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农村学校课程开发模式研究_课程开发论文

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学校课程开发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西部论文,农村论文,课程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学生的课程需求分析

1.研究对象及抽样

本研究以西和县××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抽样方法上采取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先按班级分层,之后在班级进行问卷随机发放,本研究向全乡245名中学生中的120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9份。

2.数据统计及分析

(1)基于课程满意度的样本特征因素分析

通过对该样本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当地学校的课程普遍不满意。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占到总体学生人数的68.7%。但是在对样本特征性别、年级进行显著性检验时发现:无论年级之间还是性别之间在对待学校课程的态度方面趋于一致,没有明显的差异。学生对学校课程的满意度与父亲职业相关(r=0.294,p=0.003),但是与母亲职业没有显著性的差别(r=0.007,p=0.949),这就是说父亲职业更容易对学生的课程态度产生影响,而母亲职业对学生影响不太明显。

从总体来看,学生对语、数、外、社四门课程表现出了较大的不满意,而对音、体、美、科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情况选择较少。在语、数、外、社课程上,学生对课程评价的集中特点是:语文是脱离当代实际生活,数学主要问题是内容难度不稳定,英语存在“远离当代生活”和“篇章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而社会科学是探索空间太小。对其他课程而言,学生评价相对较好。

(2)基于样本学生的课程类型需求分析

①当地风土人情及历史地理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当地一些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内容感兴趣比例很高,“喜欢”和“非常喜欢”的学生所占比例达79.8%。可见,开发一些乡村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际上,乡土特色课程的开发还可以达到培育学生乡土情感、传承当地文化的目的。

②当地经济发展实用技术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在中学学习一些与当地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知识、技术,如种植、养殖技术等,是“非常重要”和“重要”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73.7%,这说明学生还是希望学校课程中能够增加一些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一些技术、知识。此外,在研究中还发现,学生对中学开设农村种植、养殖技术等课程的态度与父母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并且这种相关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具体是与父亲文化程度成负相关(r=-0.205,p=0.048),与母亲文化程度也呈负相关(r=-0.366,p=0.001),这就是说,学生对学校开设种植、养殖技术课程的态度是明显受父母文化程度影响的,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学生越认为学校开设农村养殖、种植技术课程不重要,但是母亲文化程度比父亲文化程度更能影响学生的选择。

③普通文化课程方面。通过对该地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确实很重视以升高中为导向的学习(见表2),在99个样本中有52人认为初中要学一些“为上高中读大学打基础的知识”,初中仍属于打基础、提高自己基本素质的阶段,学生的这种认识有其合理性。学生的这种认识当然是与自己的人生理想相联系的,既然多数学生认为初中要为上高中、考大学打基础,那么多数学生上学的目的就是考大学,这点在表2得到了验证,他们毕业后准备上高中、考大学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78.8%。

④学生拓展知识和能力方面。调查发现,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且“科学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需求较高,所占比重分别为29.3%、26.3%。此外,根据前面的理论我们得知,学生的选择是受父母影响的,但是父母的哪些因素特征会对学生这种选择产生影响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的选择与“家中上学孩子数”、“父亲年龄”、“父亲职业”、“母亲文化”因素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2(p<0.05),-0.242(p<0.05),0.239(p<0.05),0.216(p<0.05),且出现显著性水平,即家中上学孩子数量越多、父亲职业地位越高、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的学生更渴求学校培养其“合作意识”、“法制意识”等,而父亲年龄越大的学生更期望学校能够培养其“交际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

(3)基于学生样本特征的课程需求动机行为分析

①行为认可。在对待学校开发课程的态度上,学生普遍认为,学校自主开设一些课程如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等课程并没有加重自己的负担,而是“能够学会更多的知识,能够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如表3,学生对学校自主开发课程行为是认可的。

②行为态度。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校提供自主选择课程有着强烈愿望,“非常希望”和“希望”者占到了所调查人数的93.9%。如表4,学生对学校开发的课程会有积极的支持态度。

③行为参与。调查发现,“愿意参与”和“非常愿意参与”的人数占了99个样本中的86个,学生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的热情高。

二、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1.学生需求导向的“主题课程开发模式”原理阐释

(1)“主题课程开发”模式的特点

①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这种模式是在调查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在对学校的社会资源、自身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社会资源、自身资源的条件下,针对学生的需求来确定学校课程开发的主题。

②以主题为中心。学校课程的开发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来展开的,根据主题来组合学校的人财物资源,并设立相应的规则和组织体系。

③以资源联合为形式。课程开发所需的各种资源是对本校,甚至是对本学区、本县资源进行整合和联合的基础上筹集的,这种资源不但是全校、全学区、全县教育系统的力量,甚至是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的整合力量。

(2)“主题课程开发”模式的优点

①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需求。这种模式是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能够更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求,也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出了贡献。

②最大可能地发挥学校的资源效能。课程开发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和促进学校发展。但是学生发展是最为根本的,在贫困地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先保证的是学生的发展,而这种模式正是以保障学生发展为优先的。

③促进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主题开发模式对学校和社会资源进行了整合,既克服了贫困地区进行课程开发资源不足的状况,又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合作。

图1 以学生需求为主导的“主题课程开发”模式工作原理图

(3)“主题课程开发”模式的程序

这种课程开发模式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这四个阶段的顺序依次是前期准备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宣传推广阶段、评估反馈阶段。评估反馈的完成并不是课程开发的结束,只是一个周期完成的标志,这个周期的结束意味着下一周期的开始,课程开发就是在一个周期与另一个周期的循环中不断发展的,随着周期的滚动,所开发的课程逐步走向完善。

2.课程开发机制的运作

课程开发机制的运作主要探讨这些问题:课程开发如何组织?各主体如何行动?各主体之间如何协调?本研究关于课程开发运作机制的设想主要如图2所示。

图2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主题课程开发模式运行机制图

(1)目标确立

首先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以校长或副校长为组长,有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员及课程专家多方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以校长或副校长牵头便于协调或领导,多方人员参与,既可以弥补贫困地区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能力不足的缺陷,通过广纳善言还能够更确切了解学生需求、增强课程开发的价值性、可行性。由于贫困地区教师科研能力总体不太强,因此,在课程开发时寻求一两位专家的指导是必要的。

①了解学生需求。课程开发小组通过发放问卷、走访家长、访谈学生等方式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调研。如锡山高级中学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6套问卷,并采用其中的教师、学生问卷进行调研,辅以访谈、座谈等方法,获取必需的信息。这点贫困地区可模仿。

②学校情境分析。了解学生的需求之后,领导小组要对学校进行情境分析:学校教师队伍开发能力如何?学校社会资源有哪些?学校所处地理资源环境、传统文化资源有哪些?等。

③确立目标。在对资源状况及学校的课程供给能力进行成本—效益、价值性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开发主题。吴刚平认为确定课程开发目标要经过这几层筛选:“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1]。

(2)组织实施

①资源的获得。在对所需资源进行评估分析之后,领导小组还得进一步分析如何获得资源,如在人力资源方面,如果人员或技术不足,学校可以寻找当地农业、水保、林业等部门专业人员提供支持,也可请课程专家进行指导。财力上,学校可以向当地教育及政府部门寻求支持,也可以向当地社会来筹集资金。在保证资源的基础上,课程开发小组就要在学校组织、政府组织的支持和服务下,进行课程开发。

②课程的开发。大家商讨制定课程开发的程序与规则;在专家的指导下对课程开发人员进行培训;向编写人员分配具体任务;提供人财物资源支持;建立奖惩机制等。

(3)宣传推广

①解释课程。课程开发出来之后,学校还得组织课程开发人员对课程教授人员进行包括对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解释,并编制《教学大纲》,以保证课程实施人员对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实施的准确性、深入性,必要时还可对课程实施人员进行培训。

②课程推广。课程开发出来之后,对其进行宣传推广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推广让更多的人享受课程成果不但是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还是发现课程问题、完善课程的一个重要措施。学校行政组织要承担课程推广的主要角色,学校要提供课程实施平台,加强课程的推广与宣传,让课程在全校,甚至在全学区、全县范围内实施,以扩大课程开发效应。

(4)评估反馈

①信息评价。可以由学校成立评价小组,由学校行政人员、课程开发教师、学生及家长、课程实施教师、课程专家等组成。评价小组对课程开发过程、课程开发结果进行评价,包括课程开发的经济性、社会价值性、学生的发展性等。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借鉴CIPP模式,进行背景评价时可以采用系统分析、调查、访谈、座谈、诊断性测验、文献法等方法;进行过程评价时,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故事评价、个案评价、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等;在进行成果评价的具体操作时,可以借鉴档案袋评价、测验法、问卷法、观察与访谈法等。

②信息反馈。评价完成之后,信息要反馈给相关主体如学校主管部门、课程开发者、学生及家长等。这里面的信息包括对课程开发评价的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针对不足要提出改进意见,并把意见传达给课程开发小组,以便于改进。课程开发小组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进一步进行改进。

标签:;  ;  ;  ;  ;  

西部贫困农村学校课程开发模式研究_课程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