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

肝肾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

一、肝肾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范灵丽[1](2021)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肝硬化腹水预后危险因素分析,从而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0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明确的肝硬化腹水患者434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生存资料。434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中23例腹水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NGS)病原体检测,检测结果分两组:检测无病原体或检测出病毒、真菌等病原体的为NGS阴性组,检测出细菌的为NGS阳性组,分析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与病原学结果的相关性。281例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患者纳入合并SBP组,将同一时期153例肝硬化腹水未合并SBP的患者纳入非SBP组。分析对可能会对SBP的发生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的分析,通过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相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获得最佳临界值并评估其预测价值。81例死亡的肝硬化腹水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同一时期353例预后良好的肝硬化腹水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同上述方法,筛选出相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获得最佳临界值并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1、153例明确诊断SBP的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其中31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20.26%;434病例中有23例行NGS病原体检测,其中14例腹水检测阳性,阳性率为60.87%。阳性组SAAG水平显着高于阴性组(P<0.05)。2、肝硬化腹水并发SBP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child-pugh评分、年龄、血WBC、血PLT、血ALB、血GLB、血TBIL、PT、腹水ALB、PCT、SAAG显着相关(均P<0.05);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独立危险因素是合并肝肾综合征、血Tb IL升高、血ALB下降、PCT升高、腹水ALB下降、SAAG升高(均P<0.05),且在血TBIL>50.1umol/L、SAAG>22.7g/L时预测SBP发生的准确度分别为0.851、0.827(均P<0.05)。3、肝硬化腹水预后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child-pugh评分、血WBC、血ALB、血GLB、血TBIL、SAAG、PCT显着相关(均P<0.05);血ALB下降、血GLB下降、血TBIL升高、SAAG升高是影响肝硬化腹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在血ALB≤29.4g/L、血GLB≤28.3g/L、SAAG>19.9g/L时预测预后差的准确度分别为0.803、0.801、0.897(均P<0.05)。结论:1、血ALB≤28.1g/L、血TBIL>50.1umol/L、腹水ALB≤8.1g/L、SAAG>22.7g/L有利于预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临床上应重视这些指标,警惕SBP的发生并尽早干预。2、血ALB≤29.4g/L、血GLB≤28.3g/L、SAAG>19.9g/L有利于预测肝硬化腹水预后不良,对于这类患者应及早采取治疗措施,改善其病情转归和预后。3、NGS病原体检测对诊断SBP阳性率高,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谢喜哪[2](2021)在《腹膜透析治疗中晚期肾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中晚期慢性肾脏病(CKD)伴大量腹水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探讨腹膜透析(PD)治疗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从本中心2007年5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ESRD不伴腹水PD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归为不伴腹水组(A组)];从同期收治ESRD伴少量腹水PD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归为少量腹水组(B组)]。以A、B组为对照组,收取同期收治的30例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PD患者为研究对象[归为大量腹水组(C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等,并随访总结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PD患者的转归。【结果】1、原发病比较,A、B、C组狼疮性肾炎比例分别为0.0%、3.3%、20.0%,慢性肾小球肾炎比例分别为80.0%、53.3%、30.0%,合并肝硬化比例分别为0.0%、3.3%、30.0%,C组与A、B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相比,C组乙肝相关性肾炎比例(20.0%vs 1.67%)较高,合并糖尿病(30.0%vs10.0%)、门脉高压(16.7%vs 0.0%)及脾功能亢进(13.3%vs 0.0%)比例较高(P<0.05)。2、A、B、C组术前平均尿量分别为(1415.8±477.5)ml、(927.7±546.5)ml、(872.7±567.5)ml,B、C组尿量少于A组(P<0.01);A、B、C组心包积液比例分别为16.7%、30.0%、56.7%,心衰比例分别为5.0%、10.0%、40.0%(P<0.01);血浆白蛋白≤30g/L者A、B、C组分别为10.0%、40.0%、73.3%(P<0.01);D-二聚体≥2mg/L者A、B、C组分别为15.0%、20.0%、43.3%,CRP≥7.2mg/L者A、B、C组分别为16.7%、33.3%、36.7%,B、C组CRP明显高于A组;C组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P<0.01)。3、三组术后近期与6个月远期发生腹膜炎、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腹透液渗漏、肠穿孔、肠梗阻、导管移位、导管破裂、肺部感染、切口感染、低血压、导管出口感染及隧道炎、引流不畅、胸腹瘘、急性心力衰竭、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4、A、B、C组PD前e GFR中位数分别为5.0ml/(min·1.73m2)、5.5ml/(min·1.73m2)、8.8ml/(min·1.73m2)(P<0.01);PD后3个月e GFR中位数分别为6.4ml/(min·1.73m2)、6.8ml/(min·1.73m2)、11.4ml/(min·1.73m2),C组仍明显高于A、B组(P<0.01),至PD后6个月,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PD6个月后三组Kt/V分别为1.78±0.42、1.76±0.58、1.89±0.67,Ccr中位数分别为80.2L/(w·1.73m2)、71.9L/(w·1.73m2)、77.9L/(w·1.73m2),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PD术后腹胀、水肿明显改善,术后6月血尿素氮下降(P<0.05),血红蛋白及白蛋白较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超过6月26例(86.7%),6个月、1年存活率分别为90.0%、80.0%,PD超过1年22例(73.3%),超过3年11例(36.7%),超过5年4例(13.3%),其中最长透析龄为125月。【结论】1、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原发病中狼疮性肾炎比例较高,合并肝硬化比例高。与不伴腹水患者相比,乙肝相关性肾炎比例较高,合并糖尿病、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比例也较高。2、PD治疗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与少量腹水组及不伴腹水组患者相当。3、PD是中晚期CKD伴大量腹水的安全有效治疗手段,PD6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透析充分性良好,可作为其长期透析治疗方式。

张霞[3](2020)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预后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比较多种肝硬化预后模型在评估患者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1、选择2018年10月20日至2019年7月20日入住我院肝胆胰内科的54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随访期间剔除63例出现肝癌、进行肝移植以及失访的患者,共纳入482例,分别记录上述患者入院后的一般资料、病史、及首次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以电话随访或住院病历随访的方法追踪患者,直至患者发生终点事件或研究结束(研究结束时间为2020年3月1日),随访结束后统计不同情况下患者的生存率。将随访超过12个月的292例患者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进行统计学处理,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的计量、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将上述有意义的结果引入Logistic进行进一步分析,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2、根据患者资料,计算多种肝硬化预后模型评分,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其预测价值。结果:1、至随访结束,住院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1.1%(439/482)、87.8%(423/482)、83.5%(333/399)、76.4%(223/292)。2、各种病因中,酒精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最低,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的生存率为61.1%。对不同病因合并感染、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这三种并发症的生存率进行分析,HBV相关性失代偿期肝硬化中合并腹水的患者生存率较低,而在病因为酒精的患者中感染对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最大,但合并这三种并发症其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异。3、48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以感染(54.77%)、腹水(51.04%)、上消化道出血(29.08%)这三种发病率最高。患者合并一种并发症中,合并肝肾综合征时出院后的的生存率最低(41.7%),其次为肝性脑病、ACLF;合并两种并发症时,同时合并肝肾综合征和腹水时的生存率最低。同时合并HE(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腹水、ACLF、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血栓这7种并发症中任意2种或2种以下的患者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的生存率为95.5%;同时合并任意2种以上并发症的患者中,出院后3个月内的生存率为68.4%。4、经过单因素分析,AST、ALT、Alb、TBil、Na、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LMR、NLR、INR、PTA、胆固醇、HDL-C、LDL-C、病因、HE、感染、肝肾综合征、腹水、ACLF、脾脏切除史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指标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生存结局相关。5、经过二元logistic分析,大量腹水、中量腹水、感染、不明原因所致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是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预后的影响因素。6、NLR联合iMELD评分在评价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预后方面比ALBI、NLR、CTP、CrCTP、mCTP、MELD、MESO、MELD-Na、iMELD评分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结论:1、各种病因中,酒精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出院后的生存率最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合并并发症的数量越多,出院后的生存率越低。2、经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大量腹水、中量腹水、感染、不明原因所致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是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预后的影响因素。3、NLR联合iMELD评分在评价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预后方面比ALBI、NLR、CTP、CrCTP、mCTP、MELD、MESO、MELD-Na、iMELD评分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陈晶[4](2020)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为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01.01~2019.07.3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院感染科及消化内科首次入院的肝硬化合并腹水的患者,并且所有患者均行腹腔穿刺术。符合入选标准患者共237例,其中合并SBP患者95例、未合并SBP患者142例。收集以上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外周血红蛋白数值(Hematocrystallin,HB)、外周血小板数值(Platelet,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otal Bilirubin,TBIL)、血清白蛋白水平(Albumin,ALB)、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Cr)、血钠、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腹水有核细胞数、是否合并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否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否合并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既往是否接受过腹腔穿刺术、既往是否患过SBP等。对可能会影响SBP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影响SBP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针对其中首次诊断SBP的95例患者进行电话或住院病例随访,直至患者发生终点事件(死亡)或本研究的截止时间(2019.07.31),共78例患者资料完整,其中存活31例,死亡47例。采用Kaplain-Meier及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探讨此78例患者临床资料中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及结局相关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将有意义的因素带入Cox生存模型,确定影响疾病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结果:1.单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血清总胆红素、血肌酐、血钠、SBP病史及合并肝肾综合征这5个因素在两组病人间对比差异均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血清总胆红素、是否合并肝肾综合征及既往是否有SBP病史是肝硬化腹水病人并SB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8、0.011、0.042)。2.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其中血红蛋白、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血钠、PTA、是否合并肝性脑病、是否合并肝肾综合征以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9个因素在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结局相关(P<0.05)。将上述有意义的临床指标引入Cox生存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血钠、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否合并肝肾综合征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生存期相关(P=0.002、0.003、0.008)。结论:1.高胆红素血症、合并肝肾综合征及既往是否有SBP病史是肝硬化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肝硬化腹水患者应注意监测上述指标,警惕SBP的发生。2.临床上当患者HB<90g/L、ALB≤25g/L、TB>51.3μmol/L、Cr>135μmol/L、血钠≤135 mmol/L、PTA<40%、合并肝性脑病、合并肝肾综合征以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提示可能预后不良。3.血清钠≤135 mmol/L、血清总胆红素>51.3μmol/L以及合并肝肾综合征这3个因素为影响SBP预后的危险因素。

袁辉[5](2020)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寻找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CTP评分、MELD评分、ALBI评分、ABIC评分四种评分在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28d死亡中的预测价值,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3月1日至2019年11月1日收治的168例ALCF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28d的预后结局分为生存组(n=61)和死亡组(n=107)。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将有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计算两组的CTP评分、MELD评分、ALBI评分、ABIC评分,使用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四种评分在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28d死亡中的预测价值,依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获得评分界值。结果:1.生存组和死亡组间年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白细胞比值(PW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百分比活动度(PTA)、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比值(PT-INR)、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乳酸脱氢酶(LDH)、尿素(BUN)、血肌酐(SCr)、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磷离子(P3+)、镁离子(Mg2+)、血氨(NH3)、肝性脑病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肝肾综合征的发生共23个因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组和死亡组间性别、淋巴细胞绝对值、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钙离子(Ca2+)、血糖(Glu)、腹水的发生、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其他部位感染的发生共14个因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死亡组的CTP评分、MELD评分、ALBI评分、ABIC评分均明显高于生存组。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总胆红素(TBil)、血氨(NH3)、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是影响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ROC曲线下面积MELD评分(AUC=0.838)>ABIC评分(AUC=0.791)>CTP评分(AUC=0.681)>ALBI评分(AUC=0.630)。MELD评分界值为27.01分,敏感度为58.9%,特异度为95.1%。ABIC评分界值为9.53分,敏感度为59.8%,特异度为88.5%。CTP评分界值为13.50分,敏感度为44.9%,特异度为85.2%。ALBI评分界值为-0.70分,敏感度为53.3%,特异度为73.8%。结论:1.生存组和死亡组间年龄、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LR、PWR、PT、PTA、PT-INR、AST、TBil、TBA、LDH、BUN、SCr、K+、Na+、Cl-、P3+、Mg2+、血氨、肝性脑病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肝肾综合征的发生共23个因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Bil、血氨、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是影响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TBil越高、血氨越高,预后越差,发生肝肾综合征,预后越差。3.在预测ACLF患者28d死亡中的预测价值MELD评分>ABIC评分>CTP评分>ALBI评分,其中ABIC评分敏感度最高,ABIC评分≥9.53分的患者有较高的短期死亡风险。

李小蕃[6](2019)在《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记录治疗前、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ALB、TBIL)、凝血功能(P T)、血常规(WBC、RBC、Hb、PLT)、肝脾超声、腹水分级、中医症候积分等变化,评价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12周后,两组ALT、AST、ALB、TBIL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凝血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PT与治疗前比较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3)血细胞相关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WBC、PLT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RBC、HB与治疗前相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R BC、HB与治疗前相比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脾脏长度与前相比较均有缩小(p<0.05);治疗组缩小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水分级与治疗前相比均改善(P<0.05),治疗组腹水分级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6)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积分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7)治疗12周后治疗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为67.86%,治疗组总体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8)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能够减轻患者肝脏损伤,提高肝脏的合成能力、改善凝血功能;(2)柔肝化纤颗粒可以减轻门脉高压症状,改善脾功能亢进症状,减少腹水量;(3)柔肝化纤颗粒治疗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总体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严海艺[7](201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syndrome,HRS)是继发于严重肝病的功能性肾衰竭,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较快,存活率极低。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个靶点、环节及途径,现阶段,西医治疗措施的疗效有限,联合中医治疗或许是一条理论可行,效果可期的研究道路。已有不少个案病例报道、回顾性分析及小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联合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确实能提高整体疗效,改善短期内肝肾功能水平,延长生存,具有一定的优势意义。但因证据等级不高,尚需证据等级更高的临床研究来论证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目的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统计纳入文献中的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探讨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思路及用药规律。研究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及 CNKI、Wanfang、VIP、CBM),按照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依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进行质量评估。完善筛选及质量评估后,提取能反映治疗疗效的相关指标(总有效率、血清肌酐、血尿素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随访期间死亡率)和能反映治疗措施安全性的相关指标(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其中同质性较好的部分,以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合成,而异质性较大的数据,则选择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统计学分析软件选择Revman5.3。对经异质性检验I2≤50%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I2>50%,首先分析产生异质性的原因,尝试亚组分析,若亚组分析无法解决研究结果的异质性问题,则对相关数据逐个进行描述性分析。二分类变量选用比值比OR为合并统计量,可信区间(CI)为95%,计算方法用Mantel-Haenszel法;连续性变量选用均数差MD为合并统计量,可信区间(CI)为95%,计算方法用倒方差法(inverse variance)。最终获得的合并统计量需采用z检验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若概率(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概率(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Meta分析结果采用森林图展示,并对I2值提示具有一定异质性(0%<12≤50%)的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analysis),以判断所获得结果是否可靠及稳定。若同组文献较多(≥10篇),采用漏斗图(funnel plots)评估meta分析结果是否具有潜在偏倚。对纳入文献中的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用Excel表进行统计,记录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及具体单味药的使用频率。研究结果经严格筛选后共纳入了 14篇文献,涉及1041名肝肾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53名,女性患者388名,男性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具体从整体疗效、肾功能、肝功能、远期预后及不良反应几个方面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总有效率有关于整体疗效的评估,共有13篇文献提供了关于总有效率的有效数据,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试验组总有效率更高(I2=0%,OR=4.21,95%CI=[3.00,5.91],P<0.00001)。2.肾功能短期肾功能改善情况选择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来评估,有11篇文献提供了关于SCr的有效数据、10篇文献提供了关于BUN的有效数据。因两项数据初次分析异质性较大(SCr,I2=95%;BUN,I2=92%),根据治疗前基线水平和联合应用的西医治疗手段进行亚组分析。SCr共分为5个亚组:①“西药vs西药+中药:治疗前SCr<180 μmol”组I2=0%,MD=-17.57,95%CI=[-18.50,-16.64],P<0.00001。②“西药 vs 西药+中药:治疗前SGr≥180μmol”组12=0%,MD=-54.97,95%CI=[-67.42,-42.52],P<0.00001。③“腹水浓缩回输VS腹水浓缩回输+中药:治疗前SCr<500μmol/l”组 I2=0%,MD=-30.11,95%CI=[-39.93,-20.30],P<0.00001。④“腹水浓缩回输vs腹水浓缩回输+中药:治疗前SCr≥500μmol/l”组仅包括1项研究,MD=-143.00,95%CI=[-168.11,-117.89],P<0.00001。⑤“人工肝血浆置换 vs 人工肝血浆置换+中药”组仅包括1项研究,MD=-59.80,95%CI=[-69.90,-49.70],P<0.0001。BUN共分为4个亚组:①“西药vs西药+中药:BUN<21.4mmol/l”组I2=39%,MD=-2.27,95%CI=[-2.43,-2.11],P<0.00001。②“西药 vs 西药+中药:BUN≥21.4mmol/l”组 I2=0%,MD=-7.73,95%CI=[-9.40,-6.06],P<0.00001。③“腹水浓缩回输vs腹水浓缩回输+中药”组I2=97%,经敏感性分析无法解决异质性问题,对该组研究逐个进行描述性分析,Cao YJ 2018其MD=-13.30,95%CI=[-15.99,-10.61],ChaiM2018 其 MD=-2.08,95%CI=[-2.69,-1.47],YaoY 2018其MD=-2.89,95%CI=[-3.30,-2.47]。④“人工肝血浆置换vs人工肝血浆置换+中药”组仅包括 1 项研究,MD=-1.60,95%CI=[-2.86,-0.34],P=0.01。结合SCr及BUN的数据结果分析,在改善短期肾功能方面,联合中医治疗更有优势。3.肝功能短期肝功能改善情况选择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来评估,共计有6篇文献报道ALT水平、6篇文献报道TBIL水平、6篇文献报道ALB水平、3篇文献报道PTA水平。ALT数据为解决异质性问题(12=55%),以“ALT=200IU/L”为界限分为2个亚组:①“ALT<200IU/L”组I2=0%,MD=-47.66,95%(CI=[-53.52,-41.81],P<0.00001。②“ALT≥200IU/L”组I2=0%,MD=-32.36,95%CI=[-40.05,-24.66],P<0.00001。ALB数据为解决异质性问题(I2=83%),以“联合使用的西医治疗手段”为分组依据,分为3个亚组:①“西药vs西药+中药”组I2=0%,MD=4.50,95%CI=[3.45,5.54],P<0.00001。②“腹水浓缩回输vs腹水浓缩回输+中药”组仅有1项研究,MD=10.01,95%CI=[6.54,13.48],P<0.00001。③“人工肝血浆置换 vs 人工肝血浆置换+中药”组仅有 1 项研究,MD=1.90,95%CI=[1.00,2.80],P<0.0001。TBIL数据为解决异质性问题(I2=70%),以“TBIL=150μmol/l为分界线,分为2 个亚组:①“TBIL<150μmol/l”组 I2=31%,MD=-25.09,95%CI=[-26.96,-23.22],P<0.00001。②“TBIL≥150μmol/l”组 I2=0%,MD=-48.31,95%CI=[-61.07,-35.56],P<0.00001。PTA数据为解决异质性问题(I2=80%),以“联合使用的西医治疗手段”为分组依据,分为2个亚组:①“西药vs西药+中药”组I2=11%,MD=9.54,95%CI=[6.79,12.28],P<0.00001。②“人工肝血浆置换vs人工肝血浆置换+中药”组仅有 1 项研究,MD=22.20,95%CI=[14.27,30.13],P<0.00001。结合4项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在改善短期肝功能方面更具有优势。4.远期预后有关于远期预后的评估,纳入的文献中,有3篇报道了随访期间死亡率,进行数据合并,I2=0%,OR=0.27,95%CI=[0.12,0.61],P=0.002,虽然数据较少,但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能降低肝肾综合征患者的远期死亡率。5.安全性评估纳入的文献中,有3项研究报道了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分别是Qie LX2014(多巴胺联合中药灌肠),Qin XY2011(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Yao Y2018(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联合中药口服),此三者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均不影响治疗,且后两者不良反应的产生多与联合应用的西医治疗方式有一定关系。经文献描述,一定程度上说明联合中医治疗的安全性具有一定保障,但证据等级不够充分。6.用药分析本次纳入的14项研究共有4种中医治疗手段:口服汤药、保留灌肠、穴位贴敷或直接使用中成药静注。其中除3篇联合应用中成药(2篇使用丹红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为丹参、红花;1篇使用丹参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为丹参)外,余试验均采用联合中草药治疗。经统计,11篇文献共计使用47种中药,共计使用频次115次。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种类依次是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此三者总合计为75次,占总频次的65.21%。使用最多9种中药依次是白术、茯苓、黄芪、丹参、泽泻、当归、桂枝、附子、大黄。中草药的使用,根据治疗措施的不同,药物使用情况略有差异。口服汤药治疗以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使用频率最高的6味药依次是白术、泽泻、茯苓、黄芪、丹参、附子,其主要用药思路为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以补益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使用频率最高的4味药依次是大黄、白术、丹参、红花,其主要用药思路为祛瘀泄浊,兼顾扶正。穴位贴敷治疗仅有1例,使用大蒜、芒硝。经药物分析可以看出,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思路多以补益、渗湿、泄浊、化瘀四点为主,重视肝脾肾同调,“塞因塞用”。研究结论联合中医手段治疗肝肾综合征在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短期肝肾功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就远期指标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或可降低肝肾综合征的死亡率,延长生存期限。现阶段因可获取的临床研究资料有限,对联合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安全性评估不足,但目前暂无相关严重不良反应报道。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手段较多,可口服汤药、保留灌肠、穴位贴敷或直接使用中成药静注。经药物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思路多以补益、渗湿、泄浊、化瘀四点为主,重视肝脾肾同调,“塞因塞用”。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肝肾综合征方面确实能提高疗效,改善肝肾功能及远期预后情况,目前暂无相关严重不良反应报道,临床可视具体情况进行一定推广。未来可视具体情况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或纳入更多高质量的原始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来提供更为严谨的证据。

朱冰冰[8](2019)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HRS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中医药对其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肾功能衰竭,通常发生在严重的肝病过程中,如急性肝衰竭、肝硬化合并腹水或酒精性肝炎,为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该病主要以肾功能损伤,如进行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等为主要表现。由于HRS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因此,提前识别出发生HRS的高危人群,并进行干预,对降低其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尚无能够预测HRS发生的简便易行的预测模型。抗肝纤维化中药对HRS患者的预后作用有待探讨。目的1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年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2探讨抗纤维化中药治疗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HR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8月至2016年8月所有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1562例。对纳入的患者随访观察2年,运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其2年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独立影响因素,最终建立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年内发生HRS的预测模型。2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8月至2016年8月所有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HRS的住院患者190例,按照是否应用中药治疗分为非中药队列118例和中药队列72例。比较两个治疗队列的患者2年内的预后情况。结果1对156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最终结果显示:自发性腹膜炎(SBP)、肝性脑病(HE)、年龄(Age)、血清钠(Na+)血清肌酐(Cr)、血清尿酸(URCA)、总胆红素(TBIL)、国际标准化值(INR)均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年内发生HR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将有意义的连续的变量Age、Na+、TBIL、Cr、URCA、INR根据各自cut-off值转化为分类变量后再进行COX多因素分析,最终确定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年发生HRS有关的8个独立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SBP(是=1分,否=0分),HE(是=2分,否=0分),Age<55岁为0分,Age≥55岁为2分,Na+≥137mmol/L为0分,Na+<137mmol/L为2分,TBIL<50umol/L为0分,TBIL≥50umol为3分;Cr<70umol/L为0分,Cr≥70umol/L为2分,URCA<330umol/L为0分,URCA≥330umol/L为2分;INR<1.5为0分,INR≥1.5为2分。该预测模型的评分范围在0-16分。该预测模型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年发生HR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高于各个因素单独的ROC曲线下面积及CTP、MELD的曲线下面积。该模型评分的最佳cut-off值为5.5分,根据该cut-off值将患者分为2年内发生HRS的低危组(预测评分0-6分)和高危组(预测评分7-16分),两组在2年内HRS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7.0%vs.34.6%,log-rank P<0.001)。该预测模型对不同病因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2年内发生HRS的预测也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CHB:log-rank P<0.001,ALD:log-rank P<0.001)。并且在CTPA+B、C的患者中的预测价值也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CTPA+B:log-rank P<0.001,CTP-C:log-rank P<0.001)。2对190例合并HRS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COX风险比例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中药治疗是HRS患者2年内发生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HR=0.590,95%CI=0.381-0.913,P=).018);联合抗纤维化中药治疗可明显降低肝硬化合并HRS患者2年内死亡率(76.9%vs.41.5%,log-rankP=0.001);在CTP-B、C分组,应用中药比未应用中药的患者死亡率均明显降低,分别为CTP-B(46.7%vs71.8%,log-rank P=0.0305),CTP-C(36.4%vs81.8%,log-rank P<0.001),在CTP-B和CTP-C级中药治疗对HRS患者的死亡率的影响表现出的统计学差异。在不同病因层研究发现,对于CHB、ALD病因的HRS患者,联合中药治疗均能减低其2年内死亡风险,分别为CHB(22.6%vs78.6%,P=0.007),ALD(43.8%vs72.0%,P=0.033)。比较中药治疗对HRS患者的生存时间的影响,发现中药队列发生死亡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511天,非中药队列中位生存时间为248天,并且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l SBP、HE、基线Age、Na+、TBIL、UREA、Cr、INR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年内发生HR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预测模型可以很好的识别出2年内并发HRS的高危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而且本预测模型适用于病因为CHB、ALD和各个CTP分级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本研究发现合并HRS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包括CTP-B、C级和病因为CHB、ALD),使用抗纤维化中药的患者2年内的死亡率更低,且生存时间较无中药组延长,抗纤维化中药的使用可能与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HRS患者死亡率降低和生存时间的延长相关。还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中医药对肝肾综合征患者预后的保护作用。

王娜[9](2019)在《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构建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并评价其信效度,为探索适合我国护理人员评估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风险及预防性治疗、护理提供参考依据。2.初步应用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分析量表风险状况和预测效果。方法:1.以罗伊的适应模式理论和纽曼的健康系统模式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法、访谈法、小组讨论等方法初步形成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2.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对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量表条目池进行专家函询,以筛选、优选量表条目,初步形成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预测试版。3.采用整体抽样法,使用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预测试版对2018年7月至9月就诊于本院肝胆外科、消化内科、感染病科的276例肝硬化住院患者进行调查,依据临界比值、相关系数、因子分析和内部一致性进行项目分析以进一步精简、优化条目,构建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并评价量表信效度。4.采用整体抽样法,以2018年12月至2月就诊于本院本院肝胆外科、消化内科、感染病科的371例肝硬化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初步应用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并通过AMO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检验该量表的因子结构。5.在第二次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采用ROC曲线分析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的预测效能。此外,通过非参数检验分析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对量表风险的影响情况。结果:1.在分析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初拟条目池,结合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访谈法的数据结果,初步形成包含8个维度(肝功能情况、门体因素、门体断流术、消化道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药物饮食习惯、相关疾病因素),44个条目的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条目池。2.两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率分别为96.3%(26/27)、88.5%(23/26),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28(0.721.00)、0.932(0.791.00)。其中,第二轮的均数﹥3.5且变异系数﹤2.5的维度和条目比例分别100%(8/8)、85.7%(30/35),并且,维度和条目的专家意见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520、0.441(P﹤0.001)。形成包含8个维度(肝功能情况、门体因素、手术因素、消化道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药物与饮食、合并症),29个条目的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指标。3.经项目分析后,保留3项条目,合并TIPS和外科门体分流术为“门体分流术”,删除5项条目,整理后检验信效度。效度分析结果显示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0.984,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范围为0.8891.000;探索性因子显示肝功能情况、诱发因素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3.229%、41.866%,因子载荷范围分别为0.5600.893、0.4000.813;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9、0.879,条目与总分相关系数范围0.1670.742;量表与Child-Pugh评分的校标关联效度为0.500、0.455、0.415,呈中度相关;无HE组和HE组的量表总分中位数分别(7,25)分、27(20,36),区分效度较好(Z=-5.302,P﹤0.001);预测版量表、肝功能情况、诱发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0.774、0.75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3.9%和59.6%,87.1%和59.2%,90.3%和53.1%,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信度:预测试量表、肝功能情况、诱发因素克朗巴赫系数分别为0.774、0.758、0.614;重测信度分别为0.863、0.996、0.618;量评定者间信度为0.910,各条目之间的评定者间信度为0.4471.000;折半信度分别为0.834、0.805、0.655。最后形成23个条目、2个维度的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正式版。4.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绝对拟合指数指标均达到理想标准,相对拟合指数指标在可接受范围内,这表明正式版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因子结构模型趋于稳定,尚可接受。5.研究结果显示,当量表临界值为18分时,其敏感度为93.0%、特异度为53.8%、正确度为59.8%,量表风险评估结果与肝性脑病实际情况基本符合。此外,量表为18.18±10.04分,说明大多数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较高。量表风险评分与Child-Pugh分级、病程、肝性脑病病史、肝癌及文化程度等一般特征明显相关(P﹤0.05)。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包括肝功能情况、诱发因素2个维度,共23个条目。2.该量表因子结构趋于稳定,信效度较好,可作为护理人员评估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发生风险的评估工具。3.该量表灵敏度高,预测效能与临床实际结果基本相符。大多数肝硬化患者处于肝性脑病高风险状态,Child-Pugh分级、病程、肝癌、肝性脑病病史及文化程度等因素与肝性脑病风险强相关,所以评估管理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予以健康教育时应适当增加评估频次,重视健康教育反馈评价。

刘晓妍,程晓宇,张伦理[10](2018)在《血浆置换加胆红素吸附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急性肾损伤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急性肾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伴有急性肾损伤的患者35例,同时选择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16例。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收集入院时、人工肝治疗前、人工肝治疗后、治疗后第7d以及出院(或死亡)等时间点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并使用改良中国人MDRD-eGFR计算简化公式计算上述时间点的eGFR,分析比较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的疗效和病死率。结果急性肾损伤组患者经过人工肝治疗,其血清肌酐水平明显降低,eGFR水平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着(P均<0.05)。且肌酐降低和肾功能改善持续存在直至出院;而肝肾综合征组患者,虽然经过人工肝治疗后,其血清肌酐水平及eGFR水平均可改善,治疗前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是改善仅短暂存在,随着病程进展,血清肌酐持续升高,肾功能持续恶化。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相比较存在极其显着差异(P<0.01),而且急性肾损伤组患者在人工肝治疗后仍然进展为肝肾综合征的比例仅有22.8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急性肾损伤可以降低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改善肾功能,减少进展至肝肾综合征的风险,由此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急性肾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可以作为一项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二、肝肾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肾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汉英缩略语名词对照
第1章 前言
    1.1 肝硬化腹水的概述
    1.2 SBP概述及其发病机制
        1.2.1 SBP概述
        1.2.2 SBP发病机制
    1.3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及预后分析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资料收集
    2.3 方法
    2.4 Child-pugh评分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分析
        3.1.1 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
        3.1.2 肝硬化腹水腹水培养和NGS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3.1.3 SAAG与肝硬化腹水NGS结果分析
    3.2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危险因素分析
        3.2.1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单因素分析
        3.2.2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多因素分析
        3.2.3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 ROC曲线分析
    3.3 影响肝硬化腹水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3.3.1 影响肝硬化腹水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3.3.2 影响肝硬化腹水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3.3.3 肝硬化腹水预后ROC曲线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肝硬化腹水临床症状和腹水病原体的分布
    4.2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4.3 影响肝硬化腹水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腹膜透析治疗中晚期肾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肾脏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定义及分期
    2.2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病因
    2.3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2.4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并发症情况
    2.5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
        2.5.1 病因治疗
        2.5.2 对症支持治疗
    2.6 广泛应用的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评分模型
        2.6.1 CTP(Child-Turcotte-Pugh)评分及其衍生评分
        2.6.2 MELD评分及其延伸和发展
    2.7 主要用于肝硬化伴ACLF患者的预后评分模型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研究方法
    3.5 计算方法
    3.6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基本资料
    4.2 不同性别的患者中生存率
    4.3 不同病因所致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
    4.4 伴有不同并发症、并发症数量患者的生存率
    4.5 预后与各项指标的关系
        4.5.1 单因素分析
        4.5.2 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的建立
    4.6 预后评分模型预测能力的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3.分组方法
    4.研究内容
    5.研究方法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影响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
    2.影响自发性腹膜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讨论
    1.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SBP的危险因素
    2.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和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5)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临床资料
    3.评估模型
    4.治疗方法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6)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1.1.1 肝硬化病名记载
        1.1.2 肝硬化的病因病机
        1.1.3 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1.2.1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的流行病学研究
        1.2.2 肝硬化的病因
        1.2.3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1.2.4 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
        1.2.5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中医症候积分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设计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3.1 实验室检查
        3.3.2 影像学检查
        3.3.3 中医症候积分观察
        3.3.4 安全性指标评价
    3.4 疗效判定标准
        3.4.1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3.4.2 安全性评定标准
    3.5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纳入情况
    4.2 治疗前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4.2.1 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4.2.2 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4.2.3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血细胞相关指标比较
        4.2.4 治疗前两组患者Child-Pugh改良分级比较
        4.2.5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脾超声、门脉超声比较
        4.2.6 治疗前两组患者腹水分级比较
        4.2.7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3 治疗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变化
        4.3.1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4.3.2 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PT)比较
        4.3.3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细胞相关指标比较
        4.3.4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脾超声、门脉超声比较
        4.3.5 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水分级比较
        4.3.6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3.7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比较
    4.4 安全性观察
5 讨论
    5.1 柔肝化纤颗粒治疗肝硬化的理论依据
    5.2 柔肝化纤颗粒药物组成及功效
    5.3 柔肝化纤颗粒治疗肝硬化的应用
    5.4 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探讨
    5.5 安全性分析
    5.6 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肾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1. 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 肝肾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3. 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3.1 肝移植
        3.2 内科常用药物
        3.3 肾脏替代治疗
        3.4 经颈静脉肝门内体系统支架分流术
        4. 结语
    综述二 肝肾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探讨
        1. 病因
        2. 病机
        3. 治疗
        3.1 治肝实脾
        3.2 肝肾同治,脾肾同调
        3.3 活血化瘀
        4. 中医特色治疗
        4.1 中药保留灌肠
        4.2 中药穴位贴敷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文献检索
        2.1 数据来源
        2.2 检索策略
        3. 纳排标准
        3.1 文献纳入标准
        3.2 文献排除标准
        4. 文献筛选
        5. 质量评价
        6. 数据提取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文献检索
        2. 文献特征
        2.1 基本信息
        2.2 干预措施
        2.3 中药使用情况
        2.4 结局指标
        3. 质量评价
        4. 数据提取与统计学分析
        4.1 总有效率
        4.2 肾功能
        4.3 肝功能
        4.4 随访期间死亡率
        4.5 安全性评估
    讨论
        1. 检索策略
        2. 诊断标准
        3. 疗效评估
        3.1 结局指标的选择
        3.2 异质性处理
        3.3 结果分析
        4. 安全性评估
        5. 用药分析及治疗思路
        6. 局限性分析
        7.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HRS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中医药对其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肾综合征综述
        1 肝肾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2 肝肾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3 肝肾综合征的分型
        4 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5 新的诊断标志物
        6 发生HRS的危险因素
        7 肝肾综合征的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与肝硬化肝肾综合
        1 肝硬化及肝肾综合征病名归属
        2 肝硬化及肝肾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3 肝硬化及肝肾综合征的辨证论治
        4 中医药对肝硬化及肝肾综合征的现代药物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HRS的临床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局限性
        5 结论
    第二节 抗肝纤维化中药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HRS患者预后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局限性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全称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3 理论依据
    4 研究内容
    5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构建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指标体系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的信效度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的初步应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撰写与发表的研究成果

(10)血浆置换加胆红素吸附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急性肾损伤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指标与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人工肝治疗对急性肾损伤和肝肾综合征患者肌酐水平影响的差异
    2.2 人工肝治疗对急性肾损伤和肝肾综合征患者肾功能影响的不同
    2.3 人工肝治疗有效地减少急性肝损伤进展为肝肾综合征
    2.4人工肝治疗急性肾损伤和肝肾综合征疗效比较
3 讨论

四、肝肾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D]. 范灵丽. 南昌大学, 2021(01)
  • [2]腹膜透析治疗中晚期肾病伴大量腹水患者的疗效分析[D]. 谢喜哪.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预后评估[D]. 张霞. 吉林大学, 2020(08)
  • [4]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陈晶.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D]. 袁辉.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D]. 李小蕃.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严海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8]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HRS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中医药对其预后的影响[D]. 朱冰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及评价[D]. 王娜.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10]血浆置换加胆红素吸附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急性肾损伤疗效观察[J]. 刘晓妍,程晓宇,张伦理. 江西医药, 2018(10)

标签:;  ;  ;  ;  ;  

肝肾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