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论文_孙上淋

浅谈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论文_孙上淋

海南华桁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海南海口 570100

摘要: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概率较高,因此要在确保建筑物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基础上做好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处理工作,从而使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不再对建筑物整体结构的质量产生影响,同时按照相关的技术处理方案,对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防治工作加以重视,继而降低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概率。因此,文章就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展开探究,并总结出引起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几大要因及相关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出现原因

混凝土结构是近现代建筑使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但受自然环境与内在条件的影响,促使存在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建筑逐年增加,为了有效地防止读隋况的发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裂缝处理方案,从而确保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应用中的稳定性,以此提高建筑使用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1.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常见原因

1.1材料原因

材料原因主要分为2个方面,首先是材料质量及配比原因。材料质量不符合建筑使用标准将严重破坏混凝土结构的密度,使其在后期使用过程中成为较为明显的混凝土建筑结构瑕疵。各种不同用途及种类的建筑对材料配比的要求也略有差异,一旦材料配比未能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添加,将使混凝土结构稳定性下降,在受到外力及振动力的影响后,极易产生裂缝。其次是材料应用方面的问题。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拉力问题,通常在标准的条件下,混凝土拉力均能处于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而当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变化的影响时混凝土结构抗拉应力便会下降,在此期间,若结构拉力持续增力,则极有可能导致大型裂缝的产生。

1.2设计原因

因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混凝土结构裂缝较为常见,设计不合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整体结构设计与建筑支撑承重结构设计方面。整体结构设计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当地区域的刘里条件与相关情况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地理环境因素、气候因素、湿度因素及建筑使用基本条件因素考虑在内,致使建筑设计虽然符合质量安全标准,但却给后期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建筑支撑承重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主要来源承重柱荷载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压力分散不均,楼板在不均匀压力的作用下产生沉降,因此进一步加剧了受力不均问题的产生,使某个及某几个承重柱的基本使用寿命迅速下降,继而提前出现老化现象,从而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在高层建筑中,楼板厚度相对较薄,一旦出现建筑承重柱荷载承压不均问题,将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发生一定的形变与位移,使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深度与宽度进一步增加。

1.3施工原因

由于施工而导致的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混凝土浇筑阶段。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板顶标高控制问题,也未能及时准备相关的技术措施,导致浇捣板厚度较低,难以发挥其自身的全部作用,使板上部钢筋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一旦受到外力的作用,便容易产生向下的力。进而加厚了保护层的厚度,使其压力承载能力大打折扣。施工进度问题也是导致出现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主要问题,为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付施工工程,部分施工承包方采用提前拆模的方式,缩短混凝土浇筑时间,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仅能达到标准强度的65%,极大地降低了混凝土的使用寿命与安全性,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混凝土内部结构的收缩与形变,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概率大大增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荷载及外界原因

荷载问题不仅包括混凝土结构拉伸及建筑承重结构方面,同时也涵盖了混凝土结构的压缩、扭转、剪切、弯曲及沉降等因素。在周边环境温度产生较大幅度波动时,钢筋纵向面受垂直力的影响而产生裂缝,此时的裂缝尚无法对混凝土结构强度产生影响,随着受力面积与压力的不断增加,贯穿构件全截面增大,混凝土保护层即出现严重的脱离现象,通常在此情况下,混凝土结构裂缝会进一步扩散,随45°角方向不断延伸,最后形成混凝土结构强度与建筑使用安全性的大型裂缝。

外界环境的首要问题即装修问题,在部分建筑的装修过程中,由于相关技术人员对于建筑整体结构不够了解,导致为提升装修效果,强行对建筑承重墙进行了拆除,使建筑结构稳定性大大下降。此外,建筑数里的增加使野蛮装修与暴力装修问题日益严重,使建筑内部结构受到严重损害,进一步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年限。近期,自然灾害频发,地震及洪灾等在城市范围内时有发生,也成为促使建筑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同时,火灾等人为因素,也对建筑混凝土结构产生了影响,加速了裂缝的产生。

1.5应力裂缝原因

应力裂缝的产生主要是因混凝土结构收缩引起的,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部分地区的温差较大,导致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水分蒸发速度过混凝土因此产生一定程度的收缩。体积的改变与外部结构发生变化,加速了混凝土水分蒸发的速度。在混凝土结构水分蒸发的作用下,现浇板的受力发生改变,久而久之,受力不均衡使承压力较大的位置出现裂缝,从而不断向建筑四周扩散,使建筑面积裂缝快速增加,因此被称为应力裂缝。

2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防治措施

2.1材料方面

合理设计与控制混凝土配比。水灰比大小要合理,混凝土收缩的大小是由水泥的含量决定的,水灰比为0.45是临界值。为了达到泵送混凝土流动性的要求,泵送混凝土合理水灰比在0.5-0.6。水灰比中,每当水增加30 kg时,板裂缝就增加10%。在保证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应减少水泥用量和绝对用水量;掺加减水剂可以降低水灰比,有效地增加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以增长混凝土硬化后的整体收缩值。

2.2设计方面

为了减少开裂,宜采用双面配筋,增加配筋量,楼板最小配筋率≥0.3,且应采用细直径螺纹钢筋;楼板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以增加其握裹力,不宜采用光圆钢筋。宜将板面周边的抗负弯矩筋连通,成为板面层的抗裂缝的钢筋网也可在混凝土顶面下20 mm处配置直径为4 mm,间距为150-200 mm的钢筋网;当混凝土板厚度达260~600 m时,应采取增配构造钢筋,使其增强抗裂能力,配筋应尽可能用小直径、小间距。

2.3施工方面

板的上部负筋在施工中被操作人员踩踏下沉,或浇筑混凝土时使用塔吊料斗卸料时高度不当对负筋的冲击致使负筋下沉,使负弯矩抗力减弱,在此部位形成塑性铰产生裂缝。混凝土浇捣时应采取技术措施,控制钢筋位移,保证钢筋位置正确,使得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钢筋位移一定要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2.4对力学裂缝的防治措施

力学裂缝的陈台与处理主要采用填充方法。首先要根据实际的应用标准来判断裂缝的性质,如符合力学裂缝的标准,则需要准备同等比例的填充材料。然后根据裂缝的大小来确定裂缝的基本情况,以便于为下一步的填充工作做好准备。最后要将填充物紧密地压缩在裂缝内,从而使其与裂缝面产生一定的摩擦力,以此有效地固定填充物。填充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力学裂缝,尺寸与宽度较小的裂缝,无法采用填充法进行处理,而应采用表面法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如裂缝深度较浅,未出现漏水的情况,也可采用表面法进行处理,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控制裂缝的陈台与处理成本,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使裂缝处理能够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3结语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较为常见,促使其产生的原因也相对较多,通常与外界环境变化与影响有关,虽然无法有效地排除内在因素,但可根据相关的防治措施及技术手段及时地做好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与处理工作,从而使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概率大大阔氏,进一步提升混凝土结构的耐用性与稳定性,继而为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凯.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及处理方法[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6):245

[2] 穆培培. 建筑施工中混凝上裂缝控制技术的探讨[J].决策论坛,2016,(05):356

[3] 千银敏,卢倩.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讨[J].四川水泥,2016,04:220.

论文作者:孙上淋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2

标签:;  ;  ;  ;  ;  ;  ;  ;  

浅谈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论文_孙上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