验组中患者的年龄在36-63(49.2±1.8)岁范围内,患者男女比例为(19:21=47.50%:52.50%);实验组中患者的年龄在35-62(48.7±1.4)岁范围内,患者男女比例为(23:17=57.50%:42.50%)。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不患有其他全身性疾病或相关器质性疾病,可耐受本次实验中各项操作以及后续随访,患者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选择臂丛麻醉作为手术麻醉方案,对照组患者在掌骨骨折部位应用克氏针固定方案进行固定,选择交叉固定法,在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两枚交叉角度的克氏针置入。切开或经皮采用逆行或顺行穿针法进行固定,将针尾留置于患者皮外。手术完成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石膏固定4周。
实验组患者选择切开复位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接骨术进行治疗,在患者创口部位切开后寻找患者的骨折状况,并根据骨折位置以及类型,选择合适的微型接骨板放置于患者掌指骨背侧,手术后无需对患者进行外固定,对患者进行常规功能锻炼。
在固定完成后,采用c臂x线机对其进行透视评估,确定患者的克氏针、接骨板固定方位以及位置良好,保证骨折解剖的复位满意。
1.3 评价标准
并发症发生状况:再移位、尺神经损伤。
记录所有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实验数据选择SPSS2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收集校正。本次研究统计操作由同组检验人员开展,计量资料(年龄、康复时间)选择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选择X2值进行检验,以P<0.05作为数据差异界限,说明统计学差异存在。
2结果
2.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基本一致,虽然对照组患者的再移位事件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实验组患者的伸直欠缺率略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讨论
手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由于手部具有的功能较多,属于人体日常活动的主要部位,所以在进行手部骨折治疗时,其治疗原则应当保证患者掌骨以及指骨骨折恢复正常,并消除骨折畸形以及骨质阻碍,这样能够便于患者关节恢复早期活动,避免患者腱鞘滑动而出现挛缩和粘连状况,恢复患者手部灵巧性。而手部骨折在治疗时,其治疗原则应当符合解剖复位结构,并且在固定时也应当选择轻便且牢固的固定方案,患者在手术完成后,需要配合早期的功能锻炼和活动,以保证恢复。所以当患者发生手骨骨折和脱位时,一方面需要要求精确的解剖复位,另一方面需要保护患者的软组织,避免患者的功能单位发生改变,而克氏针以及微创接骨板都是应用于内固定治疗的常用方式。
克氏针以及微创接骨板在应用时均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克氏针内固定是现代临床上对于骨折进行治疗的金标准,这种手术方案临床应用性较高,并且价格低廉,所需要的手术设备也极为简单,对患者骨折端血液供应造成的破坏较少,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且在患者康复后,固定针取出也极为方便,对于开放性手术伴有软组织损伤的急诊患者来说尤为实用。但这种方案在应用时,其内固定的力量较弱,对于患者存在关节面损伤的状况,需要配合外固定装置进行稳定,并且这种固定方式多选择逆行穿针法,所以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骨折断端分离的状况,容易引起针道感染以及松动的情况。内固定钢板在大骨骨折中应用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所以在目前临床上微型螺钉和钢板应运而生,这种固定方式在应用时对于骨折固定极为稳定,并且具有较高的固定强度,能够维持并恢复患者的正常骨骼功能,无需进行外固定。同时这种手术方案在固定时属于关节外固定,不会对患者的关节面造成破坏,能够对患者进行后续的功能锻炼,这样能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总体来说,两种固定方式在应用时均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所以在对患者进行实际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损伤状况进行骨折固定方案调整。若患者存在明显的骨折断端分离状况,可选择内固定方案进行治疗,但若患者的损伤状况较轻,仅为单纯性骨折,并且不合并特别明显或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可以采用课时针对患者进行固定,这样能够保证不同患者获得良好的恢复效果,降低手术方案对患者骨骼恢复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对掌指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克氏针以及微型接骨板进行内固定,可根据规范操作以及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合理调整,对于患者康复来说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飞雄,林立相.克氏针固定与微型接骨板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J].浙江创伤外科,2019(04):788-789.
[2]刘世豪.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4):69-70.
[3]宋春林,朱雨,王永才.微型外固定架、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固定治疗开放性掌指骨骨折的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07):769-771.
论文作者:张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患者论文; 指骨论文; 实验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发生率论文; 方案论文; 状况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8月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