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8-064-01
导入新课是教师讲授新教材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一种教学艺术.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听课,有效引导学生集中思维,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一、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来描绘情境,同时伴随音乐、影像等现代手段来渲染情境,通过画面再现情境,通过表演体验情境,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唤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和反应,情不自禁的进入学习情境。如讲“三国鼎立”时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领学生进入战火纷飞的三国中。
二、介绍背景
现行历史教材的每篇课文,只是叙述了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一重大事件或介绍一两个著名历史人物,跳跃性很大。如果学生对某一历史人物活动的环境或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一无所知,就不能较好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有时就作必要的背景介绍或补充有关史实。如“井冈山会师”是讲革命的高潮阶段,而紧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则是讲我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为了挽救革命而采取的行动。如何使这二个内容联系起来呢?须这样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扑灭革命火焰,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围剿”,再加上中国共产党内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使革命遭受巨大损失,为了挽救革命,工农红军进行了长征。通过背景的介绍就使这二个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三、历史故事激发兴趣导入法
初中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一般。上课前,学生们爱听些历史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一般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常常能较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下同)这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讲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事件”。李世民为了自己顺利当上皇帝,杀死自己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逼李渊退位,登基后次年改元为“贞观”,这就是唐太宗。学生一听,有人为了当皇帝,竟杀死自己的亲兄弟,就兴趣盎然的,之后的新课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又如在上《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我先给学生们讲武则天驯服“狮子骢”的三件法宝,学生们一听“一条铁鞭,一把铁锤,一支匕首”纷纷嘘嘘不已,对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禁要多了几分好奇,接着的课我结合讲了些武则天登基后对待李唐宗室的小故事,整个课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
四、设置疑问,悬念导入
这是一种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构成悬念的导入方法。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亚里斯多德也曾说过:“思维自疑和惊奇开始”。历史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妙设疑。这样设疑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学生就会激起求知欲望而“愿闻其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教授《伐无道 诛暴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秦始皇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他在位时,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他苦心经营、期望能够延续万世的秦王朝,却在十几年后就迅速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在秦朝,当时的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疑问,使得学生对本课主要内容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又例如,在教授《改革开放》一课时,我通过两段凤阳花鼓词的对比:“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姑娘进凤阳。”,“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剩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提出疑问,是什么原因使得安徽凤阳县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导入新课,从而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悬念导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很好的作用,但这种导入方式,并不是每一课都适用,它需要老师能够充分挖掘教材,找到矛盾冲突点,并恰当地运用。这种方式如果用得恰当,用得巧,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导入方法。
五、结合文学艺术形式,引文导入
“文史不分家”,很多文学形式都可以成为历史课堂导入的材料,例如诗句、成语、小说、对联等等。
诗词导入,如用“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导入多位历史人物; 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导入戊戌变法;用“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导入收复新疆;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导入武汉长江大桥……
成语导入,如用“卧薪尝胆”导入“吴越争霸”;用“纸上谈兵”导入“长平之战”;用“揭竿而起”导入陈胜、吴广起义;用“三顾茅庐”导入“赤壁之战”;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导入淝水之战……
对联导入,如用“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导入黄埔军校;用“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导入国民革命运动;“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导入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样的导入,体现了历史与语文学科的密切联系,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文学知识。同时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六、倒叙法
倒叙场景,紧扣心弦,这是教师采用倒叙方法,有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化地描绘一个历史片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场景,造成悬念,从而产生对新知的渴求。如讲《孝文帝改革》时这样开头:“公元494年的一天,有个皇帝在洛阳街上看见了个妇女坐在车中,作鲜卑打扮,就在朝会上责备城王,说他奉行命令不力,督察不严。那个城王辩解说:那只是少数人的打扮。这个皇帝就尖锐地反问道:‘难道要全部那样打扮才算督察不严吗?这简直是一言丧邦!’又转向史官说:‘应该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这个皇帝就是北魏孝文帝,他为什么这样严厉不让鲜卑妇女作鲜卑打扮?我们今天就专门要讲到这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学习。讲《禁烟运动》一节,则可通过描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场景入手,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悬念,导入新课的学习。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我们只有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
论文作者:莫晓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凤阳论文; 历史论文; 新课论文; 皇帝论文; 悬念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