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考试的作文修改:档案推广_赵树理论文

面向考试的作文修改:档案推广_赵树理论文

应考作文修改:提档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提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文应考准备有多种办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修改。多读多写远水不解近渴,按照程序循环往复是在走过场,追求叶圣陶的“完足切当”似不现实,只求温儒敏的“文从字顺”又不放心,那应该怎么办呢?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备考阶段一是要解决对作文修改的认识问题,二是要明确修改的方向和操作方法。

一、为什么修改,由谁来修改

作文为什么要修改,只有两条理由:首先是我们写了很多,积累了一定的量,可学生的作文仍然不理想;其次是修改几篇理想的作文,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应考的信心。

作文到底由谁来修改本不是个问题,但由于我们身处常态作文和应考作文教学的误区,必须把它当做一个重要问题来讨论。

先看大纲、课标的要求。1963年大纲:“要求教师结合讲读教学,认真批改作业,进行讲评,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1978年大纲:“作文要评改。评改要认真,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普遍改或重点改,书面改或当面改,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或组织学生互相修改等),但应以教师评改为主。”1986年大纲:“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2001年课标:“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大纲、课标对修改的意见有三个阶段:教师评改——教师组织学生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课标的这个摆动,致使教师“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叶圣陶先生怎样看作文修改呢?他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改的能力。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在生活和工作中,谁都有经常作文的需要。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作了文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另外,关于作文修改最经典的话莫如叶老在1949年主持制定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里说的:“教师给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

叶老的作文修改论虽没有课标摆动得明显,但我们读得出“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教师给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隐含着什么意思。这有几点理由:

一是学生自己修改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如果学生有了修改的能力和习惯,写作自然达到一定的境界,修改就不是问题。这里有个小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1951年秋天,赵树理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太行山体验生活。村里有个小青年写了一篇文章让赵树理指导。赵树理看了一遍说:“你先改一次,明天让我看。”第二天,小青年把稿子改好,送给赵树理。赵树理看了一遍说:“你再改一次,明天送给我。”第三天,小青年又把稿子改好了送来。赵树理看了一遍,说:“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第四天,小青年再次将稿子送给赵树理,他看了微微一笑,说:“你改的有门路,再改一遍。”小青年应声而去。第五天,稿子再次改好,赵树理夸赞道:“你的耐性真好,再改一遍,行吗?”第六天,赵树理满意地说:“好了,弄个信封,把它寄到《山西农民报》去。”小青年对赵树理说:“你光叫我改,改,改。你是大作家,那么多写作经验为什么不给我讲一讲呢?”赵树理说:“我已经把我的真经全部传给你了。”

二是课标、大师从来没否认老师修改的作用,只是我们好为人师,愿意固守“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古训,致使学生在漫长的作文路上摸不到作文的门径。

三是大师的行动比他们的语言更有影响力。1963年北京搞了一次作文竞赛,优秀作文要结集出版,书稿传到叶老手里,他亲自为小作者们作了修改,作家肖复兴是受益人之一。

肖复兴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这样回忆: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一天,语文老师拿着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这一次修改,妙手点金,一个作家诞生了。常态作文尚且如此,应考作文老师更要动口动手。学生明白修改的价值,会真正学到修改的技巧,更快提升作文技能。

二、修改什么,修改到什么程度

作文修改“文从字顺”是基础,“完足切当”是目标。应考作文修改更重要的是要提档升级,要修改出特色,达到理想的水平。我们先看2010年北京一篇中考高分作文:

我吃力地在操场上跑着,红色的塑胶跑道仿佛化成火焰,烤得我汗流浃背。我大口大口的呼吸声比耳边的风声还要大。

我太累了,看来快跑不动了。刚一有这念头,速度立刻就慢下来,那几个同学全都跑到我的前边了。上帝啊,救救我!正当我在跑道上苦苦挣扎时,我的手臂碰到了腰带上的钥匙链。它是我的上帝,是它救了我。

它是老爸从上海给我带来的礼物,那上面挂着一支“海宝”——世博会的吉祥物。这个蓝色的精灵,俏皮可爱。老爸说过,我如果中考考好了就带我去世博会转转。我跟老爸说:“您要是这条件我恐怕没机会了。”老爸倒是语重心长:“试试,不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你看这海宝,它就是一滴水,可它纵身一跃,从浩瀚的海洋里跳到了世博会上。试试,不试怎么行?”

我的手紧紧攥住了海宝,是啊,不试试怎么行!我真想去上海见识见识,到世博会上风光风光!中考第一站,我不能输给一千米。

海宝好像溶化到我的血液里,凝聚了我浑身的力量。

我的速度又快了起来。我屏住呼吸超过了一人又一人,他们都惊讶我还能跑这么快。我的汗水浸湿了手中的“海宝”,很快,我又回到了第一名的位置。此时“海宝”不断在我耳边说:“坚持一下……试试看,再坚持一下……不试怎么行。”

“3分30秒。”体育老师一挥手中的秒表,记下了成绩。

沿着红色跑道,我缓步跑着,像体育冠军们披着国旗举着奖杯那样兴奋,我高举着手中的海宝,头脑里回响着老爸那句话:“试试吧,不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

中考的路还在延伸着,那只海宝凝聚着我浑身的力量,我深深地体会到:不试,你永远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试一试,你便凝聚了大海的力量!

此文写的是常见的体育考试的素材,别人写滥的东西这位考生为什么写得如此生动呢?有几点不能不让我们刮目相看,也让我们找到了修改的路数。这是作文成熟的标志之一,具备了应考的绝对优势。

第一,给情感寻找一个载体,借助载体表情达意。会写作文的同学,善于借助与主题相关的细节、事物,让立意形象化。你看文中的“海宝”——“它就是一滴水,可它纵身一跃,从浩瀚的海洋里跳到了世博会上”,一滴水凝聚了大海的力量。凭借这力量,“我”战胜了中考第一站的困难。借助一个道具让一个俗不可耐的素材神奇了,让文章的价值最大化。一般考生手里攥着“宝”,认识不到它的价值。当遇到困难时,只是自己在心里想:应该怎样,不该怎样,然后就怎样了,全凭主观臆想。“正当我在跑道上苦苦挣扎时,我的手臂碰到了腰带上的钥匙链。”这是聪明之笔,在这个考生手里海宝会说话,真正是个精灵。

第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立意富有个性。文章不在一个层面上磨叽,因为要回避大家熟知的情节,它重在写感受,它要发挥“海宝”这个载体的作用。“不试,你永远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试一试,你便凝聚了大海的力量!”这感受,这认识,形象、深刻、有力地扣住主题,掷地有声地甩在了红色的跑道上。

第三,利用载体还为文章铺设了一条线索,强化了语言表现力。文章每到关键处“海宝”便出现了,让读者感到“海宝”一定承载着什么,顺着这个线索梳理下去,一定会触摸到作者的内心感受。有了它不仅显示出结构设计上的精心,还使整篇文章语言文采奕奕,表现力极强。

读懂这篇作文,我们知道作文修改该如何操作了。请看例文:

从我卧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丛生机勃勃的野百合,在明媚的春日里,洁白无瑕,煞是迷人。

初来北京的我们,住进了一个普通小区的地下室,透过三分之一露出地面的窗子能看到一丝阳光。我常在这窗下写作业,发呆。

一天清早,我蓦然发现窗外一片空白,昨夜的一场风雨已让百合花倒了下去。我的心一颤:难道这百合就象征着我们这个家庭吗?户口没有落实的痛苦快要把这个曾经快乐的家庭击垮了!

“砰!”一只杯子摔碎了。“砰!”又一只杯子摔碎了。

“受不了就回东北!”

“谁跟你回,离!”

我急忙跑出卧室,拿起扫帚清理地上的碎片。我将碎片倒掉后,回卧室把最近几天的大小考试成绩单递给了爸爸。他们不再吵了,都盯着那成绩单。

窗外投进了一缕阳光,突然,爸爸妈妈同时抱住了我,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父母臂膀的力量,第一次体味到来自父母的温情,他们也许想到了儿子身处陌生环境默默读书的身影,想到了儿子孤独无助的窘态。优异的成绩是儿子战胜逆境最好的证明。

以后的日子,是全家人乐观拼搏的时光。

终于有一天,我们即将走出地下室,迎接在北京的新生活。

这篇作文也就算二类文上档吧。其中的片段也算精彩,但很沉重,尤其那百合没有散发出馨香。文章有这个借物抒情的条件,作者却没有这个意识。老师的作用此时显得重要了:一是提出操作性强的修改建议,二是动手帮他修改,三是启发学生明确修改的价值。我们看修改后的文章。

窗外的野百合

从我卧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丛生机勃勃的野百合,在明媚的春日里,洁白无瑕,煞是迷人。

初来北京的我们,住进了一个普通小区的地下室,透过三分之一露出地面的窗子能看到一丝阳光,我常在这窗下写作业。窗前能有这样触手可及的风景,真是我的幸运。

一天清早,我蓦然发现窗外一片空白,昨夜的一场风雨已让百合花倒了下去。我的心一颤:难道这百合就象征着我们这个家庭吗?户口没有落实的痛苦快要把这个曾经快乐的家庭击垮了!

“砰!”一只杯子摔碎了。“砰!”又一只杯子摔碎了。

“受不了就回东北!”

“谁跟你回,离!”

我急忙跑出卧室,拿起扫帚清理地上的碎片。我将碎片倒掉后,回卧室把最近几天的大小考试成绩单递给了爸爸。他们不再吵了,都盯着那成绩单。

窗外投进了一缕阳光,我惊奇地发现这些百合已经站起来了,它们的叶与叶交叠着搀扶着,颤巍巍地抬起头来。我霎时被这情景震撼了:在困境中,它们竟能携起手来展现生命的昂扬。

突然,爸爸妈妈同时抱住了我,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父母臂膀的力量,第一次体味到来自父母的温情。他们也许想到了儿子身处陌生环境默默读书的身影,也许想到了打拼出优异的成绩才是战胜逆境最好的途径。

以后的日子,是全家人乐观拼搏的时光。

终于有一天,我们即将走出地下室,迎接在北京的新生活。

临走前,我久久伫立在窗前。看着那依然昂扬的野百合,它随着朝阳在我的窗前旋转升腾,传递着和谐的序曲……

修改后文章增加了两处对野百合的描写,这时文章至少达到一类中档,给一类上档也不为过。两处对野百合的描写,不是简单的重复,它让前面一处对野百合的描写有了意义,使文章丰满了,也增强了审美价值。作者的心路历程恰与野百合的成长特征相似,于是修改后作者的内心感受就更形象、更生动地展现出来,主题也更具立体感。

作文“文从字顺”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完足切当”学生也没有这个能力,老师也没有这个精力。但“提档升级”是师生都可以做的:抓住提升空间大的一个点、一个方面进行定向修改,可谓一举而得“成绩”与“技能”的双利。

标签:;  

面向考试的作文修改:档案推广_赵树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