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课紧贴生活论文_张奎邦

让品德课紧贴生活论文_张奎邦

张奎邦 (四川省苍溪县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 广元 628400)

中图分类号: G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1-071-01

"我们要知道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我们要听黄莺的声音,就要坐到有黄莺的树下。我们要闻夜来香的清气,只有夜晚走到有花的庭院去"。教育根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归宿。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综合课程,生活性是品德课的基本特征之一。

如果教师在品德课上讲的是太多的理论,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是每一位一线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品德课紧贴生活,让课堂回归生活很重要。

一、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甚至有满堂灌的现象,没有学生的天地。如果一节品德课,只有教师滔滔不绝的演讲,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听得乏味,也不能引起共鸣,不能生成好的课堂。如今课程的改革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品德课上,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对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活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品德课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品德课教材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炼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在学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强调从学生真正的日常生活中入手,以学生"我"为中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我在教学《我们的爱心行动》一课时,在对普教班的学生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伸出双手,奉献爱心;而在对特教盲班学生教学时,主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帮助,引导他们友爱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样的课程内容,针对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不同的学生实际,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就要有不同的安排。

二、联系实际,以生活为中心

品德课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儿童品德教育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适于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品德课程作了很大的改革,课程真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从学生的世界出发,用他们的眼睛观察社会,用他们的心灵感受社会,用他们的方式探究社会。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以"我要上学了"、"上学路上"、"我的同学和老师" 、"家里的我"、"大自然真美丽"等为单元安排教学内容,真正贴紧了刚入学的小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多说说身边的人和事,多思考身边的事物。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既让学生知道并记住过马路的规则,又让学生自己说说平时是否都按规则行走,小朋友七嘴八舌,既说自己,又"揭发"了班上的其他同学,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起到了好的学习效果。

三、丰富手段,以活动增实效

品德课程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方式。在教学中,宜采用"读、议、演、评"等有效教学方式,在学生阅读并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辨析辩论、交流展示、角色表演、实地调查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在教学《文明从我做起》一课时,我让学生调查身边特别是在校园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并结合实例演示,进行有关善恶、美丑、荣辱等是非的辨析活动。在教学《我们自己做主》时,通过角色表演,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规则的必要性,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并尝试修订补充班级的有关规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教师要通过创设丰富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增强品德课的实效性。

论文作者:张奎邦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  ;  ;  ;  ;  ;  ;  ;  

让品德课紧贴生活论文_张奎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