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洁
郑州市中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观察生脉饮加味治疗肺阴亏虚型咳嗽的临床研究。方法:观察病例60例,治疗组30例,口服生脉饮加味中药颗粒免煎剂;对照组30例,口服强力枇杷露。1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咳嗽明显减轻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生脉饮加味治疗肺阴亏虚咳嗽有效率高,能更快减轻咳嗽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生脉饮加味;肺阴亏虚;咳嗽
慢性咳嗽属于中医的“久咳”、“内伤咳嗽”等范畴,其病程较长,病性以虚者居多,症状常反复发作,以刺激性干咳为主,极易慢性迁延而出现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合并症。因其反复发作的特点成为呼吸科的常见病及难治病。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生脉饮加味对肺阴亏虚型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药快速减轻咳嗽的机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60例,均为2013年9月-2014年11月本院门诊及病房患者,按照中西双向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8-65岁,平均(48士10)岁,病程3-24个月;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8-65岁,平均(45士7)岁,病程3-24个月。2组患者年龄和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中内伤咳嗽、肺阴亏虚证筛选: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咽燥,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西医诊断标准按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诊断标准[2]: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时间8周以上,咳嗽是目前唯一症状,不伴咯血,否认与咳嗽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X线检查难以确诊者。
1.3 排除标准:(1)年龄在18岁以下、65岁以上的患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具有严重高血压病及心、肝、肾功能损害者。(4)经有关检查确诊为肺结核、肺癌、各种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等所引起的咳嗽者。
1.4 方法:治疗组:以生脉饮加味中药颗粒免煎剂(党参30 g、麦冬20 g、五味子12g、百合20 g、防风10g、蝉蜕6g、天花粉15g、桔梗10g、僵蚕10g、甘草3g)口服,每日两剂,温水冲服,2次/日。连用7天。对照组:对照组予口服强力枇杷露(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1次15ml,每日3次,连用7天;观察疗效及咳嗽消失时间。
1.5 观察指标:(1)疗效观察: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订。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一疗后积分)/疗前积分x100%。治愈:咳嗽及其临床症状消失,n=100%;显效:咳嗽及其临床症状明显减轻,70%≤n<100%;有效:咳嗽及其临床症状好转,30%≤n<70%;无效:咳嗽及其临床症状无改变,n<30%。
(2)咳嗽明显减轻及消失时间观察。
(3)安全性评定:对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前后对比及是否有不良反应记录。
1.6统计学处理:对有关数据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等统计方法处理临床统计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咳嗽明显减轻及消失时间观察比较:治疗组咳嗽明显减轻时间为(3.59士0.80)天,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3士1.1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咳嗽症状消失时间为(5.21士0.66)天,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6士0.6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在治疗观察期间咳嗽未完全消失。
2.3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出大便稀、次数增多现象,但随着用药,症状消失;但也提示,该法对具有以上临床症状兼见大便干结者最为适用。其他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3 讨论
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持续时间超过3周且无明显肺部症状,临床上尤见于老年群体出现感冒症状后。西医相关研究发现,持续慢性咳嗽患者普遍有气道慢性炎症,临床以抗炎对症治万为主,但疗效并不理想。中医学对慢性咳嗽有“顽固性咳嗽”“久咳”“久嗽”“内伤咳嗽”等多种不同的表述,通常分为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虚四型,其中肺阴亏虚型咳嗽亦较常见。
肺喜润恶燥,肺阴虚少津,失于滋润,故遇风邪入里化燥,致干咳反复发作;选方生脉饮为基础方,取其益气养阴生津之功。生脉饮出自《医学启源》,因人参价格昂贵,故采用党参替代。方中党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为君药;麦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为臣药;党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诸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敛阴之效。并辅以百合、防风、蝉蜕、天花粉、桔梗、僵蚕、甘草等祛风、宣肺、止咳。达到“标本兼治”、减少咳嗽复发的目的。
临床中,亦可灵活使用,如痰黄者可加桑白皮、黄芩等;咽痛者可加栀子、牛蒡子、金银花等;潮热者可加青蒿、银柴胡等;盗汗者可加浮小麦、乌梅等。
同时治疗期间,需做到避风寒,多饮热水,忌辛辣刺激。该方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7:3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11):738-744.
论文作者:杨洁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加味论文; 疗效论文; 症状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党参论文; 病程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