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路施工中的软基加固技术论文_徐伟博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在实际建设施工中,应根据地域软土基、地质条件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有效的加固处理,选择先进且有效的加固技术提升软土基稳固性是保证后续建设的先决条件。本文首先说明了道路软土路基的特性,然后分析了软土路基的判别和危害,最后探讨了道路施工中的软基加固技术要点。

关键词:道路施工;软基加固;强夯法;预应力管桩;粉煤灰

一、软基加固技术概述

所谓的软基加固技术就是指软土地基加固技术。软土地基其含水量较高,相较于其他地基类型,对其承载力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一般需要将其含水量降低至5%~62%,并且严格控制其基本饱和度,大约控制为96%即可。另外,缝隙度也控制在1.1~2.1左右。道路建设中,软土地基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其会因为各种物理化学变化而影响其性质,因此,在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谨慎处理,否则就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甚至影响整个工程的建设进度。道路工程软基处理的难点除土质含水量较高之外,对于土质的分布程度也有很高要求。

二、道路施工中的软基加固技术应用

(一)应用排水板施工方式

在建设道路工程中,因为软土地基的中含有较多负电极的电子会将空气中的水分吸收,致使土质本就稀松的地基增加了更多的水分,进而出现更多孔缝。所以,可以运用塑料排水

板的方式来对其水分进行清除掉,将软土地基的孔缝压实。此种方式的实际应用就是在土体中挖出一个坑,进而使软土中含有的水份通过这个坑逐渐清出,将存在软土中的孔隙缩小,除此之外,还要应用砂垫层,在横向上将水分清出,加大对软土地基的作用力,可以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优秀的成果,将软土地基的密实程度提到最高,基于此来处理地基松软的毛病。

(二)强夯法加固技术及其应用

强夯法虽然已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至今尚无一套非常成熟的设计计算方法,一般应参照国内强夯法加固地基的成功经验,初步确定各类地基的强夯参数,在强夯施工前,选择代表性路段(夯区)进行试夯,以确定合理的强夯参数与施工工艺。强夯法的主要设计参数包括:锤重、落距、垫层材料与厚度、有效加固深度、夯击能、夯击次数、夯击遍数、间隔时间、夯击点布置和处理范围等。根据国内外类似工程经验,采用锤重18t、锤底面积5m2的夯锤实施强夯。夯点按正方形布置,点间距5m,夯击3遍,即主夯、副夯与满夯,主、副夯单击夯能2000kN·m,按规定间距夯击,夯击数4击;满夯单击夯能850kN·m,采用夯锤印彼此搭接四分之一连续夯击,夯击数按最后1击夯沉量不大于3cm控制。3遍夯击间歇时间均为72h,砂砾垫层厚70cm。根据初定的强夯参数,选择试验段进行强夯试验,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以确定该工程采用的各种强夯参数。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既是反映地基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又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案的重要依据。一般根据现象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

(三)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及其应用

受到诸多可控与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道路地基日趋松软。为了这一现象进行改善,提升道路的强度以及行车质量,施工单位需要在了解施工具体情况的基础之上,采取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手段对软基进行加固。例如某市政公路改建工程路线全长 35.096Km,采用二级标准,设计行车速度 40km/h,停车视距 40m,一般最小平曲线半径100m,极限最小平曲线半径 60m,最大纵坡 8%,路基宽度 8.5m,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凝土,设计荷载公路—II 级,预算总金额 1.4175亿元。在该工程中,有明显的软土地基问题出现,必须采用适宜的加固技术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该工程采用了预应力管桩加固技术。具体的施工技术如图 1 所示:

在应用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道路中地基松软的位置和范围进行定位,避免在加固处理的过程当中出现背离实际情况的想象。

2、定位完成之后,需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工作,保证打桩位置准确,提高道路路基施工质量。

3、为了提升地基的整体施工质量,在进行打桩施工作业之前,需要将预应力管桩投入松软地基当中去。施工开始之后,施工人员需要科学选取预应力管桩。预应力管桩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工程实际的环境以及地基特点来进行的。施工结束之后,为了确保软基加固的质量与强度,需要在施工地点设置明显的标示牌,以防遭到踩踏。

(四)现浇混凝土管桩加固技术的应用

由于我国针对于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完善,现浇混凝土管桩技术在我国道路建设施工中得到普遍运用。

某地区一道路工程,地基土层为 8~18m 深的粉质黏土,路堤填土设计的最大高度为 6m,现采用现浇混凝土管桩技术对其进行加固处理。管桩设计长度为 6 ~ 12m,直径为 1m,管壁的厚度为 12c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20,坍落度为 5 ~ 8cm,桩间的横向和纵向间距分别为 3m、3.5m。该桩身混凝土结构较为完整,其强度等级达到 C20,满足设计要求,属于 A 类桩,并且管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不低于 730kN。在施工过程中,相关检测内容显示在沉桩阶段,地表土体的挤密指数不断降低,当其和桩心之间的间隔距离为 2.5m 时,土层的位移不大于 2mm,由此可证其符合设计要求,因沉桩中挤土压力上部 5m 范围之内的受力均匀,再加上底端的土体质地坚硬,所以挤土作用更加明显,地基加固处理效果较好。

(五)粉煤灰碎石桩施工技术

该技术是当前软土基道路加固施工运用较为普遍、技术发展较为成熟的技术形式。其工作原理如下:按比例将粉煤灰、碎石、水泥及石屑等相关材料进行混合处理,均匀混合后可加入适当水进行搅拌;将上述搅拌好的材料制成高粘度石桩体,之后将其与软基掺混,最终形成复合垫层。粉煤灰碎石桩加固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操作比较便捷,也易于调整,形成的地基比较稳固。如图2所示。该技术具有流动性大、施工强度大、经济效益高、减少环境污染及节约材料等优点。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并注重处理好泵管堵塞现象,以免影响到道路建设施工的开展。

由上表可知,固化剂的应用范围要比水泥广泛,但固化剂突出的效果主要应用于粒径在 0.05 mm 以下的粉砂土、黏土、淤泥方面。另一类别的固化剂可应用于护坡、护堤等构件和步道砖中,由于就地取材,在同样的性能下,成本要比水泥构件低。 R 型高性能固化剂可对浅层软弱地基进行加固,通过把固化剂摊铺于地基上,均匀拌合后经整形碾压等步骤完成,施工深度以 0.3~1.5 m 为宜,土壤拌和含水量以18%~30%为宜。

结语

综上,软土基道路施工建设受地形、地质、环境、水文及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在含水量高、孔隙比大的软土基条件下进行道路建设需重视加固处理。在实际施工建设中,应系统

且全面考虑地方软土情况、施工环境、地基设计等因素,科学选用合理的加固技术,以保证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继秋.浅谈道路施工的软基加固技术的应用[J]. 住宅与房地产. 2015(S1)

[2]梅正君.道路施工中软基加固技术分析[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5(06)

论文作者:徐伟博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7

标签:;  ;  ;  ;  ;  ;  ;  ;  

浅谈道路施工中的软基加固技术论文_徐伟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